1. 审计底稿如何填写
审计工作底稿书写要求 一、总体要求:审计人员对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每一个审计事项,均应当编制审计工作底稿;一个审计事项可以根据需要编制多份审计工作底稿;基本情况、审计评价、举报事项、汇总审计事项等也应编制审计工作底稿。
二、索引号:一个审计项目统一按阿拉伯数字流水编号。 三、第 页 (共 页):底稿只有1页,填写第 1页(共 1 页),如果有2页,第一页填写第 1页(共2页)、第二页填写第 2 页(共 2 页),以此类推。
四、项目名称:与审计通知书所列名称一致。 五、审计(调查)事项:按照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事项名称填写。
六、审计人员:需要手签名。 七、编制日期:编制底稿的日期,手签打印均可。
八、审计过程:说明实施审计的步骤和方法(国家审计准则第九十二条列举的审计方法)、所取得的审计证据的名称和来源(如***单位***时间***账页、会计凭证、报表,***人的***事项的审计询问记录等)。多个底稿共用审计证据、且审计证据附在其他底稿后的,应当在上述内容表述完毕后,注明“其中,**审计证据附在**号底稿后”。
九、审计认定的事实摘要及审计结论:简要概括审计认定事实发生的时间、地点、责任人、性质、方式、金额、数量等内容,得出的审计结论包括未发现问题的结论和已发现问题的结论,对已发现问题的结论,应说明得出结论所依据的规定和标准,即违法违规问题定性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及规章等,审计工作底稿中不需要提出处理处罚建议。 十、审核意见:审核人需要手签,审核意见种类包括: 1.予以认可;2.责成采取进一步审计措施,获取适当、充分的审计证据;3.纠正或者责成纠正不恰当的审计结论。
审核人员提出2、3项审核意见的,审计人员应当将落实情况和结果作出书面说明,经审核人员认可并签字后,附于本底稿后。 十一、审核人员:需要手签名。
十二、审核日期:审核底稿的日期,手签打印均可。 十三、附件:审计工作底稿所附审计证据页数。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2. 审计底稿如何填写
审计工作底稿书写要求
一、总体要求:审计人员对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每一个审计事项,均应当编制审计工作底稿;一个审计事项可以根据需要编制多份审计工作底稿;基本情况、审计评价、举报事项、汇总审计事项等也应编制审计工作底稿。
二、索引号:一个审计项目统一按阿拉伯数字流水编号。 三、第 页 (共 页):底稿只有1页,填写第 1页(共 1 页),如果有2页,第一页填写第 1页(共2页)、第二页填写第 2 页(共 2 页),以此类推。
四、项目名称:与审计通知书所列名称一致。 五、审计(调查)事项:按照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事项名称填写。
六、审计人员:需要手签名。
七、编制日期:编制底稿的日期,手签打印均可。 八、审计过程:说明实施审计的步骤和方法(国家审计准则第九十二条列举的审计方法)、所取得的审计证据的名称和来源(如***单位***时间***账页、会计凭证、报表,***人的***事项的审计询问记录等)。多个底稿共用审计证据、且审计证据附在其他底稿后的,应当在上述内容表述完毕后,注明“其中,**审计证据附在**号底稿后”。
九、审计认定的事实摘要及审计结论:简要概括审计认定事实发生的时间、地点、责任人、性质、方式、金额、数量等内容,得出的审计结论包括未发现问题的结论和已发现问题的结论,对已发现问题的结论,应说明得出结论所依据的规定和标准,即违法违规问题定性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及规章等,审计工作底稿中不需要提出处理处罚建议。
十、审核意见:审核人需要手签,审核意见种类包括: 1.予以认可;2.责成采取进一步审计措施,获取适当、充分的审计证据;3.纠正或者责成纠正不恰当的审计结论。审核人员提出2、3项审核意见的,审计人员应当将落实情况和结果作出书面说明,经审核人员认可并签字后,附于本底稿后。
十一、审核人员:需要手签名。
十二、审核日期:审核底稿的日期,手签打印均可。 十三、附件:审计工作底稿所附审计证据页数。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3. 审计工作底稿怎么做的
通常,审计工作底稿包括下列全部或部分要素: l.被审计单位名称; 2.审计项目名称; 3.审计项目时点或期间; 4.审计过程记录; 5.审计结论; 6.审计标识及其说明; 7.索引号及编号; 8.编制者姓名及编制日期; 9.复核者姓名及复核日期; 10.其他应说明事项。
