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何把汗青叫史册
古时在竹简上记事,先以火烤青竹,使水分如汗渗出,便于书写,并免虫蛀,故称汗青。(1).古时在竹简上记事,先以火烤青竹,使水分如汗渗出,便于书写,并免虫蛀,故称。一说,取竹青浮滑如汗,易于改抹。后以“汗青”指著述完成。 宋 朱熹《答严时亭书》:“当时若得 时亭 诸友在近相助,当亦汗青有期也。” 清 平步青《霞外攟屑·里事·王南陔中丞恭甫上舍著述》:“卷帙繁伙,汗青恐无日也。” 康有为《大同书》甲部第一章:“或辛勤著述而欲亲覩其汗青,或经营工业而指垂成于旦夕。”参见“ 汗青头白”。(2).借指史册。 宋文天祥 《过零丁洋》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元 鲜于必仁 《寨儿令》曲:“ 汉 子陵 , 晋 陶渊明 ,二人到今香汗青。” 清 唐孙华《叶忠节公挽诗》:“芳名垂汗青,千载永不灭。”
“汗青”是史册的意思,但是,“汗”字没什么其他讲解,只是出汗之意;“青”也没有太多的含义,多表示蓝、黑或绿等颜色,比如青天即蓝天,青布指黑布,青山即绿山。为什么史册同出汗、青色发生有关系了呢?这要追溯到纸张发明之前了。那时古人记事要用“竹简”,亦即用上好的竹子记写镌刻事情和文章,此一片片的竹即称“竹简”。竹简的制作并不简单,首先要选择上等的青竹(此“青竹”指绿色之竹),称其为“青”;然后,削成长方形的竹片,再用火烘烤一片片的青竹,一方面是为了便于书写,另方面也为干燥防虫。烘烤之时,本来新鲜湿润的青竹片,被烤得冒出了水珠,像出汗一样。这道烘烤青竹的工序就叫做“汗青”了。“汗青”的原意是青竹出汗的工序,渐渐成了竹简的代名词了。从出土的古代竹简来看,长的竹简常用于书写儒家经典;短的竹简常用其记载诸子事迹及史传。因此“汗青”代称竹简再演变,人们便地一步又将其代称竹简所记载的“史册”了。“史册”与“汗青”是同义词,当然可以通用。不过,在正式谈论历史记载意思的时候,还是多用“史册”。在诗词中,因平仄或是押韵以及亮音的需要,常有人喜用“汗青”。我国宋代著名民族英雄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诗中,就有家喻户晓的名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 有什么书籍是写战国史册的
1、儒家经籍类:《尚书》、《逸周书》、《诗经》、《易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谷梁传》、《公羊传》、《国语》、《孝经》
2、史籍类:《史记》、《战国策》、《竹书纪年》、《世本》、《战国纵横家书》、《云梦秦简》、《水经注》、《山海经》、《穆天子传》、《资治通鉴》、《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绎史》、《太平广记》、《路史》
3、诸子著作:《论语》、《孟子》、《荀子》、《庄子》、《墨子》、《管子》、《商君书》、《韩非子》、《吕氏春秋》、《法经》、《十大经》、《老子》、《公孙龙子》、《尉缭子》、《公孙龙子》、《尔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