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
一、个人礼仪;(一)仪表 仪表是指人的容貌,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外观体现。
一个人的卫生习惯、服饰与形成和保持端庄、大方的仪表有着密切的关系;1、卫生:清洁卫生是仪容美的关键,是礼仪的基本要求。不管长相多好,服饰多华贵,若满脸污垢,浑身异味,那必然破坏一个人的美感。
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入睡起床洗脸、脚,早晚、饭后勤刷牙,经常洗头又洗澡,讲究梳理勤更衣。不要在人前“打扫个人卫生”。
比如剔牙齿、掏鼻孔、挖耳屎、修指甲、搓泥垢等,这些行为都应该避开他人进行,否则,不仅不雅观,也不尊重他人。与人谈话时应保持一定距离,声音不要太大,不要对人口沫四溅。
2、服饰:服饰反映了一个人文化素质之高低,审美情趣之雅俗。具体说来,它既要自然得体,协调大方,又要遵守某种约定俗成的规范或原则。
服装不但要与自己的具体条件相适应,还必须时刻注意客观环境、场合对人的着装要求,即着装打扮要优先考虑时间、地点和目的三大要素,并努力在穿着打扮的各方面与时间、地点、目的保持协调一致。(二)言谈 言谈作为一门艺术,也是个人礼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礼貌:态度要诚恳、亲切;声音大小要适宜,语调要平和沉稳;尊重他人。2、用语:敬语,表示尊敬和礼貌的词语。
如日常使用的“请”、“谢谢”、“对不起”,第二人称中的“您”字等。初次见面为“久仰”;很久不见为“久违”;请人批评为“指教';麻烦别人称“打扰”;求给方便为“借光”;托人办事为“拜托”等等。
要努力养成使用敬语的习惯。现在,我国提倡的礼貌用语是十个字:“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
这十个字体现了说话文明的基本的语言形式。(三)仪态举止1、谈话姿势:谈话的姿势往往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修养和文明素质。
所以,交谈时,首先双方要互相正视、互相倾听、不能东张西望、看书看报、面带倦容、哈欠连天。否则,会给人心不在焉、傲慢无理等不礼貌的印象。
2、站姿:站立是人最基本的姿势,是一种静态的美。站立时,身体应与地面垂直,重心放在两个前脚掌上,挺胸、收腹、收颁、抬头、双肩放松。
双臂自然下垂或在体前交叉,眼睛平视,面带笑容。站立时不要歪脖、斜腰、曲腿等,在一些正式场合不宜将手插在裤袋里或交叉在胸前,更不要下意识地做些小动作,那样不但显得拘谨,给人缺乏自信之感,而且也有失仪态的庄重。
3、坐姿:坐,也是一种静态造型。端庄优美的坐,会给人以文雅、稳重、自然大方的美感。
正确的坐姿应该:腰背挺直,肩放松。女性应两膝并拢;男性膝部可分开一些,但不要过大,一般不超过肩宽。
双手自然放在膝盖上或椅子扶手上。在正式场合,入座时要轻柔和缓,起座要端庄稳重,不可猛起猛坐,弄得桌椅乱响,造成尴尬气氛。
不论何种坐姿,上身都要保持端正,如古人所言的“坐如钟”。若坚持这一点,那么不管怎样变换身体的姿态,都会优美、自然。
4、起姿:行走是人生活中的主要动作,走姿是一种动态的美。“行如风”就是用风行水上来形容轻快自然的步态。
正确的走姿是:轻而稳,胸要挺,头要抬,肩放松,两眼平视,面带微笑,自然摆臂。二、见面礼仪;1、握手礼:握手是一种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增进友谊的重要方式。
与他人握手时,目光注视对方,微笑致意,不可心不在焉、左顾右盼,不可戴帽子和手套与人握手。在正常情况下,握手的时间不宜超过3秒,必须站立握手,以示对他人的尊重、礼貌。
握手也讲究一定的顺序:一般讲究“尊者决定”,即待女士、长辈、已婚者、职位高者伸出手来之后,男士、晚辈、未婚者、职位低者方可伸出手去呼应。若一个人要与许多人握手,那么有礼貌的顺先长辈后晚辈,先主人后客人序是:先上级后下、级,先长辈后晚辈,先主人j士。
2、鞠躬礼:鞠躬,意即弯身行礼,是对他人敬佩的一种礼节方式。鞠躬时必须立正、脱帽,西,或是边鞠躬边说与行礼无关的话。
鞠躬前视对方,以表尊重的诚意。郑重地;,嘴里不6。
后应双6先女士后男表示尊重与能吃任何东目礼貌地注3、致意:致意是一种不出声的问候礼节,常用于相识的人种场合打招呼。在社交场合里,人们往往采用招手致意、。
、欠身致意、脱帽致意等形式来表达友善之意。三、公共礼仪;(一) 特定公共场所礼仪1、影剧院:观众应尽早入座.如果自己的座位在中间应当有礼貌的向已就座者示意,合其让自己通过;通过让座者时要与之正面想对,切勿让自己的臀部正对着人家的脸,这是很失礼的.应注意衣着整洁,即使天气炎热,袒胸露腹,也是不雅观的.在影剧院万不可大呼小叫,笑语喧哗,也铁把影院当成小吃店大吃大喝;演出结束后观众应有秩序地离开,不要推搡.2、图书馆、阅览室:图书馆、阅览室是公共的学习场所。
①要注意整洁,遵守规则。不能穿汗衫和拖拉鞋入内。
②要保持安静和卫生。走动时脚步要轻,不要高声谈话,不要吃有声或带有果壳的食物,这些都是有悖于文明礼貌的。
②对图书馆、阅览室的图书桌椅板凳等等属于公共财产,也应该注意爱护,不要随意刻画,破坏。(。
2. 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行为值得你钦佩
老妈每天给我们做饭,帮我们洗衣服,忍受我们的坏脾气,做错事舍不得骂我们,处处护着我们..不管做错了什么事,或许她会介意,会伤心,会生气。但她还是会一如既往的爱我们。
我们受伤了她比我们自己还疼,如果在紧急情况下,她会毫不犹豫的把我们的生命放在第一位,却都不会为了她自己思考一下,在别人面前,或许会小气,会自私,但在子女面前,母亲永远都是无私的,就算我们这辈子都没回报过什么,她一点也不介意。只是全心全意的希望我们过的好。你说呢?应该敬佩不?
