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么修改写人的作文
修改意见: 1、先看题目,例文是写放烟花前人们的动作、态度,并没写放起烟花和放完后的事,所以,题为《烟火之夜》太宽了,应改为《放烟火之前》为好。
2、把从四面八方聚集在一起的人们,比喻成“朝一个方向涌的潮水”不恰当,应删去“潮水般的”四个字。 3、在“耐心”前加上“焦急而又”,才能更准确地写出当时人们的心里。
4、“姑娘领着妈妈”中的“领”,应改成“扶”、“搀”、“陪”等词语更准确。 5、烟,只能用嘴吸,所以,“壮年男子嘴里吸着烟”一句中,应删去“嘴里”二字。
从以上修改意见中,我们能体会到,词语的锤炼、修改,需要仔细推敲,才能简练确切。 练习:一个小学生曾写了这样一段话:房间的右边放着一张小床,左边放着一个小柜子,靠窗户放着一张小写字台,写字台旁边放着一个小书架。
这段话没有什么错误,而且把房内的摆设也写得清楚了,但仔细一琢磨,一段话里连用四个“放”字,使词语显得单调贫乏。
如果除第一个“放”字外,将其余三个“放”字分别改为(“ ”、“ ”、“ ”),那么文字将会比原来的好得多。 由此可知,炼字炼句是必要的。
字句这一关过不好,就不能写出精美的文章来。事实上,古今中外的著名作家,没有哪一个不在字句的难关面前大战苦战的,我国古代有“吟安一个字, 捻断数根须”,“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等传说。
现代作家老舍说过:“要努力把语言得潜力都挖掘出来,使自己的文字,既能有意思,又有响声,还有光彩”。这一切告诉我们,要写好文章,就得在锤炼字句上下一番功夫。
二要学会写生动 生动,主要是指写得形象,自然,不生硬,不干巴。把文章写生动的方法很多,如比喻,拟人,排比等等,还是让我们分析一段例文,看看怎样把它改得更生动。
例文:大地长出了小草,鲜花在草丛中开了,天空是蓝色的,阳光照在人身上挺暖的,鸟儿叫着。白杨树长出了绿叶,这说明春天来了。
修改意见 1、“大地长出了小草”改为“大地披上了绿色外套”。
2、“鲜花在草丛中开了”改为“鲜花已经在草丛中微笑了”,使用拟人手法,这样文章更形象。 3、“鸟儿叫着”改为“鸟儿快乐地唱着歌”,使鸟的形象栩栩如生。
上面例文,加上了拟人手法,读起来就使人感觉生动、形象多了。同学们,你们可以按照上面的修改方法试一试。
练习:把下面的句子改成拟人句或比喻句。 1我们欢笑着来到郊外,春天的景色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我们把春天吵醒了。) 2风吹着柳树的枝条。
(风梳理着她哪柔美的披发。) 3、一开闸,那水就从地下冒出来,急速地向田野,村庄流去。
(一开闸,那水就从地下冒出来,唱着歌,流向田野,流向村庄,流向人们的心坎里。) 4、我长大了后决心去探索大海里的奥秘。
(我长大了后决心去揭开大海那神秘的面纱!) 这里的“吵”、“梳理”、“流进”、“揭开”等动词,使整个句子甚至全篇文章都熠熠生辉,仿佛给人一种有形可触,有声可闻,人物、景物历历在目的感受。 春天来了,春姑娘也来了。
她把绿撒向了大地,她把绿撒向了人间。小草挺直了腰,接受春风的爱抚;小花昂起了头,接受阳光的洗礼。
这一段文字,简直是小作者唱给我们的一首诗,读来琅琅上口而又有滋有味,确实给人一定的美感。 背诵段落 雪花 大片大片的雪花从天空飘下来,就像千万只飞舞的白蝴蝶。
我们在操场上尽情地玩耍。不大一会儿,大家竟成了一个个小雪人。
玩够了,小雪人们站在雪地上静静地听着,“沙沙沙”这是什么声音呀?原来是淘气的小雪花落在了我的耳边,“沙沙沙”地好像在跟我说着悄悄话。这些小淘气一会儿藏进我的头发,一会儿又亲吻着我的脸,一会儿还钻进了我的脖子里,害得我又痒又凉。
最可笑的是这小淘气竟然想站在我的鼻子尖上,当我用手去抓它,它却“忽”地变了,变成了让你没法抓到的小水滴。 练习:把下面的几段话修改更加生动、形象。
1、一位低年级教师在指导写《跳大绳》时,提示给了学生一组词语:有时……有时……有时…蹲、转,等等。一名学生写道: 小红跳绳可棒了。
她有时单腿跳,像丹顶鹤在翩翩起舞;有时转圈跳,像一只可爱的小蜜蜂在跳圆圈舞;有时跳着跳着,又猛地一蹲,像一只蝴蝶飞进了花丛中。 2、一名学生写《妈妈化妆》:“……接着,妈妈拿出高级洗面奶,抹在手上。
先用双手把洗面奶抹匀,再均匀地抹在脸上,还一会儿抹抹眼角,一会儿擦擦鼻梁,整整花了十分钟。”这几句话,具体写了妈妈用洗面奶洗脸,但用词过于重复,不准确。
经过老师的点拨,这名学生进行了一番修改。请看修改后的内容:“……接着,妈妈拿出高级洗面奶,轻轻地挤出一点,抹在手上。
先用双手慢慢地揉,直到把洗面奶揉匀了,才均匀地涂在脸上,还一会儿蹭蹭眼角,一会儿擦擦鼻梁,整整花费了十分钟。”这样一修改,更准确地写出了妈妈用洗面奶洗脸的动作。
3、一名学生写《滑冰车》:我轻轻用手支了一下,一看滑出好几米,又使劲猛支了一下,也滑出了好几米。于是我又一下一下地有节奏地滑了起来,像风呼。
2. 散文改怎么写
做到“形散而神不散”,明确并把握中心,用心去感受体会。
散文中,“我”居重要地位,并非必须以第一人称去描写,而是要突出“自我”,张扬个性,表达出自己真实情感或者意见及主张。散文也是一种虚实结合,因实出虚的艺术,要以客观外物铺开心灵之路。
