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属”的繁体字怎么写
“属”的繁体字是“属”
“属”有两个读音:shǔ、zhǔ
● 属【shǔ】
1. 同一家族的:亲~。眷~。烈~。
2. 类别:金~。吾~。
3. 有管辖关系的,归类:~于。~下。~地。
4. 生物群分类系统上,“科”下有“属”,“属”下有“种”。
5. 系,是:~实。纯~谣言。
6. 用十二生肖记生年:~相。
● 属【zhǔ】
1. 连缀,接连:~文。~和。
2. (意念)集中于一点:~仰(注视仰望)。~望。~意。
3. 古同“嘱”,嘱咐,托付。
4. 倾注,引申为劝酒:“举酒~客”。
5. 恰好遇到:~京师乱。
词组:
1. 亲属 【qīn shǔ】有血缘或姻缘关系的人;尤指有血缘关系的人。
2. 从属 【cóng shǔ】附属;依附。
3. 所属 【suǒ shǔ】统属或隶属的。
4. 金属 【jīn shǔ】一大类物质(如金、青铜、钢)的任一种,它们共同特征是:典型地显出特有的光泽,是良好的导电体和导热体,不透明,可熔,通常可锻而有延展性。
5. 隶属 【lì shǔ】受统辖;从属。
造句:
1. 他命令所属部队立即出发。
2. 参加高考的同学请向所属学校索取招生简章。
3. 他命令所属单位彻查此事。
4. 直辖市是直接隶属**的市。
5. 公司领导因本月业绩不佳而对下属大发雷霆。
出处:
1. 又非亲属。——《资治通鉴·唐纪》
2. 但系董卓亲属,不分老幼,悉皆诛戮。——《三国演义》
3. 穿了黑衣,做个行脚僧打扮,辞了亲属出家访道。——《初刻拍案惊奇》
4. 从属弥众,弟子弥丰。——《吕氏春秋》
5. 尧教于隶属,而民不听。至于南面而王天下,令则行,禁则止。——韩非子《难势》
2. 通字的繁体字怎么写
“通”字的繁体字还是通。
这个字没有繁体与简体之分。“通”的读音、意义及用法示例如下:通 tōng 〈动〉(1) (形声。
从辵( chuò),甬( yǒng)声。本义:没有堵塞,可以通过)(2) 同本义 [open;through;unimpeded] 通,达也。
——《说文》往来不穷谓之通。——《易·系辞》推而行之谓之通。
坎为通。——《易·说卦》道远难通。
——《国语·晋语》。注:“至也。”
血脉欲其通也。——《吕氏春秋·达郁》。
注:“利也。” 凝绝不通声暂歇。
——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通外直。——宋· 周敦颐《爱莲说》(3) 又如:通衢大道(四通八达的大道,指交通要道);通漕(直通水运);通塞(指境遇的顺利与滞涩);通水(通水运;能行船的地域);通畅(通行无阻的);通川(有河川流通的地方);通邑(四通八达的城市)(4) 通往 [lead to] 指通豫南。
——《列子·汤问》道不通。——《史记·陈涉世家》才通人。
——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北通巫峡。——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5) 又如:通天(通往天界。
后用以形容本能非凡);通吊(至丧家吊唁)(6) 传递;传达 [pass on;communicate] 主簿通语言。——《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通其意。
——汉· 贾谊《过秦论》信耗莫通。——唐· 李朝威《柳毅传》(7) 又如:通状(申递各级官厅的上行公文);通信;通消息;通辞(呈递书面意见;传达话语);通化(传达教化);通书(通信);通问(互相致意问候;互通信息)(8) 沟通;接通 [link up] 阡陌交通。
——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旁推交通。——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始能少通。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通流入海。——清· 张廷玉《明史》(9) 又如:通同造意(串通谋划);通脚(跑腿说合);通灵(与神灵相通);通房连阁;通源(源头相通);通属(连接);通同(串通,勾结)(10) 往来友好 [friendly intercourse] 数通使相窥观。
