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明德的几种篆体怎么写
1)【明德】字篆书的几种写法
【明德】字方正小篆体的写法
【明德】字汉鼎繁印篆的写法
【明德】字金文大篆体的写法
【明德】字迷你繁方篆的写法
【明德】字经典繁角篆的写法
【明德】字中国龙金石篆的写法
2)篆书特点
标准篆书体的体式是排列整齐、行笔圆转、线条匀净而长,呈现出庄严美丽的风格,与甲骨文、金文相比,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特征:字形修长、而且紧画、向下引伸,构成上密下疏的视觉错感,这与自上而下的章法布局也有关系。线条匀称无论点画长短,笔画均呈粗细划一的状态。这种在力度、速度都很匀平的运笔,给人以纯净简约的美感。加之字体结构的趋简约固定的倾向,小篆书体的章法布局更能形成纵横成行的序性。秦篆有圆笔方笔之别,圆笔以秦刻石为代表;方笔以秦诏版权量为代表,为秦篆之俗体。
2. 作文《知礼,明德,启智》如何写
书“人生园”“本色园”,意寓我校“以人为本”的内涵;学校的两条甬路命名为“仁和路”“仁爱路”,“仁和”谐音“人和”,寄予我校师生和谐融洽,“仁爱”表明我校自爱、爱人的校园氛围。
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理想人格,达到“成仁”境界,即知情意与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首先是对德育的高度重视。他把做人的道德品格摆在重要地位,“仁者”就是要“仁爱”,就是要爱人。按照孔子的标准,“仁人”是超越人的本能,具有高尚的理想、浓厚道德修养的人。故我校第一栋教学楼命名为:崇德楼。《大学》中亦云:“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崇德的意思就是要有完美的德行。
步入崇德楼厅,一块长方形看板,左侧:上书醒目的“崇德”二字
3. 结合军训用明德尚行写一篇征文怎么写
明德尚行”意即“追求美德与至善,推崇行动与实践”.古代周人便有了“明德慎罚”的观念.《大学》一开篇就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朱熹在注释中把这三者称为“大学之纲领也”,同时也是理想人格实践的纲领.其中“明德”的意思是说:让人们本应有的美德得以表明;北宋易学大家邵雍提出:“尚行,则笃实之风行焉;尚言,则诡谲之风行焉.……是知言之于口,不若行之于身.”极力推崇行动与实践,反对空谈和胡吹.
作为优秀传统思想的传承,当代语境中的“明德尚行”强调以理性的批判精神明是非、识大体,以追求至善的道德理想重诚信、守法礼,以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重实践、做实事;核心是培养健全人格、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这是现代高等教育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渗透人格教育,以整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4. 明德任责 好学力行 为题作文怎么写
首先要明白这句话每个词的意思,根据意思就可以很容易的写出想要表达的了。
明德,意为彰明和完善思想品德,语出《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见于《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互联网资讯。
任责,意为勇于担当,语出《宋史》卷三百九十一“此任责,非任怨也”,又见《王明阳全集》卷三“圣人各有忧民之念,而同其任责之心”;与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倡的“以天下为己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脉相承互联网资讯。
“好学力行”,源于孔子的“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最早见于《礼记·中庸》。此语解释了“好学”、“力行”与“知耻”三者的辩证关系。之后,孟子继承孔子的这一思想,并将其发展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进一步阐释了这一思想,提出“学易而好难,行易而力难,耻易而知难”(《俟解》)。他认为“学以求知之。求知者因将以力行之也。能力行焉,而后见闻讲习之非虚,乃学之实也”,意即只有“力行”才能“知之真”、“学之实”,也就是“实践出真知”。
“好学力行”要求学生首先须“好学”: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既要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亦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同时须“力行”:要求真务实,身体力行,勤奋敬业,努力做到学行合一,知行合一,将所学的文化知识、专业技能运用于生产和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提高文化、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努力使自己成为品行优良、基础扎实、善于思考、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5. 明德守礼征文开头怎么写
在这个社会上,维护我的幸福而逐渐规定俗成的一些行为规范,叫做道德。 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我们不需要做这些大事,我们先要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在拥挤的公车上,我们让一让座位;在红灯面前,我们停一停脚步;在道路两旁,我们弯腰捡起一片废纸;在家里,我们替父母分担一些烦恼。这都是道德表现,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做到的话,那么,中国就会变的更美好。 道德是一双手,推开封锁在心里的窗;道德是一扇窗,窗外是美好的天空;道德是一片天空,它孕育着无数纯洁的心灵。道德是社会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一个行为规范,获得别人信任的一个标准。有些人以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很难,其实只要你去做了,就会发现其实也很简单,道德就是诚实守信用,不贪图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有一次,我和妈妈一起去医院看望生病的爷爷。做公共汽车时,好不容易找到了两个位子,刚做下没多久,车上就上来了一位年寿已高的老爷爷,他和我爷爷差不多的年龄。他颤颤巍巍地在车箱中走了一圈,发现没有位子时,老爷爷的脸上露出一丝难色。着时我的心中十分矛盾,如果让位别人会不会说我出风头?如果不让座,万一老奶奶站不稳,一不小心摔着怎么办?就在着时我位这件事而烦恼的时候,一位身材高大的青年站了起来,把老爷爷扶到了他的位子上,老爷爷感激不尽,连声说谢谢
为了让世界更加美好,让我们伸出我们的双手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吧!
