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的和字怎么写
拼 音 hé hè huó huò hú
笔 画 8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hé ]
1.相安,谐调:~美。~睦。~谐。~声。~合(a.和谐;b.古代神话中象征夫妻相爱的两个神)。~衷共济。
2.平静:温~。祥~。~平。~气。~悦。~煦。惠风~畅。
3.平息争端:讲~。~约。~议。~亲。
4.数学上指加法运算中的得数:二加二的~是四。
5.连带:~盘托出(完全说出来)。~衣而卧。
6.连词,跟,同:我~老师打球。
7.介词,向,对:我~老师请教。
8.指日本国:~服(日本式服装)。~文。大~民族。
9.体育比赛不分胜负的结果:~棋。~局。
10.姓。
[ hè ]
1.和谐地跟着唱:曲高~寡。
2.依照别人的诗词的题材或体裁作诗词:~诗。
[ huó ]
在粉状物中搅拌或揉弄使粘在一起:~面。~泥。
[ huò ]
1.粉状或粒状物搀和在一起,或加水搅拌:~药。奶里~点儿糖。~弄。~稀泥。
2.量词,指洗衣服换水的次数或一剂药煎的次数:衣裳洗了三~水。
相关组词
和面 和气 暖和 和好 总和 平和 和平 和声 附和 温和饱和 缓和 和谐 和睦
2. 关于“合”字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
“合”是个象形字,甲骨文象盛饭的食器,上部是盖子,下部是食器底。一盖一底即为一合。金文、小篆都与甲骨文的形体相似,楷书也是与前面的形体一脉相承,没有多大变化。从字形的分析可以看出,“合”字的本义是“关闭”的意思。
“合”字从本义的“关闭”可以引申为“融洽”。由“融洽”又可以引申为“匹配”,如《诗经》:“天作之合。”就是说,这是老天爷给匹配的。由“匹配”引申为“适合”,如白居易《与元九书》:“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也就是说,文章要适合於时代的要求而写,诗歌要适合於时代的要求而作。
“合”字也是一个多音多义词,当它读“葛”音时,那就是容量单位,如市制“十合为一升”。这里的“合”字不能读“何”音。
古代说文学家将“合”字解释得比较缠绕,也不够正确。
1、许慎《说文》如何解释“合”字?有争议。徐铉认为是:“合,合口也。从亼从口。”徐锴、段玉裁认为是:“合,亼口也。从亼从口。”
2、对“亼”字的分析解释,有争议。许慎认为是“三合也。从入一。”今人认为“人”为人的两腿,下一画代表阴,“亼”字可指代器皿盖子、屋顶、冠冕等物。
3、“合”字何解?有争议。徐锴认为是个会意字,“亼口,合口也。”段玉裁也认为是会意字,不过,他更倾向於把“亼”这个构件解释为数字“三”,“三口相同是为合,十口相传是为古,引申为会合之称。”今人认为“亼”表示器皿的盖子,“口”表示器皿的底,字本义为“关闭”。於是,“合”字本义便有了“合口”、“会合”、“关闭”三种不同的解释。
有意思的是,中国最早的字典《尔雅》对“合”的解释,似乎与现代人观点相近。《尔雅》:“妃、合、会,对也。”意思是说:妃、合、会三个字,都有对合的意思。
3. 古人的名和字分别什么意思
现在的人,大多数有“名”,无“字”,所以当我们说到“名字”的时候,通常指的仅仅是人的名,或姓名。可是,在古代多数人,尤其是做官的和知识分子既有“名”又有“字”,有些人名、字之外还有“号”。
所谓“名”,是社会上个人的特称,即个人在社会上所使用的符号。“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与“名”相表里的,所以又称“表字”。《礼记·檀弓上》说:“幼名、冠字。”《疏》云:“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又《仪礼·士冠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 由此可见,名是幼时起的,供长辈呼唤。男子到了二十岁成人,要举行冠礼,这标志着本人要出仕,进入社会。女子长大后也要离开母家而许嫁,未许嫁的叫“未字”,亦可叫“待字”。十五岁许嫁时,举行笄礼,也要取字,供朋友呼唤
4. 古代的名和字是几个意思
古人的名与字的讲究较多,其相关的也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名和字意思相近、相同、相左、相反,或者是相互补充。如今国人的名字都比较简单,就由姓和名两部分组成,姓是沿袭祖辈传承下来的,名是长辈们的希望。名字一词在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一个或几个字和姓名结合在一起,用来代表一个人,区别于别人的。
古代的人有名也有字,名是自称,也是供长辈同一辈称呼的,字是用来供其他人称呼的时候使用的。古代孩子出生三个月的时候让父母起名,字是在男子成人的时候起的,女子十五岁的时候起的。
按照古时的礼仪,自称时用名,称别人的时候用字,这是最基本的礼貌。在人际关系交往当中,对同辈长辈不能只念字不念名,不然会认为是不敬、是冒犯。、
因为称字已经表示了尊重,所以可以不用加兄、先生之类的后缀。苏轼的弟弟,在书籍中,涉及到哥哥的试,都没有在后面加上兄的字眼。字有尊重的意味,在自称的时候,只能用自己的名或号,不然就妄自尊大了。自己称自己字的现象在古代很少,但也并不是没有,白居易的字为乐天,在书信中落款就是乐天。古代的礼仪比现在要多的多,有许多我们不懂,也没有细究的。喜欢的朋友们可以多加研究。
蒋公曾经用过多个名字,族谱名周泰,幼名瑞元,学名志清,后改名中正,字介石。
蒋公的家族亲戚在正式场合(如婚礼时)会用他的族谱名蒋周泰,然而此一名称较少为大陆或台湾民众所知。他的乳名是蒋瑞元,此名更少为人所知,仅其双亲如此称呼。
1903年,16岁的蒋公到宁波上学,起了志清作为其学名,随后孙中山在1910年前都以这个名字称呼他。
1912年,留日时,蒋公在他创办的中文杂志《军声》中使用笔名**,随后“介石”成为他的字。关于“介石”二字有不少解释,有人认为是取自易经,也有人认为他是跟随同辈兄长,因为他们都以“介”做字的首字;“石”字则认为是与他的族谱名“泰”(泰山)有关。因为当时国民政府的根据地在广州,他的英文名字 Chiang Kai-Shek 译自“**”三字的广东话发音。中国大陆最常用“**”此名(汉语拼音:Jiǎng Jièshí)。
“中正”二字的由来
1917至1918年间,蒋公在国民政府中倔起,与孙中山过从甚密。取名中正是因为他想学国父,因为“中山”两字的所有笔画都是直的,蒋公认为这代表正直不阿。所以蒋公取名蒋中正是希望自己像国父一样,给人印象就是蒋公是三民主义的继承人。
中共从政治角度考量向来不用此名,所以中国大陆绝少用它来称呼蒋公。中国国民党则普遍接受此名,蒋公在台湾的正式名称仍是“蒋中正”,或简称“中正”(威妥玛拼音:Chung-cheng),如台湾北部的国际机场名为中正国际机场(C.K.S. International Airport)、台北市区的**纪念馆名为中正纪念堂等。
另一方面,外国人很少使用中正这个名字,坚持把蒋公叫做Chiang Kai Chek(英语)或者Tchang Kai Chek(法语),因此“**”才是世界通用的称呼。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古代的合字怎么写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