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字的田字格写法
一、古字在田字格的写法如下: 二、古字的基本释义: 1、古代(跟“今”相对):远古。
厚今薄古。 2、经历多年的:古画。
古城。这座庙古得很。
3、具有古代风格的:古拙。古朴。
4、真挚纯朴:人心不古。 5、古体诗:五古。
七古。 6、姓。
三、古字的笔顺是横, 竖, 竖, 横折, 横。 扩展资料相关组词有古今、古代、古人、古时、古巴、古井、远古、古都、古怪、古董、古训、古老、古刹、古筝等。
一、万古 [wàn gǔ] 永远;世世代代:革命先烈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万古流芳。 二、古装 [gǔ zhuāng] 古代式样的服装(跟“时装”相对):古典家具、木雕、竹雕、根雕、漆器、仿古装饰品、民间艺术品等。
三、古训 [gǔ xùn] 指古代流传下来的、可以作为准则的话。 四、古怪 [gǔ guài] 跟一般情况很不相同,使人觉得诧异的;稀奇罕见的:他是一个脾气古怪的人。
五、古代 [gǔ dài] 过去距离现代较远的时代(区别于“近代、现代”)。在我国历史分期上多指19世纪中叶以前。
2. 曾 在田字格怎么书写
一、曾字的田字格写法如下图所示:
二、汉字释义:
[ zēng ]
1、指中间隔两代的亲属:~祖(祖父的父亲)。~孙(孙子的儿子)。
2、古又同“增”。
[ céng ]
1、副词。表示从前经历过:未~。~来过。
2、古又同“层”。
三、汉字结构:上下结构
四、造字法:形声;上形下声
五、曾的部首:曰
六、相关词组:
曾经、未曾、几曾、何曾、不曾、曾孙
扩展资料:
一、汉字笔画:
点、撇、竖、横折、竖、点、撇 、横、竖、横折、横、横、
二、词语释义:
1、曾经 [ céng jīng ]
表示从前有过某种行为或情况:他~说过这件事。这里~闹过水灾。上个月~热过几天。
2、未曾 [ wèi céng ]
没有(“曾经”的否定):~同意。~前往。这是历史上~有过的奇迹。
3、几曾 [ jǐ céng ]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未曾;几时曾经:在他重病期间,我~安睡过一夜?
4、何曾 [ hé céng ]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未曾:这些年来,他~忘记过家乡的一草一木?
5、不曾 [ bù céng ]
(“曾经”的否定):我还~去过广州。除此之外,~发现其他疑点。
3. “丿”在田字格怎么写
“丿”在田字格写法如下:
解析:起笔轻,由轻到重,向右行笔,最后回锋收笔。
丿,pie,古同"撇",汉字主要笔画之一,自右上向左下斜。
1、意为"不"。在汉字中多有使用,如"戊"为"不动之戈"。
2、后期及清代灶民煮盐的主要生产工具之一,其形同铁锅,略比锅浅,径园三尺,深3-4寸。至今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境内仍有以"丿"命名的乡镇,如东台的曹丿镇、华丿镇。在广东话中迄今还保留其"不"的读音,意思与"舀"相同。
含有“丿”的字:九、久、丸、乏、丹、册、乎、乐、乍、丘等。
扩展资料:
按统一码标准,汉字有8种基本笔画:横、竖、点、提、撇、捺、钩、弯。基本笔画互相搭配产生29点复合笔画,共37种笔画,最新版本收录笔画数为36个。
传统的汉字基本笔画有八种,即"点(丶)、横(一)、竖(丨)、撇(丿)、捺(乀)、折(乛)、弯()、钩(亅)",又称"永字八法"。
1965年1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和1988年3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规定了5类基本笔画:横类、竖类、撇类、点类、折类。
4. 无在田字格怎么写
一、无在田字格的写法是:
二、基本释义
[ wú ]
1、没有(跟“有”相对):从无到有。无产阶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2、不:无论。无须。
3、不论:事无大小,都有人负责。
4、同“毋”。
5、姓。
[ mó ]
见【南无】。
三、组词有无边、无语、无力、无知、无为、无量、无限、无涯、无辜、无聊、无瑕、无论、无赖、无妨等。
扩展资料
一、字形演变
二、字源解说
文言版《说文解字》:无,亡也。从亡,无声。
白话版《说文解字》:无,没有。字形采用“亡”作边旁,采用“无”作声旁。“无”,这是一个奇字,是“元”的撇画向上贯通而产生的奇字。王育说,天穹向西北弓屈叫作“无”。
三、相关组词
1、无数:无法计算。极言其多。
柳青 《铜墙铁壁》第八章:“无数轻蔑的嘘嘘声,打断了他的狡辩。”
2、无常:变化不定。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四章:“小老头的脸孔像天色一样的无常。”
3、无餍:不能满足。
方志敏 《可爱的中国》:“一方面痛恨 日本 帝国主义无餍的侵略,另一方面更痛恨曹章等卖国贼的狗肺狼心。”
4、无端:引申指无因由,无缘无故。
茅盾 《子夜》十:“﹝李玉亭﹞被人家无端疑忌,他想来又是害怕,又是不平。”
5、无妨:不妨;没有关系。
草明 《乘风破浪》四:“不过,有些事也不要大惊小怪,百花齐放嘛,有些具体问题谈谈也无妨。”
5. 田字格汉字左的正确写法
左,读作zuǒ,笔顺是横、撇、横、竖、横,田字格写法如下:
