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干谒诗及其赏析
一、唐章碣的《东都望幸》: 懒修珠翠上高台,眉月连娟恨不开。
纵使东巡也无益,君王自领美人来。 赏析:唐以洛阳为东都。
诗中字句,大意说东都的宫女日夜盼望君王巡幸洛阳,自己有机会承恩受宠,转念一想,又陷入绝望:因为君即使东巡,也会从长安带来他宠爱的美人,自己仍旧没有机会;以致懒于梳妆打扮,整日双眉紧锁,也不再上高台眺望了。 二、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赏析:此诗又题《近试上张水部》。张水部即张籍,他以擅长文学而又乐于提拔后进与韩愈齐名,合称韩张。
朱庆馀平日行卷于他,已得其赏识,可是临近科举,仍然心中忐忑,因而呈上此诗,以新嫁娘自比,以夫婿比张籍,以舅姑比考官,就应试前景征询于他。诗中舅姑指公婆,唐俗,新嫁娘在婚礼次日清晨拜见公婆。
此诗抓住这一社会风俗中的生活细节,刻划了新嫁娘自信而又含羞、期待而又迟疑的心理,可谓体贴入微,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诗歌画面美、风俗美、人情美,兼之言外有言、意外藏意,令人赏爱不已。 三、李白 《上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时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赏析: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四年游北海郡时写给北海太守李邕的。
头四句用《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诗人自比大鹏,字里行间豪气激荡。
五六句表现凡俗之人不理解自己,意在讽刺,也饱含着世无伯乐的感慨。宣父即孔子,唐贞观年间下诏尊称孔子为宣父。
《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末二句借此典劝李邕重视自己。
此诗言辞颇为自负,乍一看犯了干谒诗之忌,却通过“时人”和“丈夫”、“宣父”和“丈夫”两两对照,巧妙地恭维李邕超越“时人”,有“宣父”之雅量。这样既无碍于干谒之体,也保持了自己略无拘束的个性,这也正是李白之所以为李白的地方。
2. 杜甫的干谒诗
由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想到的天宝七年,35岁的杜甫收拾起漫游天下的豪情,打点行囊到长安应试,结果不幸落第,这一时期的杜甫困坐愁城,“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只求一官半职,可是他清高的心性从未改变,所以在名作《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仍自负地写道:甫昔少年日, 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 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 王翰愿卜邻。自谓颇挺出, 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杜甫写此诗,目的在于求官,也就与今天的求职信差不多,然而诗中流露出的自负已到了极点,可称为天下最狂妄的求职信,略微有些社会阅历的人都清楚,如此自负决非自荐之道。
然而,海纳百川的盛唐社会却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宽容,初出茅庐、两试不第的杜甫,并未因自负而求荣反辱,最后还得到了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可说是时代的恩赐,如果在现代,“狂妄”的杜甫恐怕早已被封杀。试想在当今社会,一个学业初成的青年,没有令人艳羡的高学历(如同杜甫屡试不第),却突然在求职信中自诩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结局不问可知。
即便是一位小有成就的教授、学者、作家,如果胆敢出言狂妄,照样会受到同业人士的无情排斥和打压。现代社会中,也有所谓“狂人”反其道而行之,以种种包装把自己神秘化、传奇化,但那只是一种商业炒作,与杜甫的自负不同。
我常常在想,在等级森严、循规蹈矩的封建社会,“清高自负”的杜甫尚且有生存空间,表面上看来进步开明的现代社会却为何要“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呢?。
3. 杜甫的干谒诗
由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想到的
天宝七年,35岁的杜甫收拾起漫游天下的豪情,打点行囊到长安应试,结果不幸落第,这一时期的杜甫困坐愁城,“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只求一官半职,可是他清高的心性从未改变,所以在名作《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仍自负地写道:
甫昔少年日, 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 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 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 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
杜甫写此诗,目的在于求官,也就与今天的求职信e68a84e799bee5baa631333231383962差不多,然而诗中流露出的自负已到了极点,可称为天下最狂妄的求职信,略微有些社会阅历的人都清楚,如此自负决非自荐之道。然而,海纳百川的盛唐社会却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宽容,初出茅庐、两试不第的杜甫,并未因自负而求荣反辱,最后还得到了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可说是时代的恩赐,如果在现代,“狂妄”的杜甫恐怕早已被封杀。
试想在当今社会,一个学业初成的青年,没有令人艳羡的高学历(如同杜甫屡试不第),却突然在求职信中自诩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结局不问可知。即便是一位小有成就的教授、学者、作家,如果胆敢出言狂妄,照样会受到同业人士的无情排斥和打压。现代社会中,也有所谓“狂人”反其道而行之,以种种包装把自己神秘化、传奇化,但那只是一种商业炒作,与杜甫的自负不同。
我常常在想,在等级森严、循规蹈矩的封建社会,“清高自负”的杜甫尚且有生存空间,表面上看来进步开明的现代社会却为何要“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呢?
