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鸟妈妈喂小鸟看图写话
在一个鸟窝里住着两只小鸟,一个叫叽叽,一个叫喳喳,它们的肚子都饿得“咕噜咕噜”叫了,可是妈妈还没有带食物回家。
过了一会儿,鸟妈妈回来了,嘴里叼着一条肥肥的虫子,叽叽和喳喳伸长脖子,张大嘴巴,争先恐后地说:“妈妈,给我,给我,”最后被叽叽抢走了,喳喳更使劲地叫着:“我也要,我也要,”鸟妈妈说:“我现在也去抓一条小虫给你吃。”
过了一会儿,鸟妈妈又回来了,喳喳张大嘴巴,鸟妈妈把虫子放到了它的嘴里,喳喳吃得津津有味。
这回,叽叽和喳喳都吃得饱饱的,两只小鸟可开心了!
2. 一年级下册看图写话之鸟妈妈喂小鸟
在一个鸟窝里住着两只小鸟,一个叫叽叽,一个叫喳喳,它们的肚子都饿得“咕噜咕噜”叫了,可是妈妈还没有带食物回家。
过了一会儿,鸟妈妈回来了,嘴里叼着一条肥肥的虫子,叽叽和喳喳伸长脖子,张大嘴巴,争先恐后地说:“妈妈,给我,给我,”最后被叽叽抢走了,喳喳更使劲地叫着:“我也要,我也要,”鸟妈妈说:“我现在也去抓一条小虫给你吃。”
过了一会儿,鸟妈妈又回来了,喳喳张大嘴巴,鸟妈妈把虫子放到了它的嘴里,喳喳吃得津津有味。
这回,叽叽和喳喳都吃得饱饱的,两只小鸟可开心了!
3. 在《喂鸟》的短文里,人们听了苏格拉底的话后会怎么做
前一段时间,爷爷得了关节炎到医院动手术,爸爸妈妈都忙着照顾爷爷,帮爷爷喂鸟的重任就落在了我头上。
这只鸟是一只八哥,它披着一身黑色的羽毛,翅膀下面还有一片雪白的羽毛,它很聪明,经过爷爷的精心调教,会说“你好”、“妈妈”、“爸爸”等一些简单的话语。 我每天中午放学回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喂那只可爱的小鸟。
我先让奶奶帮我把鸟笼拿下来,然后摆鸟笼的底座涮干净,还要把那像米粒大小的鸟食倒进一个很小的碗里。不过这只八哥最爱吃的东西是面包虫的蛹。
因为蛹比较少,所以每天都要从一小盆面包虫里挑。挑的蛹要放在一个小茶杯里,然后再把茶杯放进鸟笼。
我每天喂鸟时,最不好做的就是把盛面包虫的茶杯放进鸟笼。因为每一次八哥都会张开大嘴想要啄我。
我没办法,只好找了一副手套戴在手上。渐渐的,八哥和我成了好朋友。
它一看见我就对我说:“你好!你好!”,我还教给它了一句话,比如:“恭喜发财”、“妈妈”,有时它竟然把本地化“妈妈呀”说成了普通话“小朋友”。真有意思! 现在,我越来越喜欢这只可爱的小鸟了。
爷爷出院了,看到担钉曹固丨改查爽肠鲸小鸟养得很好,他非常高兴,夸奖我是一个有责任心的好孩子。”。
4. 鸟的作文怎么写
笼 中 的 鸟
要不是因为写关于鸟的作文让我去观察小鸟,我还没有注意到在我们住家的院子的花园里,邻居们居然喂了这么多鸟!
这些小鸟都关在一个个笼子里。有长着象老虎花纹般的虎皮鹦鹉;有羽毛雪白的白尾鸟;有嘴巴又红又尖的红嘴玉;有长着一条长长白眉毛的画眉……
在另一个笼子里,孤孤单单地关着一只个头比其它鸟小得多的鸟,我看着它觉得眼熟——它的颜色很鲜艳,全身的羽毛翠绿晶亮,头部是橄榄色,腹部却又是赤褐色,长着一张又长又尖的嘴。我问养鸟的爷爷,他告诉我这鸟叫翠鸟。我一听,既惊讶又兴奋,我们不是刚刚学过《翠鸟》这一课么?
