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六子大明咒正确写法
净空法师---「唵嘛呢叭咪吽」六字大明咒的意思。
「又密宗,称秘密宗」,这个秘密一定要讲清楚,不要以为它真有什么秘密,不是的,深密,是深密的意思,也有隐密,但是深密的意思多。「因密法者,正是诸佛秘要之藏,不轻示人者也」。他不是法器,他绝不传法,结缘那个可以,我跟章嘉大师头一天见面,那是教我一些方法。我真正行皈依礼,这在他老人家面前皈依的时候好像是一年半,我跟他一年半才要求皈依。皈依传给我一个咒,叫结缘的,观世音菩萨六字大明咒,它是用藏文发音的,「唵嘛呢叭咪吽」,六字大明咒。
我要问,这六个字什么意思?因为它三密相应,口念咒、手结印、心里要观想,那你不知道意思你怎么观想法?就问他这六个字什么意思?他就跟我解释,唵是身体;嘛呢是莲花,你看我们经典常常翻成摩尼,嘛呢是莲花;叭咪是保持;后面的吽是意,就是心,心意。这是他们的文法,身,莲花,保持,意。我们中国的文法,是保持身心像莲花一样,是这个意思。莲花出污泥而不染,莲花的根长在泥里面,泥土代表六道;茎在水中间,那个水代表四圣法界;花开在水面上,水面上是一真法界,表这个意思。叫我念,常常想,就是说保持自己的身心常常像莲花一样,染净都不染。泥土是六道,水是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花开在上面就超越十法界,染净都要放下。
我看现在念这个六字大明咒的人很多,特别是藏传的转经轮,他都念这一句,那个经轮上也是刻的是藏文写的,懂得意思的人不多。就跟我们汉传的这个,念阿弥陀佛的人很多,真正对阿弥陀佛这个名号的意义懂得的人不多,他要不深入《无量寿经》他不懂,他不会懂得。那个咒语意思好极了,所以你真正要懂得的话,懂得它的义理,你就晓得这里头真是其味无穷,有很深很深的哲理。也是高度的科学,科学就是讲简要、讲秘要。
2. tuju用汉语怎么写
我不知道龙生九子中有TUJU,但还是希望能帮助你龙生九子之一·囚牛 囚牛,是龙生九子中的老大,平生爱好音乐,它常常蹲在琴头上欣赏弹拨弦拉的音乐,因此琴头上便刻上它的遗像。
这个装饰现在一直沿用下来,一些贵重的胡琴头部至今仍刻有龙头的形象,称其为“龙头胡琴”。 龙生九子之二·睚眦 睚眦,是老二,平生好斗喜杀,刀环、刀柄、龙吞口便是它的遗像。
这些武器装饰了龙的形象后,更增添了慑人的力量。它不仅装饰在沙场名将的兵器上,更大量地用在仪仗和宫殿守卫者武器上,从而更显得威严庄重。
龙生九子之三·嘲风 嘲风,形似兽,是老三,平生好险又好望,殿台角上的走兽是它的遗像。这些走兽排列着单行队,挺立在垂脊的前端,走兽的领头是一位骑禽的“仙人”,后面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和行什。
它们的安放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只有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才能十样俱全,次要的殿堂则要相应减少。嘲风,不仅象征着吉祥、美观和威严,而且还具有威慑妖魔、清除灾祸的含义。
嘲风的安置,使整个宫殿的造型既规格严整又富于变化,达到庄重与生动的和谐,宏伟与精巧的统一,它使高耸的殿堂平添一层神秘气氛。 龙生九子之四·蒲牢 蒲牢,形似盘曲的龙,排行第四,平生好鸣好吼,洪钟上的龙形兽钮是它的遗像。
原来蒲牢居住在海边,虽为龙子,却一向害怕庞然大物的鲸鱼。当鲸鱼一发起攻击,它就吓得大声吼叫。
人们报据其“性好鸣”的特点,“凡钟欲令声大音”,即把蒲牢铸为钟纽,而把敲钟的木杵作成鲸鱼形状。敲钟时,让鲸鱼一下又一下撞击蒲牢,使之“响入云霄”且“专声独远”。
龙生九子之五·狻猊 狻猊,形似狮子,排行第五,平生喜静不喜动,好坐,又喜欢烟火,囚此佛座上和香炉上的脚部装饰就是它的遗像。相传这种佛座上装饰的狻猊是随着佛教在汉代由印度人传入中国的,至南北朝时期,我国的佛教艺术上已普遍使用,这种造型经过我国民间艺人的创造,使其具有中国的传统气派,后来成了龙子的老五,它布置的地方多是在结跏趺坐或交脚而坐的佛菩萨像前。
明清之际的石狮或铜狮颈下项圈中间的龙形装饰物也是狻猊的形象,它使守卫大门的中国传统门狮更为睁崃威武。 龙生九子之六·霸下 霸下,又名赑屃,形似龟,是老六,平生好负重,力大无穷,碑座下的龟趺是其遗像。
