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杨”字的大篆体和小篆字体怎么写
杨字的大篆写来法如下图: 杨字的小篆写法如下图: 拼音 yáng 部首:木 笔画:7 五笔:SNRT 汉字首尾分解:木扬音 汉字部件分解:木扬音 笔顺编号:1234533 笔顺读写:横、竖、撇、点、横折折折钩、撇、撇 释义: 1.杨树,落叶乔木。
种类很多,有山杨、毛白杨、小叶杨等多种,多为速生 用材树。木材供源建筑、造纸等用。
2.(形声。从木,昜( yáng)声。
本义:植物名。落叶乔木)。
3.杨柳科杨属植物的泛称。 4.杨与柳别。
杨,枝劲脆而短,叶圆阔2113而尖;柳,叶长而狭,枝软而韧 5.落叶乔木,叶互生,卵形或披针形,柔荑花序,种类很多。又如:白杨;赤杨。
6.姓。 扩展资料汉字演变: 相关组词: 1.椴杨[duàn yáng] 即河北杨。
落叶乔木,5261树皮白色,光滑,叶子卵圆形。木材轻软有弹性。
2.杨豚[yáng tún] 佳肴名。即烤乳猪。
杨,通“炀”,炙,烘烤。 3.杨禾[yáng hé] 高粱。
4.杨岐[yáng qí4102] 歧途。喻错误的道路。
5.杨舟[yáng zhōu] 杨木1653制的船。 6.山杨[shān yáng] 杨柳科。
落叶乔木。叶近圆形。
早春先叶开花,花序长条状下垂,花药红色。分布于东北及黄河中下游地区。
2. 用自己的话描述《望江南》的思妇与心上人离别时的情景RT,温庭筠
从字面看来,这首词写了一个女子的相思离别之苦.那为悦己者而容的精心梳妆,为的是掩盖满脸的憔悴;那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相思,是情到深处的孤寂;那独立江楼风满袖的无力而倚,是衣带渐宽“人比黄花瘦”;那过尽千帆的深深哀叹,换来的只是脉脉斜晖的温存,悠悠流水的柔情蜜意,换来的更是寸寸柔肠“断尽金炉小篆香”;还有那ou韵、i韵,在听觉上强化了女主人公的哀怨之情,与“梳洗罢”的ba音传递的迫不及待上江楼守望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那么,温庭筠的《望江南》仅仅是为了刻画一个饱受相思离别之苦的女子吗?清代的词人张惠言说过,词这种文学形式,是可以表现“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也就是说,词可以表现那些有品德、有理想、有志意、有抱负的贤人君子他们内心之中最隐约最深曲的一种内心的怨悱,一种感动,一种追求而不得的怨悱的感情.温庭筠的《望江南》有没有这种比兴寄托的意味在呢? 我们不妨先比较词牌名的选用,“望江南”又名“忆江南”“梦江南”,白居易就写过“忆江南”词一组三首.为什么温庭筠不选用“忆江南”“梦江南”,而是“望江南”呢?有没有其他用意在?江南引发我们思绪,撩逗我们情感的总是美好的,如“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又如“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江南总是留住过客的思念.那“望”呢?稍加留意,我们就不难发现,古诗词中登高远望为主题的不胜枚举.比如: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晏殊《浣溪纱》)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为什么登高远望的古诗词会这么多?其实,登高望远的“望”字能引起人很多联想.一是眼中的望,是看见的望;一是心中的望,是期待盼望的望,如“满目山河空念远”,这种面对山河的远望,就是一种心中怀想的望.除此之外,“望”字还有另一种情意上的解释,又一种望而不得的怨望之意,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站在高高的幽州台上,俯仰今古,感念人生,一种生不逢时的苦闷在陈子昂心中油然而生,这是怀才不遇的幽怨. 为什么选用“望江南”呢?有没有盼望之情,怨望之意融于其中呢?我们不妨联系温庭筠的介绍,细加思量. 《新唐书》上对温庭筠的介绍是这样的:温庭筠,本名岐,字飞卿,太原人,宰相彦博裔孙.少敏悟,才思艳丽,韵格清拔,工为词章小赋,与李商隐皆有名,称温李.然行无检幅,数举进士不第.思神速,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成,时号温八叉.徐商镇襄阳,署为巡官,不得志去,归江东.后商知政事,颇右之,欲白用.会商罢相,杨收疾之,贬方城尉,再迁隋县尉卒. 从介绍中可以看出,温庭筠才思敏捷,然落拓不羁,怀才不遇,用词来传递自己的怨悱之情是完全有可能的. 如此看来,温庭筠的《望江南》从西方的接受美学和符号学来分析,可以分成两层:一个是表面的一层,是语序轴的作用;一个是本质的一层,是联想轴的作用.“梳洗罢”,让我们想到的是温庭筠求好爱美的品质;“独倚望江楼”,让我们想到的是“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知音难觅;“过尽千帆皆不是”,让我们想到的是希望不断落空的哀怨;“斜晖脉脉水悠悠”,让我们想到的无奈等待中美好年华的逝去,毕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肠断白苹洲”,强化的是注定无望的幽怨. 归结起来,《望江南》不仅仅是写了一个女子的相思离别之苦,更是词人怀才不遇,知音难觅的孤寂.。
3. 用小篆体写杨,李,黄
小篆体写杨,李,黄,如下:
小篆字体介绍
小篆是在秦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的政策之下,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并取消其他六国的各种异体字,而创制的统一汉字书写形式。
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认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秦王朝使用经过整理的小篆统一全国文字,不但基本上消灭了各地文字异行的现象,也使古文字体异众多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著重要的角色。
小篆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