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的总体要求 注册会计师编制的审计工作底稿,应当使得未曾接触该项审计工作的有经验的专业人士清楚地了解:(1)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实施的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2)实施审计程序的结果和获取的审计证据;(3)就重大事项得出的结论。
4. 审计师考试之审计底稿记录怎么写
按照审计准则的说法,审计底稿是注册会计师对制定的审计计划、实施的审计程序、获取的相关审计证据,以及得出的审计结论作出的记录。
底稿本质就是记录,势必会传递着相关的信息。底稿如果像个阳光美男,可靠,亲切,让人不由自主的想要亲近和相信,能做到这一步,那底稿显然是得分高出很多。
底稿传达的信息务必须要可靠,这不仅关乎到审计质量,放在外部监管人员的眼中,这也体现出执业水平之高低,进一步影响了外部检查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往往不知不觉间就已经决定了很多事情。一、审计和底稿记录的逻辑这事得先从审计说起。
按照准则的说法,审计的目标就是对鉴证对象发表鉴证意见,再采用文学的分析方法。这句话里至少包括了两个主体--鉴证对象和鉴证意见。
具体言之,鉴证对象就比如专业术语里常说的认定,鉴证意见就是审计建议、审计意见。那么,审计程序就是需要串联起着两者,而底稿,就是记录起这个串联的过程。
既然是鉴证,还有一个因素很重要——标准,必须有了标准,才有意见。这也是意见的权威性的来源,古语云:师出有名,意喻着出师发表意见必须要有充分的理由。
而评估标准就是鉴证意见说服力之来源,这也是鉴证意见的出师之名。所以审计的逻辑关系应该是这样的:业务事实——鉴证对象(管理层认定)——评估标准——鉴证意见。
推之,底稿记录也应当遵循于这个逻辑。二、审计底稿记录怎么写?既然提到逻辑,不得不提古希腊哲学的三段论推理,它包含大前提,小前提,以及结论。
然而这毕竟太大太远,我们只需要聚焦于底稿怎么写——但是,这个思路我觉得可以借鉴。可以把他当做这个是一个从世界观到方法论的过程。
第一部分是记录和讲述一个客观事实的存在。最常见的角度无非是实物流、单据流、现金流三个角度来描述一个交易行为或者账户余额,基本上这三个维度,再加上方向上(买入或卖出)的区别已经能够标记出大多数的经济业务(除了一些复杂的金融工具或者衍生工具)。
比如货到发票未到、发货已经开票但未签收、款项已支付但是货未到等等。这个是大前提。
第二部分是管理层会对业务自己的一些了解,这些了解通常反映在账簿或者企业自身的会计记录当中。必要的时候我们应该在底稿中摘抄下来或者标注说明,这才是我们的鉴证对象——针对某一笔具体的业务在认定层次的信息。
第三部分是评估的标准。对于标准的适用无异议的,通常可以省略,如果有特别的情况或者比较复杂的情况,最好还是在底稿中引用出来。
便于其他人——底稿复核者、底稿监管者、底稿继任者等——更好的明白。第四部分是鉴证人的鉴证意见。
大的方向就是两类,同意或者不同意。同意通常意味着经过了对事实的了解,对于管理层认定的了解,最终认可了管理层的认定(会计分录或者账簿);不同意的话,通常会记录不同意的考虑,以及我们认为这个业务应当是如何的被正确考虑和记录。
例如,业务事实——鉴证对象(管理层认定)——评估标准——鉴证意见这个套路应该可以适用于大部分的底稿记录。比如这段描述:1.(事实):客户期末收到了一批采购的材料(实物流),但是并未收到发票(单证流)、也未支付现金(现金流)2.(管理层认定):上述业务事项并未入账 ;3.(评估标准):(略)4.(鉴证意见):我们认为上述处理未能完整(对应到认定当中)反映公司资产与负债,建议调整:借记原材料、贷记应付账款;事实部分的三个维度实物、单证、现金并非一定要同时存在,有的业务可能只有其中一个或者两个。
越是复杂的经济业务,第三部分评估标准的描述就会越多和越详细,必要时候还需要加入分析判断的过程;第四部分的鉴证意见其实是针对第二部分的管理层认定的一个补充或者纠正,不可独立存在,脱离了其中一个去看,可能都会有失偏颇,最终谬之千里。而我们底稿记录时候比较常见的错误在于,具体做的人往往掌握了比较全的管理层认定的信息,便直接跳过了第二步的记录直接写下了鉴证意见。
殊不知,如果管理层的认定如果有过一些特别的考虑,中间的逻辑链条一旦断开,所传递出来的信息便可能千差万别。所以单独的看审计调整,有时候并不能完全的推导出事项的全貌,必须要把事实是怎么样,客户如何做的,标准是怎么样的,我们是如何处理的,几个部分都一致起来,这样的工作才是OK的。
说白了,底稿记录也都是套路,全是套路。但套路的好处就是标准化,模式化,并最终转化为效率、效果的保证。
而这,也就是我们所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