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谁读过《佛旨正源》一书啊,主要写什么啊
【书籍简介】
佛教带来的是精神境界的攀升。人生如花,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佛教三法印告诉我们的就是人的生命本质,基于对人生命本质基础上的思考才能带给我们境界的提升。此书从佛的起源谈起,解释了为什么有佛教、佛教是怎么来的;告诉我们精神世界对人的重要性;证明了通过思想境界的提升可以改变人们的命运,且应该把这种改变的力量应用于整个国家、整个名族。其中很多佛教教义都被赋予全新的解释。
【书籍目录】
目录
前言
读《佛旨正源》之感言
第一章 两种宗教的不同
第二章 古印度雅利安教和土教的融合
第三章 雅利安的差别之说
第四章 解脱就是达到知“梵”的境界
第五章 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文化环境
第六章 释尊出家后对苦行和禅定的否定
第七章 境界的提高—“业”的概念
第八章 境界的遗传—轮回和地狱
第九章 释尊的开悟—最后的思辨
第十章 佛祖的布道
后记 再看短暂的人生
【内容概要】 点击查看>>>
【书籍评论】
每读一遍都心潮澎湃,书中的观点是以前从未接触过的,全新的。读这本书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此书从佛教的起源谈起,解释了为什么有佛教、佛教是怎么来的;告诉我们精神世界对人的重要性;证明了通过思想境界的提升可以改变人的命运,且应该把这种改变的立领应用于整个国家、整个名族。其中很多佛教教义都被赋予全新的解释,收益匪浅,精彩之处需要慢慢读,静下来读,结合作者其他著作读。希望有更多的人能读此书!
——程丽丹居士
拜读大作收益极大!这是我所看过的有关佛的书写得最深刻、最具科学基础的书、很多问题:如解脱、苦力、业力、轮回、开悟等写得非常精彩!
——王春虎 北京市政协委员
理纯不仅仅用他深刻的哲学和智慧来探讨人生、关注国家命运,更在于他用独有的视角来理解和触摸佛学的精髓,并由此透视人生的花开花落。
——涵子 中华儿女报刊社执行主编
通俗易懂,气魄斐然。
——韩德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著名研究员
2. 佛字为什么那么写
佛字是“人+弗 ”,有种说法认为弗是古人下葬时捆绑棺椁的绳子……(这个比较不可取)
网上还有一些其它说法:
一、
佛,从人从弗,会意加形声。意即佛从凡人中来而又不再是凡人也。如释迦牟尼佛,是古印度净饭王的王太子;阿弥陀佛,久远劫前曾为大国主;地藏菩萨,因地曾为国王,光目女,婆罗门女;观世音、大势至菩萨,都曾是娑婆界凡人,修菩萨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按,很多大菩萨,都是早可成佛,如地藏,或早已成佛,如观音,只因愿力弘深,为救脱受苦众生,示现为菩萨的)。六道众生中,从人修炼成佛成菩萨成阿罗汉的极多,而从其他道中成道的很少(根基很好悟性很高的例外,如《法华经》中的龙女)。为什么,因为三恶道中,或太苦,如地狱道饿鬼道,终日在苦海中煎熬,几乎没有机会修炼;畜生道,太痴,终日浑浑噩噩,想不到修炼;三善道的天道,太舒服太享受,不太愿意去修炼;阿修罗道,太好斗,没有时间去修炼。所以说人身难得,这辈子不抓紧,万一下辈子失了人身,想再得人身都难。据说久远劫前,秦桧曾与地藏菩萨为同修,秦害死岳飞,出卖国家利益,加速了南宋的灭亡,后来堕在地狱道中。地藏菩萨慈悲,想救他一救,写了一个“佛”字叫他念,因为念一声佛,可消无量罪。但秦总是将“佛”字念成“人弗”,地藏菩萨也无可奈何。看来人惟有自助自救,别人是助不了也救不了的。博主诗曰:地藏亲书一“佛”字,秦桧错念为“人弗”;看来惟有自救助,别人无法相帮扶。