传说霸下上古时代常驮着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兴风作浪。后来大禹治水时收服了它,它服从大禹的指挥,推山挖沟,疏遍河道,为治水作出了贡献。
洪水治服了,大禹担心霸下又到处撒野,便搬来顶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霸下治水的功迹,叫霸下驮着,沉重的石碑压得它不能随便行走。霸下和龟十分相似,但细看却有差异,霸下有一排牙齿,而龟类却没有,霸下和龟类在背甲上甲片的数目和形状也有差异。
霸下又称石龟,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它总是吃力地向前昂着头,四只脚拼命地撑着,挣扎着向前走,但总是移不开步。
我国一些显赫石碑的基座都由霸下驮着,在碑林和一些古迹胜地中都可以看到。 龙生九子之七·狴犴 狴犴,又名宪章,形似虎,是老七。
它平生好讼,却又有威力,狱门上部那虎头形的装饰便是其遗像。传说狴犴不仅急公好义,仗义执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断,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风凛凛,囚此除装饰在狱门上外,还匐伏在官衙的大堂两侧。
每当衙门长官坐堂,行政长官衔牌和肃静回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它虎视眈眈,环视察看,维护公堂的肃穆正气。 龙生九子之八·负屃 负屃,似龙形,排行老八,平生好文,石碑两旁的文龙是其遗像。
我国碑碣的历史久远,内容丰富,它们有的造型古朴,碑体细滑、明亮,光可鉴人;有的刻制精致,字字有姿,笔笔生动;也有的是名家诗文石刻,脍灸人口,千古称绝。而负屃十分爱好这种闪耀着艺术光彩的碑文,它甘愿化做图案文龙去衬托这些传世的文学珍品,把碑座装饰得更为典雅秀美。
它们互相盘绕着,看去似在慢慢蠕动,和底座的霸下相配在一起,更觉壮观。 龙生九子之九·螭吻 螭吻,又名鸱尾、鸱吻,龙形的吞脊兽,是老九,口阔噪粗,平生好吞,殿脊两端的卷尾龙头是其遗像。
《太平御览》有如下记述:“唐会要目,汉相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于尾,以厌火祥。”文中所说的“巫”是方士之流,“鱼虬”则是螭吻的前身。
螭吻属水性,用它作镇邪之物以避火。老大囚牛,喜音乐,蹲立于琴头; 2.老二睚眦(yá zì),嗜杀喜斗,刻镂于刀环、剑柄吞口; 3.老三嘲风,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 4.四子蒲牢,受击就大声吼叫,充作洪钟提梁的兽钮,助其鸣声远扬; 5.五子狻猊(suān ní),形如狮,喜烟好坐,倚立于香炉足上,随之吞烟吐雾; 6.六子霸下(也有另一中名字,方框内的看成一个字,[虫八][虫夏]),又名XX(bi xi),似龟有齿,喜欢负重,碑下龟是也; 7.七子狴犴(bì'àn),形似虎好讼,狱门或官衙正堂两侧有其像; 8.八子负屃(fù xì),身似龙,雅好斯文,盘绕在石碑头顶; 9.老九螭吻(chī wěn),又名鸱尾或鸱(chi)吻,口润嗓粗而。
3. 道光第六子简介
爱新觉罗·奕欣(1833年1月11日-1898年5月29日),号乐道堂主人,清末政治家、洋务运动主要领导者,清朝十二家铁帽子王之一。
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同父异母兄弟,生母为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道光帝遗诏封“恭亲王”。咸丰年间,奕欣于1853年到1855年之间担任领班军机大臣。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奕欣授命为全权钦差大臣,负责与英、法、俄谈判,并且签订了《北京条约》。1861年,咸丰帝过世,奕欣与两宫太后联合发动辛酉政变,成功夺取了政权,被授予议政王之衔。
奕欣于公元1833年1月11日(道光十三年)丑时出生。幼年奕欣与母亲孝静成皇后公元1837年(道光十七年),入上书房读书,幼年师从卓秉恬、贾桢,聪明好学,与四皇兄奕詝同往来,关系密切。
功课为满蒙汉三种语言文字,儒家经典,诗文,武功骑射。 道光帝立储时,曾在四子奕詝和六子奕欣之间犹豫不决。
