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皇帝禅让,他们的圣旨是怎么写的
众所周知,圣旨是异常神圣的,它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生,也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死,然而,我们关心的是,那些神圣的圣旨是如何出炉的,它面世前应该经过哪些程序?
在电视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当一个皇帝有了某个“灵感”,或者做出了一份决定时,他就会对身边的大臣或者太监说:“来人,拟旨。”然后他说,大臣或太监 在旁边写,(有时甚至他自己亲自拿起笔写起圣旨来),正如周国平所说,“旅游业败坏风景,电视机培养白痴”,这未免太把圣旨当儿戏了!
以唐朝 为例(唐朝的丞相的权力比汉朝的小,但要比宋朝的大),所谓“圣旨”,皇帝是没有资格自己写或者让身边人写的,说得偏激一点,“圣旨”跟你这个皇帝的关系 不大。一份圣旨的常规出炉程序是这样的:由中书省(武则天称帝时将它的名称改作了凤阁)的中书舍人们针对某件事情各自写一道圣旨(初稿),写好后送给自己 的领导中书令(或中书侍郎),中书令(或中书侍郎)在其中选一道自认为写得最好的,再加以修饰润色,形成真正的圣旨(熟稿),然后送交给皇帝盖个章(皇帝 如果有自己的不同意见的话也可以用红笔写在圣旨的空白处,但他理论上没有直接否决圣旨的权力),然后再交给门下省(武则天称帝时将它的名称改作了鸾台)审 查盖章,最后再交给尚书省(相当于现在的**)执行。也就是说,圣旨真正的决定权是在中书省,皇帝的任务是签字盖章,而门下省如果觉得这道圣旨不行,那 他有权将它直接驳回,哪怕皇帝已经盖好章同意了也没用。只有经过以上程序,并且有中书省、门下省、皇帝三方共同盖章的圣旨才是有效的圣旨,否则就是非法 的。
非法的圣旨在历史上非常少见,一旦出现,必然会背上千古骂名。比如一代女皇武则天有一次就只盖上了自己的印章,却绕过凤阁鸾 台而发布了一道“假圣旨”,结果引起群臣诟病,唐中宗想任用亲信,却又怕宰相们不同意,过不了中书门下这两关,便也开始绕过中书门下而发布“假诏书”,但 他毕竟心怯,便在签字时用了墨笔(按规定需要用红笔),在封存诏书时用了斜封的方式,暗示尚书省通融着执行一下,不料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此事后来被人知 晓,人们称呼那些被中宗私底下封的亲信为“斜封官”,这连被封官的亲信们都觉得丢脸。
2. 尧舜禹的禅让读后感作文
暑假,总比平时多了一点空闲,想读一读书柜中平时无暇顾及的书,一本《史记》映入眼帘,那是爸爸以前带回来的。
赤足踩在历史松软的沙滩上,俯身拾起一个散发着智慧光芒的五颜六色的贝壳,细细的把玩,心中一片感慨。历史是一座巨大的宝藏,智慧之人善于从中挖掘经验和长处,以便借鉴和学习。历史是一为和爱又不是为威严的老人,他的口袋里装着无数无价的珍宝,那是智慧和思想的产物,了得到这些珍宝就必须翻开历史的长卷孜孜不倦的学习学习。
这本《史记》是已经译成白话文的。原着是司马迁,对于历史,我兴趣不浓,对于此书,我却一改往日,兴致勃勃地翻阅起来。
虽然是译文,但里面的历史人物错综复杂故事繁多,古典成语还是让我读起来颇费劲的,但越读你就越感到,《史记》是一部巨大的历史画卷,在这部画卷中,看到了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文明史。
《史记》是一部历史词典,从中我知道了中华民族的创建者——黄帝,他使中国从野蛮的时代进入了文明时代,黄帝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始祖,然后才出现了“尧”“舜”“禹”和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回的动人故事。在这部画卷上我了解了从商国到春秋战,直到秦始皇统一了全国,漫长的历史,每个细节,司马迁竟写的如此详细,真让我最佩服。我不国禁对司马迁肃然起敬,这么一部巨作,没有一点文字动底,没有对祖国历史的负责精神,是不可能写出这一部千秋不朽的巨着的。
