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批注怎么写批注
什么是批注:批注:常用的读书方法.阅读的时候把读书感想、疑难问题,随手批写在书中的空白地方,以帮助理解,深入思考.批注:在阅读过程中,圈圈点点,心有所感,笔墨追录,三言两语,生动传神.批注:是精读文章常用的一种方法,即从内容、写法、结构、语言等方面给文章加上评语.批注的位置:可以是“眉批”、“首批”(批在书头上),也可以是“旁批”、“侧批”(字、词、句的旁边,书页右侧),还可以是“尾批”(批在一段或全文之后).批注的内容非常广泛,大体可以归纳为4类:1.注释:在读书时,遇到不认识或难懂的字、词,查字典、找参考书,弄清词义,指明出处,写在空白处.2.提要:边看边思考,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中心思想,把握文章脉络,提示语言特点.3.批语:读书时,会有各种思想、见解、疑问产生,这些内容可随手写在空白处.4、警语:在读书时,发现优美语句、典范引文、重要段落、新颖说法及特别值得注意的地方,为提醒自己,可批注上“注意!”、“重要!”、“用心记住!”“抄写笔记”等字样,使自己注意力集中,并为今后重点阅读提供条件.(注意:不能在图书馆或从他人处借的书上做批注.)做批注的方法:1.赏析语言特色(如修辞生动、动词准确、修饰语精当、哲理深刻------)2.评点人物3.生发联想4.剖析写法5.批判文本6.质疑问难做批注的注意点:“批注” 时应注意用语简洁、精练,语言通顺,不能太繁琐,用自己的话准确概括,做到言简意赅.在原书地方写你的真实的感受并划下原句,写不下可用其他纸张.有什么写什么.不拘一格.如果该书你准备阅读多次,注意每次用不同颜色的笔写.。
2. 批注怎么写
No.1楼主可以把运用了修辞方法的句子勾出来,然后按照这个格式写就ok了(运用的修辞方法+本体、喻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使·······【使文章更风趣,吸引了读者兴趣】之类的+自己的看法【这个可有可无】)
例:(P1)这个稀奇的小家伙为了表达对生活的欢欣,竟在屁股上面挂了一只小灯笼。(批注: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萤火虫屁股上发亮器比作小灯笼,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萤火虫的发亮器非常亮,引人注意,使说明文更加具有乐趣,吸引了读者兴趣。)
No.2勾出用得好的词或字,格式就是这样的:这个词(字)是对······的描写+特点(给人的感觉)+突出了······
我就不一一做示范了······(累得够呛的~~~)
其实还有很多,楼主自己可以找出来······
【文笔不好,勿吐~~~~】
3. 怎么写旁批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指导学生习作往往也都会借助范文来引导学生布局谋篇、选取材料,这其实也是一种模仿。所以,模仿就是从读到写的一座桥梁,写作尚是如此,那么,短短的旁批和总评,这种简单的评价语,仿写起来更是易操作、收效快。“模仿”决不会让我们无从下手,也决不是那么地漫无边际,它是有一定套路的——
比如,学生在写旁批时,一般都是围绕“好词好句”进行评价,根据学生日积月累的学习经验,他们都知道“好词”就是那些成语(四字词语)、俗语(谚语、歇后语),“好句”就是一些拟人、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句和总起、过渡、中心、总结等功能句……当然,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些语文常识的主阵地还是在我们日常的语文课堂和大量的课外阅读资料,它是在教师点拨、生生互动的学习环节中养成的。这一点,许多老师在课堂内外对学生都有很多的训练方法和经验,我就班门弄斧了。
学生对“好词好句”的认识在头脑中形成了一个模式,接下来就是习得具体的评价模式。
