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寺院的简介
寺院:读音sìyuàn;英文名[temple;monastery];指供奉佛菩萨的庙宇场所,有时也指其他宗教的修道院。但一般是指佛教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
寺院是出家人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是佛教信徒顶礼膜拜的地方,也是出家僧众修行的所在,后来逐步发展为具有多种综合功能的建筑群。 寺院最早起源于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在印度佛陀时代,最初称寺院为“精舍”,例如设于中印度王舍城的竹林精舍与舍卫城的只园精舍,便是佛教最早的寺院;由于当时精舍大都建筑在都城郊外幽静的林地,故又称“兰若”,意即寂静之处;又称“伽蓝”,意指僧众所居的园林。
寺院在中国就是佛教传教的场所,是外来文化。佛教大约在汉代传入中国。也就是在那个时候中国便有了寺院这种建筑,有记载的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是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以东12公里处的千年古刹----白马寺。史载,佛教于公元67年传入中国
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营建的第一座寺院。相传,当年著名的佛教学者摩腾、竺法兰是用白马驮着佛经、佛像来到中国的,所以这座寺院便取名为“白马寺”。(右图即为白马寺)宋代以后,汉传佛教寺院的建筑平面逐步模式化,形成了“伽蓝七堂制”。即:佛寺通常坐北朝南,沿山门南北中轴线,
保持一定的距离 修建若干殿堂,殿堂建筑大致按以下顺序排列:山门殿――弥勒佛殿――大雄宝殿――本寺主供佛殿――法堂――藏经楼(阁)。
配殿和附属设施是分布在中轴线东西两侧对称建造的次要建筑,通常由钟楼(东)、鼓楼(西)、伽蓝殿(东)、祖师殿(西),以及客堂、禅房、斋堂、寝堂、浴堂、寮房、西净(卫生间)、放生池等组成。寝堂等生活设施按内(出家人)东外(居士、施主)西的原则安排。这样,寺院就成了一组规模宏大而排列有序的建筑群。
2. 求寺庙简介
重庆涪陵法雨寺简介 涪陵法雨寺,位于城西“涪陵长江大桥”南端的“聚云山”上。
聚云山前临长江,后连群山而又独立成峰,寺院终年云雾缭绕,林木苍翠,清荣峻茂,而海拔却只有366.5米。故摩崖石刻称“洞天福地”也。
山上有一座古代崖墓,相传为一千五百年前南朝时期南齐第六位皇帝肖宝卷的衣冠冢。历代又称“神仙洞”,“神仙洞”崖险壑秀,凉爽宜人,乃盛夏避暑之胜地。
山下有险峻隘口,历称“龟门关”,为古时“涪州”五关之一。 聚云山顶首建寺庙,始于唐代。
据寺内现存残记载:“唐贞观十二年始建阎王殿于山巅“。其后数经兴废,先后有白云观、龟龙寺、东岳庙、赛丰都等寺庙名称,清朝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涪州知州、满洲人国栋将其更名为“聚云寺”;并以《聚云山晚归赠源澈上人》为题,赋诗二首。
其一云:“千峰环古刹,石蹬入云层。暂作偷闲客,欣逢竹院僧。
