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导演场景本怎么写
你是指剧本吗?通常剧本开头都写人物介绍,故事背景等。比如:
小雯——19岁,可爱又有点迷糊。
小雯妈妈——50岁,是个严厉的母亲
方杰——小雯的同班同学,成绩优异。
第一幕:(场景)在小雯的家里,小雯和方杰都在客厅做功课,小雯妈妈在厨房内炒菜。
小雯妈妈:小雯啊,你们饿了吗?
小雯:我还好……方杰,你呢?
方杰:在你家吃饭太麻烦了,我待会儿回家吃就行了。
(小雯妈妈从厨房走出来)
小雯妈妈:不麻烦不麻烦,我连你的份都煮了,还是一起过来吃吧。
方杰:这……
小雯:有什么好犹豫的?我老妈煮的菜可是很好吃的哦!
(拉着方杰进厨房)
小雯妈妈:(跟着进去)看看你喜欢吃什么,尽量吃啊!
第二幕:(场景)厨房内,小雯妈妈为小雯和方杰准备好碗筷,盛好饭后,两人开动了。
方杰:嗯~伯母的手艺真是不错!
小雯:我说的对吧?
小雯妈妈:好吃就多吃一点,你一个男孩子,多吃才能长身体嘛!
类似这样的就可以了。
还不明白的话,可以参考老舍的《茶馆》(剧本)~ ^_^
2. 电影剧本怎么写
刷本写作格式 格式,是已经形成规定或被普遍认可的一种形式。
这个说法,主要是对文本而言。编剧的工作,就是把自己的思想通过文字落实成可供阅读的文本,也就是写成剧本来体现。
但有些朋友,还不大了解剧本的格式,这是编剧最基本的功课。我们不能总是拿出一个很好的故事,结果,让人家一看,他先由心里发笑,这小子还是个很嫩的芽菜,结果就会在价格上欺负咱。
从编剧自身的角度讲,我们也有责任做出规范漂亮的文本,这不只是能使阅读者会感到舒服,同时,也是对自己技能和认真意识的一种训练。 剧本分为文学剧本、导演剧本,导演分镜头剧本、电影完成剧本。
但本子自导演剧本之后,就不是编剧的事了。 本子的格式大体是以每场戏为一段落。
要有地点、时间、内外景之分,有些还列出了这一场的人物。 本子的容量也很重要。
我读过不少的本子,故事的创意很好,但故事量远远不够。由于这个东西没有具体的量化,我这里列出的是常规的量化标准。
电影本子,由文字的角度讲,至少要在35000到45000字之间。全剧大约要有120场戏。
如果就本子的页数讲,四号字的打印本,原则是一页一分钟。 电视电影本子比之要弱很多。
但不是弱在容量上,而是弱在实际把握上。二者的区别在于,电影讲的是感觉,因此时间的要求很严格,以秒记,但却有大投资。
电视电影则是偏重于讲故事,时间松于电影,即使你写成了电影本子,它也无法拍摄。 电视剧本子,一般的情节剧,每集的字数要在15000。
而动作戏要在12000。要大约有40场戏。
而电视剧本子对于所拍摄的戏而言,其作用和重要性上都大于前面的二者。所以说,一部二十集的电视剧是很吃时间和功夫的。
因为由字数而言相当一部常规的长篇小说的字量。如果有人二个月就能写出部二十集电视剧来,还认为自己的东西是经典,他多半是个大话王。
如果有朋友有兴趣做长的电视剧,我建议最好是拿着你的故事创意先去联系影视文化公司,签了意向书后再写,不然成为废纸的可能性远比被人认领高的多的多。 剧本写作基础:剧本的格式 首先明确一点,剧本区别于任何一种文体形式,我经常看到有的朋友把剧本写成了小说或人物传记,这是不对的,至少是不专业的。
剧本有自己专署的格式,写剧本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个技术活。 写剧本也不是什么很崇高的艺术创作,这只是一个普通的工种,剧作家和清洁工人没什么区别,都是很普通的工作而已,所以每个人都可以写剧本,每个人都可以当导演。
当然,既然是一个工种,就有自己的规范。这些规范也许不会让你迅速变成一个专家,但至少能使你看上去像一个专家。
或者,不至于让你糟糕的格式成为审稿人枪毙你稿子的理由。因为一个审稿人每天要看三到四篇稿子,如果你的剧本格式看上去不怎么专业的话,他完全有理由翻上几页就把你的剧本扔在角落里凉快。
先来看看剧本写作常犯的错误: 1:把剧本写成了小说 刚刚上面提到有的朋友把剧本写成了小说,不是不可以,但那个是文学剧本,根本不能用来指导拍摄和制作。举个例子,你可以在小说里花几页的笔墨来写一个人的身世,背景,家庭组成,或是用几页的笔墨来描写主角的心理斗争过程,但这些东西是无法表现在电影屏幕上的。