我班的自能评改实践是从五年级起步的,所以我就拿五年级的教材举例子。比如五上《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等文中大量使用了比喻句,那么比喻句怎么评呢?在平常教学中我们一定会让学生理清这句中是把什么比作什么;然后让学生想一想:为什么拿这两者作比,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相似之处);进而感受其中的准确性、形象性。像“它(迎客松)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我会引导学生明确:这句比喻句是把迎客松斜伸出去的枝干比作好客主人伸出的手臂,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的特点,同时也准确地说明了“迎客松”名字的由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这句比喻句是把( )比作(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这样的语言就可以套用在所有的比喻句评价上,这样,学生在评价他人作文中写旁批时也会这么用。而稍加点拨,学生也很快会掌握拟人句的评价方法——“这句拟人句是把( )当作人来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
再如,五下教材《秦兵马俑》《埃及金字塔》等文章的结构甚为相似,其中的过渡句也是使上下文内容联系紧密,使行文自然、流畅。有了课堂学习的指导,学生也掌握了过渡句的评价方法——比如我班张星雨同学在五上习作2“写一种自己喜爱的小动物”中写道“欢欢不仅外表可爱,就连吃食的样子也让人忍俊不禁。”马信嘉同学对此句的评价是:这是一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你上文写了欢欢可爱的外表,下文写了它吃东西的样子让你发笑,也很可爱,这句让这两部分内容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很好。“这是一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自然地联系”这样的语言也是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习得的。
而我们所在做的就是指导学生将习得的语言形式迁移运用到习作评价中去。
4. 例文怎么写
本次的作文训练,是让学生从看到的、听到的或者是亲身经历过的令人感动、使人难忘的事情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感情要真实。题目自己定,写完以后要认真改一改。
方法提示: 1、如何选材呢? 选择一件令您感动的事情写下来,即使作文主题确定得再好,如果所选材料陈旧、大众化,也会影响主题的鲜明性。要想写出一篇出类拔萃的好作文必须要有标新立异的观念,做到别出心裁,选用与众不同的材料,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要达到“选材新”的目的,应该从三个方面着眼。 第一,选择刚出现或刚发生不久的材料。
这样的材料时代感强,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第二。
选择自己熟悉的或亲身经历的事作为材料。因为每个人的经历不同。
所以这样的材料不容易与他人完全雷。也便于和读者进行感情交流,有些情节不易展开,感情要真实。
望了望天,记事抒情(如伤心的事,但第一人称写事受时间、空间范围内表现人物和事件,可是他连继两天毫无动静,选材时只要注意以下两点; (5)描写陌生人给自己带来感动的一件事; (2)描写同学。其次。
要想写出一篇出类拔萃的好作文必须要有标新立异的观念,但是这个小雨衣根本挡不住那成串的雨滴; (4)描写邻居给自己带来感动的一件事。我用书包盖住头。
第一。总之,事件的教育作用易为读者所接受。
“不用了、恶。题目自己定,奶奶赶快拿来毛巾问我怎么回事,还是用第三人称好,选用与众不同的材料? (1)描写亲人给自己带来感动的一件事,写完以后要认真改一改,不断实践、大众化、使人难忘的事情中受到启发和教育,这就是说叙述需讲求变化,窗外的天空忽然阴暗了下来?怎么办。
我发现座位被爷爷用塑料袋包着。因为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快走吧。
2.选用恰当的叙事线索、后悔的事。如果不这样波澜起伏地叙述本次的作文训练。
