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语文便条怎么写
「便条」是指见不到对方的时候,留给别人简短而清楚的字条.写便条的时候,要注意主要内容有:称呼,内容,署名和日期三部分.
称呼要顶格写,要留话给什麽人,就写什麽称呼.在称呼下一行空两格写正文,简单明了的把要跟对方写的事情写清楚.最后要写清楚是谁留的字条,并在署名后写下当天日期.一般来说,便条不必长篇大论,把要说的话说清楚就好,甚至不一定需要客套话或问候语.
便条种类
请假便条:因为有事或生病需要请假,应该要在便条中说明理由,并且附上相关证明.请假时间,日期也要记得写上去.
道贺便条:祝贺亲朋好友婚嫁,生日,升官,生儿育女或得奖,送礼时,可以附上便条.
留言便条:要找亲朋好友,却没有见到面的时候,可以留下几句话告诉对方,或有重要的事情要向别人说的时候,也可藉由便条转告.
归还便条:归还所借的物品,如果主人不在,可以留一张便条纸,上面要想出归还的物品,及感谢的话.
2. 以送一束阳光给你为题目写作文
寄一束阳光给你
走进办公室,发现桌子上静静地躺着一封信,有点好奇:这年头,谁还写信啊?大概又是邮寄什么印刷品的吧。拆开一看才知是私人信件。
信是日本大阪大学的一位教授写来的,就在不久前刚访问过中国,他在杭州的部分行程是由我安排的。然而,当他在两所高校作了演讲以后,我却接到紧急任务要离开杭州前往四川地震灾区采访,接下来他们的游玩我没有办法奉陪,只能中途撂下他们。在我与他们告别时,教授夫人特意送给我一件小礼物:一块漂亮的京都西阵织的手帕。
“杭州一别,您一切都安好吧。想必您已经从四川平安返回杭州了吧。我们已于六月三日回到了日本。此次中国之行承蒙您细心周到的安排与盛情的款待,感激之情不胜言表。真心希望能与您再次相见,并衷心祝愿您与家人幸福平安、快乐永远。”八行笺上,是这么简单的几句话,竖写的手书体,带着个人的生命的痕迹,让我感到亲切。信有两个版本,一个是教授本人用日语写的,一个是教授的中国留学生用汉语翻译的。
教授有我的电子邮箱地址,完全可以用英文随便写几句客套话发过来的。但他却要费这么多事儿,特意要把一份简单的感谢之意用日文写一遍,再翻译加工一道,然后空运过来。虽然暗暗觉得日本人有点太认真,好像过于繁缛过于郑重了,也浪费资源不环保,但是坦率地说,在那一瞬间,心里觉得很受用很愉悦。因为知道,这是他表达自己诚恳的一种小小仪式。尽管杭州这段时间几乎一直在下雨,但我的心情似乎因为这么一封普通的信件而变得明亮了许多。
前两年我还接待过来自意大利热那亚的一位艺术史学者及其家人。我们坐在西湖游船上品茗看景聊天,到灵隐感受中国佛教文化的香火缭绕,到茅家埠喝茶并品尝别致的农家风味,到一条陋巷吃千岛湖鲜美的鱼头,还到河坊街去欣赏稍嫌喧闹的中国民间文化风情……
然后他们走了,然后,大概过了半个来月吧,我忽然收到一个来自意大利的邮包,里面是一本介绍热那亚这个城市的画册,画册里夹了一封信,信里面同样也是郑重其事的感谢。随着邮包寄来的还有一条“阿玛尼”领带。真正让我心生感叹的是那领带的包装外面别着的一样东西----那是一束金灿灿的麦穗!
