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问的拼音怎么写
问的拼音是:wèn,声母:w,韵母:en,声调:四声
释义:
1、有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请人解答:询问。
2、为表关切而询问:慰问。
3、审讯,追究:审问。
4、管,干预:概不过问。
5、向某人或某方面要东西:我问他借几本书。
6、姓。
扩展资料
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钉问[dīng wèn]
〈方〉追问。
2、问坠[wèn zhuì]
问遂。
3、问信[wèn xìn]
打听信息。
4、德问[dé wèn]
道德声誉,问,闻,名声。
5、研问[yán wèn]
仔细询问;盘问。
2. 汉语拼音的写法
我搜到的,希望能帮到亲:a写在四线格的中格,声调标在上格,先写左半圆,然后写竖弯,最后标声调o写在四线格的中格,上下都要挨线,一笔写成一个圆圈。
声调标在上格,先一笔写圆圈,然后标声调e写在四线格的中格,横折左半圆,一笔连成ei写i时,先在中格写一竖,再在上格写一点,i一见声调符号它头上的小圆点就会马上躲起来,所以在中格写竖,然后就在上格标上声调,这时你就不要再在上格写一点了哦u写u时,先在中格写竖右弯,再写一短竖,最后在上格标上声调v写v时,先在中格写竖右弯,然后写一短竖,再在上格写两点,两点要稍稍往里靠一点哦;最后在上格标上声调,注意了,标声调时两点也要保留哦b写在四线个的中上格,从上格的中间起笔写一根到达中格底线的竖,然后在中格写一个右半圆p写在四线格的中下格,先从中格往下写一竖,然后在中格写右半圆m写在四线格的中格,先写竖,再写右弯竖,最后再写一个右弯竖f写在四线格的中上格,先从上格往中格写一个右弯竖,再在中格写一短d写在四线格的中上格,先写左半圆,然后从上格的中间往中格写一竖t写在四线格的中上格,先写竖右弯,再写一短横n写在四线格的中格,先写竖,再写右弯竖l写在四线格的中上格,从上格的中间往中格写一竖g写在四线格的中下格,先在中格写左半圆,然后从中格往下格写竖左弯k写在四线格的中上格,先从上格往中格写一竖,然后在中格写左斜右斜,注意左斜右斜要一笔写成哦h写在四线格的中上格,先从上格往中格写一竖,然后在中格写右弯竖j写满三格,先从中格往下格写竖左弯,再在上格写一点,上下格都不顶线q写在中下格,先在中格写左半圆,在从中格往下格写一竖,下格不要顶线哦x写在中格,先写右斜,再写左斜r写满四线格的中格,先写一短竖,再写一个小的右弯z写在四线格的中格,横折横一笔写成c写在四线个的中格,一笔写成左半圆,上下都要顶格s写在四线格的中格,把8写一半就是s了,上下都要挨着线哦y写在四线格的中下格,先在中格写右斜,再从中格往下格写左斜,注意了,左斜右斜都要挨中格上线w写在四线格的中格,斜上斜下写两遍,一笔写成声母w。
3. 《山中答问》拼音是什么
shān zhōng wèn dá
《山中问答》---李白
wèn yú hé yì qī bì shān
问 余 何 意 栖 碧 山,
xiào ér bú dá xīn zì xián
笑 而 不 答 心 自 闲。
táo huā liú shuǐ yǎo rán qù
桃 花 流 水 窅 然 去,
bié yǒu tiān dì fēi rén jiān
别 有 天 地 非 人 间。
译文:
有人疑惑不解地问我,为何幽居碧山?我只笑而不答,心里却一片轻松坦然。桃花飘落溪水,随之远远流去。此处别有天地,真如仙境一般。
赏析:
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以问答形式并暗用典故抒发了作者隐居生活的自在天然的情趣,也体现了作者的矛盾心理。
第一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前句起得突兀,后句接得迷离。这首诗的诗题一作《山中答俗人》,那么“问”的主语即所谓“俗人”。诗以提问的形式领起,突出题旨,以唤起读者的注意。当人们正要倾听答案时,诗人笔锋却故意一晃,“笑而不答”。“笑”字值得玩味,它不仅表现出诗人喜悦而矜持的神态,造成了轻松愉快的气氛;而且这“笑而不答”,还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悬念,以诱发读者思索的兴味。“心自闲”三个字,既是山居心境的写照,更表明这“何意栖碧山”的问题,对于诗人来说,既不觉得新鲜,也不感到困惑,只不过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罢了。第二句接得迷离,妙在不答,使诗增添了变幻曲折,有摇曳生姿、引人入胜的魅力。
第二联:“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写“碧山”之景,其实也就是“何意栖碧山”的答案。这种“不答”而答、似断实连的结构,加深了诗的韵味。诗虽写花随溪水,窅然远逝的景色,却无一点“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衰飒情调,而是把它当作令人神往的美来渲染、来赞叹。因为上面写的“笑而不答”的神态,以及末句的议论都流露出这种感情。“山花如绣颊”(李白《夜下征虏亭》)固然是美的,桃花随流水也是美的,它们都是依照自然的法则,在荣盛和消逝之中显示出不同的美,这不同的美却具有一个共同点——即“天然”二字。这种美学观点反映了诗人酷爱自由、天真开朗的性格。“碧山”之中这种没有名利,又不冷落荒凉的环境,充满着天然、宁静之美的“天地”,不是“人间”所能比。而“人间”究竟怎样,诗人没有明说。只要读者了解当时黑暗的现实和李白的不幸遭遇,诗人“栖碧山”、爱“碧山”便不难理解了。这“别有天地非人间”,隐含了诗人心中许许多多的伤和恨。所以,这首诗并不完全是抒写李白超脱现实的闲适心情。诗中用一“闲”字,就是要暗示出“碧山”之“美”,并以此与“人间”形成鲜明的对比。因而诗在风格上有一种“寓庄于谐”的味道,不过这并非“超脱”。愤世嫉俗与乐观浪漫往往能奇妙地统一在他的作品之中,体现出矛盾的对立统一。
全诗虽然只有四句二十八字,但是有问、有答,有叙述、有描绘、有议论,其间转接轻灵,活泼流利。诗境似近而实远,诗情似淡而实浓。用笔有虚有实,实处的描写形象可感,虚处的用笔一触即止,虚实对比,蕴意幽邃。诗押平声韵,采用不拘格律的古绝形式,显得质朴自然,悠然舒缓,有助于传达出诗的情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