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幼儿园家长工作怎样要求家长配合
幼儿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这样要求家长配合:
a、安全配合,家长最好自己,或爷爷奶奶负责接送,一般不要家长之外的人接送孩子到园离园。
b、教育配合,凡是幼儿园教育孩子的知识,请家长在家适当配合教育孩子。巩固孩子知识。
c、养成教育配合,凡是幼儿园教育小朋友自己做的事,家长不要代劳。以利小朋友养成良好习惯。
d、礼貌礼节教育配合,家长首先在家做好比榜样,进如家门要叫爸爸妈妈,出门到幼儿园要叫爸爸妈妈再见,麻烦别人替自己做事要说请,有人谢谢自己要回答不客气等礼貌用语。
e、主动配合幼儿园,支持、带领小朋友参加幼儿园小朋友的集体活动。
2. 家长如何配合幼儿园,做好大班幼儿入学准备工作
第一、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活动,培养幼儿理解每个活动的规则,帮助幼儿掌握执行规则的能力,鼓励幼儿在活动中发现规则,及没有规则带来的后果。
第二、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在日常生活中要让幼儿认识任务的含义,意识到老师或成人信任你,才给你布置任务,培养幼儿乐意接受任务的意识,并且帮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并掌握完成任务的本领。
第三,培养独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给幼儿锻炼的机会,让他们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时,特别要注意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和劳动观念。请家长配合幼儿园的目标要求,培养幼儿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扫地、拣菜等。
第四、培养幼儿大胆与人交往的能力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应从小事做起。例如:教孩子学会谦虚、有礼貌,不大声喧哗,不与小伙伴抢玩具等等。这些事情看起来很小,但却有利于创造友好合作的氛围,有利于增强孩子们的交往能力。家长们也应多让自己的孩子与不同年龄的孩子交往,多带孩子走出家门,广泛结交伙伴,让孩子成为一个乐于交往和善于交往的人。
第五、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园是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好场所。我们会主动从幼儿学习生活的细节上入手如:自己遇到难题时怎么办?如何收拾玩具及学习用品?如何分碗筷、倒垃圾?同时,让孩子学会准确表达自己的意见,能够妥善地解决同伴之间的矛盾。在活动中,特别是自由活动,尝试着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解决问题。
第七、加强幼儿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为了消除幼儿入学后对环境的陌生感,
幼儿园会对教学做相应的调整。会适当减少孩子活动、游戏的时间,会布置一些任务让孩子带回去完成,要求家长认真对待老师布置的任务,和幼儿一起认真完成,帮助幼儿形成一定的任务意识。这样,从思想、习惯和认识技能上逐步过渡,孩子入学后,就比较容易适应学校环境。
3. 幼儿入园,家长该如何配合
随着入园时间的增加,
幼儿已渐渐适应了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作为家长
应从以下几方面配合好幼儿园的教育
促进宝宝的健康成长。
一、按时参加幼儿园召开的家长会
幼儿入园的第一次家长会最重要,年轻的父母最好前去参加。幼儿园将全面介绍其特色工作、师资条件、硬件设施、软件配置、新入园注意事项等,你会从教师那里了解到你想知道的最重要信息。此后,班级每次组织家长会也不要缺席,因为教师要介绍很多重要的事情请家长配合,而这其中的每一点一滴,都关系到你孩子健康成长的各个方面。
二、积极参与幼儿园举办的亲子活动幼儿教育并不等同于幼儿园教育,幼儿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家庭、社会与幼儿园的全面配合。家长要积极参与幼儿园定期开展的各种亲子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就会从不同侧面了解到孩子在园的各种表现,发现孩子的优势或者不足,以便更好地采取针对性的措施,积极配合幼儿园的教育。
三、周末保持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幼儿园作为一种集体的教育机构,为确保幼儿的健康成长,制定了科学合理的作息制度。经过幼儿园的规律生活,幼儿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家长应主动了解幼儿园的作息制度,周末的作息时间尽量能和幼儿园保持一致,这样,才更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