6. 何为“明德
清舟
“明明德”,这是个动宾短语,第一个“明”字是动词,使??明,此处可理解为领悟、发挥、彰显、发扬等。第二个“明”字是形容词,是对德的修饰或限制。“德”可以理解为德性、精神、理念等。第二个“明”字和“德”字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偏正短语。而这个偏正短语又在“明明德”这个结构中充当了宾语。
“明德”字面上的解释可以是光明之德。但这样的解释并没有解决问题,因为很多人也不知道什么是光明之德。要说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德。我们在读《孝经》时曾经说过:德是人或事物作为本体的作用、功能、精神等的直接显现与发挥。大学这篇文章里讨论的是人,所以这个德就是指人所具备的智慧、德性、精神等。
理解了什么是德,那么明德也就不难理解了。所谓明德,既包括人所具备的光明的发挥,如认识自身和客观世界、分辨是非善恶等;也包括人之德中光明的部分和方面,如向往真善美、追求进步文明等;还包括能够广泛宣扬和推行的、能够被普遍接受的方面,如公正、平等、仁爱等。这些方面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但都是明德这一概念的顺理成章的内涵。
“明德”之所以会有如此丰富的内涵,是由于作为修饰或限制的“明”字,就有着丰富的内涵。既有明亮使人看清的意思,也有照耀指引的意思,还有像日月一样普照的意思。使人能看清的意思对应的是明德中认识和分辨的方面,能够驱逐黑暗的意思对应的是明德中追求真善美与文明进步的方面,成片照亮的意思对应的是明德中普遍宣扬的、公德的方面等等。
讲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既然有明德,那么有没有暗德呢?我告诉大家,还真有,只是很少用这种提法罢了。比照上面对明德的解释,大家自然就可以理解什么是“暗德”了。不过有一点需要特别说明,“暗德”并不都是负面的,其中也有很多是真善美的,只是这一部分在我们的文化中不叫“暗德”,而叫“阴德”、“私德”等。而与此类暗德相对应的明德则称为阳德、公德等。
用作动词用的“明”字,之所以可以近似地理解为领悟、发挥、彰显、发扬等,是因为这个“明”存在着多向性、多面性和不同的应用范围。对于自我修养者来说,明明德就是个自我认识和发现的过程,使内在的明德显现于自我面前,也就是被自己认识、体悟;将明德落实到自己的言行举止和齐家治国上,这就是发挥;通过教化和身体力行使明德在家、国、天下广泛宣扬、被普遍接受和奉行,这就是彰显和发扬了。
今天我们用了这么长时间,只解释了“明明德”三个字。可能有人会觉得我们太过繁琐了。其实不然,我们不仅没有丝毫的繁琐,而是尽最大可能地做最简单、最粗略的解释。如果要将这三个字完全说清楚,是需要写一本专著的。不仅这三个字是这样,整篇《大学》、乃至众多的中华文化经典中,这样的情况是非常普遍的。由此我也们也可看出,我们的文字、文言文、以及由此承载的中华优秀文化经典是多么的博大精深了。
7. 明德知礼作文500字
我们祖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美称。礼仪是无处不在的,它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道德与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它的作用太多太多了,这意味着我们该有一个全新的面貌。
在校园里,见到老师要问好,与同要和睦相处,要爱护花草树木,上下楼梯要谦让等。我经常看见这样的事情:同学们在校园绿化区,摘花编花环,在草地上又蹦又跳,他们并不知道这是不礼貌'不文明的行为。
在社会里,不要随地吐痰,不要随街张贴纸张,不要知法犯法,不要随街扔垃圾,我经常看见这样的事情:有一些阿姨一手拿着胶水,一手拿个刷子,本来雪白的墙,被他们贴得密密麻麻。严重影响市容,你们可知道这也是一种犯法的行为?
在家里,有客人来,要端水'问好,父母回到家,主动递拖鞋,不随便把废纸扔下楼。我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情:走到某一座楼的旁边,经常有人从上面把水倒下来,淋到一身湿。我希望,这些不文明的行为,以后不要再发生了。
同学们,为着同一个目标,为这同一个愿望,我们聚集在一起迎这和谐的春风,为我们共同的家园增添一份光彩,让我们昂首阔步,去追赶形象的春朝;让我们解放思想,去沐浴礼仪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