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诸葛亮给周瑜写的祭文的现代汉语翻译解说多多益善.
原文:呜呼公瑾,不幸夭亡!修短故天,人岂不伤?我心实痛,酹酒一觞;君其有灵,享我烝尝!吊君幼学,以交伯符;仗义疏财,让舍以民.吊君弱冠,万里鹏抟;定建霸业,割据江南.吊君壮力,远镇巴丘;景升怀虑,讨逆无忧.吊君丰度,佳配小乔;汉臣之婿,不愧当朝,吊君气概,谏阻纳质;始不垂翅,终能奋翼.吊君鄱阳,蒋干来说;挥洒自如,雅量高志.吊君弘才,文武筹略;火攻破敌,挽强为弱.想君当年,雄姿英发;哭君早逝,俯地流血.忠义之心,英灵之气;命终三纪,名垂百世,哀君情切,愁肠千结;惟我肝胆,悲无断绝.昊天昏暗,三军怆然;主为哀泣;友为泪涟.亮也不才,丐计求谋;助吴拒曹,辅汉安刘; 掎角之援,首尾相俦,若存若亡,何虑何忧?呜呼公瑾!生死永别!朴守其贞,冥冥灭灭,魂如有灵,以鉴我心:从此天下,更无知音!呜呼痛哉!伏惟尚飨.呜呼痛(哀)哉!伏惟尚飨.祭文都用这8个字结句.后面四个字大概意思就是请被祭者享用供品.字面意思:尚:将要;飨;吃;伏惟:提请.修短故天:修短是寿命短吧.故天我理解的是归天.不知道对不对,请高人指教?以下是译文,很讲究韵律,所以表面看起来很像古文!呜呼公瑾,不幸夭亡!惊闻噩耗,痛断肝肠!闻君仙逝,江河凝滞,闻君仙逝,星月无光!君如有灵,听我哭诉,君如有灵,享我蒸尝.吊君幼学,以交伯符;开创霸业,威震三江.吊君少壮,远镇巴丘;统领千军,讨逆无忧.吊君风度,佳配小乔;伉俪贤美,佳话流芳.吊君气概,谏阻纳质;始不垂翅,终能奋冀!吊君鄱阳,蒋干来说;挥洒自如,雅量高志.吊君弘才,筹略安邦.赤壁火攻,力挫敌强!想君当年,雄姿英发;哭君早逝,泪如血浆.悲哉公瑾,惜哉公瑾!忠义之心,名垂百世,英灵之气,万代流芳.哀君思君,悲恸欲绝,昊天昏暗,大地蒙霜!三军失帅,怆然泪涌,明主哀泣,痛失栋梁!亮也不才,丐计求谋.助吴拒曹.辅汉安刘,犄角之援,首尾相俦.若存若亡,何虑何忧?呜呼公瑾,生死永别,冥冥无际,世事茫茫.魂如有灵,以鉴我心.从此天下知音何方?。
2.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什么写周瑜
对于周瑜,苏轼特别激赏他少年功名,英气勃勃。
“小乔初嫁”看似闲笔,而且小乔初嫁周瑜在建安三年,远在赤壁之战前十年。特意插入这一句,更显得周瑜少年英俊 ,春风得意。
词也因此豪放而不失风情,刚中有柔,与篇首“风流人物”相应。“羽扇纶巾”三句写周瑜的战功,也很特别。
周瑜身为主将却并非兵戎相见,而是羽扇便服,谈笔风生。写战争一点不渲染士马金鼓的战争气氛,只着笔于周瑜的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这样写法更能突出他的风采和才能。
苏轼这一年四十七岁了,不但功业未成,反而待罪黄州,同三十左右就功成名就的周瑜相比,不禁深自感愧。 把周瑜和赤壁联系起来的原因 最重要的一点是因为在那个时候大家对于完美的周瑜认识还是很清晰的 赤壁之战之所以能够孙刘联盟的原因就是周瑜、鲁肃的力挽狂澜 而正是因为周瑜的斩钉截铁使得孙权下定决心孙刘联盟。
3. 求写周瑜的文章
情倾周瑜
曾经,零零碎碎写过不少篇关于周瑜的文章。
那个少年得志的将军成了我无数次午夜梦回的对象。依稀还是梦中,那些骑在白马之上,一身戎装,俊朗不凡的影子统统成了他。
每一次停笔,再翻一遍《三国》,又会觉得对他有了新的认识,那薄薄的几张纸,竟是永远也写不尽他的好与坏,高明与失策。
于是,仿佛是注定了的,每一次停笔,都会再次留下遗憾。他的身影,在想象中愈加高洁。
我这个人有一种偏执。一旦认定了一个人,无论什么事,都再无法改变他在我心中的形象。
就好像那个“金屋藏娇”的故事。不记得从哪里看来,觉得阿娇很可怜,此后,无论多少个电视版的阿娇多么刁蛮,多少个小说版的阿娇多么无理取闹,我一直认为,是那表面光鲜的金屋葬送了曾经的红颜似水,并怨刘彻寡幸,恨卫子夫狐媚,厌刘陵负义至今。
我很清楚诸葛亮的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也看见了周瑜的心胸狭窄,暗中冷箭。可是,无论做多少次选择,我的答案还是不还改变。在他的大仁大义,至情至性中,那多数人都会有的通病简直已渺小到足以让我忽视的地步。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东坡的赤壁怀古成就了我的共鸣。
出于朋友之义,孙策死后,东吴风雨飘摇之际,他第一个站出来,尊孙权为主上,帮其稳定人心。
如果他有私心,大可以自己登上那个宝座,携兵符以令诸侯……
但是他没有。
出于夫妻之情,在曹操强大之时,他大可以投靠曹家大树……只要献出小乔。
但是他没有。
宁愿在沙场上死得重于泰山,也不愿靠出卖妻子活得轻于鸿毛。
他嫉妒诸葛亮,想方设法和其作对,但是关键时刻,他还是能以大局为重,压下个人情绪,共同对敌。
我敬佩、倾慕他的一切一切。然而,老天只给了他太少的时间,36年,仅此而已。
在狭窄的时间与空间内,他的才情永远被诸葛亮的光环所掩盖……
既生瑜,何生亮?