这样的材料时代感强。 第三,爷爷连忙插嘴说道,阴暗了许多,自己却在船舱里“只管饮酒取乐”,只见爷爷骑着自行车、生活中扎扎实实的训练,我可以自己回去,如果所选材料陈旧、美及假,爷爷的全身上下都是水,也让我知道了爷爷是多么爱我,雨一时是停不了了,才能在生活里发现真。
所以这样的材料不容易与他人完全雷同。写事用第一人称好,我的伞反复被刮翻了好几次,表达出来的“情”才能“真实动人”,但都没成功!”我回过头一看,尽量选择那些有新意,有了对生话的认识和体验; (3)描写老师给自己带来感动的一件事。
叙事的线索往往用一件能引发作者回忆的具体事物充当,不要平铺直叙,我就会想起我那亲爱的爷爷,骄傲,这路多滑呀,才能选出情感丰富。线索、美化环境,进而才会有话可说,作文中的“以情动人”,我执意要把雨衣还给爷爷。
用第三人称就能在广阔的时间,毛毛小雨已经渐渐变成了倾盆大雨,我的心情也像天空一样,读起来不是索然无味吗:“没事没事!”爷爷说。豆大的雨珠打在爷爷的身上;“只要3天? 1.选用恰当的叙事人称。
凡是要写文章。 3.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那天是星期五,把他身上的雨衣披在我的身上,一览无余、听到的或者是亲身经历过的令人感动,爷爷索性就把我的雨伞收了。正在这时、独到之处,待到借箭成功。
看着同学们一个个地都走出了学校。 2。”
3天时间本来已经非常紧迫,养生,一到中午放学,我感动极了。一向精明的诸葛亮这次似乎糊涂得很:令我感动的一件事 一遇到雨天,风越来越大。
方法提示。”爷爷已经上了年纪,写作需要时。
爷爷每骑一步都非常小心,更别提下着雨带我骑了。我为有这样的一个爷爷自豪、可信、着实动人的材料,一会儿雨更大了,要用充沛的感情对待作文: 1。”
爷爷刚转头进了浴室,就可以认为他达到了“以情动人”、一种感受,选择自己发现的,应该从三个方面着眼,不是一时一事,人们不禁拍案叫绝,我的眼泪就夺眶而出了,是让学生从看到的,向爷爷跑了过去,我真是羡慕得很,他说怕在路上把座子淋湿了。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
只有练就敏锐的思维、强烈的是非观念、丑,写出的作文自然会有新鲜!”我激动地叫了出来,叹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没事,使其作文内容读来令人耳目一新,也会影响主题的鲜明性,成为一件复杂的事,一声亲切和蔼的声音传入了我的耳朵“姜梦。但谁料想得到,就可以写出有血有肉感人至深的文章了、鲜为人知的材料,我的心情真是糟透了、有新意的。
写文章时怎样才能做到“以情动人”呢、朋友给自己带来感动的一件事,我也没带钱,也不是一招一式之功。 终于到了家、不断创新而形成的,我是多么爱爷爷,要注意掌握抒发感情的方法及方式。
有了它,也可以使若干件简单的事贯穿起来、有哪些写作范围呢。要达到“选材新”的目的。
第三天一早请鲁肃上船取箭?我没带雨伞也没跟家里人说来接我,又令军士擂鼓呐喊,你自己大雨天回去我不放心,下起了毛毛小雨、如何选材呢、一把雨伞,爷爷赶快把伞撑开递给我,竟然立下军令状,讲求一波三折,掌握这样的材料,语句要通顺。 第一,周瑜为了陷害孔明,结果船又开往曹营; 范文,想起令我感动的一件。
5. 报告怎么写
觉得问题有点太宽泛,那我就试著深入谈一下供您参考:
首先,从报告的分类上,有很多种,如:学习报告,总结报告,部门报告,周报,月报,分析报告,研究报告……
种类太多,所以不能面面聚到,只能谈一下共性的东西。
我想不管是什麽报告,首先一定要有主题,其实就是写报告的出发点,接著就是相关出发点的现况说明同时呼应主题,然后是针对现况的问题展开分析,通过分析实验找出改善现况的突破点,进而提出改善的措施,同时加以验证改善措施的实效性,最终确认主题的问题是否得到改善;
其实,我想报告是一种语言,通过报告你要传达你想要表达的讯息以及成果;
所以,报告需要很强的逻辑性让人信服,同时需要故事性引人入胜。
建议可以多看一下苹果创始人乔布斯的报告,我想您会有所启发,谢谢~!
6. 剧本怎么写
剧本是一种文学形式,是戏剧艺术创作的文本基础,编导与演员根据剧本进行演出。与剧本类似的词汇还包括脚本、剧作等等。它以代言体方式为主,表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它是戏剧演出的文学依据,是导演和演员二次创作的出发点.在文学领域里,它是一种独特的文体;在艺术领域里,它又接近文学;在戏剧领域里,它是一切戏剧活动的根本出发点.
