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组合作 如何分工
一、问题分析
问题由来: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组内成员如何分工合作,是决定合作学习能否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在组员分工中,我发现主要存在这些问题:1、学生合作没有明确分工。2、学生合作处于混乱状态,分工没有具体内容和目标。3、合作流于形式,有时只是一两个学生的活动。4、合作方式单一。5、学生参与面窄,主动性不够。
原因分析:从教师层面分析:1、教师对组长的培训不到位。2、教师对组长、组员的监督不到位。3、奖励制度不健全。从学生层面分析:1、组长主动性不够,缺乏全局观念,管理不到位。2、组长缺乏方法,不善于分工。3、组员不愿主动、积极合作。
二、办法探讨
相关论述摘要:学习小组由4~6人组成,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分组,除考虑学生人数、性别、知识基础、学生成绩、学习能力等因素外,还要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每组最好都安排有较为活跃,善于关心、鼓励他人的学生,这样有利于小组学习中调动学习气氛,增强合作意识。过一段时间后,合作学习人员组合的各种问题就会暴露出来,教师应随时充分关注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分析原因进行重组。
专家分析建议:组织小组学习,教师要善于思考,让这一学习方式与所教内容融为一体,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情感得到交流,能力得到培养,并能学会交往。1、建立规则、合理分工是合作学习的前提。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应当首先建立一些基本的小组合作的规则,并进行恰当的分工。合理分工有一个过程,刚开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特点进行分工,然后过渡到学生自己协商分工。2、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的保证。讨论前,要指导他们认真读书,做到“三看一查一发现”,查检生字难词。要求边阅读边动笔,在课本上根据自己阅读情况圈、点、批、划,还可以把想法的要点写下来。3、学会倾听和表述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在合作学习中,需要每一个成员都要学会表达和倾听,这是一种双向互动。教师要指导学生完整地表述自己的见解,同时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吸取别人思考中有益的东西,来修改和完善自己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形成集体的意见。表述自己的意见时,可以用这样的语言:“我是这样想的”,“我是这样理解的”。表述小组意见时,应当用这样的语言:“我们小组讨论的结果是这样的”。学会倾听是小组合作学习成败的关键,如果组织不好,就可能各说各的,不能达成集体的认识和意见, 形成满教室“嗡嗡嗡”的局面。4、学会互助和支持是有效合作的关键。
合作学习不同于独立学习的地方就在于互助与支持。超前、自学能力强的同学可以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讲述中合作者之间的互助可以解决语言障碍,朗读中互助可以使读更美。来自同伴的互助与支持比来自老师的更有效。
个人综合结论:组长专题培训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与实践相结合。课堂上,教师要深入小组,查看情况,随时指导、随时评价。每节课都有评价,要细致、公平,有激励作用。
小组讨论时,不同的感受、理解、认识的表述与交流必然产生矛盾与冲突,小组意见交流时,也会产生意见的分歧。老师可以尝试设一个小组的意见为靶子,让大家对他们的意见发表见解,在具有团队性质的争论中,学生更容易发现差异,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会更全面,更深刻。小组讨论时,教师做什么呢?不是等待,也不是观望,更不是去干自己的事情,而是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识的进程等,然后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搞好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更好地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地学习精神。
三、实践情况
教师行为:组长专题培训,组长及时辅导,课堂巡视督导,积极评价反馈。
学生反应:1、组长有了积极性,能合理、明确分派任务。2、组员合作有了具体内容,能完成学习目标。3、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
后续措施:1、组长定期总结,促进组员学习。2、多种评价相结合,激发学生主动性。3、教师加强督导,培优辅差。
2. 研究报告的分工有哪些
例如:
一、分工
1、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吴 海
2、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观念转化的策略研究--丁玉梅
3、小组“合作”在数学学习中的组织形式的策略研究--王芳君
4、如何将小组“合作”和自主学习相结合--何彩琴
5、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角色和地位--王东
6、数学教学中 “合作”学习的实效性研究--张兴国
7、“合作”学习的评价标准和基本方法研究--宋晓琴。
二、要求
1、子课题研究的意义。
2、研究采取的主要方法。
3、课题研究两年以来开展的主要工作及措施。
4、研究效要及成果。
5、尚待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与实际问题
三、样式
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居中)
――子课题研究报告(居中)
3. 关于研究性学习的分工
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可分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在学习进行的过程中这三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和交互推进的。
1、进入问题情境阶段
本阶段要求师生共同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一般可以开设讲座、组织参观访问等。目的在于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然后经过讨论,提出核心问题,诱发学生探究的动机。在些基础上确定研究范围或研究题目。
同时,教师应帮助学生通过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有关研究题目的知识水平,该题目中隐含的争议性的问题,使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分析问题。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建立研究小组,共同讨论和确定具体的研究方案,包括确定合适的研究方法、如何收集可能获得的信息、准备调查研究所要求的技能、可能采取的行动和可能得到的结果。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反思所确定的研究问题是否合适,是否需要改变问题。
2、实践体验阶段
在确定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以后,学生要进入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实践、体验,形成一定的观念、态度,掌握一定的方法。
本阶段,实践、体验的内容包括:①搜集和分析信息资料。学生应了解和学习收集资料的方法,掌握访谈、上网、查阅书刊杂志、问卷等获取资料的方式,并选择有效方式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料;要学会判断信息资料的真伪、优劣,识别对本课题研究具有重要关联的有价值的资料,淘汰边缘资料;学会有条理、有逻辑地整理与归纳资料,发现信息资料间的关联和趋势;最后综合整理信息进行判断,得出相应的结论。这时要反思所得结论是否充分地回答了要研究的问题,是否有必要采取其他方法获取证据以支持所得结论。②调查研究。学生应根据个人或小组集体设计的研究方案,按照确定的研究方法,选择合适的地方进行调查,获取调查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应如实记载调查中所获得的基本信息,形成记录实践过程的文字、音像、制作等多种形式?quot;作品",同时要学会从各种调研结果、实验、信息资料中归纳出解决问题的重要思路或观点,并反思对是否获得足以支持研究结论的证据,是否还存在其他解释的可能。③初步的交流。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得到的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组内或个人之间充分交流,学会认识客观事物,认真对待他人意见和建议,正确地认识自我,并逐步丰富个人的研究成果,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
3、表达和交流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生要将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成果的表达方式要提供多样化,除了按一定要求撰写实验报告、调查报告以外,还可以采取开辩论会、研讨会、搞展板、出墙报、编刊物(包括电子刊物)等方式,同时,还应要求学生以口头报告的方式向全班发表,或通过指导教师主持的答辩。
学生通过交流、研讨与同学们分享成果,这是研究性学习不可缺少的环节。在交流、研讨中,学生要学会欣赏和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也要敢于和善于申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