总之,处处有情,有性灵之美。一)精于立意 “凡文以意为主”。
散文的“意”是存在于深厚的生活土壤和浩瀚的生活海洋中的。要获得它,必须依靠我们对生活的深入观察、感受、理解。
因此,散文立意只要从生活实际出 发,凭着鲜明的感受,锋锐的观察能力,同人民同时代共同跳动的脉博,深厚的感情,丰富 的想象,深沉的思索,就会感到我们生活中洋溢着的诗意。这诗意,就是使我们心灵受到触 动的东西,使我们眼睛豁然开朗的东西,思想突然升华的东西,感情更为纯洁的东西,它就 诗的灵感。
我们要为自己的散文立意就要赶紧捕捉住它。因为这里面有心灵的颤动,思想的 闪光。
刘白羽说:“哪怕是微弱的闪耀也比没有闪耀要好,这才不是一般的照相,这才是文 学。” 譬如,一个作家去看茶花,品种繁多,美不胜收的茶花引起了他的思索:“茶花是美啊。
凡是生活中美的事物都是劳动创造的。是谁白天黑夜、积年累月,拿自己的汗水浇着花,象 抚育自己儿女一样抚育着花秧,终于培养出这样绝色的好花?应该感谢那为我们美化生活的 人。”
这就是思想的闪耀,作家十分宝贵它,就及时把这个意思记下来。后来,他听一位花 匠介绍一种茶花说:“这叫童子面,花期迟,刚打开骨朵,开起来颜色深红,倒是最好看的。”
并没有引起思索,但他是记住这种茶花的名称的。过了一会,恰巧一群小孩也来看茶花,这 事引起了作家的注意,他看见孩子们一个个仰着鲜红的小脸,甜蜜蜜地笑着,唧唧喳喳叫个 不休,心灵猛然一颤,不禁脱口说出:“童子面茶花开了。”
而花匠听了这话省悟后说:“真 的呢,再没有比这种童子面更好看的茶花了。”这话使得一个念头突然跳出他的脑海,他说:“我得到一幅画的构思。
如果用最浓最艳的朱红画一大朵含露乍开的童子面茶花,岂不正可 以象征着祖国的面貌?”于是,作家就把看茶花引起的感受、思索写成一篇文情并茂的散文 《茶花赋》。这个作家就杨朔。
而读者、评论者通过阅读就可以悟出作家写此文的立意:歌 颂如花的祖国,歌颂美化祖国的劳动人民。 (二)善于构思 构思是写作者对生活素材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提炼 的过程。
写作者要在构思中为散文的思想内容寻找尽量完美的艺术形式,使思想性与艺术性 达到和谐的统一。因此,构思要解决立意、选材、创造意境、确定体裁、基本手法、布局谋 篇等问题。
这里着重讲讲确定体裁、寻找线索、创造意境三个问题。 第一、确定体裁。
散文的体裁灵活多样。我们有了一个好的意思(思想),并且选取了 表现这一意思(思想)的材料,那么就要考虑:是写成书信体,还是写成日记体?是写成随 笔,还是写成偶感?是写成游记,还是写成回忆录?是写成序或跋,还是写成读后感?确定 具体体裁的原则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
譬如到苏州旅游之后,你感到要向父母 报告一下自己的游踪和观感,你就可以写成书信;你在游玩中遇到一些使你感动的人或事, 你就可以写随笔、漫录;你在游玩虎丘、狮子林、寒山寺、西园、留园等地之后,觉得寒山 寺的钟特别吸引人,并引起你的遐思,你就可以写成如《社稷坛抒情》那样诗意浓郁的抒情 文;你如果是旧地重游,吃到苏州某种土特产而忆起往事,则可以偏重于回忆,写成《小米 的回忆》那样的回忆式的散文……总之,要根据立意内容来确定表现形式--具体的体裁。 第二、寻找线索。
散文的材料应该是很“散”的,每一个材料都是一颗珍珠,但这些珍 珠互相之间有内在的联系,我们写作者要寻找一根线,用笔作针,将这些散乱的珍珠穿起来, 成为一串光彩夺目的珠圈、项链。那末,有哪些东西可以作为线索呢? 一是感情线索。
我们的感情在生活中发生变化,如由厌恶到喜爱,或从喜欢到厌恶,就 可以用这条感情的线索把一些似乎没有关联的材料联结起来。如杨朔写《荔枝蜜》就是利用 感情线索,才把儿时记忆、从化疗养、荔枝树林、苏轼诗词、喜尝蜂蜜、参观蜂场、赞扬蜜 蜂、农民劳动和夜晚梦蜂等事串连起来的。
二是事物线索。如曹靖华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今天仍然需要发扬延安时期“小米加步 枪”的艰苦奋斗精神,就搜罗记忆中有关小米的往事,用小米把发生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情况下的事件组合在一起。
许多托物咏志的散文也是以物为线索的,如茅盾的《白杨礼赞》。 三是人物线索。
如写某一个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活动,可以用这个人物作为线 索串连起来,也可以用另一个人物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物、不同内容的事物串连 起来。这个人物还可以是写作者本人——“我”。
四是思绪线索。如面对某一事物、景物沉思遐想,“鹜趋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 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就能通过联想与想象,把有关的 材料组织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