4. 干谒诗的介绍
干谒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代表作有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5. 急求干谒诗,要赏析
唐章碣的《东都望幸》: 懒修珠翠上高台,眉月连娟恨不开。
纵使东巡也无益,君王自领美人来。 赏析:唐以洛阳为东都。
诗中字句,大意说东都的宫女日夜盼望君王巡幸洛阳,自己有机会承恩受宠,转念一想,又陷入绝望:因为君即使东巡,也会从长安带来他宠爱的美人,自己仍旧没有机会;以致懒于梳妆打扮,整日双眉紧锁,也不再上高台眺望了。二、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赏析:此诗又题《近试上张水部》。张水部即张籍,他以擅长文学而又乐于提拔后进与韩愈齐名,合称韩张。
朱庆馀平日行卷于他,已得其赏识,可是临近科举,仍然心中忐忑,因而呈上此诗,以新嫁娘自比,以夫婿比张籍,以舅姑比考官,就应试前景征询于他。诗中舅姑指公婆,唐俗,新嫁娘在婚礼次日清晨拜见公婆。
此诗抓住这一社会风俗中的生活细节,刻划了新嫁娘自信而又含羞、期待而又迟疑的心理,可谓体贴入微,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诗歌画面美、风俗美、人情美,兼之言外有言、意外藏意,令人赏爱不已。
6. 求初唐干谒诗一首
初唐的很哪找,不过这首应该也算吧,而且是很著名的干谒诗。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这是他给丞相张九龄写的一首五言律诗,期求得到援引推荐。诗的前四句描写洞庭湖的景色。八月湖水,碧波荡漾,水天相接,混为一体;湖面之上,雾气升腾,波浪翻滚,撼击岳阳。后四句转入抒情,言明心迹。想渡湖而无舟楫,圣明时代却不能有所建树,心感愧耻;看着别人垂钓,多想一展自己的身手。诗歌委婉地表达了希望为圣朝干一番事业的急切心情。
7. 干谒诗的实例
唐代诗人孟浩然,苦学多年,进京赶考,名落孙山。他给丞相张九龄写了一首五言律诗《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期求得到援引推荐:“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诗的前四句描写洞庭湖的景色。八月湖水,碧波荡漾,水天相接,混为一体;湖面之上,雾气升腾,波浪翻滚,撼击岳阳。后四句转入抒情,言明心迹。想渡湖而无舟楫,圣明时代却不能有所建树,心感愧耻;看着别人垂钓,多想一展自己的身手。诗歌委婉地表达了希望为圣朝干一番事业的急切心情。
另一位唐代诗人朱庆余,在临考前给水部员外郎张籍写了一首七言绝句《近试上张水部》探听虚实:“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洞房花烛夜后,早晨要拜见公婆,精心梳妆,羞问夫婿,眉毛画得深浅合不合时宜?此诗借新婚之后的脉脉情事,把自己比喻成即将拜见公婆的新媳妇,把张水部比喻成舅姑(公婆),探听虚实。比喻通俗贴切,别出心裁。
张籍看过,大为赏识,回诗一首《酬朱庆余》:“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诗歌仍以比喻作答,把朱庆余比作“越女”,把他的诗比作“菱歌”,用“一曲菱歌敌万金”表明对其才华的赏识。
从以上几首诗歌可以看出,我们的先人推荐自己时多么地羞羞答答。我国是一个不喜张扬、崇尚含蓄的国度。中国人很看重面子,自己有才能,但不能显露,得“藏在深山待人识”,得“千呼万唤始出来”。侯赢在信陵君几次盛邀之下勉强应邀,诸葛亮在刘备三请之后方才出山。历史上虽有自我推荐的毛遂,有个别文人写诗文求谒的故事,但为世人不屑,君子不齿。我是千里马,没有盛情之邀,自己跑出来,岂不掉了价丢了面子。这种心理加上社会因素,古代的一些文人往往怀才不遇也就不足为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