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样学习魏碑楷书
抓住和解决核心技巧
魏楷和其它字体一样,有它自己独特的地方。其独特的最主要的方面是--方笔笔法。假如我们把魏楷的方笔舍弃,魏楷这种书体就不复存在了。
我们这是站在魏楷特殊性的角度来看魏碑楷书的,不是宏观整体的评价魏楷。这话的意思是,魏楷里不都是纯方笔,也有圆笔,也有方圆兼互的。正是由于这种方笔笔法的特质和存在,所以,人们才把魏楷确认为楷书的一个门类或品种。
鉴此,我们学习魏楷,首要的要解决方笔技巧问题,这是魏楷笔法技巧的难点所在,也就是解决关键技巧问题。
这里,我们必须提示的是,学习魏楷方笔,千万不能用“唐法解魏法”!
我们在实践中经常看到,一些朋友就是用唐楷的方法写魏楷。写出的字总是残存唐楷的意味。可怕的是,一些教材,就明明白白讲地述用唐楷写魏楷的方法。写的《张猛龙》都是“唐猛龙”。在我的教学中发现很多学员就是这样学习魏楷的,写的“唐猛龙”含唐量极高!最为要紧的是,最为麻烦的是,这样的书写方法不能提高笔速。没有笔速的参与,笔画呆板僵滞,更不能出现墨的层次,了无书写性。
我们提倡的是“用最简捷最轻松的方法写出标准笔形包括变异的笔形”,这种方法才是合理的、科学的方法。
我们关注方笔技巧,也注意圆笔问题。魏楷中也有类似唐楷圆笔的成分,这样说似乎不和逻辑。应该说唐楷之圆笔是继承了某些魏楷之圆笔。在某种程度上说,此魏楷之圆笔非唐楷之圆笔。于是,在圆笔问题上也不能纯粹以“唐法解魏法”。我们细细考察魏楷圆笔时发现,很多的圆笔也是魏楷所特有的笔法。许多魏楷圆笔唐楷没有,而唐楷圆笔尽可在魏楷中找到。
我们尤其注重方笔技巧的训练,也不忽略圆笔的获取,所有这些不仅仅是纯技巧的获得的课题。更重要的是一旦掌握方笔,又通晓圆笔,那么你就得到了打开魏楷仓库的钥匙。有了这钥匙,我们在临帖取法上就十分自如,就少了障碍。当我们笔法训练有素之后进入魏楷体系巡游之际,会发现临绝大多数的东西就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我的所有的学生在跟我学习一阶段之后,都有这样的体会。除少数范帖之外,临什么都能上手,都能临得有模有样。
这样的教学理念和训练手段,会引导学员逐渐能够向魏楷的纵深挺进。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审美定势和艺术追求去临帖取法。
所以,学习魏楷第一要义就是必须掌握魏楷笔法的核心技巧。
(注:结构问题十分重要,它与笔法是并列的。我们称之为技巧的两翼。在这里十分难以详细阐述其中的学术问题。尤其字形字势发生变化变异时就更难描述。因为有审美课题的参与,所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林妹妹娇嗔,不见得所有人都喜欢;虎妞粗蛮,未见得所有人厌弃。恕在下力不能及,此话题就罢了。)
我们的判断是:
1、选最具魏楷笔法特征的帖
2、选风格相对“中性”味道的帖
3、选技巧含量比较高的帖
下面分别描述一下:
1、选最具魏楷笔法特征的帖
这种帖要有鲜明的方笔特征,最好是具有典型的“标准型方笔”特征。
2、选风格相对“中性”味道的帖
所谓“中性”是指既不呆板机械单调,又不跌宕野逸狂狷。
2. 【北魏时期的文字怎么写】