望采纳
3. 从学习和生活的习惯自律怎么写
在一个有自律精神的社会,但凡在生活中做所有的事,人们有一个共识就是,要顾及别人的感受和利益。
有人问过我,你在新西兰和中国都生活过,感受两地最大的不同是什么?我想其中之一就是人们的“自律”精神。所谓自律,泛指遵循国家的法律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的自我约束,是一种理论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的规范自身的行为手段。人们是否自律,会形成一个与之相应的社会生活环境。
每次回国最大的感觉,就是在一段时间内,相比国内生活的人,我对眼前的应急反应都是“迟钝”的。表面看,是国内的生活节奏快,人们在生活中需要对新情况迅速作出即时反应。深究一下,此乃是我们缺乏自律,做事随心所欲造成的后果。
比如,我在新西兰过马路,一定会耐心地等待,遵照交通灯的指示行走;回国后,刚开始我也耐心地等待红绿灯的转换,但看到其他人不管不顾地行走,我也难免不受到鼓动,久而久之,竟也跟上了节奏,和他人一样了。这让我暗生羞愧,但别人安慰我说,要适应不同情况嘛。
由于规矩是死的,而每个个体“情况”是不同的,当我们缺乏自律精神时,所成就的整体环境就是无序的,这给我们的生活和生产造成许多问题和危险。在日常生活里,这样的情况我们每天都能看见遇到,虽说可能涉及公共管理水平,但人们缺乏自律,可能更是问题的关键。
大事不说,但可对比一些小事。比如,在新西兰,残疾人停车位,即使一直空置着,别人也不能占用的,这是共识,一种自律行为,不可拿任何借口去占用,占用就要受罚。自家靠马路的草地,要按时修剪,与周围的环境看齐,否则邻居和政府就要说话或受罚了,而大型活动,也是安静有秩序的。
对我们来说,不乱按喇叭,不大声说话喧哗,养成排队的习惯,跳广场舞的自己跳嗨了是否也顾及别人的不爽,等等,我们是否能做到这些呢?我们做个对比,得出的结论自然让人不言自明了。
在一个有自律精神的社会,但凡在生活中做所有的事,人们有一个共识就是,要顾及别人的感受和利益。要做到这些,不但要学习、强迫自己去遵守一些法规,而且要努力在生活中养成一种自律,并逐渐使之养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当人人都有了自律精神,那么整体构成的环境就是有秩序的,大家都能感受到对彼此的尊重,也能一同分享和谐的生活环境。
一个人人自律的社会,一切有序运行,社会运作的成本会比较低,也安全得多,人们相信对一切都是可预测的,对未知的判断是相对稳定可靠的,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和可能的后果,都能把握,因此这也是一个安全的有保障的社会环境。
要形成一个自律的社会,需要培养自律的个体,而自律是可以培养的,可以训练的,从小对此进行学习培训,让人从小就养成自我约束,在生活中慢慢养成一种自律的精神,最终达成一种社会共识,有了自律精神的个体,就有了构筑有序社会的基础。
人的天性就是爱自由的,对个人来说,自由就是享受;而自律则意味着要牺牲其中个人乐趣。这样看来,自律和自由看似矛盾的,如何解决这样一对矛盾,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问题。
当我们面对这个难题的时候,我们应该服从的原则,是少数人的利益服从多数人的利益,人们的行为准则应该朝着减轻社会成本,服务于公众利益,最后达成的结果是人人能从中获得最大的平均利益。
对个体来说,解决自由和自律的矛盾,是让自己达至自由的路径。要达成自己的目标,在面对会影响你的重大事情的时候,你得克制自己的情绪,暂时牺牲乐趣和保持克制,防止冲动,使自己的行为更有利于处理事情。这就需要自律精神。自律的形成需要从小养成,慢慢形成一种生活习惯,之后,就会影响人的一生,让人获益良多。
大学的时候,我的同学都说,我这个人的性格很适合去国外生活。当时他们没说明原因,我也不懂得是什么原因会让他们这么想。去国外生活过后,现在明白了,就是我性格里的自律精神,与国外的那种人文环境是很契合的。
在两个国家生活过后,我有一个体会,如果一个国家的国民在生活中是有自律的精神,并成为一种生活习惯,那么这个社会就显得安定有序,人们在生活中的步伐会优雅些,也不会受到别人过多的侵扰,人与人之间会互相尊敬,对未来生活的预测和掌控会更有能力,日常生活也会更加和谐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