二、
《说文解字》:见不审也。从人弗声。敷勿切〖注〗 、仏,古文。
《康熙字典》:(古文) 仏【唐韵】【集韵】【韵会】【正韵】 符勿切,音咈。【说文】见不諟也。又仿佛亦作彷佛,髣髴。【扬雄·甘泉赋】仿佛其若梦。【班固·幽通赋】梦登山而迥眺,觌幽人之髣髴。【汉书】作仿佛。 又捩也。【礼·曲礼】献鸟者,佛其首,畜鸟则勿佛。【注】恐鸟喙害人,为小竹笼,以捩转其首也。 又逆也,戾也。【礼·学记】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扬子·法言】荒乎淫,佛乎正。与拂同。 又辉粲貌。【黄香·九宫赋】银佛律以顺游。 又三佛齐,佛郞机,柔佛,皆外国名。 又佛桑,花名。 又姓。明佛正。 又佛佗。佛者,觉也。以觉悟羣生也。 又【集韵】【正韵】 蒲没切,音浡。兴起貌。【荀子·非十二子篇】佛然平世之俗起焉。与浡勃通。 又【集韵】【韵会】【正韵】 同弼。【诗·周颂】佛时仔肩。【毛传】佛,大也。【郑笺】佛,辅也。 又叶方味切,音废。【前汉·司马迁叙传】学微术昧,或见仿佛疑殆匪阙,违众忤世。 【正字通】世传汉明帝永平七年,佛法始入中国,非也。秦时沙门室利房等至,始皇以为异,囚之。夜有金人,破户以出。汉武帝时,霍去病过焉支山,得休屠王祭天金人以归,帝置之甘泉宫。金人者,浮屠所祠,今佛像卽其遗法也。哀帝时,博士弟子秦景,使伊存口授浮屠经,中土未之信。迨明帝夜梦金人飞行殿庭,以问於朝。傅毅以佛对曰:天竺国有佛,卽神也。帝遣中郞蔡愔及秦景使天竺求之,得佛经二十四章,释迦立像,倂与沙门摄腾,竺法兰东还。以是考之,秦西汉知有佛久矣,非明帝始也。又古本列子周穆王篇,西域之国有化人,无西方圣人名佛之说,独仲尼篇载孔子曰:西方之人有圣者。盖假借孔子之语也。《字汇》沿《正韵》,改化人为圣人,非。
另外有:
古同“勃”,兴起。
佛、髴……
三、
佛时仔肩,示我显德行。----人为矫正当时幼小的肩任,显示我大德行。(佛[fú]:人为矫正。“弗”本意是“矫枉,矫正”,旁加“人”即意指借外力而人为矫正。仔[zī]:幼小。《毛传》:佛,大也。《郑笺》:“佛,辅。时,是。仔肩,任也。”均错解。)
“借外力而人为矫正”也是“佛”的真谛!这就是为何将印度教翻译为中文“佛教”的道理。
四、
弗 : 被束缚矫直之矢也,其直非其自然而然。 故而衍义为"否" , 进而为否定之"非"。
佛 : "弗--人" 组合。表“非人造作之自然之律”。后衍传教此道理之社团组织为“佛教”。
因信众迷崇开宗之释师,视其与自然律“如来”佛旨等身,进而简称[我佛]。
这个问题在“国学论坛”讨论过,自己看参考资料吧
3. 佛教的宗旨是什么
【 佛教教理 】 《 佛学大词典 》 指佛教之教相义理。
教理,又作教义、宗义、宗旨、宗乘。即佛陀之教示或由教示显现出来之真理,经由理论、客观性之整理所呈现出之义理教说。
广义而言,包括教判、教义二者;狭义而言,唯指教义。就佛教教理之发展情形,约可分为六部分,即: (一)原始佛教教理:为其后大小乘根本教理之基础,即三法印(或四法印)、十二缘起、四谛,皆以‘缘起说’为依准。
缘起说为佛陀教法之代表,乃佛教与世界上其他宗教或古今任何哲学流派区别之根本特征。于原始佛教教理中,法印为缘起说之基础,十二缘起、四谛则为缘起说之一种型态。
四法印指‘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皆苦,涅盘寂静’,又除去‘一切皆苦’,即成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系对现象及诸法之客观性观察。