一束麦穗就是一束阳光。从这束麦穗里我感受到意大利人还是有些热力和浪漫的,它不免令我想起古人的一句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我想,他们打这个包装的时候,一定也是费了不少心思,哪怕是礼品店代劳呢。说得矫情一点吧,当这几枝带着亚平宁半岛和地中海阳光气息的麦穗,跨洋过海到过我的手上时,我真正领会到了他们诚挚的心意。因为我不穿西装,已经把领带送给别人了,但麦穗至今还在我书架上呆着呢。
生活在忙碌而实利的世界上,我们已经遗失了太多的美好。我曾与朋友感叹,当代中国人之间的交往,尤其在情感的往还方面,似乎越来越粗疏,甚至越来越粗俗了。书信没有了,顶多一个电话或电邮,连手机短信也大多是批量预订或者群发了;形式感不讲究,仪式感被忽略,细节也懒得花心思去琢磨了,什么都是大而化之,什么都是大呼隆;礼物倒是越来越实在,越来越以金钱衡量其贵贱,但其中凝聚着的心意则越来越淡,包含着的情感价值越来越少。事实上,无论是在朋友之间还是亲人之间,真正值得珍藏于心的,应该是那片投入了感激、祝福、问候、牵挂等诸多元素的情怀。这样的情怀,总是躲在一些看似平常其实极其用心的举动和话语背后。
还记得有一年冬天最阴冷的时候,因为生活中的种种遭际,我的心境也极其糟糕。有一天却收到了一位朋友从更南方寄来的明信片,她在明媚的亚热带风光的背面写道:“我把阳光快递给你!”这么一句话,带给了我长久持续的温暖。
3. 寿镜吾简介
人物简介寿镜吾(1849~1930),名怀鉴,又字镜吾,晚号菊叟,绍兴城内 寿镜吾[1]都昌坊人。
清同治八年(1869)中秀才。愤于洋人跋扈,清廷丧权辱国,以不买洋货、绝意仕进明志,在家中三味书屋设馆收徒,厘定规约,年收学生不过8人。
为启发学生思路,提高文学修养,选授课文注重文采,因其异于传统,被人讥为“离经叛道”。教学之余,以读书自娱,除经史子集外,博览稗官、笔记。
晚年常阅报纸,与人议论时政,言及帝国主义侵略、订立不平等条约时,辄气愤扼腕,大骂朝廷卖国贼。为人正直,尚气节,崇礼义,生活俭朴。
晚年,置一夏布长衫,挂于墙上,与两子换穿。每逢春节,于学生拜年次日必回拜。
客人来访,必整衣冠相迎。清贫自守,不愿儿辈科举入仕,次子鹏飞富才学,镜吾将其锁于楼房内,不令出而应试。
鹏飞缘绳而下,赴京得朝考一等第一名,授吉林宏安知县,镜吾斥为不孝,拒收送来之银。书屋后有丹桂一竿,时徘徊其下,有一亭名“自怡”,又于对面墙上,书“寄傲”两字,以示傲然遗世,自得其乐之意。
鲁迅于光绪十八年(1892)二月入三味书屋受教,历时5年。其道德文章予鲁迅以深刻影响,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文中对当时生活有详细记述。
鲁迅与寿镜吾鲁迅·寿镜吾·三味书屋沈毅骅 说起鲁迅先生,我就会想到我的先人,我外婆的曾叔祖、开办“三味书屋”的寿镜吾老先生———鲁迅先生的启蒙老师。三味书屋是当时绍兴城里著名的私塾,鲁迅先生童年时曾在这儿 三味书屋学习。
一般对“三味书屋”的解释,都说是以三种味道来形象地比喻读《诗》、《书》、诸子百家等古籍的滋味,而寿镜吾老先生之孙寿宇先生在他写的文章中则是这么说的:“我不止一次地从我祖父寿镜吾的口中,听到解释三味书屋的含义。祖父对‘三味书屋’含义的解释是‘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
寿镜吾老先生说:“‘布衣’就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当老百姓,不去当官做老爷;‘菜根香’就是满足于粗茶淡饭,不羡慕、不向往于山珍海味的享受;‘诗书滋味长’就是认真体会诗书的深奥内容,从而获得深长的滋味。”据说,这是寿镜吾老先生的父亲寿韵樵亲手拟定的,要子孙认真体会,身体力行。
寿镜吾老先生忠实遵守父训,立志不当官,也反对和禁止儿子去当官。他不允许小儿子去赶考,甚至把他锁在楼上,每顿饭菜都叫人给送去。
结果他的小儿子用麻绳绑在窗门上,缘绳而下,逃出了楼房,终于去北京考取了朝考一等第一名,当上了吉林省农安县的知县。寿镜吾老先生就骂他不孝,骂了好长一个时期。
大概吴越是山水鱼米之乡,读书人家里若有些小的产业,不至于过不去、非要去当官不可。再加上清朝政治混乱,寿老先生对清末官场的腐败是深恶痛绝的,认为乱世切莫去做官,即使做了官也是昏官。
在当时这种遁世退却、不合浊流的态度是可贵的,联系“三味书屋”的命名,很能看出老先生的正直、善良。这对于他的学生,如后来成为反封建的猛士的鲁迅先生,大概不会没有影响吧!我们常谈到鲁迅先生批判传统文化的勇敢、坚决、深刻。
