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赠汪伦这首诗怎么写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 李白乘舟将要离别远行,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
桃花潭水即使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 《赠汪伦》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
此诗前两句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 扩展资料: 李白在天宝十四载曾游泾县(今属安徽)桃花潭。
宋人杨齐贤在李白诗注中说:“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酿美酒,以待白。伦之裔孙至今宝其诗(指此诗)。”
有部分学者据宋人胡安定的石壁诗序文,断定汪伦为当地富豪、村豪,可参考。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以短幅状深情。
前两句写送行场面,后两句抒感慨。结构紧凑,情景相生,表现了李白的个性,尤以开创送别诗的新局面而备受人青睐。
从这首诗可知李白与汪伦之交情至深,又可妙悟出他们的友情是建筑在互相敬慕,性格与志趣相投的基础上。李白是直道己名,直呼汪伦,可见性格豪放,心口如一,心无嫌猜。
汪伦闻讯,特地组织踏歌队伍,赶来相送,为友壮行。性格爽快,热烈朴直。
虽有酒与歌,但非酒肉之交。而是以心相托,以诚相见,平等相待。
李白与汪伦之交谊,已成千古流传的佳话。今天安徽省泾县桃花潭一带还流传着贫苦农民谒见李白,邀请李白游桃花潭,以及江边踏歌送行等美妙的佳话。
可见这种淳美人格深深地植在这块生殖繁衍中华民族的古老大地上,代代相续,不断扬弃,奔向更高更美的境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赠汪伦。
2. 以赠汪伦这首诗写一篇文章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有一个穿着长袍,戴着秀才帽的人,站在一艘小船上正在观赏眼前的一片美景。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唐代诗人李白。
忽然,岸上传来了踏歌声,随后就出现了李白的好朋友汪伦。李白看到了汪伦便马上走上去与他相会。汪伦拍了一下李白的肩膀说:“你怎么连一声招呼都不打就悄悄地要走了,要不是我发现的早,恐怕现在见不到你了。”
李白不好意思地说:“我是一个重兄弟情意的人,我不愿看到兄弟为小弟的离去而感到伤心,所以才写下离别信给你,谁知你这么早就发现了。”
汪伦听后,连忙拉住李白说:“李白兄,你怎么这么快就走了,不如在小弟家多休息几日,李白兄你是否赏光啊?”
李白为难地说:“不是我不赏光,而是我在兄弟家已逗留多日,你又这么好客,我已不好意思再待下去了。”
汪伦还是不肯放弃,连忙又说:“李白兄,你在家中反正没有什么事,还是再在我家多留几日吧!”汪伦见李白还是没有做出决定,便又说下去,“是不是小弟有什么地方照顾不周?还是兄弟你有什么难言之隐啊?”
李白见汪伦误解了自己的意思,连忙回话说:“不是你的错,要错还是得怪我。谁叫我是一喜欢四处旅游的人,从而养成了四海为家的习惯,我已在兄弟家待了这么久,也是我归去的时候了。”
汪伦听了李白这么一说,脸上露出了一丝伤心的神情。李白看了看天色,说:“汪伦兄,现在天色不早,你还是回去吧,我也应该走了。”
汪伦见没法留住李白,便深情地说:“好吧,那就后会有期吧。”
于是,两人就地握手告别。李白站在船上,看着多情的汪伦,就吟出了一首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记住给分啊!!!!!
3. 赠汪伦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内容:赠汪伦写了李白在江边送好友汪伦,看着船远远的从江边消失。
这首小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赞颂了真挚、深厚的情谊。妙处在于结句的比物手法的运用,将无形的情谊转换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自然而耐人寻味。
原文内容:赠汪伦唐代: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我正乘上小船,刚要解缆出发,忽听岸上传来,悠扬踏歌之声。看那桃花潭水,纵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伦送我之情。
扩展资料:创作背景此诗约为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李白自秋浦往游泾县(今属安徽)桃花潭时所作。汪伦是李白的友人。
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为汪华五世孙,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
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后汪伦任满辞官,居泾县之桃花潭。
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宋本《李太白文集》题下注:“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酝美酒以待白。
伦之裔孙至今宝其诗。”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唐时汪伦者,泾川豪士也,闻李白将至,修书迎之,诡云:“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欣然至。乃告云:“‘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
李大笑,款留数日,赠名马八匹,官锦十端,而亲送之。李感其意,作《桃花潭》绝句一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赠汪伦。
4. 将,赠汪伦,这首诗写成记叙文怎么写
汪伦是唐朝泾州(今安徽省泾县)人,他生性豪爽,喜欢结交名士,经常仗义疏财,慷慨解囊,一掷千金而不惜。
当时,李白在诗坛上名声远扬,汪伦非常饮慕,希望有机会一睹诗仙的风采。可是,泾州名不见经传,自己也是个无名小辈,怎么才能请到大诗人李白呢?后来,汪伦得到了李白将要到安徽游历的消息,这是难得的一次机会,汪伦决定写信邀请他。
那时,所有知道李白的人,都知道他有两大爱好:喝酒和游历,只要有好酒,有美景,李白就会闻风而来。于是汪伦便写了这样一封邀请信:“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
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接到这样的信,立刻高高兴兴地赶来了。
一见到汪伦,便要去看“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微笑着告诉他说:“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圆十里,并没有桃花。
万家呢,是我们这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说有一万家酒店。”李白听了,先是一愣,接着哈哈大笑起来,连说:“佩服!佩服!”汪伦留李白住了好几天,李白在那儿过得非常愉快。
因为汪伦的别墅周围,群山环抱,重峦叠嶂。别墅里面,池塘馆舍,清静深幽,像仙境一样。
在这里,李白每天饮美酒,吃佳肴,听歌咏,与高朋胜友高谈阔论,一天数宴,常相聚会,往往欢娱达旦。这正是李白喜欢的生活。
因此,他对这里的主人不禁产生出相见恨晚的情怀。他曾写过《过汪氏别业二首》,在诗中把他汪伦作为窦子明、浮丘公一样的神仙来加以赞赏。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名马八匹、绸缎十捆,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
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
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了那首著名的送别诗给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比喻奇妙,并且由于受纯朴民风的影响,李白的这首诗非常质朴平实,更显得情真意切。《赠汪伦》这首诗,使普通村民汪伦的名字流传后世,桃花潭也因此成为游览的胜地。
为了纪念李白,村民们在潭的东南岸建起“踏歌岸阁”,至今还吸引着众多游人。
5. 赠汪伦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赠汪伦》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全诗的内容如下: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白话文释义: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扩展资料
这首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读者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次句却不像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桃花潭水是那样地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
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必定更深,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佩和喜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6. 赠汪伦这首诗写篇作文
《赠汪伦》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赠别诗。
诗中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十分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李白信手拈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比较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脍炙人口,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7. 《赠汪伦》这首诗 写了 虾米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