人随明月到,心与大江澄。归路何愁晚,回头有佛灯“。
此后聚云寺日益兴旺。 清光绪年间,寺僧利用涪陵特产青菜头制作泡菜和腌菜,风味殊美,成为素食佳肴,名播川中和长江流域各地。
清末以来,民间一直称聚云寺为天子殿(该寺五座殿堂之一)。1958年以后,聚云山的林木逐渐砍伐殆尽,寺庙亦毁损跨塌。
80年代后期,开始对寺庙遗址及周围文物古迹进行保护并在周围植树造林。1995年8月,涪陵市人民政府批准天子殿为合法佛教场所。
1996年5月5日,将天子殿更名为法雨寺。 2001年11月28日,重组法雨寺管委会。
2002年4月,完成法雨寺总体规划设计。2003年7月,一期工程建设完成,投入使用,耗资300万元。
法雨寺的传说一、“龟门关”与“聚云山”古时候,相传涪州城数里外的长江中,有一只大乌龟修了上千年的道法,没成正果,却成了一只“乌龟精”。“乌龟精”在江里兴风作浪,掀翻了无数船只,吃了不少人畜。
故人们把此处称为“龟门关”。滩急浪险且谈龟色变。
释迦佛祖与观音菩萨驾着祥云经过涪州上空,见此地妖气冲天,飞沙走石。江中的“乌龟精”在使妖法,打翻船只,正准备吃人。
释迦佛祖大发慈悲,命观音菩萨作法,移来大山一座,将“乌龟精”压于山下。从此,船只过往平安,普众称颂不已。
时人将此山命名为“聚云山”,山上又建了一座“法雨寺”,供奉释迦佛祖和观音菩萨,法雨寺历代香火不断,表达了普众的感恩之情。二、唐明皇到涪州据说唐明皇和他的文武官员乘座“龙舟”,路经“龟门关”,忽听山顶有钟鼓、木鱼、念佛、颂经声音。
唐明皇出舱观看,见天空祥云升腾,香烟缭绕,便令:“就此靠船”。唐明皇率众臣步行登山,行至“法雨寺”,摆了香案,献银千两,向佛祖和观音菩萨叩头跪拜。
祈求“保佑大唐,繁荣昌盛,国泰民安”。拜后,“法雨寺”的长老和尚呈上“涪州荔枝”请皇帝品尝。
唐明皇食后称赞:“味道好极,真乃果中佳品”。即令近臣将余者带回长安,赐与贵妃。
杨贵妃见“涪州荔枝”色红可爱,放口餐曰:“肉白汁甜,人间美味”。至此以后,杨贵妃得了涪州荔枝的心病。
每逢荔枝成熟季节,她便请皇帝传旨,差快马到“涪州荔枝园”选摘荔枝。 “涪州天宝荔枝”由此得名。
涪州聚云山“法雨寺”和“涪州天宝荔枝”在大唐时就誉满京都,华夏弛名。三、康熙大帝上聚云清朝康熙十七年,康熙大帝率众臣巡视渝州。
舟过“龟门关”时,忽闻山中传来梵呗天乐,康熙听罢,精神为之一振。 问曰:“此乃何处?”臣回曰:“此乃涪州聚云山法雨寺。”
康熙令停龙舟,率众拾级登山。康熙阔步山巅,近观寺院周围古木参天,祥云缭绕;远眺涪陵古城,山峦起伏,浩浩长江悠悠千里。
顿感奋曰:“此寺院香火旺盛,庙宇恢宏,外展博大,内含精深,好一个精致的佛门圣地!”高兴之余,康熙赐法雨寺黄金三千两,以充寺资。从此,法雨寺香火更盛,名噪一时。
康熙十九年,涪州聚云山“法雨寺”扩建殿堂一座,寺僧为记述皇帝天子的功德,便将此殿命名为“天子殿”。100位仙人传说相传,由于天子殿香火旺盛,使得蓬莱仙岛众仙羡慕。
玉帝派谴103位仙人前来朝圣,以求借得镇山之宝,运回蓬莱。由于山高路远,又须在天亮之前渡过长江赶到天子殿,恰好刚过100位就晨鸡破晓。
余下的三位仙人即立于对面的山上,化成土地神。而这边的100位仙人,则须绕行聚云山下100道弯,进100道香,从100尊菩萨手里获得圣旨后,方可上“天子殿”。
100位仙人经过100道弯的磨练,100次的施舍供养,受100尊菩萨的教化,最后都皈依佛门,成了护持三宝的护法神。此后,凡是来天子殿烧香拜佛、施舍供养的人,都能得其保佑。
