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草书的采怎么写
采字草书写法九种,具体如下:
采,读作cǎi或cài,意思有:
①摘(花儿、叶子、果子):采花|采摘|采茶。
②选取;取:采购|采用|采取。
③搜集;寻找:采风|采访|采集标本。
④开发;挖掘(矿藏):采矿|采煤|采掘。
⑤精神;神色:兴高采烈|无精打采。
2. 怎样写草书
主要著作、《唐诗一百首隶书习学帖》(1997年,新加坡赤道风出版社)。
何大齐、《中学生素质教育丛书》(1997年、间架结构、章法以及草书的款式和符号等内容。
这是一本学习草书难得的入门教材。
草书临本的选择文房四宝草书的书写技法
草书款式示范作品草书符号草书作品《十七帖》碑选
本书讲解草书的技法是以王羲之的草书代表作《十七帖》为范本,从笔法、结构,知识出版社)、《优秀教师思想与教学艺术丛书》(1999年,知识出版社)本书由具有多年书法教学经验的何大齐先生精心撰写而成。书中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草书的形成和发展,特级教师,1940年生于北京。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原任北京教育学校石景山分院美术教研员。章法部分是根据草书章法的一般规律以及各种款式,结合具体作品来分析讲解。力求理论结合实践: 《何大齐荧屏速写选集》(1996年,中国人民出版社)、北京市书法家协会会员。 擅长中国人物画与书法创作,在人物画教学和书法教学上有丰富的经验,由作者按标准草符来书写。为北京市美术教育学会理事、中国美术教育学会会员、《北京民俗风情画》(2001.,利于认读和记忆、章法和草法四个方面来讲授。其中笔法和结构的分析完全以《十七帖》为范本,精选其中有代表性的例字加以分析。草法部分因所涉及的草书符号数量较大,《十七帖》字数有限,不能满足需要、草书的笔法,有利于学员学习掌握
3. 宋凤鸣草书怎么写
任何书体在使用中都有简便易写的要求,发生省简笔画和潦草的趋势。
这种趋势是文字演变的主要原因。每当社会变革和文化大发展的时期,文字应用频繁,个人随手省简,异体字出现的速度加快,为了使文字更加利于应用,势必要加以纠正。
甲骨文时期有草写的痕迹。“周宣王太史作籀书”、“李斯作小篆”、“程邈作隶书”以及蔡邕以八分书写熹平石经等,都是两周、秦、汉各自对当时流行的字加以规范化而颁定的标准字样,也是公认已形成的新的书体为正体字的开端。
但是要求简易的趋势并不因此停止。早在记录帝王公卿大事的商代甲骨文、周代金文里就有简笔和潦草的字迹,史籍中“屈原属草藁”、“董仲舒藁书未上”,说明战国古文和西汉隶书在急速书写时也非正体。
据魏晋人记载,东汉北海敬王刘睦“善史书,当世以为楷则”,刘睦死前,明帝派驿马“令作草书尺牍十首”。章帝时,齐相杜度善作习字的范本,章帝曾诏令杜度草书奏事。
可见公元 1世纪中叶以来,草字已经不尽是出于匆促书写而是被珍视和仿习的字体了。从近世出土的汉简可以看到,西汉武帝时字划省简的隶书已经通行。
到新莽时期,有更多省划和连笔的字。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简就已经完全是草书了。
但是从周代到新莽时期都不曾把草书列为一种书体。 《说文解字》成书于和帝十二年(公元 100),许慎在《叙》里说“汉兴有草书”,是以草书为一种书体之始。
东汉末期,张芝其同时以及稍晚的钟繇等名家辈出,各成流派。当时赵壹有《非草书》之文,蔡邕有类似之议,以维护正体字的地位,这反映出草书已极一时之盛。
汉末直到唐代,草书从带有隶书笔意的章草发展成韵秀宛转的今草,以至奔放不羁、气势万千的狂草。 刘田依草书作品章草起于西汉,盛于东汉,字体具隶书形式,字字区别,不相纠连;历代对章草的名称有不同的说解。
有见汉末以来《急就章》有草书写本而说章草因《急就章》的章字得名的,最为无稽。有以章帝爱好草书或曾令用草书作奏章,甚至说章帝创造草书的,都属臆测。
有以章法之章与章程书、章楷的章同义,符合早期草书略存八分笔意,字与字不相牵连,笔画省变有章法可循的事实,近人多信此说。 今草起于何时,又有汉末张芝和东晋王羲之、王洽两种说法。
从传世的表、帖和出土的汉简、汉砖看,在汉末以八分书为正体字的同时,已经出现近似真书的写法。草书也会随之变异。
略晚于张芝的草书家崔瑗作《草书势》,对草书有“状似连珠,绝而不离”、“绝笔收势,馀?纠结”、“头没尾垂”、“机微要妙,临时从宜”的描述,可见汉末的草书笔势流畅,已不拘于章法。书体演变本来没有截然的划分。
说今草起于张芝是从新体的萌芽看;说今草起于二王,是着眼于典型的形成。唐代以来真书沿袭至今。