《史记》是一部历史词典,我从这本书里获取了很多名人故事和成语古典。从“完璧归赵”“负荆请罪”让我了解了蔺相如的历史故事。读了此书我还知道了“一鸣惊人”“指鹿为马”“管鲍之交”“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这些成语的来源,《史记》也更详细的记载了孔子的一生以及他在中国历史上对中国文化所起的作用。
《史记》是一部历史词典,在这部巨作中我知道了中华民族音乐的起源,也知道了音乐能与天地相和,音乐能与国家安定想和,音乐能展示一个民族的文明史,这时我联想到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张艺谋导演的一场气势恢宏的音乐盛典,中国音乐能让人惊叹,2008名演员为奥运而歌,让世界瞩目,音乐的魅力之大,打响之歌,让世人明白这悠久的文明历史。
《史记》是一部历史词典。里面的内容太丰富,读一读只能了解它的大意对于我来说,以后要读上几遍或几十遍,才能真正了解它才能真正了解中华民族古老悠久的历
史,而读了后记,更是对作者司马迁的佩服,司马迁身陷监狱,还在研究历史,出狱后继续编写史记,直到五十岁,才基本编成,可见他的敬业精神。
《史记》的前言中是这样评价《史记》的,“《史记》有史鉴的明智,诗歌的颖慧,数学的精神,博物的深沉,伦理的庄重,逻辑与修辞的善变”。做为一个初中生的
我,平时喜欢读小说,欣赏散文,但自从初读《史记》,让我又一次感受,我们读一些古书,了解自己祖国的历史,那也是受益匪浅啊。
3. 禅让制度的真假
写在前面:关于是否真的禅让,近年来不断有人提出异议,如“尧不但把两个女儿嫁给舜,还让他做了帝位的继承人,完成了名垂后世的禅让。”、“再看禹的禅让又如何呢?先是从民间工匠中选了个皋陶作为储君,不知本来是身体不好还是被人谋害,反正是不明不白地早死了;”等等,为避免引起我们知识结构混乱,在这里就以历史教科书为参考,毕竟这样接受的人多一点的
尧、舜、禹是继黄帝以后黄河流域有名的部落联盟的首领。禅让的意思,就是自动把帝位让给贤人,是原始社会的一种部落首领的民主选举制度,当时,由参加联盟的各部落首领组成部落联盟会议,决定联盟中的重大事情,并推选联盟首领。传说,尧年老时,召集部落联盟会议,推选继承人,大家推选了有才德的舜。舜年老时,也用同样的方式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
舜的时候,黄河流域洪水泛滥,舜命禹去治水。禹用疏导的办法,把洪水引到江河里再流往海洋。他花了13年的功夫,才把洪水控制住。禹治水认真负责,十分辛苦,三过家门而不入,得到人们的信任。
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正是我国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那时氏族、部落的首领都拥有私有财产。传说尧比较富有,舜有储粮的仓库,禹的父亲曾筑城保护自己的财产。
富有的氏族首领逐渐成为氏族贵族,他们强迫战俘做奴隶。一些贫苦氏族成员也沦为奴隶。氏族贵族转化为奴隶主。奴隶主和奴隶两个阶级形成了,奴隶社会代替了原始社会。
我也查过这个问题,这是我找到过的资料,应该对你有帮助 网站是:/b609720/d37252507.htm
4. 古代的“禅让”是怎样的制度
“禅让制”是中国古代部落联盟首领 的传袭制度。
相传亮年老时,经自己长期 考察,确认舜才德出众,于是将首领位置 让给舜;舜年老时按照同样的方法传位于 禹。禅让制实际上是以传贤为宗旨的政治 制度,后来被禹的儿子启破坏,代之以家 天下的世袭制。