所以有天子殿的菩萨“特别灵之说。”六、上山香道的来历 1998年,福建平潭官井建筑公司承包长涪高速公路黄草山隧道的施工。
刚接下活不久,聚云法雨寺的菩萨就托梦给公司老板:是聚云山法雨寺烧香的香客,因为没有一条平整的道路,上山十分艰难,若你愿意修一条上山香道,则难保你工程安全。林老板当即满口应承。
第二天早晨,建筑工人进入场开工,空压机自动熄火,如是反复几次。老板决定全部收工。
刚拆离,一声巨响,隧道猛烈塌方。老板从惊愕中回想。
3. 甘露寺的寺院简介
整个建筑的格局严格按照佛教寺庙的定式,寺门朝南,南北纵向的一条中轴线有正殿三重。一进为三门殿,单层翘角,门楣上镌有“甘露寺”三字,为刘炳森先生所书,山门前雕有2.5米高石狮一对,威武雄壮,稳坐三门;二进为观音殿;三进为大雄宝殿,系砖木结构,殿基高3.3米,上有汉白玉栏杆,石雕图案,清晰美观。殿高21米,面积1320平方米,双重复檐,檐卜斗拱密致。歇山式屋顶,覆盖黄琉璃瓦,翘角悬铃,随风仟响,重檐中间,镌有“大雄宝殿”四字,为赵朴初先生所书。殿内正中塑释迦牟尼、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三尊大佛像,高4.5米,佛座4米,背光高8米,用樟木精雕细刻而成,全身贴金,庄严如法。龛后塑有观音海岛,慈祥庄严,栩栩如生,两侧协待为善财、龙女。大殿东西两面塑有18罗汉,墙壁画有500罗汉,起伏坐卧、喜怒哀乐、形态逼真、服饰鲜艳、富有艺术美感。正殿两旁建有厢房配殿,东侧自南向北依次有祖师殿、客堂、伽蓝殿、斋堂、上客堂、钟鼓楼;西侧自南而北依次有报恩堂、功德堂、西归堂、三学堂、钟鼓楼。东外环建有讲经堂、客房、大斋堂。讲经堂内供缅甸玉佛一尊,庄严精美。有经柜四个,收藏大藏经一套共48函,各种经书上千册,供僧众研读。墙壁挂有名人字画数十幅,整个陈设全是有价值的佛教文化汇萃。西外环建有念佛堂五间,供阿弥陀佛一尊,是僧人诵经清修场所,晨钟暮鼓,梵呗相闻。后有玉佛殿,供2.5米高汉白玉佛三尊,东为药师佛,中为释迦牟尼佛,西为阿弥陀佛,两旁有阿难迦叶尊者,法相庄严、洁白无瑕。佛像装有背光,后墙有大型壁画,为释迦牟尼佛,八相成道图,两侧墙壁绘有十六尊者,雕刻精美、造型古朴。两院僧寮环拥。廊敞轩明,曲经通幽。登高凭眺,全寺殿阁堂历历在目。
甘露寺庄严肃静、树木成阴,吸引了不少国内外僧侣、居士、旅客纷纷前来礼佛、参观。尤其是在每年农历二月十九的观音大法会上和六月十九的菩萨成道日内,人山人海,盛况空前。最高峰时日接待15万人次以上,全年接待50万人次以上。2005年以来,菩萨成道日已被定为甘露寺观音文化艺术节。
4. 海城大悲寺的寺院简介
海城大悲寺,坐落于辽宁省海城市毛祁镇一山坳中,四面蜿蜒环山,山门前有放生水库,环境清幽,为寂静修行之处。寺院依傍山势,建筑初具规模,已建成山门、天王殿、七佛殿、大悲殿、药师殿、藏经楼、法堂、禅堂、念佛堂、客堂、斋堂、云水堂、僧寮等。寺院建筑大体是以灰色调为主,青砖灰瓦,没有绚丽的色彩,沉稳庄重,为修行而建,体现修行原则。
5. 总佛寺简介
百度
西双版纳总佛寺,傣语称为“洼巴洁”,是西双版纳佛教信徒朝圣的中心。佛寺坐落在景洪城区曼听公署后园南侧,与佛学院同在一个院内。