四、注意与教师的及时交流要想更多地了解幼儿在园的各种表现,与教师的及时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可利用接送孩子的空隙时间与教师进行口头交流,了解孩子的当天表现。如果工作比较忙没有时间,也可用写条或写信的方式与教师进行书面交流。通过与教师的交流,全面了解幼儿在园的各种表现,家长才能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促进幼儿的各方面发展。
4. 家长应该如何配合幼儿园工作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
《家长教育行为规范》中规定:“家长要和学校、社区密切联系,互相配合,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孩子的发展需要家园共育,家长在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而言,家长要实践好观察者、咨询者、参与者的角色。
看:成为幼儿在园生活全面的观察者 案例:今天是幼儿园的家长开放日,乐乐妈妈做了充分的准备,相机、摄像机、手机等一应俱全。带着儿子来到幼儿园,妈妈就忙开了,一会儿拍照,一会儿摄像,一会儿传微博,视线全部集中在儿子身上。
妈妈说:“看到儿子在幼儿园这么开心,我也放心了!但光顾着拍呀、摄呀,倒没有注意老师讲了些什么,儿子和其他小朋友的交往怎样?” 怎么看环境是第三方老师,家长通常会忽视幼儿园和班级的环境布置。其实家长从进幼儿园开始就可以看一周食谱、幼儿园的走廊环境,进入班级可以看课程安排、活动记录与展示、幼儿作品、家长园地等。
仔细阅读,我们就能知晓近期的保教活动和教育成果,家长做到心中有数,合理安排孩子的学习和饮食,有针对性地和孩子一起谈谈幼儿园有趣的生活,配合幼儿园活动进行家庭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和家长开放日中观察也很重要。
在这些动态活动中,家长通常关注的是自己孩子的表现,往往会忽略老师的言行、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的互动。就如乐乐妈妈一样,一到家长开放日就忙个不停,但忽略了开放日活动中最重要的是看幼儿园的教育活动、看孩子的活动过程。
比如,观察晨间接待中老师和孩子的言行,听到老师说“乐乐来了,先洗手,再和小朋友去玩玩具”,家长就知道要教育孩子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回到家第一件事也是洗手。 家长开放日也是家长向老师吸取教育营养的“家长学习日”。
如家长观看一位老师组织的“快乐的生日”谈话活动,首先请孩子回忆过生日的情景;接着自由结伴谈过生日时收到哪些礼物和祝福的话,自己心里是怎样想的、有什么感觉;最后拓展谈话经验,请小朋友谈谈爸爸妈妈过生日时,准备怎样表示祝贺,长大后想怎样为他们庆祝生日。家长用心去感受教育过程,就能看到老师的引导与推进,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同时也看到自己孩子在同龄孩子中的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发展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家庭教育。
问:成为孩子成长主动的咨询者 案例:宝宝妈妈总爱和老师聊几句,问问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和老师交流孩子在家的表现。她问老师:“老师,我发现宝宝对数字不敏感。
宝宝很喜欢你们老师,也听最你们的话,请你们多教教他。”老师很细致地解答:“不用担心,数字对孩子来说的确比较抽象,我们会在活动中慢慢渗透数学知识。
妈妈也不要让孩子死记硬背数字、做数学题,应该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学数学,比如,分碗筷时的一一对应……”老师一指点,妈妈就知道该怎样去努力了。 为什么要问沟通是双向的,家长要善于做个主动的咨询者。
有些家长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连老师也搭不上一句话,有些家长要等孩子出了事或有了问题,才会去找老师问,这些家长都没有摆正自己和幼儿园的位置。宝宝妈妈就深有体会,常主动与老师多聊聊,真诚互动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与成长的过程。
试想,全班那么多孩子,哪个家长经常与老师沟通,老师自然就会多观察、多了解孩子,这样和家长交流起来才会有话可说。老师有较丰富的教育理论和经验,与老师多沟通,无形之中也在增长家长科学育儿的知识。
问什么家长和老师沟通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如早晨入园时,和老师说一些有关孩子的情况:“孩子有点咳嗽,请老师多注意”“这两天孩子没有大便,老师多关心”……这些看似简单的信息,既不影响老师的正常工作,又能使老师及时有针对性地关注孩子。家长还可以问问幼儿园最近的活动,需要家庭做好哪些准备工作,聊聊家庭教育的困惑和烦恼,与老师共商教育策略。
家长在和教师沟通时一定要实事求是,全面具体。家长和老师围绕孩子的中心问题沟通时,一定要给老师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实事求是,正确面对现实。
比如,孩子的入园适应期特别长,家长就需要向老师说明孩子的特点、家庭成员的情况、家庭教育的方式,以找到问题的症结,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做:成为幼儿园活动积极的参与者 案例:淘淘妈妈平时工作很忙,但幼儿园布置的各项任务一定保质保量完成好,和女儿制作灯笼、设计亲子装、做春游手抄报。