草书在唐代出现了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狂草,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狂草亦称大草,笔意奔放,体势连绵,如唐朝张旭《千文断碑》、《古诗四道》,怀素僧《自叙帖》等等,,张旭史称“草圣”,孙过庭《书谱》字字区别,不相连接,而笔意活泼、秀媚。“大草”与“小草”相对称,大草纯用草法,难以辨认,张旭、怀素善此,其字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
清朝冯班《钝印书要》谈学草书法云:小草学献之、大草学羲之,狂草学张旭不如学怀素。怀素的草字容易辨认,字迹清瘦见形,字字相连处亦落笔清晰易临。
张旭字形变化繁多,常一笔数字,隔行之间气势不断,不易辨认,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提到张旭草书以“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而有动于心,必于草书挥毫发之”,故学张旭难。 衍生与发展 怀素书法作品近常见隶书笔法中带草笔飘逸之体,谓隶草,有些像章草,这与平时善写隶书精熟有关,故书隶草能独树风格。
也是书写表演的一种手法。 “破草”是现代书家中最常见的,如书法家梅湘涵的书法作品,它的特点是点划结体,使转和用笔,多为从古到今各书家中的结体演变成自己风格,王羲之书体中学一些,王铎法帖中取一些,祝允明、孙过庭等等历代名家中取其长处,集自己之品貌,任意发挥,洒脱自如,这种写法和今草相似。
行草有“草行”之说,书体中带有许多楷法,即近于草书的行书。笔法比较流动,清朝刘熙载《书概》云:行书有“真行”、有“草行”。
“真行”近似真书而纵于真,“草行”近于草书而敛于草。唐朝张怀瓘《书议》云: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
故有此别论 草书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它出现较早,从汉代初期,书写隶书时有时才“草率”地书写而形成的,由于汉章帝喜好草书,因此被称为“章草”,是一种隶书草书。
章草字字独立,接近于行草,但对难写之字简化不多,书写不变。后来楷书出现,又演变成“今草”,即楷书草书,写字迅速,往往上下字连写,末笔与起笔相呼应,每个字一般也有简化的规律,但不太熟悉的人有时不易辨认。
一般也把王羲之、王献之等人的草书称为今草。 今草简化的基本方法是对楷书的部首采用简单的草书符号代用,代入繁体楷书中(尽管草书出现得。
4. 草书罗世明名字怎么写好看
罗世明
草书
5. 怎样写草书呢
写草书的方法:选好帖,练笔法学习草书首先要练习草书的基础写 法,认识草书,并学会怎样下笔,怎样运 笔。
初人门者,取法乎上,最好从王羲之 的各帖和孙过庭《书谱》人手,要反复练 习,打好基础。然后,悬肘练习张旭《古诗四帖》, 以增加控制笔墨、书写复杂线条的能力。
悬肘练习怀素《自叙帖》,以练习中锋行 笔的力度、速度和质感。明源流,记标准有的草书直接来源于篆书,如“方”, 篆书,,草书是分;有的直承隶法,因为 今草书出于章草,章草出于隶书。
草书有 很多标准部件和标准字,要记牢。于右任 先生学草心得值得借鉴,他自述说:“余 中年学草,每日仅记一字,两三年间,可 以执笔。
”要能分辨细节的差别草书中有很多不同的字写法几近相 同,要注意其细微的差别。可以准备一部 《草诀百韵歌》,常写常背常记。
草书四忌写草书有一些问题需要避免。1。
草书忌交,就是线条尽量不要十 字交叉,如“车”。2。
忌触,连笔的牵丝末笔不要触到 字体,如“奉”。 3。
忌眼多,就是字中不能出现很多 圆圈,如“理”。4。
忌平行,一个字当中不能有很多 平行线,如“天”。
6. 几字草书写法
“几”字草书写法: 1、第一种:书家——王铎。
王铎擅长行草,笔法大气,劲健洒脱,淋漓痛快。他的墨迹传世较多,不少法帖、尺牍、题词均有刻石,其中最有名的是《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
2、第二种:书家——邢慈静。 邢慈静传世的作品国内外博物馆多有收藏,其《行书临帖》、《行书四言诗》等书法作品大多章草笔意,灵秀古劲。
清人评价她的《莲花观音》、《白描大士图》等道:“用笔如玉台腻发、春日游丝”。“笔法超凡、墨痕愈细,神气如生”。
3、第三种:书家——徐伯清。 徐伯清幼承庭训,初学颜体和汉隶,稍长攻小楷。
所作小楷寓刚劲于婀娜之中,点画带有隶意,捺趯近乎颜体,笔断意连,挺拔处有瘦金书味,且能作真如草,气势足,韵味浓。50年代起致力于行草,出入晋唐,取法“二王”,旁涉张旭、怀素行以己意,恣肆汪洋,风貌目具。