——《汉书·李广苏建传》(11) 又如:通家至契(世代有交情的好友);通谱(同姓的人互认为同族);通正(和畅平正);通关(交往联系);通欢(往来交好);通交(结交;交往)(12) 了解;精通 [understand;comprehend;be proficient in;be well versed in] 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后汉书·张衡传》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
——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不能通其意。——唐· 韩愈《杂说》诸母皆通文。
——清· 林觉民《与妻书》(13) 又如:通玄(通晓深奥的道理);通方(通达道术);通心(内心通达);通明(洞晓事物的道理);通幽(通晓幽深的道理);通悟(洞达事理,而具有高度的领悟力)(14) 通报;说 [report;tell]。(15) 如:通报(通知禀报);互通姓名;通志(表达意趣志向);通呈(通报呈递)(16) 疏通;开通 [dredge;remove obstacles from;open] 疏之欲其通。
——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政通人和。——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17) 又如:通路(开通道路);用泻药通便;通急(排解急难);通堙(开浚堵塞的水道);通沟(疏通沟渠);通瘀(疏通瘀滞)(18) 通行;通用 [pass through;in common use]。
如:通关文牒(通行证);通率(通用的比例);通语(普遍通行的语言);通义(通行不变的道理、法则);通礼(通行的礼仪)(19) 流通,互相交换 [exchange] 商而通之。——《史记·货殖列传》通鱼盐。
(20) 又如:通关节(暗中行贿、勾通官吏);通刺(通报名刺;交往)(21) 陈述 [state]。(22) 如:通款(向敌方表示愿意降服);通诚(在神前表白诚意)(23) 通奸,过非婚性生活 [commit adultery]。
(24) 如:与人有通(25) 调和 [reconcile] 以通八风。——吕氏春秋·慎行论》词性变化 ◎ 通 tōng 〈形〉(1) 整个,全部 [whole] 皆通习之。
——唐· 韩愈《师说》(2) 又如:通班马步快(全体骑马、步行的捕快);通悉(都知道;全部了解);通国(全国,整个国家);通般(全部,全面);通检(全部检查);通览(遍观)(3) 博识 [learned;erudite] 博览古今者为通人。——《论衡·超奇》(4) 又如:通品(博学多识、才能出众的人);通士(学识丰富而通达事理的读书人);通雅(博识多才,品格雅正)(5) 总共 [in all;altogether]。
(6) 如:通共(总计);通计(总计);通纽(总合,合在一起);通址(合计;总共)(7) 共同 [common]。(8) 如:通财(共享财物);通性(一般人所共有的性质);通同(共同);通谋(共同合谋)(9) 透彻 [penetrating]。
(10) 如:通平(通畅平正);通妥(通顺妥帖);通快(通畅快捷) ◎ 通 tōng 〈名〉(1) 在某一方面,技术高超、有独创性或聪明灵巧的人 [master;expert]。(2) 如:通方(通晓为政之道);万事通;日本通;中国通;美国通(3) 古州名 [Tong prefecture](4) 西魏设。
在今四川达县(5) 五代周置,在今江苏省南通县(6) 金置。在今北京市通县(7) 乐器名 [one of musical instrument] 又立为四器,名之为通。
通受声广九寸,宣声长九尺,临岳高一寸二分。——《隋书》(8) 古代土地面积单位 [unit of land]。
十井为通 地方一里为井。
3. 通字的繁体字怎么写
向左转|向右转通 tōng〈动〉(1) (形声。
从辵( chuò),甬( yǒng)声。本义:没有堵塞,可以通过)(2) 同本义 [open;through;unimpeded](3) 又如:通衢大道(四通八达的大道,指交通要道);通漕(直通水运);通塞(指境遇的顺利与滞涩);通水(通水运;能行船的地域);通畅(通行无阻的);通川(有河川流通的地方);通邑(四通八达的城市)(4) 通往 [lead to](5) 又如:通天(通往天界。