西双版纳总佛寺与佛学院,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四周筑墙围成一矩形院落,院门开在院落北边,与曼听公园相通。院内现在的建筑面积约1100平方米左右,主要建筑物有傣语称为“维罕”的大殿、佛学院教学楼、僧舍“哄暖”和在建未竣的“波苏”(莲花极顶佛亭)。现今的院楼门左侧,是一排平房,摆有一只傣语称为“光兵”的大长鼓。北墙前筑有供坛,供有数尊佛像,墙壁上绘有《佛本生经》连一半图。东墙的供台上,供有一尊有7个龙头状手臂从后背伸出曲于头颅上方的7臂神佛。佛像前的香座上,插有香、烛,时常有人祭拜。
西双版纳总佛寺,是解放以前西双版纳地区的最高统治者召片领(直译为土地之主或土地之王)及其土司头人拜佛的圣地,同时也是西双版纳佛寺中等级最高的佛寺。各地佛寺的主持不时到此参拜、议经,是昔日拜佛圣地。
6. 亚青寺的寺院简介
亚青寺始建于公元1985年,由大圆满龙钦、龙萨两大清净传承祖师 喇嘛阿秋仁波切修建主持, 喇嘛仁波切圆寂后现由众生怙主:阿松桑昂丹增仁波切切住持 ,位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县昌台区阿察乡境内 。
视频:亚青寺风光—在线播放—优酷网。
亚青寺与五明色达佛学院都属于宁玛派寺院,都坐落在川藏公路北线之上。
亚青寺离白玉县城122公里,离甘孜县城102公里。甘白公路出甘孜一路向西,翻越卓达拉山(海拔4600米)和海子山(海拔4410米),海子山旁的纳楞措湖 碧蓝水面和野鸭嬉戏。在公路界牌95公里前200米处,一路牌(亚青乌金禅林)指向左侧岔路,拐进岔路大约七公里就到了亚青寺。
红教(宁玛巴)简介:从七世纪佛教传入西藏一千多年以来,藏传佛教自成独特一支。通过自身发展和融合,到今天已经发展为五个分支教派。分别是:格鲁巴(黄教)、宁玛巴(红教)、萨迦巴(花教)、噶举巴(白教)、噶当巴(格鲁同支)。其中黄教发展最为壮大,其中拉萨近郊的哲蚌寺、甘丹寺、色拉寺,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青海的塔尔寺、甘南的拉卜楞寺统称黄教六大寺。——红教在康区发展大。
7. 观音寺的寺院简介
河南省新郑市观音寺院,是地方政府批准的合法佛教开放道场,坐落于新郑西南境内。2011年在众多善士的呼吁下,宗教领导支持下,郑州市宗教局委派,新郑市宗教局任命恒传法zhidao师为观音寺住持,并承担观音寺的修复工作。为担当起释迦如来家业,建设世间一方净专土,恒传法师义不容辞地接受了这个艰巨的任务。法师以其广大的悲心切愿和精深的佛学造诣,感召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无数善信前来护持。法师带领四众弟子以戒为师,精进修行,广宣佛法,救度众生,自法师接管寺院以来,寺院逐步恢复,道风日益清正,十方善信,顶礼膜拜者络绎不属绝,四维贤达上门求法者门庭若市,寺院也不断举行各种法会、组织放生、传授三皈五戒等,令无数有缘众生得入正法之门,离苦得乐,成为当地的宗教界典范。
8. 万福寺的寺院简介
万福寺系明朝古刹复兴。寺院清净庄严,环境优雅,交通便捷,已批准为湖南省重点寺院。住持大智法师,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应广大信教群众恳请,主持重建万福寺。经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十方善信群众的努力,历经艰辛,筹集巨资,建好圆通殿、大雄殿、藏经楼、念佛堂、讲堂、客堂、斋堂、东西厢房等,并塑满全堂佛像,金碧辉煌,庄严肃穆,堪称佛教圣地。