北魏平城砖瓦文及其书法 大而分之,北魏平城砖瓦文字无非是两大类,一是砖文,二是瓦文.细而类之,砖文、瓦文又各可分为模制和铭刻两种.兹分述之. 1.砖文模制类: 主要发现于北魏太和年间的贵族墓的砖壁上.迄今已经发现的有两种.一种系1965年出土于大同市区东南六公里石家寨村的司马金龙墓的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司马金龙与其妻钦文姬辰的合葬墓的带字墓砖.砖长33厘米,宽16.5厘米,厚6厘米.文字一律在砖的小侧面上,长16.5厘米,宽6厘米,可见此墓墓壁凡有文字处皆以丁砖垒砌.砖文为“琅琊王司马金龙墓寿砖”10字.所见几例,可分为三种格式.(1)横式右起.(2)横式左起.(3)竖式右起.这几种格式大抵因砌砖时或卧或立而异,亦因其在墓室中所处位置不同而异.立式者有无左起者,因未睹实物,不敢妄断.另外一种模制类砖文是1993年在大同市西南32公 里的怀仁县北七里寨村(现属朔州市)的丹阳王墓发现的.这是一处一正室、二侧室、一前室的豪华型砖构墓葬.墓道饰以壁画,地面铺以双虎团莲纹和花草纹砖 (这样纹式的砖也有立表于墓壁者),墓室则多以胡服供养排俑、忍冬纹、龙雀纹等各种纹饰的墓砖砌之.文字砖只是其中一种.此砖长36厘米,宽18厘米,厚5·5厘 米.砖文皆为“丹扬王墓砖”五字.这两种模制砖文,都是肃穆峻整的隶书.唯“琅琊王司马金龙墓寿砖”起落处多用方笔,更显厚重,“寿”字的写法更是令人称 绝.此砖似与《司马金龙墓表》、《墓铭》出自同一书家之手.“丹扬王墓砖”则以圆笔为主,“墓”字的开张,“砖”字末笔的左斜和方折楷化都有可取之处,惟 在整体上显得僵直了些. 2.砖 文铭刻类:这几年在大同市见到的有七种(不包括砖志).计有“宿光明冢”,“王羌仁冢”、“王礼斑妻舆”、“王斑”残砖、“尉娘”砖、“苟黑”砖和“赵 胡”砖.出土地大抵都在距今大同城三四公里的南半圈,西起电焊器材厂南到冯庄、智家堡东迄沙岭村.从时间上又可分为前期后期两组.前期组,“宿光明冢” 砖,长28厘米,宽l5.5厘米.四字上顶下空,随意为之.每个字大小比较均匀,笔道也算整齐,多以复刀作圆笔.“王羌仁冢”砖,比“宿砖”略小,长26厘米,宽13厘米,四字竖排,上松下紧,愈下愈大.“王”字缩手敛足,“冢”字可边可沿,“羌”字则无拘无束.此砖刀法粗疏,首尾不回不护,山野气十足.比之以上二砖,“王礼斑妻舆”要算是精心之作了.砖长27厘米,宽13.5厘 米,大小与“王羌仁冢”砖相仿佛.此砖无论书手还是刻工均在前二种之上.书体应是隶书,点画浑厚沉稳,“礼”用别体,“示”旁信手添笔为“衣”.“舆”之末笔,变捺为挑,妙趣自见.尤其是“礼”、“斑”、“妻”等字的几个原有的或添加的点,刻意剜圆,极具装饰效果.“王斑”残砖,宽达16厘米,长不可测.此砖与“王礼斑妻舆”砖当为同圹中物,但却是更具急就意味的不经意之作.关于“王礼斑妻舆”和“王斑”残砖,我已专文考证其砖成文于明元帝永兴元年(409),墓主为乐浪王氏.[2]这一类铭刻墓砖文大多是急就而成,可谓砖不择精,文不思工也.书体大多以楷隶为之,书风高古朴茂,野趣横生,当是北魏文成帝前物.后一组“尉娘”、“苟黑”和“赵胡”三种墓砖,都是2006年在城东南四公里沙岭新村工地出土的.墓砖大小在30~31*15.5~16*4.5~5cm.“尉娘”为魏楷书体,其书宽博雍容,铁画银钩,存篆籀笔致;筋骨精劲,血脉通达,有“郑文公碑”风骨.以书风观之,此砖应为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迁都以后所刻.