后用以形容本能非凡);通吊(至丧家吊唁)(6) 传递;传达 [pass on;communicate](7) 又如:通状(申递各级官厅的上行公文);通信;通消息;通辞(呈递书面意见;传达话语);通化(传达教化);通书(通信);通问(互相致意问候;互通信息)(8) 沟通;接通 [link up](9) 又如:通同造意(串通谋划);通脚(跑腿说合);通灵(与神灵相通);通房连阁;通源(源头相通);通属(连接);通同(串通,勾结)(10) 往来友好 [friendly intercourse](11) 又如:通家至契(世代有交情的好友);通谱(同姓的人互认为同族);通正(和畅平正);通关(交往联系);通欢(往来交好);通交(结交;交往)(12) 了解;精通 [understand;comprehend;be proficient in;be well versed in](13) 又如:通玄(通晓深奥的道理);通方(通达道术);通心(内心通达);通明(洞晓事物的道理);通幽(通晓幽深的道理);通悟(洞达事理,而具有高度的领悟力)(14) 通报;说 [report;tell]。(15) 如:通报(通知禀报);互通姓名;通志(表达意趣志向);通呈(通报呈递)(16) 疏通;开通 [dredge;remove obstacles from;open](17) 又如:通路(开通道路);用泻药通便;通急(排解急难);通堙(开浚堵塞的水道);通沟(疏通沟渠);通瘀(疏通瘀滞)(18) 通行;通用 [pass through;in common use]。
如:通关文牒(通行证);通率(通用的比例);通语(普遍通行的语言);通义(通行不变的道理、法则);通礼(通行的礼仪)(19) 流通,互相交换 [exchange](20) 又如:通关节(暗中行贿、勾通官吏);通刺(通报名刺;交往)(21) 陈述 [state]。(22) 如:通款(向敌方表示愿意降服);通诚(在神前表白诚意)(23) 通奸,过非婚性生活 [commit adultery]。
(24) 如:与人有通(25) 调和 [reconcile]词性变化◎ 通 tōng〈形〉(1) 整个,全部 [whole](2) 又如:通班马步快(全体骑马、步行的捕快);通悉(都知道;全部了解);通国(全国,整个国家);通般(全部,全面);通检(全部检查);通览(遍观)(3) 博识 [learned;erudite](4) 又如:通品(博学多识、才能出众的人);通士(学识丰富而通达事理的读书人);通雅(博识多才,品格雅正)(5) 总共 [in all;altogether]。(6) 如:通共(总计);通计(总计);通纽(总合,合在一起);通址(合计;总共)(7) 共同 [common]。
(8) 如:通财(共享财物);通性(一般人所共有的性质);通同(共同);通谋(共同合谋)(9) 透彻 [penetrating]。(10) 如:通平(通畅平正);通妥(通顺妥帖);通快(通畅快捷)◎ 通 tōng〈名〉(1) 在某一方面,技术高超、有独创性或聪明灵巧的人 [master;expert]。
(2) 如:通方(通晓为政之道);万事通;日本通;中国通;美国通(3) 古州名 [Tong prefecture](4) 西魏设。在今四川达县(5) 五代周置,在今江苏省南通县(6) 金置。
在今北京市通县(7) 乐器名 [one of musical instrument](8) 古代土地面积单位 [unit of land]。十井为通(9) 药名。
马粪 [horse excrement]◎ 通 tōng〈量〉(1) 遍;次 [time]。(2) 如:说了一通(3) 用于文书电报。
(4) 如:一通电报◎ 通 tōng〈副〉(1) 很;十分 [very]。(2) 如:通圆(十分圆满);通黄(很黄)(3) 总是 [always](4) 另见 tòng。
4. “杰”的繁体字怎样写
杰,jié
基本释义:从人从桀。才智出众的人。(1) 形声。从人,桀( jié)声。杰为杰的俗字。本义:才智出众的人。(2) 同本义 [find]五人曰茂,十人曰选,百人曰俊,千人曰英,倍英曰贤,万人曰杰,万杰曰圣。——《白虎通圣人引辨名记》命太尉赞杰俊。——《礼记·月令》基本字义:1、才能出众的人:俊~。英雄豪~;2、特异的,超过一般的:~作。~出人才。佳~。在我国古书典籍中均有“杰”字出现。
卓异的;出色的
雄姿杰出。——《三国志·诸葛亮传》
又如:杰立(卓绝出众);杰句(佳句);杰表(不凡的仪表);杰思(出色的构思);杰笔(杰出的文笔)
高大;高耸
杰屋大像无时止,安得疲民免饥死。——陆游《僧庐》
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又如:杰然(高大的样子);杰阁(高耸的楼阁);杰观(高大的楼阁);杰秀(高峻秀美);杰屈(指高大的楼房)
通“桀”。凶暴
乃悉召杰黠少年素为乡里患者,置为主帅。——《北史·韩褒传》
又如:杰黠(凶猛而狡黠);杰滑(凶猛狡诈);杰暴(强悍凶暴)
(形声。从人,桀( jié)声。杰为杰的俗字。本义:才智出众的人)
五人曰茂,十人曰选,百人曰俊,千人曰英,倍英曰贤,万人曰杰,万杰曰圣。——《白虎通圣人引辨名记》