草书分章草和今草,而今草又分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9b9ee7ad9431333431343762大草(也称狂草)和小草,在狂乱中觉得优美。 草书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的点划连字,结构简省,偏旁假借,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乱写。
主要特征之一是笔画带钩连,包括上下钩连和左右钩连。 扩展资料 “几”字行书写法: 1、第一种:书家——杜牧。
《张好好诗》是杜牧仅存的书诗墨迹,也是杜牧自撰诗歌并书的艺术作品。全篇书法笔势放纵,风格雄健,转折处有孙过庭《书谱》之神韵,很有魏、晋书法的古朴风度。
2、第二种:书家——米芾。 米芾的用笔特点,主要是善于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迈的气势、沉着痛快的风格。
字的起笔往往颇重,到中间稍轻,遇到转折时提笔侧锋直转而下。捺笔的变化也很多,下笔的着重点有时在起笔,有时在落笔,有时却在一笔的中间,对于较长的横画还有一波三折。
3、第三种:书家——赵孟頫。 赵孟頫擅长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
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赵体”书。 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
写得比较放纵流动,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得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 在书写过程中,笔毫的使转,在点画的各种形态上都表现得较为明显,这种笔毫的运动往往在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留下了相互牵连,细若游丝的痕迹,这就是丝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草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行书。
7. 怎样学写草书
草书分章草和今草,前者由隶书演变而来,陆机《平复帖》为代表作。后者以楷书、行书演变而来,自二王名家辈出。显然今草更加实用。我们今天的简化字也有很多自形是从草书中演变而来,比如“书”、“车”等等。因此,想学好草书,必须有足够的楷书和行书基础。
如果题主现在的字还不错,那么推荐于右任先生《标准草书》作为范本练习草书。《标准草书》是于先生为改革汉字、顺应世界各国“印刷以楷,手写以草”的潮流,提升汉字书写效率而编纂的。他根据历代草书规范,编写了所有常用字形化楷为草的对应规则,比较实用。
在练习《标准草书》的同时,为了提高艺术性,可以临习古帖,这样就解决了实用和艺术统一的问题。
另外:章法与繁简。
1.先说章法。章法包括两个部分:第一,单个字的间架结构和与周围字形的呼应(这一点在草书中尤为重要);第二,整篇的整体结构、艺术风格、呼应、对比。归结到一点,就是“气”的贯通。这一点需要把研究古帖和“悟”结合起来,搞清楚古人的气是如何行进的。
2.繁简转换。刚才说到简化字形中很对来源于草书。这就意味着学习草书,并不需要太多地在意繁简问题。并且复杂的字往往比简单的字写好看更加容易。并且这一点《标准草书》中的字形基本与现行简化字相似,毕竟以实用为目的,自己看得懂、看得舒服就行了。
8. 壹字的草书怎么写
1、沈粲
善真、草书,飘逸遒劲,自成一家。有《草书千字文卷》《草书古诗轴》《梁武帝草书状卷》《重建华亭县治记》等传世。
2、孙过庭
书法笔势坚劲,能够兼融飘逸与沉着婀娜与刚健的不同艺术特点,做到质、妍的统一。孙氏的用笔特点是:点画之内给人以丰满圆转,轻重映带,变化无穷的直观印象。正如他自己所云:“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
3、智永
善书法,尤工草书。他所写的《千字文》清何绍基说:“笔笔从空中来,从空中住,虽屋漏痕,犹不足以喻之”。
4、**
兼学并蓄、广采博取。晚年草书臻于炉火纯青,直笔劲书,汪洋恣肆,任意挥洒,线条奔放呈左斜势,动感强烈。
5、宋克
学书取法甚高,楷宗钟繇,行书慕二王,章草学皇象之《急就章》,笔力清峭劲拔,笔意圆融洒脱,尤其是他的小草和章草,冠绝一代,吴宽评其书谓:“一克书出魏晋,深得钟王之法,故笔精墨妙,而风度翩翮可爱……仲温书索靖草书势,盖得其妙而无愧于靖者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