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对黄鹤楼的描写怎么写啊
黄鹤楼坐落在武汉市武昌区蛇山之巅。原址据说在长江边,历史上曾经屡毁屡建。
1984年,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才重新修建起来,这一雄伟壮丽的建筑放射出夺目的光彩。黄鹤楼是我国着名的名胜古迹。从三国鼎立时期始建算起,距今已有1760多年。这次重建的黄鹤楼以清式为源本,是一座采用现代材料和工艺的仿古建筑,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登楼远眺,一览楚天风云,尽收江城美景,早已成为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
黄鹤楼的主体建筑有5层,共高51米。黄瓦红柱,钻尖顶,层层飞檐勾心斗角,四面如一,楼形正方缺隅,屋顶安置着一座金色的“宝顶”。楼顶全部用黄色的琉璃瓦铺盖,不仅顺应了“橘皮黄鹤”的故事,也与蓝天相辉映,灿烂辉煌,别具一格。翘下有风铃和翘角梁饰,每个角都有向上凌空飞腾之势。翘角处上有屋“鱼尾”,下有角梁“龙头”,造型生动多姿。四面角梁的前端分别悬挂着“黄鹤楼”“南维高拱”“北斗平临”和“楚天极目”四块镏金大匾。
主楼台基用花岗石贴面铺地。洁白的花式栏杆环绕着台座,台前铜制的“黄鹤归来”造型精致,栩栩如生。整个黄鹤楼古朴秀丽。
楼内的装饰古色古香。除设藻井、天花、彩画、花罩等传统装饰外,大厅墙面上还镌刻着以黄鹤楼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人文活动、兴废沿革、楚天风光为题材的大型壁画,楼内红柱上还悬挂着古往今来名流撰写的楹联。
从正门进入首层大厅。大厅中央高10米,四周设跑马廊。正厅前方是巨幅立式构图的陶瓷壁画,题名“白云黄鹤楼”,内容取材于驾鹤登仙的古代神话,兼取唐诗“昔人已乘黄鹤去”之意,画面正方一位仙者驾着黄鹤腾空而起,他口吹玉笛,俯视人间,似有恋恋不舍之情。黄鹤下方耸立着清代黄鹤楼的形象,高楼下,人群欲动,大有祝愿仙人、黄鹤早返人世之意,形成天上、人间互相呼应的动人场面。四周白云缭绕,背后江水滔滔。这是一幅寓意深长的佳作。大厅正中柱子上,挂着一副7米长的名联: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撼;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
走上跑马廊,在夹层中设有两个陈列室,展出历代有关黄鹤楼的文献资料、诗词歌赋的影印本以及各种黄鹤楼图的复制件,从文化史料的角度反映出黄鹤楼的历史概貌。
从一楼到五楼,建筑布局、室内装饰都各具特色。登上黄鹤楼的人常常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佳句。
五楼是黄鹤楼的最高层,大厅空间宽敞,四周墙上满布着绚丽的壁画,正中柱子上挂着一副楹联:一楼萃三楚精神,云鹤俱空横笛在;二水汇百川支流,古今无尽大江流。临窗而望,武汉三镇尽收眼底。黄鹤楼除了它本身独有的建筑风格外,还增加了现代化的设备。为了方便游人,安装了电梯,增加了装有空调设备的接待厅,并层层安装音响设备,为游客播放楚乐古曲。黄鹤楼雄伟壮丽的建筑、神奇浪漫的故事传说,以及那古朴典雅的园林设施,会使你流连忘返,浮想联翩。
2. 黄鹳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送别诗有它自己特殊的情味。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可以说是表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象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再说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到扬州,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而扬州呢?更是当时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都会。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乃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呢?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扬州,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者,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也。给人的感觉决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固然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何尝不是烟花之地呢?“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象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
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用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用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了。
3. 黄鹳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1.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2.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3.之:往。
4.广陵:即扬州。 5.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6.烟花:指艳丽的春景。 7.尽:消失。
8.唯见:只见。 9.天际:天边。
[简析] 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游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迹几乎遍及整个中国,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历来传颂的名篇,这首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写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诗的起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紧扣题旨,点明送行的地点及自己与被送者的关系。“故人”一词说明了两位诗人的深厚情谊。
“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诗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带有诗意和浪漫色彩。
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紧承首句,写送行的时令与被送者要去的地方。“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而“三月”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季节。
诗人用“烟花”修饰“三月”,不仅传神地写出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特色,也使人联想到处在开元盛世的扬州,那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的景象。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也选择得恰当。
李白对友人的这次旅游自然十分欣羡。“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清丽明快的诗句,正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
但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诗人,当友人扬帆远去的时候,惜别之情油然而生。从《李太白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间有着不少赠答诗。
在《赠孟浩然》中,李白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可见李白对孟浩然是多么敬佩,两人的情谊是多么深厚。 诗的第三、四句正是写李白送别诗友时的惜别深情。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面看来这两句诗全是写景,其实却有着诗人鲜明的形象。
“孤帆”绝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写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
这两句诗表达了多么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另外在诗歌的用韵上,诗人也颇具匠心地选择了“楼”“州”“流”三个声调悠扬的韵脚,吟诵起来余音袅袅。这与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送神驰、情意绵绵的神态十分吻合。
再加上语言清丽自然,意境雄浑开阔,这首诗真是令人越读越爱,百读不厌,无怪乎千古传颂。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品评李太白七绝的艺术特色时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
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李太白的七绝在诗坛上的确是独步了。
(郑伯殷)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
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