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守制是怎样的制度
守制是古人对于死者儿子所单独做出的守丧制度,期限为3年。
期间,该制度对 于守丧者有一系列相当严苛的生活方面的要 求。首先,孝子不能有任何享乐,不得饮食 酒肉、瓜果菜蔬,只能吃粥;不得与妻妾 同房;乃至不得洗澡、换衣服、剌头等。
其 次,守丧者不得嫁娶,不得有任何庆祝活 动,不得在节日拜访亲友。 最后,在汉代察 举时代,守丧者不得被举荐;科举考试时 代,守丧者则不得应考。
而在外做官的官 员,必须告假回家守制,称为丁忧。最理想 的,便是守制期间,孝子在父(母)墓前搭 建简陋草庐独居3年。
可以看出,守制的所有 规定全都做到恐怕是不太可能的,这只能是 古人对于孝道所设想的一种理想化状态。 但 是,政府对于守制制度是相当严格的,如有 士子在居丧期间前去应考,是要受到法律制 裁的;另外,一些官员怕丁忧后官职难以恢 复,会瞒报父母丧事,朝廷对这类情况也会 严厉惩罚。
总体而言,古人之所以要制定守制制 度,乃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重孝的同 时,又推崇礼制,因此将孝道体现到琐碎的 礼制之中也是题中应有之义了。
而之所以 守孝时间为3年,《礼记•三年问》中解释 为:“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意 思是婴幼儿出生3年后,可以脱离父母怀抱 了,因此也守丧3年作为回报。
但守制制度 的过分严苛显然已经有些不合乎人情,将孝 形式化了,脱离了孝本来的真诚。
2. 什么是“守制
“守制”是封建时代的丧礼名。
父母死了,正在穿孝期间须遵守儒家的 礼制,称为“守制”。其家门框的“堂 号”上贴一蓝纸(或白纸、米色纸)条 子,上书“守制”字样。
守制期间,孝 子须遵礼做到如下几点: (1)科举时代,不得参加考试。 (2 )不缔结婚姻(不娶不聘), 夫妻分居不合房。
(3 )不举行庆典。如不能庆寿(办生日)、给小孩办满月或百日等。
(4)新年不给亲友、同僚贺年, 并在门口贴上“恕不回拜”的字条。春 节时,在门楣上贴上蓝灯花纸的挂签, 贴蓝对联,上书哀挽行孝之词,如“未 尽三年孝,常怀一片心”。
有门心的一 律贴蓝纸,上书“思齐思治,愚忠愚 孝”,以代替“忠厚传家、诗书继世” 之类的对联。
3. 古代的守制的内容是什么
守制是古人对于死者儿子所单独做出的 守丧制度,期限为3年。
期间,该制度对于守 丧者有一系列相当严苛的生活方面的要求。首 先,孝子不能有任何享乐,不得饮食酒肉、瓜 果菜蔬,只能吃粥;不得与妻妾同房;乃至 不得洗澡、换衣服、剃头等。
其次,守丧者不 得嫁娶,不得有任何庆祝活动,不得在节日拜 访亲友。最后,在汉代察举时代,守丧者不得 被举荐;科举考试时代,守丧者则不得应考。
而在外做官的官员,必须告假回家守制,称为 丁忧。最理想的,便是守制期间,孝子在父 (母)墓前搭建简陋草庐独居3年。
可以看出, 守制的所有规定全都做到恐怕是不太可能的, 这只能是古人对于孝道所设想的一种理想化状 态。但是,政府对于守制制度是相当严格的, 如有士子在居丧期间前去应考,是要受到法律 制裁的;另外,一些官员怕丁忧后官职难以恢 复,会瞒报父母丧事,朝廷对这类情况也会严 厉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