命太尉赞杰俊。——《礼记·月令》
俊杰在位。——《孟子》
小国英杰之士。——《战国策·齐策》
英杰化之。——《荀子·儒效》
子房、萧何、韩信,三者皆人杰也。——《汉书·高祖纪》
又如:人杰(才智超群的人);英杰(豪杰。才能出众的人);杰士(才智特出的人;杰出的人)
通“楬”。作标志用的小木椿
吏卒民各自大书于杰。——《墨子·号令》
相关组词
杰作 杰出 豪杰 俊杰 英杰 雄杰 人杰 枭杰 杰然 闲杰杰笔 杰杰 宗杰 笔杰 更多
5. “兵”字的繁体字怎么写,“兵”的近形字有哪些
“兵”字没有繁体字,”兵”的近形字有:丘、乒、乓。
兵bīng:
1. 武器:~器。~刃。~不血刃(兵器上面没有沾血,指不经过战斗而取得胜利)。
2. 战士,军队:~士。~卒。~丁。~戎相见(指武装冲突)。
3. 与军事或战争有关事物的统称:~法。~家。~机。~衅(战争的争端)。~书。~谏(进谏时以武力要挟,迫使必从)。~荒马乱。~贵神速。
〈名〉
4. (会意。从廾,从斤。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斤”,是短斧之类;下面是“廾”(gǒng,双手),象双手持斤。本义:兵器,武器)
5. 同本义
兵,械也。——《说文》
掌五兵。——《周礼·司兵》。司农注:“戈、殳、戟、酋矛、夷矛也。”
陈五兵。——《谷梁传·庄公二十五年》。注:“矛、戟、钺、楯、弓矢也。”
谓五方之兵,东矛、南弩、西戈、北铩、中央剑也。”——《匡谬正俗》
离为戈兵。——《易·说卦》
修尔车马,弓矢戎兵。——《诗·大雅·抑》
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荀子·议兵》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孟子·梁惠王上》
兵者,凶器也。——《国语·越语》
兵者,不祥之器。——《老子》
兵者,国之爪也。——《墨子·七患》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汉·贾谊《过秦论》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史记·项羽本纪》
6. 又如:短兵相接;兵不血刃;动刀兵;坚甲利兵;兵革(兵器甲胄的总称。引申指战争);兵解(古代方士以为学道者死于兵刃,供兵刃解脱躯壳以成仙,称为兵解);兵戈(干戈。借以指战争)
7. 士兵的群体,即整个军队
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於胜败哉?——《列子·虚实》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战国策·赵策四》
举兵伐徐,遂灭之。——《韩非子·五蠹》
赵亦盛设兵待秦,秦不敢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兵果败。——汉·刘向《列女传》
8. 如:兵柄(军权);兵备道(明代的官名。分巡道的首长,兼管军务,负责管区内的治安);兵房(县衙中六房之一,掌兵事);兵马制置(即制置使。唐大中五年始置,负责边防军务。宋初不常设,后为对金作战,设置渐多)
9. 士卒
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资治通鉴》
瑜得精兵五万。——《资治通鉴》
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资治通鉴》
10. 又如:雄兵百万;草木皆兵;当兵;兵来将敌水来土堰(不管对方使用何种策略,都自有对付的办法)
11. 军事;武力;战争
兵者,国之大事。——《孙子兵法·计篇》
夫兵,犹火也。——《左传·隐公四年》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礼记·礼运》
12. 又如:兵交(交战);兵端(战争的发端);兵燹(因战火引起的焚烧毁坏);兵栏(军营周围的栅栏);兵纪(军事要事);兵冲(军事要冲)
13. 用兵策略,战略
故士兵伐谋,其次伐交。——《孙子·谋攻》
故兵无常势。——《孙子·虚实》
14. 牌戏名
15. 国际象棋16个棋子中价值最小的棋子
16. 中国象棋中红方的价值最小的五个棋子之一——蓝方相应的为“卒”
〈动〉
17. 用兵器攻击,刺杀
左右欲兵之。——《史记·伯夷列传》
18. 又如:兵诛(用兵器诛杀)
19. 伤害
反以自兵。——《吕氏春秋·侈乐》
20. 又如:兵荒(战争造成的饥荒及其他灾祸);兵寇(乱兵或乱兵的侵扰)
6. “咸”的繁体字怎么写
“咸”的繁体字是 咸 ,汉语拼音:xián。