但于道光二十六年下定决心由皇四子继位,写下遗诏,并于道光二十九年下令在妃园寝内为恭王之母静贵妃修墓,亲令静贵妃死后必须葬于妃园寝,不得更改,变相暗示恭王争储失败。公元1850年(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卯刻,道光帝召十重臣公启锦匣,内有御笔两谕,一为“立皇四子奕詝为皇太子”,一为“封皇六子奕欣为亲王”。
公元1848年(道光二十八年),奕欣奉道光帝命,迎娶热河都统桂良之女为嫡福晋。这往往被认为是道光属意恭王之举,而实际上,这个指婚发生在道光下定决心写下遗诏之后,最多只能视为对恭王的补偿,况且恭王福晋并非桂良爱女,而仅为侧室所生的庶女之一。
宦海沉浮公元1851年(咸丰元年)四月,咸丰帝授奕欣为十五善射大臣。公元1852年(咸丰二年)四月,咸丰帝将指原庆郡王府给奕欣为府邸。
此府原为乾隆年间大学士和珅的府邸。八月十五日,咸丰帝驾幸奕欣海淀别墅 “朗润园”,为之题园名,山、水、亭、轩之名,并赐诗一首,极示关切之意。
奕欣有答诗一首。是月,奉旨管理正蓝旗觉罗学事务。
公元1853年(咸丰三年)正月,奉旨管理中正殿、武英殿事务。九月九日,命奕欣署理领侍卫内大臣,参与京城巡防事宜。
十月初七日,奉旨在军机处行走,从此打破清代皇子不得干预政务的祖制。 公元1854年(咸丰四年)二月初二日,长女生,嫡福晋瓜尔佳氏所出。
是月,奉旨添派管理三库事务,并补授镶红旗蒙古都统。四月,奉旨补授宗人府右宗正。
六月,奉旨调补镶黄旗汉军都统。九月,奉旨升授宗人府宗令。
又授为阅兵大臣,调补为正黄旗满洲都统。 公元1855年(咸丰五年),奉旨总理行营事务。
二月,奉旨赏穿黄马褂。七月初一日,其母孝静成皇后(即静太妃)病重,奕欣为之请求咸丰帝晋封皇太后,咸丰帝含糊答应,奕欣即传旨册封,咸丰帝不满。
二十一日,即葬生母康慈太后之次日,奉旨罢免一切职务,回上书房读书,仍令内廷行走,管理中正殿等处事务。公元1857年(咸丰七年)五月,奉旨补授镶红旗蒙古都统;又命管理镶红旗新旧营房事务。
公元1858年(咸丰八年)四月二十五日,单衔具折反对咸丰帝派耆英去天津参予议和;主张天津谈判不要一味示弱,联军如敢登岸,应令“兵勇合击 ”;建议密令粤绅罗惇衍激励乡兵攻广州,廉兆纶捣香港。五月初五日,奉旨与惠亲王、惇郡王及军机大臣等处理擅自回京的耆英。
十三日,单衔具折,反对钦差大臣桂良和花沙纳与英法所议条约中关於开放长江口岸诸埠的条款;重申以战迫和之议。是月,奉旨管理雍和宫事务,又奉旨补授阅兵大臣。
八月初四日,得长子,咸丰帝赐名载澄。公元1859年(咸丰九年)四月,奉旨补授为内大臣(侍卫处次长官)。
十二月,奉旨补授为管宴大臣。公元1860年(咸丰十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咸丰帝逃往承德,奕欣临危受命,担任议和大臣。
九月十五日,十六两日,奕欣分别与英使、法使签订《中英北京条约》与《中法北京条约》,挽救了清王朝的命运。他主持议和以及进行的大量的善后事宜赢得了西方对他的好感,为他以后外交活动创造了条件。
在议和期间他笼络文祥(户部侍郎)、桂良(文华殿大学士)、宝鋆(总管内务府大臣)、胜保(副都统),形成了一个新的政治集团。这是他通过议和捞到的政治资本。
亲王议政公元1860年(咸丰十年)十二月初一,奕欣、文祥、桂良上《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折》,分析了列强之国的特点,认为太平天国和捻军是心腹之患,英、俄是肢体之患,应以灭内患为先,然后对付俄国和英国。这媚外之策为后来借师助剿,镇压太平天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根据他的观察,他认为外国人并非“性同犬羊”,英国“并不利我土地人民,犹可以信义笼络”。清政府把列强只当作“肢体之患”,认为“可以信义笼络”。
折子还提出要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设南北口岸管理大臣;添各口关税;要求将军督抚办理国外事件互相关照,避免歧误;要求广东、上海各派两名懂外语的人到京以备询问;将各国商情和报纸汇集总理处。十二月十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设立,出现了军机处以外的另一中枢政府机构。
自此,总理衙门取代理藩院,成为专门的外事机构,使清代的外交产生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