禅让制一直被孔子和后代的儒家学者所 推崇,但也有人对此提出质疑。 有人就认为 在禅让的过程中,经常伴随着暴力和仇杀。
亮执政后期,将争夺权力的丹朱囚禁起来, 但舜杀光了尧的支持者和家人,逼尧退位。 舜统治时期,爆发了大洪水,大禹的父亲被 以治河不力的罪名杀掉,但实际上只是因为 其是领袖地位的有力竞争者。
这些说法表面上看有些道理,其实不 过是一些后世文人的主观臆断,并无证据 可以佐证。 据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 载:“亮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
百姓悲哀, 如丧父母。三年,四方莫举乐,以思尧。
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 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 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
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 天下。 ”丹朱是尧的儿子,而不是争夺亮 其权力的人。
尧之所以把天下让给舜,主 要看重的是他的才能。禅让制在历史上确实存在,而且是以 “让贤”为主要内容。
到了禹,其传位给 自己的儿子启,开始了中国几千年的“家 天下”。
5. 关于尧舜禅让的真实情况
我个人认为禅让之说全不可信。
其实我从初中第一次在“中国历史”课本上学到这段时就感到非常奇怪:为什么人类社会会倒退着发展呢?为什么古人都那么贤良,而现代人反而越来越差了,为争夺帝位一个个自相残杀,那是不是说明人类在倒退,要完蛋了? 这个疑惑从没有人可以给我解答,当然,在那种中学的填鸭式学习情况下这根本就是不应该提出来的疑问,所以它在我心里一放就放了十多年。最近听了一次讲座,听老师说起原来史学上早到荀子起就已对这个问题提起过争议,这才知道原来历史课本上说的不一定就是真理,原来我的这个疑惑早就有人疑惑过了。
于是我查看了许多相关历史资料,对这个事情的原委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为什么会形成“禅让”这一种说法呢?有一派学者认为是孔子编造出来的,因为他的一套理论是要求“以礼以仁治国”,他需要一些实例来佐证,于是他挖出离他已有一千五百年的遥远统治者加以美化,因为那时候甚少文字记载,许多东西可以由他言说。
孔子是以授徒出名的,他有弟子三千,每一个人都出去说一遍他的话,俗话说“谎言重复千遍就成了真理”,何况他有弟子三千呢,而且这些弟子后来还又收弟子,“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这样重复下去,这个“禅让之说”就越变越真了。 当然一切说法都不会是空穴来风,一定有它产生的基础。
如果尧舜都把帝位传给了儿子,孔子想编禅让也没法编,所以这件事的基础是建立在尧舜二人都没把帝位传给儿子这个基础上的。那么他们为何不传子呢?这件事有几种说法。
一种是《尚书》的《尧典》、《舜典》、《大禹谟》等篇说尧在位七十年后,年纪老了,他的儿子丹朱很粗野,好闹事,他不喜欢,人民也不喜欢,这就使得他没法传位给儿子,谁让他忙于国事没有教育好儿子的呢。 第二种说法是《古本竹书纪年》说:“昔尧德衰,为舜所囚。”
说舜是个极厉害的人物,很有手腕,早早就把民心都拢络了,尧想不传位给他都难,这就是个典型的权力斗争的故事了。韩非子也说:“舜逼尧,禹逼舜”。
至于舜老了被迫传位的故事就更惨,说禹为了抢到舜的帝位而把他孤苦一人流放到南方,连两个爱妃都不许带,这才有了“湘妃斑竹”的凄婉故事。 正史上说舜晚年身体不好,依旧到南方各地去巡视,病死在苍梧,多么动听的鞠躬尽瘁的故事,而那个“流放”的版本又是多么凄惨。