即就时间上而言,现象乃经常生灭变化之无常存在(诸行无常);于空间上、理论上而言,现象界之诸法必与他物相互关连和合,无一为孤立独存者(诸法无我)。如此对现象活动情形,作法则性之观察,即一般所谓之缘起说。
缘起通常即以此二命题为基础而成立;而反过来说,通过缘起之观察,才能把握诸行之无常性、诸法之无我性。 对现象、诸法之价值观,有‘一切皆苦’、‘涅盘寂静’二法印。
即于现实之凡夫轮回界中,充斥着不满、苦恼,而无法获得绝对之净福,故深感‘一切皆苦’;反之,以脱离轮回之理想境地为绝对之净福者,称为‘涅盘寂静’。此种对现实之苦与其原 因理由,两者间之关系,作法则性之观照,即称为‘流转缘起’;而说明理想状态以及达到之方法者,称为‘还灭缘起’。
对于‘苦’在何种因素下发生、存在,佛陀举出十二项具体条件(流转缘起、顺观),称为‘十二缘起’,更以还灭缘起、逆观来说明灭此条件即灭苦。四谛即苦、集、灭、道,其中最初之苦、集二谛系阐述现实之苦恼与产生苦恼之因素,以及两者间之关系(流转缘起);后之灭、道二谛则明示理想涅盘与达成目的之方法,及两者间之关系(还灭缘起)。
上述四法印、十二缘起、四谛等三大教理之关系,如右表所示。 (二)部派佛教教理:原始佛教教理,于原始经典(阿含经)中并无组织或统一,故上述所示一贯性教理,系后来的祖师、学者从片段性之教示中加以综合而成者。
将原始经典中所载各个教说加以说明解释,分析组织等学术性之研究,称为阿毗达磨之研究法。此研究法,至后世逐渐发展,及至佛教即将分裂成诸部派时,教理解释之歧异遂成为部派分裂原因之一。
从而各部派以独自之教理组织与解释,制作独自之教理书,即称为‘根本阿毗达磨’之论书。 初期之论书系原始经典之注解说明,或教理之组织整理,故与经典有密切关系;然至后期论书,与经典之关系逐渐薄弱,遂成立经典所无之阿毗达磨独特学说。
在原始佛教时代,所有教理均系作为实践修行基础之理论,并无与实践无关之论说。然至部派佛教之后期论书,逐渐采用与实践无关之存在论为考察事物有、无、假、实之论究法,已不再侧重具有实践意义之教理。
此外,部派佛教时代,于诸部派间所主张之种种教理学说,每每互相争论,各执异说。成为争论之问题者,例如佛陀论、涅盘论、因果论、心法论等皆是。
(三)初期大乘佛教教理:反对部派佛教流于形式上之学术性佛教,及其以无关于实践修行之存在论为重心之倾向,而提倡佛教回归本来之实践信仰。于革新主义者之间,兴起新的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相对于部派佛教之理想人格(即依四谛、八正道能成就之阿罗汉),而强调修持六波罗蜜可成就佛道之菩萨,故不仅认为部派佛教乃自利之小乘,又自认为自宗乃利他之大乘。此外,于修行阶段方面,新立十地之说,即菩萨依利他之誓愿、发菩提心,经由十地而成佛。
盖所谓‘利他行’,乃是力行布施为始之六波罗蜜。 大乘比部派更彻底阐明空、无我之教说。
就理论上而言,此系由于排斥说一切有部之存在论,而从佛教原本之缘起立场强调空(无我)之教理。初期大乘佛教学说之集大成者龙树,于其‘中论’一书中,彻底地阐述空之理论,成为以后大乘佛教之理论基础。
空,就信仰实践而言,指空、无我之行;例如布施,为‘三轮体空’之布施。就此观点而言,初期大乘,无论就理论或实践方面,可说颇能回归佛教本来之纯粹立场。
然初期大乘佛教经典亦与原始佛教经典相同,缺乏教理之组织、整理。(四)中期大乘佛教教理:于中期大乘佛教时期,初期大乘思想与之同时发展,而着重于学术、哲学性之研究。
即除初期大乘思想外,另加入中期独特之新思想,并受部派佛教教理及外教哲学思想之影响。中期大乘之教理组织,大体而言,有下列三种:瑜伽唯识说、如来藏佛性说、前二者之综合说。
瑜伽唯识(瑜伽行派)之教理要目,约可分为唯识、二无我、三性、八识等。(1)唯识,系由承自原始佛教缘起说之初期大乘华严经中‘三界虚妄,但是一心作’之说而开展者。