释义:全,都:~受其益。像盐的味道,含盐分多的,与“淡”相对:~味。
~盐。~水湖。
姓。表示动词,毕;终 。
迄始皇三载而咸,时、激、地、保、人事乎?—— 汉· 扬雄《法言》动词,感应 。窕则不咸。
——《左传》副词,普遍都,全部 。组词:咸菜 xián cài 意思是:用盐腌制的某些菜蔬,有的地区也指某些酱菜。
咸丰庚申 xián fēng gēng shēn 意思是:咸丰:清文宗年号。庚申:我国农历以干支纪年,庚申年即咸丰十年。
咸肉 xián ròu 意思是:用盐腌的肉(如牛肉或猪肉)。咸涩 xián sè 意思是:表示又咸又涩的。
咸水 xián shuǐ 意思是:表示含盐的水。咸阳宫 xián yáng gōng 意思是: 秦国的宫廷。
造句:咸,皆也,悉也。——《说文》小赐不咸,独恭不优。
不咸,民不归也;不优,神弗福也。——《国语》庶绩咸熙。
——《书·尧典》周邦咸喜。——《诗·大雅·崧高》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咸怃然。——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京城学者咸怪其无征。
——《后汉书·张衡传》属吏咸伏渴。——《明史》参考资料查字网:。
7. 通字的繁体字怎么写
“通”字的繁体字还是通。
这个字没有繁体与简体之分。 “通”的读音、意义及用法示例如下: 通 tōng 〈动〉 (1) (形声。
从辵( chuò),甬( yǒng)声。本义:没有堵塞,可以通过) (2) 同本义 [open;through;unimpeded] 通,达也。
——《说文》 往来不穷谓之通。——《易·系辞》 推而行之谓之通。
坎为通。——《易·说卦》 道远难通。
——《国语·晋语》。注:“至也。”
血脉欲其通也。——《吕氏春秋·达郁》。
注:“利也。” 凝绝不通声暂歇。
——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中通外直。——宋· 周敦颐《爱莲说》 (3) 又如:通衢大道(四通八达的大道,指交通要道);通漕(直通水运);通塞(指境遇的顺利与滞涩);通水(通水运;能行船的地域);通畅(通行无阻的);通川(有河川流通的地方);通邑(四通八达的城市) (4) 通往 [lead to] 指通豫南。
——《列子·汤问》 道不通。——《史记·陈涉世家》 才通人。
——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北通巫峡。——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5) 又如:通天(通往天界。
后用以形容本能非凡);通吊(至丧家吊唁) (6) 传递;传达 [pass on;communicate] 主簿通语言。——《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通其意。
——汉· 贾谊《过秦论》 信耗莫通。——唐· 李朝威《柳毅传》 (7) 又如:通状(申递各级官厅的上行公文);通信;通消息;通辞(呈递书面意见;传达话语);通化(传达教化);通书(通信);通问(互相致意问候;互通信息) (8) 沟通;接通 [link up] 阡陌交通。
——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旁推交通。——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始能少通。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通流入海。——清· 张廷玉《明史》 (9) 又如:通同造意(串通谋划);通脚(跑腿说合);通灵(与神灵相通);通房连阁;通源(源头相通);通属(连接);通同(串通,勾结) (10) 往来友好 [friendly intercourse] 数通使相窥观。
——《汉书·李广苏建传》 (11) 又如:通家至契(世代有交情的好友);通谱(同姓的人互认为同族);通正(和畅平正);通关(交往联系);通欢(往来交好);通交(结交;交往) (12) 了解;精通 [understand;comprehend;be proficient in;be well versed in] 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后汉书·张衡传》 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
