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趋炎附势的原文
出 处:《宋史·李垂传》:“今已老大,见大臣不公,常欲面折之。焉能趋炎附热,看人眉睫,以冀推挽乎?”
故事:
宋真宗时,聊城人李垂考中进士,先后担任著作郎、馆阁校理等官员。
李垂很有才学,为人正直,对当时官场中奉承拍马的作风非常反感,因此得不到重用。
当时的宰相丁谓,就是用阿谀奉承的卑劣手法获取真宗欢心的。他玩弄权术,独揽朝政。许多想升官的人都不住地吹捧他。有人对李垂不走丁谓的门道不理解,问他为什么从未去拜谒过丁谓。
李垂说:“丁谓身为宰相,不但不公正处理事务,而且仗势欺人,有负于朝廷对他的重托和百姓对他的期望。这样的人我为什么要去拜谒他?”
这话后来传到了丁谓那里,丁谓非常恼火,借故把李垂贬到外地去当官。
宋仁宗即位后,丁谓倒了台,李垂却被召回京都。一些关心他的朋友对他说:“朝廷里有些大臣知道你才学过人,想推举你当如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等官员)。不过,当今宰相还不认识你,你何不去拜见一下他呢?”
李垂冷静地回答说:“如果我30年前就去拜谒当时的宰相丁谓,可能早就当上翰林学士了。我现在年纪大了,见到有的大臣处事不公正,就常常当面指责他。我怎么能趋炎附势,看别人的眼色行事,借以来换取他们的荐引和提携呢?”
他的这番话又传到了宰相耳里。结果他再次被挤出京都,到外地当州官。
后来,“趋炎附势”这一成语用来形容走权门,或奉承和依附有权势的人。
2. 趋炎附势的翻译
词 目 趋炎附势
发 音 qū yán fù shì
释 义 趋:奔走;炎:热,比喻权势。奉承和依附有权有势的人。
出 处 《宋史·李垂传》:“今已老大,见大臣不公,常欲面折之。焉能趋炎附热,看人眉睫,以冀推挽乎?”
示 例 所有朋谊及那些~的,男男女女,都拥挤望周府来。(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第十五回)
用 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人势利
英 文 be a follower of the rich and powerul
例 句 一个在当地富人面前趋炎附势的小人。
典 故 宋真宗时,有个当官的叫李垂。他为人正直,对官场中拍马屁的行为深恶痛绝。也因为指责宰相丁谓而被贬。知道宋仁宗即位时,将丁谓贬职,李垂又被召回京城。人们劝他去拜见宰相,他却说:“我见有些大臣处事不公,常常当面指责,现在怎么能去奔赴权门,应和那些有权势的人呢?”结果呢?他不久又被贬。
3. 趋炎附势造句100字
1、韩愈说:“君子要处心有道,行己有方。”我又怎会趋炎附势呢?
2、你别怪我趋炎附势,要知人在廊檐下不得不低头啊!
3、媒体名义上是自由的,虽然趋炎附势,而且常被官员骚扰。
4、今天在会议上,他那趋炎附势的丑态,实在令人恶心。
5、这种趋炎附势的小人,不必理会他!
6、见风使舵者,趋炎附势者改变自己的观点,尤其是政治观点以适应目前的需要
7、你与这种趋炎附势的小人深交,小心近墨者黑。
4. 趋炎附势 文言文
【原文】淮北蜂毒,尾能杀人;江南蟹雄,螯能敌虎。然取蜂儿者不论斗,而捕蟹者未闻血指①也。蜂窟于土或木、石,人踪迹得其处,则夜持烈炬临之,蜂空群赴焰,尽殪②,然后连房刳取③。蟹处蒲苇间,一灯水浒,莫不郭索④而来,悉可俯拾。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⑤也固宜。
——(选自《齐东野语》)
【注释】①血指:伤指 ②殪:死 ③刳(kū)取:割取 ④郭索:急竞爬行的样子 ⑤殒:死亡
【翻译】
淮北蜂很毒,尾巴上的刺可以杀人;江南的螃蟹很威猛,它的螯可以抵挡老虎。但是捉蜂的人不一会儿就能捉到很多,而捕捉螃蟹的人没听说过伤手指。蜜蜂的蜂窝一般筑在地上或树木石头上,人发现了它的所在,就在夜晚拿着烈焰燃烧的火炬靠近它,蜜蜂倾巢而出飞向火焰,全部死亡。然后(人们)连蜂房带蜂蛹一起挖取下来。螃蟹呆在蒲草或芦苇之间,在水边上放一盏灯,螃蟹争相爬行,这时把它们全部俯身捡拾即可。毒蜂、雄蟹只知道向着有火光的地方跑,而不能安守自己的窝,它们的死亡也是自然而然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