谓一切生死轮回之现象以含有善恶意念之识为原因而起,故诸法之存立根据唯为一心之识,此外无他,故称唯识。唯识为无常变化,故相通于无我说。
(2)二无我,指人无我、法无我。部派佛。
4. 尾声如何写
作文吧。
1、自然结尾
这是一种常见的方法。顺着文中所叙之事的自然发展,以它的必然结果作结尾,没有套话、没有空话,简单、自然,可使文章的结构显得十分完整。如:
精彩的军事表演很快结束了,我们说笑着,赞扬着,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体育场。
2、抒发情感式
受所写的人、事、物的感染,在文章的结尾处,作者紧扣文章的内容和中心,以饱含感情的句子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拨动读者的心弦。如:
啊,我美丽的家庭小院!我不是什么诗人,我要是诗人,准会写一首咏赞您的诗篇;我不是画家,不然,我一定会用七彩画笔把您画在画画上,让人们欣赏您的风姿。
3、议论明旨法
“卒章显其志”(白居易)和“画龙点睛”指的都是这种方法。在文章的结尾处,有含义深刻的语句,来概括文章的内容,点明文章的中心,加深读者的理解。如:
我常想:许许多多初始的美往往容易被忽略,人们拼命追求的是加上一层精装的美,但事实上,真实便是美,不加任何修饰,不需要任何陪衬,如同这清丽的早晨。其实,年轻飞扬的心不正是早晨的写照吗?
4、描写景物法
文章结尾时不直接点题,而是通过描写景物自然地烘托文章的主题。这样的结尾含蓄,耐人寻味。如:
当送执意要回校的王老师出门时,夜已深了。雨,还是下个不停;风,更猛了;雷声紧跟着闪电在天空轰轰作响。我搀着王老师向夜雨中走去。此时,我脸上的泪水和雨水混在了一起……
5、引用名言式
在结尾时,引用名人名言(或诗词歌赋)来说明问题,阐述观点,境强说服力。如:
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天我终于能在长城的烽火台上放开歌喉尽情地唱了,我深深地懂得:这歌声是用汗水换来的啊!还是爱迪生说得好:“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灵感。”
6、导峰突起式
按照叙述顺序,先交待起因、经过,就在临近到收尾时,突然交待出乎人们意料的结果,使人眼前陡然一亮,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如:
佛来思节夫人感动极了,抓住好的双手,说:“唉!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 法 莫泊桑《项链》
7、首尾呼应法
文章的结尾和开头互相呼应,使文章结构紧密,主题突出。这种结尾法很常见,也容易掌握。如: 开头:如果有人问我:“世界上你最崇拜的人是谁?”
我一定会自豪地回“我最崇拜我的爸爸。”
结尾:爸爸,我崇拜您的知识渊博,但我更崇拜您的“傻”劲。我长大了也要跟您一样,做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
8、升华主题法
在文章的结尾对所写的内容进行提炼,概括归纳出具有普通意义、哲理意味的语句,从而提高文章的立意。如:
是啊,在我们日益强大的社会主义祖国里,幸福快乐的家庭又何止我们一家,那发生在家庭中的趣事又何止这一桩呢?
9、问句结尾法
问句可分为疑问、设问、反问等,在结尾时若能恰当运用问句,可以增强语势,可以发人深思。如:
我同情父亲,也想替母亲辩解。但是,我又能说些什么呢?想来想去,还是干一点儿实际的事吧!于是,我动手收拾桌上的餐具。我想:美好的生活不是正在前方等待着我们吗?