你的剧本就是一个屏幕,你所要表现的是电影屏幕上能被观众直接看到感受到的东西。像心理活动这类东西是无法很好的表现出来的。
加旁白?当然可以,除非你能忍受主角的画外音在一动不动的镜头里读几页小说。电影*画面表达情绪,你的剧本就是电影画面,要通过摄像机的角度来写,这可能引起第二个问题。
2:不必要的摄象机标注 如果你这样写剧本:在5号升降台,用盘纳为升70型相机,60mm镜头,由8.5m摇至2m对焦…………如果你这样写,就算过了审稿人这一关,你的剧本也会被导演扔掉。你不需要教他怎么拍,这不是你的事。
你在写剧本的时候完全不用担心相机的事。但是不是剧本就不要考虑相机了呢?也不是,你需要考虑相机的关系而不是位置。
剧本里有自己的专用相机术语,多多使用这些术语,能让你的剧本很专业,至少看上去很专业。 1.Angle on 角度对准:比如BILL走出便利店,相机对准BILL。
2.Favoring 主要表现:BILL在一个大广场,人很多,但主要表现BILL。 3.Another angle 另一个角度:换个角度的相机表现BILL在大广场玩的很开心。
4.Wilder angle 更宽的角度:先表现BILL在广场的一角喝可乐,然后镜头拉远,表现BILL所在的广场。 5.New angle 新角度:换个角度表现BILL喝可乐,使镜头丰富。
6.POV 视点:从BILL的视点看东西。就是第一人称视角。
7.Reverse angle 反拍角度:BILL和SALLY在一起跳舞,先拍BILL看到的SALLY,再拍SALLY看到的BILL,通常是两人的POV互反。 8.Over shoulder angle 过肩镜头:相机越过BILL的肩头看到SALLY,BILL的肩头能把画面自然的分割,很常用的类型。
9.Moving shot 运动镜头:包括跟拍,摇移,追随等等,反正镜头是运动的,至于具体怎么动,还不是现在考虑的问题。 10.Two shot 双人镜头:BILL和SALLY在边喝可乐边交谈,这种镜头的相机不要随意移动,防止“越轴”。
把BILL和SALLY。
3. 剧本格式什么样子,要如何写
剧本总的来说分为文学本和电影剧本,不过文学本只是中国的产物,很多国内剧本比赛要求是文学本,实际上实际拍摄中根本就不能用,现在普遍通用的是好莱坞规定的一种剧本格式 ,我就简单设计一个情景给你做个示范吧。括号里的话是我加的说明,不是剧本里应该出现的。
下雨(这个是电影的名称)
淡入:(与标题隔2行后写下“淡入”,这是剧本的开头格式,结尾要以“淡出”结束)
1.(标好第几场) 外(说明是外景还是内景,内景就说明“内”) 操场(说明地点) 下午(说明时间) 大雨(说明天气)
女孩仰望着天空,雨水顺着脸颊留下。。。。。。。
。。。。。。。。
。。。。。。。。。。
。。。。。。。。淡出
以上就是大概的剧本结构,详细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有的地方要加些镜头属于以供补充,如:女孩的脸(特写);男孩追了上去(跟拍);整个操场就剩下了两个人(远景)。注意 ,这里我举的例子中括号中的话可不是说明,是要加在剧本中的。当然如果你是导演兼编剧的话这些镜头语可以不写,自己明白就行,这些话主要是给导演看。还有就是最重要的一点,很多人把写作的毛病到今来就是会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这是剧本大忌,你些了后不但制片会认为你不专业,导演也会很生气,因为导演会自己把握人物的心理,不需要被框住。
当然一个好剧本的话你需要知道的还很多,我只是说的大概,可以多看些电影的剧本来学习。
4. 怎样做好一名导演
我觉得一个出色的导演应该具备良好的领导能力.他不需要样样精通,但他必须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所以导演应该对文学、美术、音乐、摄影等许多艺术门类有比较好的了解,同时电影也是一门技术,导演不一定要亲自制作特技特效或者剪辑,但是必须能告诉专业人员做出来的东西应该是什么样。
很多人称赞一个好导演都用了同一句话:他是一个善于讲故事的人。其实这句简单的话包涵了很多的内容。
首先做个好编剧。这年头都是编导。编剧本的最重要就要让故事有悬念感
其次你还要懂演戏,因为导演要给演员说戏
然后你还要懂灯光,摄影……全都要懂!