——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不能通其意。——唐· 韩愈《杂说》 诸母皆通文。
——清· 林觉民《与妻书》 (13) 又如:通玄(通晓深奥的道理);通方(通达道术);通心(内心通达);通明(洞晓事物的道理);通幽(通晓幽深的道理);通悟(洞达事理,而具有高度的领悟力) (14) 通报;说 [report;tell]。 (15) 如:通报(通知禀报);互通姓名;通志(表达意趣志向);通呈(通报呈递) (16) 疏通;开通 [dredge;remove obstacles from;open] 疏之欲其通。
——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政通人和。——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17) 又如:通路(开通道路);用泻药通便;通急(排解急难);通堙(开浚堵塞的水道);通沟(疏通沟渠);通瘀(疏通瘀滞) (18) 通行;通用 [pass through;in common use]。
如:通关文牒(通行证);通率(通用的比例);通语(普遍通行的语言);通义(通行不变的道理、法则);通礼(通行的礼仪) (19) 流通,互相交换 [exchange] 商而通之。——《史记·货殖列传》 通鱼盐。
(20) 又如:通关节(暗中行贿、勾通官吏);通刺(通报名刺;交往) (21) 陈述 [state]。 (22) 如:通款(向敌方表示愿意降服);通诚(在神前表白诚意) (23) 通奸,过非婚性生活 [commit adultery]。
(24) 如:与人有通 (25) 调和 [reconcile] 以通八风。——吕氏春秋·慎行论》 词性变化 ◎ 通 tōng 〈形〉 (1) 整个,全部 [whole] 皆通习之。
——唐· 韩愈《师说》 (2) 又如:通班马步快(全体骑马、步行的捕快);通悉(都知道;全部了解);通国(全国,整个国家);通般(全部,全面);通检(全部检查);通览(遍观) (3) 博识 [learned;erudite] 博览古今者为通人。——《论衡·超奇》 (4) 又如:通品(博学多识、才能出众的人);通士(学识丰富而通达事理的读书人);通雅(博识多才,品格雅正) (5) 总共 [in all;altogether]。
(6) 如:通共(总计);通计(总计);通纽(总合,合在一起);通址(合计;总共) (7) 共同 [common]。 (8) 如:通财(共享财物);通性(一般人所共有的性质);通同(共同);通谋(共同合谋) (9) 透彻 [penetrating]。
(10) 如:通平(通畅平正);通妥(通顺妥帖);通快(通畅快捷) ◎ 通 tōng 〈名〉 (1) 在某一方面,技术高超、有独创性或聪明灵巧的人 [master;expert]。 (2) 如:通方(通晓为政之道);万事通;日本通;中国通;美国通 (3) 古州名 [Tong prefecture] (4) 西魏设。
在今四川达县 (5) 五代周置,在今江苏省南通县 (6) 金置。在今北京市通县 (7) 乐器名 [one of musical instrument] 又立为四器,名之为通。
通受声广九寸,宣声长九尺,临岳高一寸二分。——《隋书》 (8) 古代土地面积单位 [unit of land]。
十井为通 地方一里为井,井十为通。——《汉书》 (9) 药名。
马粪 [horse excrement] ◎ 通 tōng 〈量〉 (1) 遍;次 [time]。 (2) 如:说了一通 (3) 用于文书电报。
(4) 如:一通电报 ◎ 通 tōng 〈副〉 (1) 很;十分 [very]。 (2) 如:通圆(十分圆满);通黄(很黄) (3) 总是 [always] 心邱听着这些话,只微微的笑,通不言语。
—。
8. 以后的以后,我们会怎样 繁体字怎么写
以后的以后,我们会怎样的繁体字写法如下“以后的以后,我们会怎样”。
扩展资料
汉字的简化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对繁体字笔画的“省简”,比如讠[訁]、饣[飠]、纟[糹]、钅[釒]等14个简化偏旁,第二种是用同音字取代,比如后面的后和皇后的后,在繁体字中本来是两个字,而为了省略笔画,就统一用笔画少的「后」替代了。
1935年8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一共收录了324个民间流传最广的俗字、古字和草书字。
中国汉字总数差不多有十万个,全部简化是不可能的,只能简化一些常用汉字,所以不常用的生僻字就没有变动,就算是由繁体字组成的部分也没有简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繁体
