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字在宋代怎么写
和现在一样:一或壹。
一和壹,有什么区别?
并不仅仅只是繁体与简体的区别。
事实上,甲骨文金文当中“一”均为数词,并无“壹”字。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对“一”的解释颇有意思:“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物万物。许慎认为,“一”是天地未分开之前的混沌状态,即“太始”或谓“太一”。《礼记·礼运》中说:“礼必本于太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太一,在古代作为“太乙”,它又转指天帝或天神。老子在其《道德经》中就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据此,有的学者将“一”解释为混沌的宇宙,“二”指“天和地”,“三”指天、地、人,由此可知“一”是一无所不包的东西。
在古代还有一个大写的“壹”,取象于葫芦,经过许多神话学家的研究,葫芦正是宇宙混沌未剖之时的象征。葫芦创世神话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但将其意义融入到“壹”则是汉民族的独特的思维成果。其实“壹”当初并不是表数目的。《说文解字·壹部》:“壹,专一也。”如《左传·庄公三十二年》:“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唐代孔颖达为“壹”作注时说:“言其一心不二意也。”可见“壹”的本义为“专一”并不表数目。“壹”作为表数词“一”字的大写是一个假借。
《王力古汉语字典》也对一和壹作了解释和比较:“一、壹。一是数词,壹是形容词,意义不同。荀子解蔽:‘不以夫一害此一,谓之壹。’一句之中‘一、壹’并用。可见‘一’与‘壹’是有分别的。‘壹’的意义是专一。专一的意义可以写作‘一’,但数目不能写作‘壹’。后人在单据上为了防人涂改,才用‘壹’代‘一’。”
望采纳
2. 宋代时期的文字是怎么写的
应该是楷书,有许多人会想到宋体,其实宋体是一种适用于雕版印刷的字体,并且确立名称晚于宋代是在明代才得以完善成熟。
楷书
楷书在字体结构方面,与隶书差不多,但楷书将隶书笔划的写法改变了,且由扁形的隶书改为基本上呈现方形的楷书,即所谓的「方块字」。楷书也称为正书、真书,说明了楷书是提供人学习和运用的正规书体。最早的楷书书法家是东汉末年的钟繇,从其流传下来的作品中,还多少残留著隶书的笔意。楷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又经历了不少变化,到了隋唐之后才基本定型,定型后的楷书,笔划、结构都相当精致、严谨,如唐朝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的作品就是范本之一。
中国文字进入楷书阶段后,字形还再继续简化,但字体就没有太大的变化了,做为我国四大发明术之一的印刷术,就是以楷书做为印书的主要字体,在宋朝刻印的书籍中,楷书被美术化,写得更加规矩而漂亮,称为「宋体字」,后来还有模仿宋体字而加以变化的,叫做「仿宋体」。我们今天阅读的书籍、报刊上所用的字体,大致上是这一种风格的楷书变体。
3. 怎样写宋朝历史的评论
1.宋朝属于封建社会发展的中期。宋代统治者实行 守内虚外 的政策,较有效地维持了内部统治局面的长期稳定,使社会经济处于相对稳定发展的时期。宋代社会生产有迅速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发展水平,大大超过唐朝,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又一高峰。随着宋政权南迁,中国经济重心同时南移。在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带的浙西平原,其经济以稻麦两熟制为基础,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发达地区。宋代经济文化有多方面的成就,对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中,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是在宋代得到开发应用的。宋朝在世界上最早发行纸币,又是海上贸易大国之一,输出品大多是原料,而以手工业制品输出为主,反映了宋朝在世界上经济繁荣的地位。
2.积贫积弱的宋朝,说到宋代的“积贫”,一直都是伴随着冗官冗兵而来的,宋代由于统治者采用分权的方法强化中央集权,往往设置大量官职,科举大量取仕,那么官吏的俸禄,数目一定非常庞大;另一方面,由于土地兼并引起的农民起义,被政府征兵的方法平息,从而导致了大量军队的存在(当然,也由于边防问题的需要),军队的开支也是十分巨大的;还有就是宋代统治者在各路设转运使,将州郡的财富源源运往中央,造成地方上的财政困窘,这些或许就是宋代“积贫”的原因。
“积弱”很容易理解,庞大的军事力量加上冗官的开支让宋朝入不敷出。
3.局部统一的宋朝,宋朝并没有完全统一中国,北方被契丹占领,南方被大理占领,西边被西夏占领。
4.对外战争的失利,宋朝在对契丹(辽)、西夏、的战争中频频失利,致使宋朝一直送岁币维持边境和平。
5.腐败无能的宋朝,宋朝的大多数皇帝都是安于享受的,他们的软弱无能使平民百姓本来就沉重的赋税更加沉重。
4. 宋代时期的府是怎么写的
宋朝的地方政府机构实行州(府、军、监)、县二级制(见府、州、军、监)。宋朝一级行政区划改为「路」。997年(至道三年)始定为十五路,包括京东、京西、河北、河东、陕西、淮南、江南、荆湖南、荆湖北、两浙、福建、西川、峡西、广南东、广南西路。1001年(咸平四年)分西川路为益州、梓州二路,分峡西路为利州、夔州二路。[1-2] 1020年(天禧四年)分江南路为江南东、西二路。1072年(熙宁五年)分京西路为南北二路,分淮南路为东西二路,分陕西为永兴军、秦凤二路。之后又将河北路分为东西二路,分京东为京东东、京东西二路。1106年(崇宁五年)又将开封府升为京畿路。
1122年(宣和四年)宋金盟约,约定灭辽后宋得燕山府路和云中府路,后只赎回燕京、涿、易、檀、顺、景、蓟七州,前议作罢。建炎南渡后,宋朝设立两浙东、两浙西、江南东、江南西、淮南东、淮南西、荆湖南、荆湖北、京西南、成都府、潼川府、夔州、利州、福建、广南东、广南西共十六路,1208年(嘉定元年)宋宁宗改为17路,把利州分为东、西两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