别以为导演就是成天做躺椅上喊“卡”喊“action”就够的人
他必须全懂
整部电影的一切表现手法都是为他的意志服务的
5. 我想当一名导演谁告诉我怎么才能办到
如果想当导演,就必须了解和熟悉有关导演的职责和应该做的工作。
无论是拍摄电影,还是拍摄电视剧,自摄制组建立后,一般分三个阶段进行工作。即筹备阶段、拍摄阶段和后期阶段。
导演要自始至终参加摄制的全过程,可以说任务繁重,责任重大。 (一) 筹备阶段 1、研究剧本。
摄制组建立后,应组织主要创作人员研究和分析剧本以及查阅与剧本相关的文字资料与形象资料。并在摄制组内进行讨论,目的是深入理解剧本,为剧本找到恰当的表述形式,达到统一认识和统一思想,以便齐心协力为实现导演的构思和意图,为把剧本体现在银幕或屏幕上共同奋斗。
2、遴选演员。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有人说演员选对了,戏就成功了一半。
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因为电影或电视剧中的人物形象是靠演员创造的,演员自身的角色直接与观众见面,所以演员的得失成败也关系着整部戏的得失成败。
中国文艺界有一句经验之谈,叫“戏保人”和“人保戏”,就是剧本好,戏写得 好,就可以给演员的创造提供施展才华的充分空间,同样的道理,假如选到了好演员,一般的戏,也可以借助演员的功力,经过演员丰富和精心的创造,把角色演得栩栩如生,光彩照人。所以好的剧本如能选到好的演员,更能为剧本锦上添花。
3、写作导演阐述。导演阐述是导演对未来影片或电视剧描绘的蓝图,是导演创作意图和完整构思的说明,也是导演的纲领性的整体设计。
导演阐述的写作,并无固定的模式,由于导演的个性和风格各异,所以有各不相同的写法,有的写得非常具体细致,甚至涉及到每场戏的构思和设计方案;有的则是提纲挈领地只谈主要问题。所以不必拘泥于一种格式。
从内容看,一般包括以下几点: ·对剧本的立意、主题思想、时代背景等方面的阐释。 ·对剧中主要人物的分析。
·对剧中矛盾冲突的理解与把握。 ·对未来影片风格样式的定位。
对节奏的处理。 ·对表演、摄影、美术、化妆、服装、道具等创作的构思和造型设计的要求。
·对音乐、录音、剪辑等各创作部门的提示。 ·对剧中需要运用特技处理的部分提出要求,以便与特技部门协商处理。
以上各点不必面面俱到。由于剧本的内容和题材的不同,加之导演的素质和风格各异,可以根据自己独特的理解与认识加以阐述。
但应力求明确、生动、具体,富有吸引力和说服力,并能鼓舞摄制组全体成员的创作热情和积极性,同心协力,完成摄制任务。 4、选景。
景物是为情节的发展以及人物的活动提供具有典型性和表现力的造型环境。它对营造生活气息和艺术氛围都是至关重要的。
以景生情,以情托景,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都和选景以及美工对景的设计有关。一般来说,室内景应由美工根据剧本的内容和导演意图进行设计,经导演审定后在摄影棚内进行搭建。
搭建的布景既能达到导演的理想要求,又有利于拍摄。现在的情况是,常常因经费不足,加之搭建的布景工艺不过硬,容易暴露出虚假的痕迹,所以有许多导演将内景外拍,也就是放到实景中去拍摄。
因此,内景、外景都要到外面去选。导演在选取场景时,切忌用自己想像中幻化出来的环境去套现实生活中的环境。
这种幻化出来的理想环境,在现实中是很难找到的。因此,内景、外景都要到外面去选。
导演在选取场景时,切忌用自出来的环境去套现实生活中的环境。这种幻化出来的理想环境,在现实中是很难找到的选景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要将自己想像中的环境向现实中的一旁上靠。
场景不可过于分散,要尽量集中,以避免因转移场景太多,距离太远,而浪费拍摄时间和增加经费开支。 5.创作分镜头剧本。
分镜头是导演用于现场拍摄的蓝本和依据,也是导演为文学剧本的二度创作。将文学评议转化为可读的视听评议结构,并将导演的一切艺术构思溶入到分镜头剧本之中。
有的导演并不写作分镜头剧本,只编写导演台本或导演场景本,导演到了现场之后,再根据实地排练的情况,进行现场分镜头,特别是一些具有丰富拍摄经验的导演多采用这种做法。这种做法比较符合实际。
在现场排练时,还可能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引起即兴创作。另外,也有的导演喜欢运用多机拍摄的方法,这种镜头的分切组合,多在后期的剪接台上完成,运用这种方法的导演,多为比较成熟的导演。
对于新手来说,还是事先写好分镜头剧本为好,这样可以作到心中有数,临场即使有所变动或即兴发挥,也不会感到心慌,有备而来,总比无准备匆忙上阵为好。 (二)拍摄阶段 导演的分镜头剧本,仅仅是一次较为接近视听评议的文字处理,导演的艺术构思还只是体现在文字上,还未见银幕或屏幕上的形象,现场拍摄才真正算得上真刀真枪的实战过程,是将文字转化为可见的影像的具体过程,也是将学理付诸实践和操作的过程。
学理虽然是一样的,但凭藉导演的各自个性,即使是一个剧本,也会演练出银幕上的不同版本。所以说导演又是一项操作性强的工作,特别表现在拍摄现场。
现场拍摄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作,导演要在拍摄现场将各部门的创作人员协调在一起共同完成创作任务。因此,在现场拍摄时,不仅要倾注全力来实现自己的艺术构思,而且要花大力气施展自己的组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