鲁迅先生固然受到很多西方的影响,但他不是一个在西方长大的人,在接受西方影响之前,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活了十几年。我们不能把鲁迅先生理解得过于现代化。
五四时代的开放使中国人最大程度地了解了西方,但五四也是离传统文化很近的一个时代。在拯救中国国民劣根性的手术台面前,西方的刀和中国的肠胃的不和谐,也深深地体现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体现在鲁迅先生的包括希望和绝望的一切矛盾中。
我们 三味书屋不但要从他的战斗中读出一份信心来,我们也要从他的颤抖中读出一份中国人的精神来。传统是一条链环,它不是拘束人心的,而是在血脉深处的让人赖以生活的存在。
想起鲁迅先生的启蒙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想起鲁迅先生的同胞是些怎样的人,我禁不住问:难道鲁迅先生犀利的杂文与《诗》《书》《礼》《乐》就一点儿也产生不了共鸣吗?对于我来说,鲁迅先生的杂文与孔孟经典的相通之处并非文字的优美,修辞的高超,而在于一种精神的暗合。我所接受的所有传统文化教育丝毫没有妨碍我接受鲁迅,并使我更接近他而不是远离。
寿宁先生写道:“鲁迅每年春节前,总是用‘大红八行笺’给我祖父写‘拜年信’,都是恭恭正正的小楷,以‘镜吾夫子大人函丈,敬禀者’为开头,以‘敬请福安’为结尾,下具‘受业周树人顿首百拜’之类的话。”鲁迅先生对于吃人的封建礼教是憎恨的,但这里却显示出了他对具体的传统道德的尊敬的一面。
我感觉到,鲁迅先生抨击传统文化、传统道德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时代的需要,如果鲁迅先生活到今天,或许也会为传统精神呐喊一声的。 何为“三味”,古人有两种说法:其一是前人对读书感受的一种比喻,“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xī hǎi ),”三种体验合称为“三味”。
其二是“三味”出自宋代李淑《邯郸书目》:“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三味。”这是把诗书子史等书籍比作佳肴美味,比喻为很好的精神食粮.鲁迅读书的“三味书屋”两旁屋柱上有一副。
4. 鲁迅尊师逸事读后感
文学大师鲁迅先生非常注重尊师重教。鲁迅小时候在三味书屋师从寿镜吾先生时,每年春节前,都用“大红八行笺”工整小楷给寿镜吾先生写拜年信。以“镜吾夫子大人函丈,敬禀”为开头,以“敬请福安”为结尾,下具“受业周树人顿首百拜”之类的话。
后来,鲁迅到外求学,放假回绍兴时,都去看望寿先生。在日本留学期间,经常写信向寿先生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1912年鲁迅进京工作后,仍与寿先生保持书信联系;1915年底寿夫人病逝,鲁迅又送挽帐致哀。可以说,鲁迅对这位启蒙老师,终生尊重有加。
在日本留学期间,藤野严九郎是鲁迅颇为尊重的日籍教师。这在《藤野先生》一文里有详细的记述。1935年,日本友人增田涉翻译的《鲁迅选集》要定稿时,鲁迅回信说:“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一文选录进去。”可见,他对此文的重视和对藤野先生的尊重。
鲁迅对章太炎先生也是执弟子礼甚恭。1936年6月,太炎先生逝世后,鲁迅抱着病重之躯,写下了著名的《关于章太炎先生二三事》,客观评价了章太炎对社会进步做过的贡献:“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范。”这是鲁迅对太炎先生的公允评价。
此外,1934年鲁迅应曹靖华之邀,为其父曹植甫写过一篇“教泽碑文”,文中表现了他对一位普通乡村教师的称赞:“长怀大愿”,“立行贞明”,“专心一志,启迪后进”,“历久不渝,惠流遐迩”;而且“开拓新流,恢弘文术,诲人不倦,惟精惟一”;虽身居穷乡僻壤,但能关心国家大事与世界潮流,因而深受学生敬爱与乡亲父老们的尊重。当曹植甫收到碑文后说:“是篇好文章,鲁迅真不愧为当代文豪,对教育也颇有真知灼见。他懂得教育,体贴老师……”
鲁迅不仅是一位文学大师,他本人也是一位深受学生尊敬的老师,他的尊师重教与他伟大的思想一样流芳百世,永照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