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星星怎么写句子
好句
点点的繁星好似颗颗明珠,镶嵌在天幕下,闪闪地发着光。
淘气的小星星在蓝幽幽的夜空划出一道金色的弧光,像织女抛出一道锦线。
严冬的夜晚,几颗赤裸的星星可怜巴巴地挨着冻,瑟瑟发抖几乎听得见它们的牙齿冷得捉对儿厮打的声音。
小星星在寒空中摇晃,仿佛冷得在颤抖。
星星充满了感情,像顽皮的孩子,在稚气、执著地注视着人间,仿佛用那明亮的眸子讲述一个美丽动人的神话。
太白星像有人小心地擎着走的蜡烛一般,悄悄地闪烁着出现在天空上面。
暗蓝色的高空中闪耀着一颗白亮耀眼如钻石的星星——启明星。
极美的星夜,天上没有一朵浮云,深蓝色的天上,满缀着钻石般的繁星。
亮晶晶的星儿,像宝石似的,密密麻麻地撒满了辽阔无垠的夜空。乳白色的银河,从西北天际,横贯中天,斜斜地泻向那东南大地。
夏天的星星就像调皮的孩子一般逗人喜爱。
几颗大而亮的星星挂在夜空,仿佛是天上的人儿提着灯笼在巡视那浩瀚的太空。
星空倒映在这汹涌的海面上,便随波上下跳舞,时现时灭。
最早出现的启明星,在这深蓝色的天幕上闪烁起来了。它是那么大,那么亮,整个广漠的天幕上只有它一个在那里放射着令人注目的光辉,像一盏悬挂在高空的明灯。
清晨,大风雪停下来了,不过还得过好久才天亮。几颗残星偷偷地睁开眼窥视那一片雪白的银白世界。
渐渐地,残星闭上昏昏欲睡的眼睛,在晨空中退隐消失。
好一颗流星在夜空里划出银亮的线条,就像在探寻着世界里最美好的未来。
星星比任何时候都要多,又大、又亮,它们既不眨眼,也不闪烁,是恬静的,安详的。
这是多么凉爽清明的秋夜!星星比任何时候都要亮,都要大……就像银灰色的天幕下缀满一颗颗夺目的宝石,撒下晶莹柔和的光辉,大地上的一切都变得那么雅致,那么幽静。
2. 醒的拼音怎么打
醒拼音:xǐng
基本信息:
部首:酉,四角码:16615,仓颉:mwahm
86五笔:sgjg,98五笔:sgjg,郑码:FDKM
统一码:9192,总笔画数:16
基本字义:
1、睡眠状态结束或尚未入睡:如梦方醒。
2、酒醉、麻醉或昏迷后神志恢复正常状态:醒酒。
3、泛指头脑由迷糊而清楚:醒悟。
4、明显、清楚:醒目。
扩展资料:
相关组词:
1、提醒[tí xǐng]
从旁指点,促使注意。
2、醒目[xǐng mù]
(文字、图画等)形象明显,容易看清。
3、醒豁[xǐng huò]
意思表达得明白。
4、唤醒[huàn xǐng]
叫醒。
5、清醒[qīng xǐng]
(头脑)清楚;明白。
3. 醒的偏旁用拼音怎么读
酉
拼音:yǒu
部首:酉
部外笔画:0
总笔画:7
笔顺:横竖折撇折横横
解释:
1.(象形兼会意。甲、金文字形像酒坛。字从西,从一。“西”本指“西方”。在我国古文化中,西方与“秋季”搭配。“秋季”意味着“庄稼成熟”。故“西”转义指“谷物成熟”,其字形像酒坛。“一”指“酒坛里的内容物”。本义:粮食发酵、谷物腐败(即谷物成熟,可以酿酒。或谷物太多,因来不及吃而自然腐败)。说明:“酉”是“十二地支”的一个。古人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正中点分别用四个地支字代表:东卯、西酉、北子、南午。“酉位”即正西方,太阳每天早晨出于卯位,黄昏入于酉位。
2. 同本义
酉,就也。八月黍成,可为酎酒。——《说文》。按,酉即酒字,象酿器形,中有实。
二在天下为酉。——《颜氏家训·书证》引诗说
3. 又如:酉泽(酿造精熟的酒)
4.地支的第十位
5. 与天干相配,或在太岁纪年法中用以纪年。如1945年为农历乙酉年
6. 用以纪月,即农历八月
7. 用以纪日
8. 用以纪时,即每日十七时至十九时。如:酉牌时分(即酉时);酉字牌(古代官府到酉时不再办公而挂出上写“酉”字的牌子)
9.十二生肖之一。属鸡
10. 蓄水的池塘 。如:酉枯(池塘干枯)
11. 指地名:酉阳。在重庆境内,如酉阳桃花源 。如:酉穴(指小酉山石穴。相传其中有秦人藏书千卷);酉室(小酉山石穴);酉山(即小酉山,在今湖南省沅陵县境西北);酉馆(小酉山石穴);酉藏(古荆州小酉山的藏书。泛指世所希见的珍藏秘籍)
12. 成熟;老
13. 又如:酉黍(成熟的禾谷)
14.酉姓
4. 怎样写有关姓氏的结论
研究谭氏后的结论:一、姓氏源流 谭姓来源有三:1、出自姒姓。
相传尧时中原洪水泛滥,尧派鲧治水,鲧采用堵的方法,结果失败了。递舜即位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
据说鲧的妻子梦食薏苡,醒来后有了身孕,生下了禹。禹治水成功后,舜赐姒姓于禹。
周初大封诸侯时,姒姓的一支被封于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县西),爵位为子。谭国国势一直不盛,不久就沦为齐国的附庸。
到了春秋初期,齐桓公称霸诸侯,于周庄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并了谭国。谭国国君之子逃亡到莒国(今山东莒县)。
而留在故国的子孙就以国为氏,称谭氏,史称谭氏正宗,是为山东谭氏。 2、出自古代西南少数民族。