万福寺为佛教十方尼众道场,其修学宗旨“以般若为导,以三学为行,以净土为归”。本道场在大智法师住持下,建立如法和合的比丘尼僧团,晨钟暮鼓,诵经念佛,学戒研教,二时课诵,半月诵戒,结夏安居。为摄化信众,每年有定期八关斋戒法会、念佛专修佛七活动等,寺院呈现着修学有序、和乐共住的气氛,欢迎十方尼众前来常住修学,居士信众短时参学共修。
9. 大觉寺的寺院简介
大觉寺,原是院。明杨魏《海丰县重修宝塔记》记载:大觉寺,在县城东南隅外,中有浮屠,巍然薄云霄,而殿宇佛像亦壮丽可观。寺内浮屠即海丰塔。据文史专家介绍,大觉寺本名普照寺,觉寺,原是位于古无棣县城东南的一处佛教寺院。明杨魏《海丰县重修宝塔记》记载:大觉寺,在县城东南隅外,中有浮屠,巍然薄云霄,而殿宇佛像亦壮丽可观。寺内浮屠即海丰塔。据文史专家介绍,大觉寺本名普照寺,始建于唐朝贞观13年(公元639年)。明朝洪武元年更名为大觉寺。。明朝崇祯12年建南大厅为天王殿,后又改为观音殿。清朝康熙5年又改建前殿。1300多年来,大觉寺与海丰塔,默默见证了唐、宋、元、明、清的盛衰巨变。
10. 道源寺的寺院简介
道源寺位于辽宁省海城市接文镇三家堡村,为尼众寺院,是大悲寺妙祥僧团下院,群山环绕,环境清幽,远离尘世,适于寂静修行。
道源寺于二〇〇一年秋季,在大悲寺僧团指导下创建,当时仅有两位比丘尼师父与十几位发心出家的居士。二〇〇二年七月首批剃度十七人,从此建立起僧团。
寺院由妙融比丘尼住持,现有出家尼众约一百三十人(二〇一四年),发心居士一百多人,另有常住护持居士若干。
作为依止大悲寺的下院,道源寺的修行方式、日常规则等皆与大悲寺保持一致,遵照佛制的戒律而定。
道源寺常住有如下九项要求:
一、持不捉金钱戒。(佛制僧人不得储备使用金钱。全体僧众不畜金钱,不接受金钱供养,寺院不设功德箱,禁止放钱,彻底杜绝僧人摸钱隐患,安心办道。)
二、日中一食。(僧众每天只吃一顿饭,午后不再饮食,包括茶水、饮料、水果等,药品除外。在道场内发心出家或护持的居士,也同样遵守。不别众食,任何人过斋都食用同样的食品。)
三、行脚。(行脚就是行头陀的意思,远离乡里,脚行天下,淡泊人生,脱情捐累。每年秋季僧团都要例行的二时头陀,是依照《梵网菩萨戒》中的规定,外出游化经行,如流动的寺院,随缘教化度众。)
四、乞食。(经云:比丘者,是乞士,上乞佛法以资慧命,下乞饮食以养身命。僧众外出托钵乞食时只乞饮食不乞金钱。乞得的食物混合在一起,平等分配。行脚、乞食是僧人本色。)
五、不接客僧礼。(常住僧众不接受外来挂单僧人的礼物,若有供养须上交常住。客堂执事对客僧的礼拜要给予回礼,平等对待。)
六、一切供养归常住。(僧人所得的一切供养,全部上交常住,由常住根据需要统一分配。)
七、三衣钵不离身(十八种物齐备)。(僧人三衣钵不能离身,三衣必须为坏色。十八种物为《梵网菩萨戒》中所规定,僧人行头陀时所必须携带的物品。)
八、不化缘,不求人。(有求皆苦,无所求,苦才逐渐息灭。恪遵修行原则,不向外化缘,不求人,心不攀缘,方能人心死,道心生。)
九、道源寺尼众谨遵八敬法,依止上院大悲寺修行。
注:在本道场的修行者要求做到听话干活。(听话干活即是不分别,依教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