9. “通”字的繁体字怎么写
通 tōng〈动〉 (1) (形声。
从辵( chuò),甬( yǒng)声。本义:没有堵塞,可以通过) (2) 同本义 [open;through;unimpeded] (3) 又如:通衢大道(四通八达的大道,指交通要道);通漕(直通水运);通塞(指境遇的顺利与滞涩);通水(通水运;能行船的地域);通畅(通行无阻的);通川(有河川流通的地方);通邑(四通八达的城市) (4) 通往 [lead to] (5) 又如:通天(通往天界。
后用以形容本能非凡);通吊(至丧家吊唁) (6) 传递;传达 [pass on;communicate] (7) 又如:通状(申递各级官厅的上行公文);通信;通消息;通辞(呈递书面意见;传达话语);通化(传达教化);通书(通信);通问(互相致意问候;互通信息) (8) 沟通;接通 [link up] (9) 又如:通同造意(串通谋划);通脚(跑腿说合);通灵(与神灵相通);通房连阁;通源(源头相通);通属(连接);通同(串通,勾结) (10) 往来友好 [friendly intercourse] (11) 又如:通家至契(世代有交情的好友);通谱(同姓的人互认为同族);通正(和畅平正);通关(交往联系);通欢(往来交好);通交(结交;交往) (12) 了解;精通 [understand;comprehend;be proficient in;be well versed in] (13) 又如:通玄(通晓深奥的道理);通方(通达道术);通心(内心通达);通明(洞晓事物的道理);通幽(通晓幽深的道理);通悟(洞达事理,而具有高度的领悟力) (14) 通报;说 [report;tell]。 (15) 如:通报(通知禀报);互通姓名;通志(表达意趣志向);通呈(通报呈递) (16) 疏通;开通 [dredge;remove obstacles from;open] (17) 又如:通路(开通道路);用泻药通便;通急(排解急难);通堙(开浚堵塞的水道);通沟(疏通沟渠);通瘀(疏通瘀滞) (18) 通行;通用 [pass through;in common use]。
如:通关文牒(通行证);通率(通用的比例);通语(普遍通行的语言);通义(通行不变的道理、法则);通礼(通行的礼仪) (19) 流通,互相交换 [exchange] (20) 又如:通关节(暗中行贿、勾通官吏);通刺(通报名刺;交往) (21) 陈述 [state]。 (22) 如:通款(向敌方表示愿意降服);通诚(在神前表白诚意) (23) 通奸,过非婚性生活 [commit adultery]。
(24) 如:与人有通 (25) 调和 [reconcile] 词性变化 ◎ 通 tōng〈形〉 (1) 整个,全部 [whole] (2) 又如:通班马步快(全体骑马、步行的捕快);通悉(都知道;全部了解);通国(全国,整个国家);通般(全部,全面);通检(全部检查);通览(遍观) (3) 博识 [learned;erudite] (4) 又如:通品(博学多识、才能出众的人);通士(学识丰富而通达事理的读书人);通雅(博识多才,品格雅正) (5) 总共 [in all;altogether]。 (6) 如:通共(总计);通计(总计);通纽(总合,合在一起);通址(合计;总共) (7) 共同 [common]。
(8) 如:通财(共享财物);通性(一般人所共有的性质);通同(共同);通谋(共同合谋) (9) 透彻 [penetrating]。 (10) 如:通平(通畅平正);通妥(通顺妥帖);通快(通畅快捷) ◎ 通 tōng〈名〉 (1) 在某一方面,技术高超、有独创性或聪明灵巧的人 [master;expert]。
(2) 如:通方(通晓为政之道);万事通;日本通;中国通;美国通 (3) 古州名 [Tong prefecture] (4) 西魏设。在今四川达县 (5) 五代周置,在今江苏省南通县 (6) 金置。
在今北京市通县 (7) 乐器名 [one of musical instrument] (8) 古代土地面积单位 [unit of land]。十井为通 (9) 药名。
马粪 [horse excrement] ◎ 通 tōng〈量〉 (1) 遍;次 [time]。 (2) 如:说了一通 (3) 用于文书电报。
(4) 如:一通电报 ◎ 通 tōng〈副〉 (1) 很;十分 [very]。 (2) 如:通圆(十分圆满);通黄(很黄) (3) 总是 [always] (4) 另见 tò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