据《万姓统谱》的考证,巴南(今云南、贵州一带)六姓有谭氏,自称盘古的后代,望出弘农,是为云南、贵州谭氏。 3、谈氏有避讳改姓谭氏。
又据《万姓统谱》所载,谭氏有避仇去言旁为覃,今岭南(泛指五岭之南,大致相当今广广西大部分地区。二、迁徙分布 谭氏起源于山东。
汉代巴南(今川东、鄂西南部)少数民族中也有谭姓。巴南谭氏有可能是谭国遗民逃到巴南,融入当地民族形成的。
谭氏早期主要在山东省境内繁衍发展,后因战乱、自然灾害、官职调迁等原因离开故土,向各地迁徙。汉代时,谭氏已分布于河南、山西等地。
南北朝时谭氏开始迁入广东,唐末时迁入江西。五代时,福建泉州人谭峭在嵩山从事辟谷养气炼丹之术。
他提出要“均其食”,幻想一种“无亲、无疏、无爱、无恶”的“太和”社会。从宋代起,谭姓人物渐多见于史册,分布地更广,集中于江南地区、江苏、浙江、安徽及湖南、湖北、四川等地。
大约从清代开始,闽、粤谭氏部分族人迁徙至东南亚,侨民于新加坡等国。三、郡望堂号 【堂号】 “善断堂”:唐宪宗时候,谭忠为燕的牙将,受燕的派遣出使魏。
恰恰这时朝廷派大军越过魏国去伐赵。魏牧田季安要兴兵,谭忠说:“不可!如果兴兵,就是对抗朝廷,魏的罪就大了。”
季安采纳了他的话,按兵不动。谭忠又说服燕牧刘济出兵帮朝廷伐赵,连克赵城饶阳、束鹿。
魏和燕都受到朝廷表彰,大家都佩服谭忠善断。另外还有“济南”、“弘农”等堂号。
【郡望】 济阳郡:晋惠帝时分陈留置郡,治所在洛阳。相当于今河南兰考东境、山东东明南境。
齐郡:西汉时改临淄郡置郡,治所在临淄(今属淄博市)。相当于今山东淄博市和益都、广饶、临朐等县地。
弘农郡:西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置郡。置所在弘农(今河南灵宝北)。
相当于今河南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陕西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四、家乘谱牒 江苏:武进毗陵缸巷谭氏宗谱 浙江:萧山萧邑谭氏宗谱十二卷、嘉兴谭氏宗谱十卷、嘉兴谭氏家乘十卷首一卷 湖北:新洲谭氏宗谱四卷 江西:南丰谭氏续修族谱二十卷首一卷 湖南:长沙谭氏续修族谱二十卷、宁乡谭氏族谱十卷、宁乡谭氏家谱二十五卷、攸县泽田谭氏七修族谱二十二部、茶陵谭氏续修支谱六卷、湘潭湘西谭氏六升堂支谱十六卷、湘潭学前谭氏三修支谱十一卷首一卷、湘潭学前谭氏三修支谱十五卷、湘潭中湘段西塘谭氏续修支谱六卷、湘潭谭氏家谱十六卷、湘潭涧子塘谭氏七修族谱十六卷、湘潭中湘谭氏续修族谱七卷、湘潭青山谭氏五修族谱三十二卷、湘乡湘西七星桥谭氏族谱七卷首四卷、湘潭湘西谭氏四修族谱十卷、湘乡田乐堂谭氏族谱(卷数不清) 地区不明:望仙谭氏宗谱(卷数不清)、谭氏族谱不分卷、仁源谭氏续修支谱不分卷、富溪谭氏族谱残不分卷、天河谭万庄长房系谱不分卷 五、历史名人 谭嗣同(1865-1898):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湖南浏阳人,其父为巡抚。
他曾游历西北、东南各省。甲午战争后,愤中国积弱不堪,在浏阳倡立学社。
1896年入资为候初知府,在南京候缺,著《仁学》成稿。1897年,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等设立时务学堂,筹办内河轮船、开矿、修铁路等新政。
次年又倡设南学会,办《湘报》,宣传变法。八月以徐致靖荐,被征入京,任四品衔军机章京,参与戊戌变法。
九月政变发生,与林旭、杨锐、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等同时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著作编入《谭嗣同全集》。
谭绍光:太平天国慕王,广西桂平人,1855年1月参加金田起义,英勇善战,1860年因破江南大营和攻克苏杭有功,被封为慕王。1862年率军围攻上海,打败英法联军、华尔洋枪队,后又转战太仓、昆山,屡创敌军。
1863年在苏州被叛徒刺死。 谭纶:明代抗倭名将,江西宜黄人,嘉靖进士,初任台州(今浙江临海)制服,练兵抗倭。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巡抚福建,率戚继光、俞大猷等平定境内倭寇。隆庆元年(1567年)总督蓟辽,与戚继光训练部队,加强北方防务。
他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太保,主持兵事三十余年,与戚继光共事齐名,号称“谭戚”。 谭元春:文学家,湖广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与钟惺同为“竟陵派”创始者。
论文强调性灵,提倡幽深孤峭的风格。主有《谭有夏合集》。
谭夫吾:战国时期人物,曾以无比崇高的言行而名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