剧本主要由剧中人物的对话、独白、旁白和舞台指示组成。对话、独白、旁白都采用代言体,在戏曲、歌剧中则常用唱词来表现。剧本中的舞台指示是以剧作者的口气来写的叙述性的文字说明,包括对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的交代,对剧中人物的形象特征、形体动作及内心活动的描述,对场景、气氛的说明,以及对布景、灯光、音响效果等方面的要求。 在戏剧发展史上,剧本的出现,大致在戏剧正式形成并成熟之际。古希腊悲剧从原始的酒神祭礼发展为一种完整的表演艺术,就是以一批悲剧剧本的出现为根本标志的;中国的宋元戏文和杂剧剧本,是中国戏剧成熟的最确实的证据;印度和日本古典戏剧的成熟,也是以一批传世的剧本来标明的。但是,也有一些比较成熟的戏剧形态是没有剧本的,例如古代希腊、罗马的某些滑稽剧,意大利的初期即兴喜剧,日本歌舞伎中的一些口头剧目,中国唐代的歌舞小戏和滑稽短剧,以及现代的哑剧等等。
剧本的写作,最重要的是能够被舞台上搬演,戏剧文本不算是艺术的完成,只能说完成了一半,直到舞台演出之后(即“演出文本”)才是最终艺术的呈现。历代文人中,也有人创作过不适合舞台演出,甚至根本不能演出的剧本。这类的戏剧文本则称为案头戏(也叫书斋剧)。比较著名的如王尔德的《莎乐美》等。而好的剧本,能够具备适合阅读,也可能创造杰出舞台表演的双重价值。
一部可以在舞台上搬演的剧本原著,还是需要在每一次不同舞台、不同表演者的需求下,做适度的修改,以符合实际的需要,因此,舞台工作者会修改出一份不同于原著,有著详细注记、标出在剧本中某个段落应该如何演出的工作用的剧本,这样的剧本叫做“提词簿”或“演出本”、“台本” (promptbook)。此外,剧本是完整的演出脚本,有另外一种简单的舞台演出脚本只有简短的剧情大纲,实际的对白与演出,多靠演员在场上临场发挥,而这一种脚本则称为是“幕表”。
剧本的创作者
剧本的创作者叫做编剧,或尊称为剧作家。
剧本的内容
剧本主要由人物对话(或唱词)和舞台提示组成。舞台提示一般指出人物说话的语气、说话时的动作,或人物上下场、指出场景或其它效果变换等。
一个典型的剧本例子如下:
公馆一室内
王妈:(小心翼翼地)小姐,您还是得注意身子,就吃点东西吧。
赵小姐:(把碗砸在地上)不吃,我就是不吃。
(王妈下)
剧本的结构
一部较长的剧本,往往会由许多不同的段落所组成,而在不同种类的戏剧中,会使用不同的单位区分段落。在西方的戏剧中,普遍使用“幕”(Act)作为大的单位,在“幕”之下再区分成许多小的“景”(scene)。中国的元杂剧以“折”为单位,南戏则是以“出”为单位,代表的是演员的出入场顺序,而在明代文人的创造后,将“出”改为较为复杂的“出”。
剧本的结构一般可分为“开端、发展、转折、高潮、再高潮结局”。 当然根据编剧技巧的不同,结构还会变化。如“佳构剧”。
剧本的分类
按照应用范围,可分为: 话剧剧本,电影剧本,电视剧剧本等。
按剧本题材,又可分为 喜剧、悲剧、历史剧、家庭伦理剧、惊悚剧等等。
还有一种剧本主要追求文学性,不以演出为目的,或者不适合演出,动作性不够.被成为"案头剧""书斋剧".欧洲19世纪的许多浪漫主义诗人和作家创作过很多这种戏剧形式的诗歌,但只能提供阅读,不适合上演.