我带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再来观察这只鸟——只见它非常不安分,总在笼子里上下翻飞,不停地跳来跳去,似乎是想撞开笼子飞出去。想起我刚学过的课文,我突然对它产生了怜悯之情。我想它也许正渴望回到它那陡峭石壁上的洞穴;也许它正想贴着水面疾飞;也许它想停在苇杆上,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
望着在笼子里窜来窜去的翠鸟,再看看关在其它笼子里的鸟,我突然感到一种忿忿的不平——人们为什么要把他们关起来?它们是属于大自然的,它们不应当被囚禁在这笼子里!人啊,应当给小鸟以自由!
童年的麻雀
麻雀越来越少见了.
在我们生存的环境里,麻雀是唯一不分四季,长期接近人类,最亲近我们的鸟类.它们喜群居生活,曾遍布乡野和城市.它们的声音和足迹伴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与我们相栖相依,生生不息.
麻雀主要以农作物和杂草的籽种为食,也捕食小昆虫.我们土语叫它们"老家贼".
从前的麻雀真多,多到人们把它们当成了"四害".的确,麻雀危害庄稼,夏秋季节,稻田中飘拽的稻草人风景,是农民为了吓唬麻雀而立.可麻雀对人类毕竟弊少利多,是我们生态圈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随着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农药和杀虫剂的使用,以及人的滥捕滥杀,已造成麻雀生存空间持续性地缩小,麻雀慢慢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了.
记忆中,童年夏日清晨的懒觉总是被麻雀的争吵声打断.每天,晨曦微白,勤奋的麻雀们就已起床,在茂密高大的杨树上呼朋引伴,活动腰翅.伸展歌喉, 开始愉快的一天.唧唧喳喳的欢叫声响彻宁静的山镇,家家户户屋顶的炊烟也随之弥散开来,麻雀呼唤我们开始新的日子.于是,一整天,到处都是麻雀好动的身影和随意的歌声.
黄昏时节,麻雀们又会聚集在房屋周围,吵闹不停.似乎在一起召开总结会议,对一天的生活进行交流,之后双双归巢,暮色便渐渐浓了,这时出奇的静谧.
麻雀伴随了我们乡村小孩的童年.那时,每个孩子随身必备的一个玩具是弹弓.我也穿着带兜儿的绿上衣,一面的兜儿里装着弹弓,另一面的兜儿里装着用作子弹的小石子,整天穿梭于杨树下,不时地对着树枝.电线.屋脊以及木堆上停留的麻雀瞄准和射击.因为水平问题,整个童年,仅有一次击中过麻雀,那只倒霉的麻雀被击中后从树枝上跌落,但也只是趔趄了一下,便飞入夕阳深处不见了.就为这一小小的成绩,我向同伴们讲了许多回,每回都流露出遗憾的心情.
麻雀是我们当地的土著居民,它们总是和我们一起执著守护着这片传统的乡土.其它候鸟在深秋时就扔下这里的家,飞去温暖的南方避寒.只有麻雀,坚持着老家的严寒.冬季,白雪皑皑,银装素裹,麻雀们失去了许多觅食和游戏的场所,便成群结队到乡路上.到村落场院中活动.成群飞翔,捡拾可食的东西.我们就常常看到它们与鸡狗争食的情景了.我也曾经在雪地上扫开一块雪,支上萝筛,放上粮食作为诱耳,准备抓几只作为宠物.也扣住过几只,只是在从萝筛中往外抓时都顺缝跑掉了.
今天,我真为童年时的捕鸟水平感到欣慰.因为,我为此没有伤害过麻雀.
乡村清新的空气.乡村自然的田野风光和纯朴的村落依旧.然而,乡村的麻雀却踪影难寻了,乡村因缺少麻雀的吵声变得寂寞了,失去了一种天籁之音.
我们拥有了许多从前没有的东西,可我们又在失去很多曾经拥有的美好,这是我们的无奈
麻雀还能回归家园吗我怀念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