墓主人尉娘姓氏已由尉迟改为尉.“苟黑”为民间俗隶,草率、稚拙,其功用惟在志墓耳.苟姓应为代姓若干氏所改,时间应与“尉娘”砖相仿,下方自左至右不规则的刻文:“廿”“四月”“四日”,极有可能是太和二十年(496)四月四日,应是此苟黑的入窆时间.“赵胡”二字,赵近楷书,胡为不带波磔的隶书,书体率意而不苟且,令人生爱.墓砖右下部相迭的六横,以一中竖直穿,第一横加竖为“十”,第二横加竖与左右二点为“六”,下四横加竖与最上部左右二点为“年”,总起来可辨读为“十六年”三字.左下之“□申”似为“壬申”纪年的缩写.太和十六年(492)正是太岁壬申,可见辨识不谬. 举报 | 2011-09-06 11:03回复 13南北 进士8 4楼 3.瓦文模制类: 大同地区发现的北魏平城时期模制瓦文有两种,一种是文字瓦当,一种是戳记瓦文.文字瓦当已发现十多种.方山永固陵计有文明太后永固陵前的“万岁 富贵”、“忠贤永贵”、“长乐富□”、“福”字残文当、“流”字残当;魏孝文帝虚宫有另一式的“富贵万岁”,雀羽格四字残当.云冈石窟上方遗址屡见有“传 祚无穷”瓦当.2002年以后大同操场城北魏宫城遗址陆续出土有“大代万岁”、“皇魏万岁”、“皇万岁年”、“长寿永□”、“皇祚永延”、“寿贵”等吉语瓦当.这些瓦当上可以辨认 的文字,大多是隶书,有的稍用篆法,有的略呈楷意,与汉代的此类瓦当文书风一脉相承.“富贵万岁”瓦当,是平城太和中文字瓦当的大宗.在大同附近一处北魏 瓦窑遗址,我们看到的“富贵万岁”瓦当,形制、大小、书风因模而别.永固陵前的“忠贤永贵”瓦当,直径是16厘米,字体属。
3. 北魏时期的文字怎么写
北魏平城砖瓦文及其书法 大而分之,北魏平城砖瓦文字无非是两大类,一是砖文,二是瓦文。
细而类之,砖文、瓦文又各可分为模制和铭刻两种。兹分述之。
1.砖文模制类: 主要发现于北魏太和年间的贵族墓的砖壁上。迄今已经发现的有两种。
一种系1965年出土于大同市区东南六公里石家寨村的司马金龙墓的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司马金龙与其妻钦文姬辰的合葬墓的带字墓砖。砖长33厘米,宽16.5厘米,厚6厘米。
文字一律在砖的小侧面上,长16.5厘米,宽6厘米,可见此墓墓壁凡有文字处皆以丁砖垒砌。砖文为“琅琊王司马金龙墓寿砖”10字。
所见几例,可分为三种格式。(1)横式右起。
(2)横式左起。(3)竖式右起。
这几种格式大抵因砌砖时或卧或立而异,亦因其在墓室中所处位置不同而异。立式者有无左起者,因未睹实物,不敢妄断。
另外一种模制类砖文是1993年在大同市西南32公 里的怀仁县北七里寨村(现属朔州市)的丹阳王墓发现的。这是一处一正室、二侧室、一前室的豪华型砖构墓葬。
墓道饰以壁画,地面铺以双虎团莲纹和花草纹砖 (这样纹式的砖也有立表于墓壁者),墓室则多以胡服供养排俑、忍冬纹、龙雀纹等各种纹饰的墓砖砌之。文字砖只是其中一种。
此砖长36厘米,宽18厘米,厚5·5厘 米。砖文皆为“丹扬王墓砖”五字。
这两种模制砖文,都是肃穆峻整的隶书。唯“琅琊王司马金龙墓寿砖”起落处多用方笔,更显厚重,“寿”字的写法更是令人称 绝。
此砖似与《司马金龙墓表》、《墓铭》出自同一书家之手。“丹扬王墓砖”则以圆笔为主,“墓”字的开张,“砖”字末笔的左斜和方折楷化都有可取之处,惟 在整体上显得僵直了些。