终究是意难平!
他的一腔抱负并未实现,却早早离开了人世,在历史长河中,就如一滴小水珠般,没有泛起一丝涟漪。
小乔的周瑜,孙策的周瑜,东吴的周瑜,或许都不完美,但我心中的周瑜,却是天下无双。
那样的一个英雄……
鄙人拙作
4. 写 周瑜的作文,急用
“妒忌英才”的忠臣
三国,一个奇迹般的存在。错综复杂的政治,叱咤风云的军事,承前启后的经济,纵横捭阖的外交,英勇骁战的人物,无不令人惊奇和赞叹。
——题记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轻声吟诵着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不禁联想到三国时期风流倜傥的东吴左将军、领南郡太守,周瑜,周都督。周瑜英年早逝,只活了36岁的他却是难得一见的人才。周瑜为人忠诚,精忠报国,在孙策平定江东的战争中起到了谋士和武将的双重作用。他还深受孙策的器重,以至于孙策临死前,对孙权说了一句话:“外事不决问周瑜。”只可就等于孙策将半个江山交给周瑜啊!可见孙策对周瑜的信任以及周瑜对吴国的忠诚。
初看《三国演义》时,书中的周瑜似乎是一个心胸狭窄、妒忌英才的人。在他发现诸葛亮的才能高于自己时,就三番五次地想置诸葛亮于死地。结果却被诸葛亮活活气死了,发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那时,我就对周瑜这个形象产生了厌恶,觉得周瑜很小家子气,没有远大的志向。而但我看过了《三国志》后,我对周瑜的印象彻底发生了改变。原先阴险狡诈、心胸狭窄的周瑜,竟然摇身一变变成了心胸宽广、为人大方的周都督。这一转变,无疑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然而,真正的变化还不止这些,浏览全文,周瑜才华横溢,精明老道的才谋甚至还要在诸葛亮之上!再说说名垂千古的赤壁之战吧。当时,吴国与蜀国联合抗魏,诸葛亮巧借东风赢得了战斗的胜利,我甚至以为,这全是诸葛亮的功劳。然而,据《三国志》记载,在赤壁之战中,竟根本没有诸葛亮的身影出现!这是周瑜思前想后的结果!我如今才明白周瑜的真正内涵。原来,《三国演义》只是罗贯中的一种想象罢了,周郎,我错怪你了……
“治中生乱,乱归于治”这似乎是历史发展的一个规律。三国,战乱纷纷,生灵涂炭,这是一个悲伤的时代,但也就是这种乱世,才能造就如许人才……
5. 求写周瑜和周瑜写的诗 复制来也行 好评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这一句写出了周瑜立于赤壁矶头的千古儒将形象,何其潇洒,何其淡然,何其儒雅,“雄姿英发”,周公瑾都督当年的风采由此可见一般,头戴青色纶巾,手执羽扇,形象于纸下产生。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更是将周瑜处变不惊,乱世了然于胸的飒爽英姿描写了个通透。也难怪当时会英雄将才,烧出三分天下。
淡定自若,年轻有为便是这位正值壮年的都督最恰当的概括。 再看诗篇,不禁感叹周瑜的文采也是风流,自有非凡气度,又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都督的胸襟开阔,这种气魄,此等风采,这般意气风发,岂是常人能与之想比。
辅耽滇甘鄄仿殿湿东溅 PS: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你~~~~请采纳是我对我的信任和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