幼儿园需要带什么材料、资料,总是第一时间带到,幼儿园有什么活动,总能看到妈妈积极的身影。老师总是表扬淘淘,把淘淘家的亲子作品摆在显眼位置,号召其他家长向淘淘妈妈学习,而淘淘得到表扬,学习的积极性就更高。
为什么要做“看”让我们知道了幼儿教育是什么,“说”让我们知道了幼儿教育为什么、怎么做,“做”则让我们亲历幼儿教育,由“局外人”变为“局内人”。就像淘淘妈妈说的那样:“女儿三年的幼儿园生活,似乎让我回到了童年时代,一起准备材料、一起做、一起玩,很开心,见证了女儿的成长!”而家长的积极参与,也会给孩子带来积极影响。
华东师范大学[微博]做的一项实证研究表明,。
5. 幼儿园教师怎样和家长配合
当孩子刚入园时,家长要向孩子所在班的老师交待清楚孩子的饮食嗜好、性格、健康情况。每天接关时要注意有无特殊要求和家长应注意的事项,在情况允许时可与教师交流一下孩子在幼儿园或家中的情况。
其次,每天晚饭后要同孩子谈及幼儿园的情况,看看孩子认识了哪几个新朋友,他们分别叫什么名字,有哪些表现。问教师今天上什么课,学到哪些新的知识,看孩子能否讲清楚。有时孩子学唱新歌,只会唱一句,或者说一个新的儿歌,只会说前面1、2句,其余的还未学会。父母要在第二天接关时找机会把孩子唱的歌和儿歌从教师或小朋友中学会,以便辅导孩子。每天关心孩子幼儿园发生的事,会提高孩子的学习热情和语言能力。
有时孩子会讲到与某一小朋友争抢玩具而打架的经过,或老师批评某小朋友的情况,孩子会有自己的感受,家长注意在孩子面前不议论老师,以维持老师的威信。要参加定时的家长会和幼儿园的开放日活动,注意发现孩子在幼儿园有哪些与家里不同的地方,比如幼儿园强调吃东西前先洗手,在家中家长也要帮助孩子巩固已培养好的卫生习惯。又如幼儿园用小红星插在名字下面表扬本周表现好的孩子,回到家中也可以用此办法表扬孩子本周的某些良好的表现,把小红星插在挂历上。如果发现孩子把幼儿园玩具带回家,也要鼓励孩子第二天带去交给教师并道歉。
当家长发现孩子精神疲乏、食欲略差要向教师说清,让暂时少吃一些,少参加一些大运动,或者下午试试表看看是否发烧,以便较早发现疾病。
家长要理解幼儿园孩子多老师少,不可能十分周到,因此要同教师配合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
6. 关于家长如何配合幼儿园更好地教育孩子学习心得怎么写
首先,应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
日常生活中,家长应逐步引导孩子摆脱对家长及老师的依赖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每天的作息时间要有规律性,要独立完成从早晨起床、穿衣、刷牙、洗脸、吃早餐、上幼儿园等一系列组合动作,晚上回家看电视要有节制必须按时自觉睡觉,培养孩子具有自控的能力。
在这期间,要渐渐渗透礼貌教育,学习与人交往的基本技能“礼貌用语”。这时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大有益处。
因为小学上课时间为35-40分钟,这中间尽量不要大小便,因此要注意孩子的个人卫生习惯。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时间也很重要,可尽快扭转幼儿午睡习惯,还要让孩子了解交通等一系列日常生活知识,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其次,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家长要经常给孩子灌输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帮助孩子学习一些基本知识:数数、认字等,尽量培养孩子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引导孩子对周围事物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并把掌握的知识与周围事物联系起来。
可经常带孩子去公园,近郊的田野、山水等大自然,增加孩子的求知欲,并进一步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竞争。 再次,加强身体机能的锻炼。
幼儿的腕骨和指骨正处于生长的过程中,手指小动作的精确性较差,在教孩子学习写字、画画、手工劳动的同时,要防止过度疲劳,时间不宜过长,活动量不宜过大,并注意对孩子各种营养的搭配,逐步逐量加强体力和活动技能,使孩子身心健康,保证正常的学习。 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漫长的学习生涯将开始,但愿每个孩子都能成才。
一、家长要“三忌” (1)忌过分保护。 现在的孩子都是一根独苗,捧在手中,贴在胸口,含在嘴里,样样事情包办代替(背书包,拿水杯),有的父母对子女的一切大包大揽,连子女力所能及的事情都舍不得让他们做,甚至将子女的活动范围也完全限制在自己的视线内。
我们应该要让孩子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了,是一名小学生了,生活、学习不能完全依靠父母和老师,能自己的事自己做,遇到问题和困难自己要想办法解快。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学点简单的劳动技能,会开、关门窗,扫地、抹桌椅等,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逐渐减少父母或其它成人的照顾,逐步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如果过分的保护,会严重干扰了孩子身心的正常发展,导致孩子缺乏独立的生活能力,社交困难,缺少自信。 (2)忌过分宠爱。