2.砖 文铭刻类:这几年在大同市见到的有七种(不包括砖志)。计有“宿光明冢”,“王羌仁冢”、“王礼斑妻舆”、“王斑”残砖、“尉娘”砖、“苟黑”砖和“赵 胡”砖。
出土地大抵都在距今大同城三四公里的南半圈,西起电焊器材厂南到冯庄、智家堡东迄沙岭村。从时间上又可分为前期后期两组。
前期组,“宿光明冢” 砖,长28厘米,宽l5.5厘米。四字上顶下空,随意为之。
每个字大小比较均匀,笔道也算整齐,多以复刀作圆笔。“王羌仁冢”砖,比“宿砖”略小,长26厘米,宽13厘米,四字竖排,上松下紧,愈下愈大。
“王”字缩手敛足,“冢”字可边可沿,“羌”字则无拘无束。此砖刀法粗疏,首尾不回不护,山野气十足。
比之以上二砖,“王礼斑妻舆”要算是精心之作了。砖长27厘米,宽13.5厘 米,大小与“王羌仁冢”砖相仿佛。
此砖无论书手还是刻工均在前二种之上。书体应是隶书,点画浑厚沉稳,“礼”用别体,“示”旁信手添笔为“衣”。
“舆”之末笔,变捺为挑,妙趣自见。尤其是“礼”、“斑”、“妻”等字的几个原有的或添加的点,刻意剜圆,极具装饰效果。
“王斑”残砖,宽达16厘米,长不可测。此砖与“王礼斑妻舆”砖当为同圹中物,但却是更具急就意味的不经意之作。
关于“王礼斑妻舆”和“王斑”残砖,我已专文考证其砖成文于明元帝永兴元年(409),墓主为乐浪王氏。[2]这一类铭刻墓砖文大多是急就而成,可谓砖不择精,文不思工也。
书体大多以楷隶为之,书风高古朴茂,野趣横生,当是北魏文成帝前物。后一组“尉娘”、“苟黑”和“赵胡”三种墓砖,都是2006年在城东南四公里沙岭新村工地出土的。
墓砖大小在30~31*15.5~16*4.5~5cm。“尉娘”为魏楷书体,其书宽博雍容,铁画银钩,存篆籀笔致;筋骨精劲,血脉通达,有“郑文公碑”风骨。
以书风观之,此砖应为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迁都以后所刻。墓主人尉娘姓氏已由尉迟改为尉。
“苟黑”为民间俗隶,草率、稚拙,其功用惟在志墓耳。苟姓应为代姓若干氏所改,时间应与“尉娘”砖相仿,下方自左至右不规则的刻文:“廿”“四月”“四日”,极有可能是太和二十年(496)四月四日,应是此苟黑的入窆时间。
“赵胡”二字,赵近楷书,胡为不带波磔的隶书,书体率意而不苟且,令人生爱。墓砖右下部相迭的六横,以一中竖直穿,第一横加竖为“十”,第二横加竖与左右二点为“六”,下四横加竖与最上部左右二点为“年”,总起来可辨读为“十六年”三字。
左下之“□申”似为“壬申”纪年的缩写。太和十六年(492)正是太岁壬申,可见辨识不谬。
举报 | 2011-09-06 11:03回复 13南北 进士8 4楼 3.瓦文模制类: 大同地区发现的北魏平城时期模制瓦文有两种,一种是文字瓦当,一种是戳记瓦文。文字瓦当已发现十多种。
方山永固陵计有文明太后永固陵前的“万岁 富贵”、“忠贤永贵”、“长乐富□”、“福”字残文当、“流”字残当;魏孝文帝虚宫有另一式的“富贵万岁”,雀羽格四字残当。云冈石窟上方遗址屡见有“传 祚无穷”瓦当。
2002年以后大同操场城北魏宫城遗址陆续出土有“大代万岁”、“皇魏万岁”、“皇万岁年”、“长寿永□”、“皇祚永延”、“寿贵”等吉语瓦当。这些瓦当上可以辨认 的文字,大多是隶书,有的稍用篆法,有的略呈楷意,与汉代的此类瓦当文书风一脉相承。
“富贵万岁”瓦当,是平城太和中文字瓦当的大宗。在大同附近一处北魏 瓦窑遗址,我们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