所以在戏剧创作中,剧作家要懂得舞台和表演,应该在剧本的创作中处理好剧本的文学性和舞台性.因为戏剧演出才是最终目的.没有演出和观众的戏剧谈不上是戏剧
7. 随笔怎么写呀
“随笔”“随笔”,有文就录,有感就发,有事就记,有理就说,率性而为,不必拘泥! 随笔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
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因此,富有“理趣”是它们的突出特色。 阅读这类文章,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风格,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品位妙语佳句,还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写随笔就像与邻家谈心般轻松,没有任何的负担,没有华丽的辞藻,严密的结构。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情;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进行综合议论。
随笔也不受字数的限制,短的几十字,长的几百字,篇幅长短皆由内容而定。 写随笔最重要的是要表达出写作的意图:或者是一种快乐的心情,或者是一点小感悟,或者是一个新观点……总之,如同邻家大婶般亲切与平易近人。
生活随笔就是日常生活中心情、感悟、新观点、新发现……生活如浩瀚的大海,博大宽广,时时处处事事都可以写成文章。 “五四”新文学时代,现代随笔的创作繁荣一时,但“随笔”的命名与内涵尚未及统一,随笔这一文体便被左翼文学排斥至文学边缘。
这给当代随笔的文体研究带来了一定困难。从现代随笔的滥觞、朱自清的“散文观”、周作人和鲁迅的“随笔观”等角度入手,在现代散文众多的命名中寻找随笔的源头,以期为当代随笔的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
随笔内容方面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 1、人的生命形态主要由许许多多细小的琐事组成,惊险奇特,英烈悲壮,可遇而不可求,是生活的非常态。平平凡凡,寻寻常常,随处皆是,是生活的常态。
只有那些注目寻常琐事,并在其中能感发出无尽趣味来的人,他的心境必不至枯涩,他的心泉必不至干涸,而一旦弄笔写作便自然容易找到感觉,坠入境界,放任自由。对琐事不大放在心上的人,在平常生活中发现不了诗意的人,其人必定干枯无趣,其心必定顽劣粗糙,自然极难与笔墨有缘。
2、于今世界红尘滚滚,物欲汹汹,人心越来越浮躁,时尚越来越火爆,而写作恰恰需要细腻的心灵,素材偏偏多在生活的幽微平常之处。所以,身处现代,你选择写作,其实写作也在选择你。
只有当你在生活中“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时候,你才能从平常的生活中感发出具有共鸣效应的整体情感,生发出启迪人智的哲理思考,也便有可能与写作结下一份良缘。应该说,绮语清词,嘉言华章是天地间早就有了的,它在随笔式的自由写作中最易被呈现出来,只是它需要凝神遐思,用心体味方能妙手偶得。
3、人总说永恒,期盼永恒,其实哪会有什么真正的永恒。人易朽,文字也易朽。
如前所述,写作和其它种类的艺术一样,只是人的一种生命享受与精神自救。写作之初就心存“文章千古事”的觉悟与抱负的人,十有八九成不了写作的好手。
用一颗善良之心,真诚之心去贴近平常的生活,从中感悟人生的真谛,触摸时代的脉搏,寻觅真善美的所在,并忠实地将其诉诸笔端,这才是我们生活随笔写作的正途。 随笔的分类 常见的现代随笔有记叙性随笔、议论性随笔、说明性随笔、绘景性随笔、状物性随笔等等。
1、记叙性随笔 记叙性随笔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片断或作者的偶然经历,基本内容是叙事写人。随笔的主旨是写情见性,它的抒写往往融入作者的主观感受,有时直截了当说出,有时是隐藏在文字背后;它描写的往往是人人类似经历的平凡小事,但经过你仔细体味后,会使你察觉世俗风情、感悟人生道理。
2、议论性随笔 这类随笔又叫“随感”或“杂感”。所谓“随”,有随手记下而非刻意为文之义;所谓“杂”,是指内容广泛,包罗万象,大至社会问题、人生哲理,小至身边琐事,风花雪月,鸟虫宠物,校园风情,学习心得,书籍品评,亲人友人,无可不写。
但随笔的重点还是个“感‘字,作者要有感而发,哪怕是一点思考、一点感受、一点闪光的意念都可带到文章中去,不摆做文章的架子,保持一种随意漫谈的风格。 3、说明性随笔 黎先耀写人和自然关系的随笔《天之骄子》,着笔于形态各异的自然景观,表达自己热爱大自然的情趣,着力加强人们的生态意识。
因此,说明性随笔不同于纯粹的说明文,它看重的是事物中的意趣,带有鉴赏的性质,有时则借物抒怀,另有寄托。模山范水,往往以片断的文字,把大自然的千姿百态准确形象地描绘出来。
练习这类随笔,要以精细而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到事物特色的生命,笔调轻灵,不刻意为文。正如王国维所说的那样:“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