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腰痛病例咋写
腰痛病例咋写
主诉不能超过20个字,刘某某的病历是不行的。
主诉:右腰腿痛一年
现病史:病人于一年前因搬运重物后感右侧腰痛,疼痛逐渐加重,渐向右臀部、大腿、小腿、足背放射,无下肢麻木,无间歇性跛行。
体格检查:L4~L5棘间隙压痛,右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加强试验阳性。【标准要写阳性,不要写(+)】
器械检查:腰部CT提示L4~L5椎间盘突出。
诊断:L4~L5椎间盘突出症。
以上是住院病历,写首次病程记录时记得最后要写治疗方案。
2. 腰椎间盘突出病病历怎样写
门诊门历还是住院病历?住院病历有统一格式的,填空就行。门诊病历简单的,如下
主诉:腰痛一个月(时间看病人的实际情况)
病史:一个月前突然腰痛,或者劳动后或者搬物后,引起腰痛,自行敷膏药无效,来院诊治。
查体:腰部活动受限,余无异常
辅助检查:X-ray结果,CT结果打上去。
诊断:腰椎间盘突出
治疗:牵引 医生签名盖章
止痛
随访
转住院部(看具体情况)
(明白了,就点采纳吧)
3. 腰椎间盘突出详细病例怎么写
刘某某,女,51岁,个体经营者,焦作沁阳人,因右臀部胀痛1年,腰骶部伴右小腿外侧麻胀痛8个月,加重20天而入院。
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的出现右侧臀部胀痛,无腰痛及放射痛,行局部痛点药物注射治疗,效果不明显,到当地医院就诊,行CT检查示L4/5椎间盘突出,行腰部牵引1个月,封闭2次,均无效。8个月前无明显诱因的出现腰骶部胀麻、下坠感等症状,行推拿等治疗后,症状仍持续加重,并出现右小腿外侧疼痛,行走约100米即出现跛行,未行系统治疗,休息恢复,口服镇痛药物缓解症状。
20天前患者病情进一步加重,不能独立下床活动,疼痛无法耐受。为求进一步治疗,经当地医院曾在我院参观过的医生介绍来我院就诊。
入院时情况:腰部活动度严重受限,L4/5/S1棘间压痛,无叩击痛,直腿抬高试验L70° (-)R20°(+) ,腰侧 弯试验(+),跟腱反射L(++)R(-),右下肢肌力明显下降,腰椎CT:L4/5椎间盘向后突出约0.83cm,硬膜囊及神经根受压,周围小关节增生。 治疗情况:患者入院后经专家组会诊,综合患者病情特点,拟定为患者行L4/5切吸减压术+臭氧靶点注射治疗,术后患者原疼痛不适症状基本消失,行走基本正常,住院8天后临床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78988e69d8331333332623431治愈出院。
4. 中医的“病历”怎么写
说到现代医学,大家都知道从病人就诊开始就会有严谨的关于医疗活动的记录,其中非常 重要的一种记录就是“病历”。
中医学也有类似病历的记录,不过中医的记录与现代医学稍有 差异,中医的老祖宗称它们为“医案”。 医案起始于西汉太仓长淳于意,当时叫“诊籍”,记录了淳于意的临床治疗的25个病例,是 他医疗实践的如实记录。
到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有一篇“小青 龙汤加减五法”的记载,也是一个医案。至明清则有“医案专著”,如江瑶《名医类案》、魏之瑷 《续名医类案》、《叶天士医案》、《吴鞠通医案》等,都影响很大。
从古到今,中医留下了很多医案,但记录体例不是很统一。 到明清时候某些医家开始认为 医案记录也需规范,比如明代的喻昌就专门谈论过医案的规范书写问题,他认为医案必须记录 “某年某月某地县,人年纪若干,形之肥瘦长短若何,色之黑白枯润若何,声之清浊长短若何,人 之形志苦乐若何……一一详明,务令丝毫不爽”。
基本上需要记录中医学辨证过程中观察到和 归纳出的患者人口学情况、健康基本情况、病史和治疗史资料、疾病的症状和体征表现、治疗处 理的思路和方法、治疗过程中的变化、预后等内容。中医学在临证治疗时有很多灵活变动的地 方,因人、因时、因病、因地域、因疾病的不同表现等,都可能有不同的治疗策略。
某种程度上说, 中医学的每一次治疗都是一个方案,很难复制。因此《古今医案按》的作者余震说:治疗的原则 和方法是有限的,但是使用这些原则和方法的巧妙之处却是无限的,而医案则既能反映治疗原 则和方法,又能体现应用巧妙之处。
李龄寿在给《古今医案按》作序时说:“医之有方案,犹刑名 家之例案也。 ”医家的医案记录就像法学的案例一样,法律标准是有限的,但是依据法律量刑时 有轻重出人,医案的作用就在于提供例案。
正因为如此,历来中医学都非常重视对医案的学习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