现在的孩子,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作父母的有时明知其无理,但经不住孩子哭闹,心一软,只能样样事情依着他,从而导致了孩子以我为中心,在不正常的环境中成长的现象,可是进入学校以后,是有约束和压力的,或许孩子回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一些挫折和批评,作为家长,对于孩子不合理的行为要让孩子受一些批评。 (3)忌过分期望。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希望孩子样样都争第一名,心愿是好的,但不能与幼儿园比,幼儿园学习负担与一年级决然不同,次次测验得100分不可能,我认为孩子认真努力了就行,在这一阶段关键是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7. 家长怎样配合幼儿园教育孩子
首先,应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
日常生活中,家长应逐步引导孩子摆脱对家长及老师的依赖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每天的作息时间要有规律性,要独立完成从早晨起床、穿衣、刷牙、洗脸、吃早餐、上幼儿园等一系列组合动作,晚上回家看电视要有节制必须按时自觉睡觉,培养孩子具有自控的能力。
在这期间,要渐渐渗透礼貌教育,学习与人交往的基本技能“礼貌用语”。这时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大有益处。
因为小学上课时间为35-40分钟,这中间尽量不要大小便,因此要注意孩子的个人卫生习惯。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时间也很重要,可尽快扭转幼儿午睡习惯,还要让孩子了解交通等一系列日常生活知识,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其次,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家长要经常给孩子灌输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帮助孩子学习一些基本知识:数数、认字等,尽量培养孩子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引导孩子对周围事物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并把掌握的知识与周围事物联系起来。
可经常带孩子去公园,近郊的田野、山水等大自然,增加孩子的求知欲,并进一步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竞争。 再次,加强身体机能的锻炼。
幼儿的腕骨和指骨正处于生长的过程中,手指小动作的精确性较差,在教孩子学习写字、画画、手工劳动的同时,要防止过度疲劳,时间不宜过长,活动量不宜过大,并注意对孩子各种营养的搭配,逐步逐量加强体力和活动技能,使孩子身心健康,保证正常的学习。 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漫长的学习生涯将开始,但愿每个孩子都能成才。
一、家长要“三忌”(1)忌过分保护。现在的孩子都是一根独苗,捧在手中,贴在胸口,含在嘴里,样样事情包办代替(背书包,拿水杯),有的父母对子女的一切大包大揽,连子女力所能及的事情都舍不得让他们做,甚至将子女的活动范围也完全限制在自己的视线内。
我们应该要让孩子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了,是一名小学生了,生活、学习不能完全依靠父母和老师,能自己的事自己做,遇到问题和困难自己要想办法解快。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学点简单的劳动技能,会开、关门窗,扫地、抹桌椅等,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逐渐减少父母或其它成人的照顾,逐步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如果过分的保护,会严重干扰了孩子身心的正常发展,导致孩子缺乏独立的生活能力,社交困难,缺少自信。 (2)忌过分宠爱。
现在的孩子,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作父母的有时明知其无理,但经不住孩子哭闹,心一软,只能样样事情依着他,从而导致了孩子以我为中心,在不正常的环境中成长的现象,可是进入学校以后,是有约束和压力的,或许孩子回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一些挫折和批评,作为家长,对于孩子不合理的行为要让孩子受一些批评。(3)忌过分期望。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希望孩子样样都争第一名,心愿是好的,但不能与幼儿园比,幼儿园学习负担与一年级决然不同,次次测验得100分不可能,我认为孩子认真努力了就行,在这一阶段关键是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家长教育要“五”重视(1)重视孩子的礼仪教育:在家尊重长辈与父母(来去要打招呼);看见老师、同学养成招呼的习惯。
