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佛经偈语,谁帮我回答下
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毋使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两首佛偈很多人都知道,前者是神秀写的,后者是六祖慧能写的,这两首偈也是当初五祖决定谁来继承衣钵的依据。先是神秀写的前者,众人赞不绝口,五祖看后微笑而过;翌日,慧能便写了后者,众人很疑惑,而五祖看后马上将它从墙上擦掉,怕有人加害于慧能,可见五祖已有了心思,最后也就是慧能传承衣钵。
这两首偈子,简单的说就是描绘了两种境界,前者是开悟之前,也就是“渐悟”,后者是悟后,也就是“顿悟”一刹那。那么当初五祖是觉得慧能写得比神秀好,才传位给慧能的吗?很多人是这样认为的,觉得慧能写得要比神秀深刻,的确如此,要想继承衣钵,就必定修到一定境界,甚至是已悟道,而慧能就是这样的人选。那我们能根据这个来否定神秀大师的偈子吗?学禅的人或对此有一定思忖的人,有很大一部分下意识的就否定了神秀的话,认为后者才是最高境界,而在修行中,更注重对后者的参悟,这的确是很好的方法,但是,有很多人惰于修行,作一点精进的事,觉得很累,于是就用第二首偈子来安慰自己,这是一种自欺欺人。
其实,神秀和慧能恰好为我们上了一堂悟道之课,先是有了神秀的苦修、勤修经过长时间的累积,不断地消除业障、斩断烦恼、增长智慧,最终才有了慧能的第二首偈子的境界,而那些本末倒置的人,显然是得不到成果的。所以,根本没有必要把“渐悟”和“顿悟”分开,因为他们本来就是统一的,一体的,渐悟是量的积累,顿悟是质的飞跃,缺一不可。佛教讲六度波罗蜜,其中就有精进波罗蜜,而每一个悟道的修行人,大都是通过精进密行来悟道的,他们从不会对自己说“我做这些都是‘菩提本无树’,不必这样”,因为他们还没有资本这样说,说了也是表面话语,而不是真正的悟境。假若所有的僧人都这样想,他们还上什么早晚课?诵什么经?坐什么禅?一切不都是徒劳吗?显然是不对的。
丹霞天然大师可以把佛像当柴烧,没有任何业障,而我们却不行,因为他已悟道,不会起心动念,烧佛像和烧木头一样,我们烧就是“出佛身血”,堕阿鼻地狱,因为我们是凡夫智慧。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记载下来,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告诫后世众生,不要投机取巧,自欺欺人,还是要脚踏实地,走佛陀当年的修行之路,身体的苦行可以省掉,自性的历练和扫洒是一分不可省的。
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