10 虚构情境法
根据文章内容发展和主题表达的需要,在结尾时展开不受客观真实限制而又合理的想象,虚构出生动离奇、美丽动人的情境。这种结尾运用得法,可以极大地提高文章的感染力。如:
听着,听着,我的眼前展现出一幅绚丽多彩的图画来,我仿佛看见火红的枫叶、皑皑的白雪、山间的篝火、校园的小路……我仿佛看见自己也佩戴着大学的校徽兴高采烈地漫步其中。噢,我真盼望能快快长大!
5. 佛曰的经典语句
打开圣门经,传法圣们功,佛功法无量,讲法功无穷,有功佛门法,不可违旨行,佛传金刚经,本是佛真功,真功不轻得,也不轻易扔,不可
谁都传,不可违佛命,真经是佛宝,真宝是真功,净杰清稳定,功法方早生,何人受佛功,不杰法难成,记住四杰空,方可得真功,千天功法
成,万天功法灵,光阴如流水,转眼又一冬,冬去春又来,拾年一闪功,时光莫虚度,很好自修功,俗间一切景,过眼姻云风,修佛人之身,
不为名利争,但也一定得,别留世骂名,人人想学佛,先做好人中,连人没学成,怎去学佛功,懂佛先懂法,别违国法行,国法爱民众,佛法
国法同,佛主爱万物,佛法渡众生,佛僧本是人,人自引行程,民众来信佛,佛经佛礼公,佛经咒是灯,照亮方向清,但看人怎作,不违心是
佛,佛人心最净,不沾一切非,佛讲劝众生,劝告就是渡,开通各自心,明白佛经理,才能佛法懂,知法别犯法,正人先正己,才为真修僧,
少言它人非,言多有语失,后悔晚三冬,知错别去犯,你才是高僧,多多来行善,万物见齐敬,百花见你开,日月见你明,人见人人爱,敬你
真修僧,你是众生父,回报众生情,有病有难人,多去救它生,大小是生命,多传圣佛经,配和医学行,心病学佛经,百病一扫清,化去自己
业,不把外病生,无魔才无病,人体四季平,身无病与灾,家和万事兴,福禄才并生,极乐世界国,就在俗间中,南无阿弥陀佛。圣佛普渡群
6. 如何学习佛法
如网上学习佛法可以去 地藏占察网学习 有挺多佛学资料【注】学习佛法要以佛经为准,依法不依人。
学习佛法经典是大家都可以做到的(学佛入门)我们刚刚开始接触佛法的朋友经常带有很多从社会上带来的各种各样的观念,对佛法先入为主有很多观念,这些观念有的是佛法的教导,有的并非和佛法一致。掺杂了很多从佛法角度来说是不正确的见解。
所以刚刚接触佛法的朋友,最重要的是不能先入为主认为佛法就是如何如何,因为我们从前了解的未必真的是符合佛法佛法其实简单易懂,并不难学。因为释迦牟尼佛,是一位最有智慧的人,他给大家讲述的道理,都是能让大家很快理解通达的。
在讲述佛法这件事情上,古往今来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超越世尊(世尊是佛弟子对释迦牟尼佛的尊称)。我们先说一个经常接触到的问题,总是有人和我们说:佛经非常深奥,我们怎么读懂?甚至有的学佛之后还和别人讲,佛经是你能看明白的吗?以种种理由阻碍大家接触真正的佛法。
这是一种挺常见的错误理解。佛经并不是一种枯燥无味,讲述玄而又玄的理论的撰述,普通人根本看不懂。
深奥的部分有,但世尊能够以无碍辩才、最高的智慧把这些深奥的问题讲述的简单易懂。经典其实就是释迦牟尼佛在和自己的学生们谈话的记录。
我们学习这些经典,其实也就是听释迦牟尼佛讲课。那些认为普通人看不懂经典的、或者认为普通人不明白经典意思的,有些小瞧世尊的智慧了。
如果是一个已经三皈依的佛弟子,就更不该抱有这样的观念、宣传这样的观念。这本身就是对佛法的歪曲和诬蔑。