让我们的孩子爱自己的父母,爱自己的学校和老师。我建议家长可以把《弟子规》中的道理给孩子讲一讲。
(2)重视孩子的合群教育:有时小伙伴之间会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如碰撞伤了,孩子之间你打打我,我招招你,拿了自己喜欢的物品等等,作为家长决不能为一些小事斤斤计较,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处事原则,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当你觉得自己的孩子受欺负而生气时,两个孩子又是好朋友了。所以作为家长要起到引导作用。
(3)重视孩子的集体活动:要支持孩子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培养孩子的集体荣誉感和进取心。积极支持、鼓励孩子投身社会实践。
使之在学校、社会等各项公益活动中磨炼意志,陶冶情操,消除“自我”意识,自觉融入社会,从小培养“我为人人”的意志品质。(4)重视孩子养成严格遵守作息时间的习惯:孩子在开学后往往会感到不适应的就是作息制度。
家长要根据学校要求和季节变化,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良好作息习惯。家长可为孩子安排一个家庭学习生活的作息时间表,讲明早上按时起床,晚上按时入睡的重要性,并要求孩子做到。
这样,才能保证孩子不仅睡眠充足,而且有时间吃好早餐,上学不迟到,能精力充沛地投入学习。(5)重视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意识的教育:要告诉孩子,课间游戏、午间休息要做到文明安全;放学后,结伴而行,不随便和陌生人答话,过马路要当心,家长晚来接孩子,要告诉孩子不要乱跑,在校门卫等候。
三、家长行为要四注意子女最信赖的莫过于父母,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家长把教育的目标指向孩子,自己的言谈举止却与教育目标背道而驰或完全不一致,这样的教育不仅达不到预期目的,其本身就会铸成孩子的不良品德。
(1)注意来校时,衣着整洁;(2)进校后不抽烟,不乱丢烟蒂;不要乱扔垃圾。(3)不穿背心和拖鞋进校;(4)不在。
8. 家长如何配合幼儿园教育孩子
孩子进入幼儿园之后,在具有专业育儿知识的幼儿园老师的带领下将会迎来新一步的成长。当然,如果你要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成长,就必须配合好幼儿园老师的工作,对孩子进行积极的教育。很多父母可能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认为送孩子去了幼儿园,接下来的事情就都归老师了。还有一些父母虽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是由于本身的育儿经验有限,所以不知道如何才能够很好的配合幼儿园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教育,所以,我们现在有必要来学习一下。
1、及时鼓励孩子在幼儿园的进步
当孩子在幼儿园取得了一点进步,如学会一首歌,一支舞,学会写自己名字父母应及时鼓励。鼓励形式可以是送他一个小礼品,在家人面前大声表扬等等。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会深刻体会到幼儿园生活给自己带来的成就感,加深对幼儿园的情感。对不容易适应的孩子,父母应该尽量避免问他今天在幼儿园老师对你好吗?今天和小朋友一起唱歌了吗?等等,避免让孩子的记忆一直停留在不良的情绪体验中。如果孩子说不喜欢幼儿园,或者不喜欢老师,父母应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避免与他谈幼儿园的事。
2、教给孩子一定的交往技巧
在幼儿园中,有一个孩子看到一个小朋友在玩一辆漂亮的小汽车,就希望一起玩。一开始这个孩子只盯着小朋友,不说话。当他看到小朋友不理他时,就扑上去,一把推开那个小朋友,抢了小汽车这仅显然是孩子缺乏交往技巧的表现。因此,在平时的生活中,父母应该教给孩子如何热情地邀请小朋友一起玩,如何与小朋友一起分享等待交往技巧。在家中,父母要有意识地教孩子学会使用一些礼貌用语,如请谢谢对不起,大方地向别人问好等。孩子说话时,教他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例如,当孩子想去厕所时,应该说我想去厕所的完整句子,而不要让他用意义含糊的习惯语代替。
孩子上了幼儿园之后,各个方面都会出现进步,如果家长对于孩子的这些进步视而不见或者觉得是理所当然的,那么必然会大大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因为,家长们应该关注孩子在幼儿园取得的每一点进步,并对这种进步给予充分的鼓励,这样孩子才会获得更好的成长,也才能更喜欢幼儿园的生活。幼儿园是一种集体的生活方式,所以家长应该经常告诉自己的孩子如何和别的小朋友进行相处,这样孩子就能更快的学会和别的孩子交往的技巧,为孩子之后的入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幼儿园家长配合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