所以历史的真象到底是怎样的实在是一件很难确定的事情,每一个人都可以流传下去一个不同的版本,就象“古”这个字的象形一样---通过10代人流传下来的故事就是“古”了,而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意思增减些东西。我们后人现在要知道那么久远并且没有很多文字记载的历史真象真是相当困难,但只要仔细搜寻,认真分析,还是不难找出蛛细马迹。
再有一种比较新的说法是说,尧舜禅让是因为原始公社时期人类统治传位法则进化的不完善而造成,那也就是说在那之前人们都没有父子相承帝位了?但事实却不是这样。在这之前从黄帝开始就是把帝位传给儿子的,然后儿子又传儿子,这样黄帝王朝子孙相传共传了七君,这都是有史可查的,所以说禅让是原始社会的特点也是不正确的。
对尧舜禅让这个美名抽丝剥茧,最后反映出的真象竟然是它只不过是中国数千年王朝史中一次异姓夺嫡的常见故事。自古就是胜者王候败者寇,夺到君位的人立时就成了圣人,是什么真命之主,没有夺成的就是篡位弑君,大逆不道。
所以尧舜不过是两个夺位成功的“能人”,并且在事后很好地粉饰了自已,不让人看到他们血腥夺位的真象。比如舜为了掩饰自己为夺位而杀死异母弟弟的恶行,就拼命宣传是这个弟弟不好,先想谋杀于他,还说他自己的亲生父亲都无数次帮弟弟恶毒谋杀自己,所以把目盲年高的父亲一并放逐,却大掩自己的不孝。
不过最后这位阴谋夺位的能人的下场却是被与他有杀父(鲧)之仇的禹重新夺回了帝位,并且自此传位子孙,这个黄帝的玄孙终于又恢复了他家自古以来父位子承的古老规则。 孔子也许是不知道真象,也许是不愿意知道真象,因为他为了宣扬自己的一套以仁礼治天下的理论,必须找出一些合他理论的事例。
可能他找遍了史书,只找到尧舜禹这三个传位异姓的例子,于是他就象得了宝,一口咬定他们是让贤,并且删改从前的史书并强迫自己的三千弟子都按此传播流传下去。果然在这之后的史书都按孔子的说法写着禅让二字,而在此之前的史书却都被孔子等删定过了,所以事实的真象可能再也看不到了。
没想到到了西晋年间有人盗了魏襄王墓,得了一本没经孔子删定过的史书----竹书纪年,让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写着:“昔尧德衰,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不与父相见也。”所谓禅让的实质立时点明,非让也,夺也。
综上所述,从种种历史资料可以看出,尧舜禅让之说实难令人信服,而且从人类的进化演变应该是越来越文明,而不是越来越野蛮倒退上看,远古能有如此完美的“禅让之说”也是不真实的。
6. 尧舜禅让的历史故事
尧,号陶唐氏,是帝喾的儿子、黄帝的五世孙,居住在西部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县一带)。尧当上部落联盟的首领,和大家一样住茅草屋,吃糙米饭,煮野菜作汤,夏天披件粗麻衣,冬天只加块鹿皮御寒,衣服、鞋子不到破烂不堪绝不更换。老百姓拥护他,如爱“父母日月”一般。
尧在位七十年后,年纪老了。他的儿子丹朱很粗野,好闹事。有人推荐丹朱继位,尧不同意。后来尧又召开部落联盟议事会议,讨论继承人的人选问题。大家都推举虞舜,说他是个德才兼备、很能干的人物。尧很高兴,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并考验了二十八年才将帝位禅让给舜。
舜,号有虞氏,传说是颛顼的七世孙,距黄帝九世,生于诸冯 (在今山东省境内)。舜接位后,亲自耕田、打渔、制陶,深受大家爱戴。他通过部落联盟会议,让八元管土地,八恺管教化,契管民事,伯益管山林川泽,伯夷管祭祀,皋陶作刑,完善了社会管理制度。他也仿照尧的样子召开继位人选会议,民主讨论。大家推举禹来做继承人。舜到晚年身体不好,依旧到南方各地去巡视,竟病死在苍梧(今湖南境内)的途中。舜死后,禹做了部落联盟的首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