难道一个有智慧的人却讲不清楚自己想表达的意思?甚至无法令他人明白自己的想法?如果说一个蠢笨的人或许可能,但一个有智慧的人肯定不会。在《维摩诘经》中讲的: 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 。
就是最好的说明如果说佛讲述的经典你看不懂,非要借助他人的讲述才可以了解的话,就如同说特级教师讲的你听不懂,还是找个普通教师讲你才能听懂一样,这种道理荒谬不荒谬?事实上在释迦牟尼佛的讲述中,我们很清楚地看到他的态度:《般泥恒经》: 且夫一切去来现佛。皆从法得。
经法且存。但当自勉勤学力行。
持清净心。趣得度脱。
在此经当中,世尊讲:一切诸佛之所以成佛,都是从修行佛法得来的,佛法经典存在,就该勤于学习,依照佛法力行,秉持清静心,趣向解脱。这里讲的很清楚,佛法在经典中记录着,只要经典在、佛法尚在,就该勤勉学习。
这是释迦牟尼佛的教导。又有谁能自称佛弟子却否认世尊的教导呢?所以大家都该学习佛法,都可以学习经典。
还有人说,佛法非常深奥,你根本不能明白经典的意思,必须要靠老师给你讲解才行。这样的说法对吗?这种说法其实非常颠倒糊涂的。
如果说佛讲述的经典你看不懂,非要借助他人的讲述才可以了解的话,就如同说特级教师讲的你听不懂,还是找个普通教师讲你才能听懂一样,这种道理荒谬不荒谬?且不说经典就是世尊对大家的教导,尤其是对普通大众的教导,如何会不明白?单就这种逻辑而言,就是十分矛盾的。假如一个人根本不懂得经典、不明白其中的意思,他又如何肯定这位老师讲述的就是经典中的东西呢?很多依附于佛法的骗子,就是用这种观念迷惑人。
让人误把错误的观念当作了佛法、却不去追究。世尊同样对是依照经典,还是依照老师有过讲述。
《文殊师利问经》: 既闻法已如说修行。若依经书若依师说。
这里说的非常明白了,听闻佛法后,如说修行。依靠什么呢?要么依靠经典、要么依靠老师。
但是经典是第一选择。为什么呢?在我们这个时代,佛法称为末法,有各种各样奇奇怪怪,不符合佛法教导,却冒用佛法之名的东西。
在《楞严经》中讲: 邪师说法如恒河沙 。就是说这种宣传邪见的人太多太多了。
在这种情况下,你如果自己不能了解什么是佛法,那么听信一个老师的讲述,就有了非常大的风险。除非你能鉴别他说的是否和经典讲的一样。
而这种宣传邪见的人或许很有名气、很有地位、受不少人尊敬。靠这些外部条件,你去挑选一位老师依然是非常冒险的。
即便我们运气很好,碰到这么一位好的、真正的明师,但问题在于他并非佛陀,并未成佛的话,他的讲述也未必能够完全和佛法一致。这些因素导致了我们现在学佛唯一能够依靠的就是世尊讲述的经典。
这是我们学佛的根本。还有人说佛讲的是好,但未必有人和佛有缘,或许需要借助他人才可以学习。
还举出经典中释迦牟尼佛曾经讲法有人不听,阿难去讲这人却听了的例子。我们不否认这样的情况,但是谁能知道这个人肯定就和释迦牟尼佛无缘呢?这要试过才知道。
何况即便释迦牟尼佛知道对方听了未必肯信,依然是把该说的说了,这绝不是毫无意义的事情。世尊可没说这个人和我无缘,干脆我就不说了这才是学佛的朋友们一定要了解的:学佛的第一选择就是学习释迦牟尼佛的教导。
哪怕你开始并不完全能够了解接受。但学佛总要学习真正的佛法,不能学了多少年才知道自己学的根本不是佛法,是假冒伪劣产品。
而且学习经典是十分有趣的事情,是学习佛法的捷径。不过提醒大家的是,我们这里谈论的内容,各位最好也能够依照经典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