现含义有面向南时,东的一边,与“右”相对:左手,左膀右臂;地理上指东方:山左。江左;指政治思想上进步思想和行动,如左派、左翼。
加引号时,指超过现实条件许可的过头思想和行动,如戒“左”戒右;斜,偏,差错:左脾气、左嗓子;降低官职:左迁;古同“佐”,佐证。
相关词组有很多,比如左边、左手、左右、左派、左翼、左首、相左、**、左袒、左面等。
扩展资料:
一、字形解析
根据本隶定字形解释。会意。从又从工。“又”意为“相助”、“互助”、“协助”。“工”指“工作”。
“又”与“工”联合起来表示“按吩咐工作”、“辅助工作”、“协助工作”。本义:辅助。引申义:辅助的位置。说明:“左”本义是“按吩咐工作”。按谁的吩咐呢?按“右(手)”的吩咐。
“右”字从又从口,“口”表示“对左手吩咐”。自古以来,人类绝大多数都是“右撇子”,两手协同工作时,都是右手为主,左手为辅。
二、词语解析:
1、左边,拼音是zuǒ biān,意思是靠左的一边。
2、左手,名词,即左边的手,与右手相对。习惯使用左手做事的人被称为“左撇子”。在使用左手做一些事,如写字的时候,技巧与右手做事有所不同,因此有些人使用左手写字来健体养生。
3、左右,读音为zuǒ yòu,有帮助,辅佐;袒护,保护等意思。
4、左派,这一名词源自法国大革命时期,在制宪会议中第三等级的代表坐在左侧,支持共和制、大众政治运动和世俗化。
5、左翼,基本解释为作战时处于正面部队左侧的部队,引申为政党、派别、团体中的左派。在政治中,“左翼”,又称“左派”,与“右翼”相对。是用来称呼一些政治信仰的专有名词,在不同国家或不同时期则有不同的意义。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左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左边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左手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左右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左派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左翼
6. 古诗草的田字格怎么写
诗中草 1.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 2.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5.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卢纶:《塞下曲》) 6.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7.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陶渊明:《归园田居》) 8.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韦应物:《滁州西涧》) 9.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0.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
7. 英在田字格写法
一、英在田字格写法是:
二、基本释义
1、花:落英缤纷。
2、才能或智慧过人的人:英豪。科技群英。
3、姓。
4、指英国:英尺。英镑。离英回国。
三、组词有精英 英雄 英明 英国 英俊 英武 英勇 英尺 英石 群英英两 英杰 英年 英才等。
扩展资料
一、字形演变
二、字源解说
文言版《说文解字》:英,艹荣而不实者。一曰黄英。从艹,央声。
白话版《说文解字》:英,开花而不结果的草。一种说法认为“英”是黄色的花蕊。字形采用“艹”作边旁,采用“央”作声旁。
三、相关组词
1、英隽
[yīng jùn]
同“英俊”。才智出众的人。
2、娥英
[é yīng]
娥皇、女英的并称。相传为帝尧二女,帝舜之二妃。
3、英气
[yīng qì]
英俊、豪迈的气概:~勃勃。
4、英尺
[yīng chǐ]
英美制长度单位,1英尺等于12英寸,合0.3048米,0.9144市尺。旧也作呎。
5、英明
[yīng míng]
远见卓识:~的决策。这个措施很~。
8. 田字格贾钰轩怎么写
贾在田字格里的写法如下图:
钰在田字格里的写法如下图:
轩在田字格里的写法如下图:
一、贾拼音: jiǎ 、gǔ
释义:
[ jiǎ ]
1.姓。
2.古又同“价(jià)”。
[ gǔ ]
1.旧指商人:行商坐~。
2.做买卖。又单指买或卖、付出:多财善~。~马(买马)。余勇可~。
3.招引:~祸。~害。
二、钰拼音:yù
释义:珍宝。
三、轩拼音: xuān
释义:
1.高:~昂。~敞。~朗。
2.姓。
3.有窗的廊子或小屋子(旧时多用为书斋名或茶馆、饭馆等的字号):来今雨~。
4.古代一种有帷幕而前顶较高的车。
5.窗户;门。
扩展资料
汉字演变:
相关组词:
1.轩辕[xuān yuán]
我国古代传说中黄帝的名字。
2.轩轾[xuān zhì]
车子前高后低称轩,前低后高称轾。比喻高低优劣:互有短长,难分~。轾(zhì)。
3.轩敞[xuān chǎng]
(房屋)高大宽敞。
4.轩榭[xuān xiè]
指以轩敞为特点的亭阁台榭一类建筑物。
5.轩昂[xuān áng]
高扬。
6.熊轩[xióng xuān]
熊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