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篆书吴越王孙四字如何写
篆书吴越王孙的写法是
希望能帮助到你
2. '王孙去'中‘王孙’何意
王孙:贵族。这里指的是自己的朋友。
“王孙”在《辞源》、《辞海》等多部辞书的意思,都只有四个义项:1、王者之孙或后代;2、与“公子”同义或近义;3、一种草名或药物名;4、猴子的别称。可用来解释古诗词里的“王孙”,大多不能对号入座。
“王孙”,它在古诗词中的更普遍用法是指“游子”,而这一含义是早从西汉就开始了。西汉初年,赫赫有名的淮南王刘安的门客淮南小山所写的《楚辞•招隐士》就有这样的辞句:“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 萋萋。”这两句非常有名,它是此后,尤其是唐诗宋词中大量应用“王孙”来表示“游子、离人、情郎”的滥觞。例如,鼎鼎大名的 唐代诗人王维、白居易就用“王孙”表示“游子”或“离人、情人”。
蘅塘退士选编、章燮注释的《唐诗三百首注疏》,在王维《山中送别》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句后注曰:“王孙作所别之人解。……解王孙者不一其意,读者必须揣辞推意以合题指耳。”这是《唐诗三百首》的最早注疏本,已经把“王孙”解释为“所别之人”,也就是“游子”,古代或称“行人、征人”;还特别交待读古诗必须根据不同情况 (“不一其意”)揣摩出最符合文中意思的解释。
从章燮以后到今天,把此处的“王孙”解释为 “所别之人”、“游子”、“行人”甚至“情人、情郎”,就一直被公认和沿用下来。近年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在“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后就作了如下的 解说: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 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 期难必。”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有“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的名句。这里的 “王孙”也是“游子”的意思,它也是“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的。以上都见于《唐诗三百 首》,而且都是中学语文课本里有的。当然,同样是《唐诗三百首》里的,有的地方“王孙”确实是“帝王子孙”的意思,例如杜甫《哀王孙》:“可怜王孙泣路隅”、“王孙善保千金躯”……。而同是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的“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却是作者自称,但不是吹嘘自己是“帝王子孙”,事实上他也不是,而是表达了自己对山居生活的热爱,愿意长久地在这种幽雅宁静的山中居住。如果要说此处的“王孙”代表什么,那就是代表甘当“隐士”的作者自己了!这就是章燮所说的“解王孙者不一其意,读者必须揣辞推意以合题指耳!”
3. 又送王孙去是谁写的诗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
1. 离离:繁盛的样子。
2. 原:原野。
3. 荣:繁盛。
4. 远芳侵古道:伸向远方的一片野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远芳:牵连一片的草。
5. 晴翠接荒城:在晴天,一片绿色连接着荒城。
6.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两句借用《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王孙:贵族。这里指的是自己的朋友。萋萋:草盛的样子。
[简析]
这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类似。《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写景抒情水**融,意境浑成,在“赋得体”中堪称绝唱。
据宋人尤袤《全唐诗话》记载:白居易十六岁时从江南到长安,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顾况看了名字,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但当翻开诗卷,读到这首诗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时,不禁连声赞赏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连诗坛老前辈也被折服了,可见此诗艺术造诣之高
4. 王孙自可留中的王孙是指谁
很明显,“王孙自可留”中的王孙是作者“不欲仕宦之意”的真实写照。
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
这首诗写出了清新、幽静、恬淡、优美的山中秋季的黄昏美景。王维所居辋川别墅在终南山下,故称山居。一场秋雨过后,秋山如洗,清爽宜人。时近黄昏,日落月出,松林静而溪水清,浣女归而渔舟从。如此清秋佳景,风雅情趣,自可令王孙公子流连陶醉,忘怀世事。此诗以一"空"字领起,格韵高洁,为全诗定下一个空灵澄净的基调。全诗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前四句写秋山晚景之幽静,五六句写浣女渔舟之喧哗。诗之四联分别写感觉、视觉、听觉、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情。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古代文人多借清秋而写悲伤之意,此诗则属乐秋之佳作。《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色韵清绝。"《唐诗解》:"雅兴淡中有致趣。"《唐诗矩》:"右丞本从工丽入,晚岁加以平淡,遂到天成。"《唐诗合选详解》王云翼云:"前是写山居秋暝之景,后入事言情,而不欲仕宦之意可见。
文学的理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上意见仅供参考之用。
5.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释义:王孙久留深山不归来啊,满山遍野啊春草萋萋。
出处:出自西汉淮南小山的《招隐士》。
原文节选: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山气巃嵸兮石嵯峨,溪谷崭岩兮水曾波。猿狖群啸兮虎豹嗥,攀援桂枝兮聊淹留。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岁暮兮不自聊,蟪蛄鸣兮啾啾。坱兮轧,山曲岪,心淹留兮恫慌忽。罔兮沕,憭兮栗,虎豹穴,丛薄深林兮人上栗。嵚岑碕礒兮碅磳磈硊,树轮相纠兮林木茷骫。
白话译文:桂树丛生啊在那深山幽谷,枝条弯弯啊纠结缠绕在一起。山中云雾弥漫啊岩石巍峨,山谷险峻啊激起层层水波。虎豹吼叫啊群猿悲啼,攀援桂枝啊在那里栖息。王孙久留深山不归来啊,满山遍野啊春草萋萋。
转眼岁末心情烦乱啊,满耳夏蝉哀鸣声声急。山中啊云遮雾盖,深山啊险阻盘曲,久留山中啊寂寞无聊少快意。没精神,心恐惧,虎豹奔突,战战兢兢上树去躲避。那山石横出竖立,怪怪奇奇;那树林枝干纽结,茂茂密密。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汉书·艺文志》著录“淮南王群臣赋四十四篇”,《招隐士》当是其中的一篇。此篇始见于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题为淮南小山作,然而萧统《文选》则题刘安作。
《招隐士》营造了一种森然可怖、魂悸魄动的意境。作者以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采用夸张、渲染的手法,极写深山荒谷的幽险和虎啸猿悲的凄厉,造成怵目惊心的艺术境界,成功地表达了渴望隐者早日归还的急切心情。
文章通过对山水、溪谷、巉岩以及奔突吼叫在深林幽谷间的虎豹熊罴的描绘,以将山水景物经过浓缩、夸张、变形处理,使自然界的飞禽走兽和真山真水变成艺术形象的方法,渲染出一种幽深、怪异、可饰的环境气氛,弥漫着郁结、悲怆、而又缠绵悱恻的情思。
6. 送别诗怎么写
李白《赠王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王伦送我情。
高适《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七岁女《送兄》
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稀。
所嗟人异雁,不做一行飞。
孟浩然《送朱大入秦》
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去,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7.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在喜欢的摩诘诗中,以这首为最。喜欢这诗中传神状写的画,喜欢这画般清新脱俗的诗,更喜欢这诗画中的“禅意”。
因爱着这首诗的缘故,就刻意的去了解一下作者的成诗境况和心情。毕竟写诗的要营造氛围、读诗的需进入意境。而这些了解是进入诗词意境的最佳通道。
当日的王维正如他此诗的题跋中所写,正是凉秋季节,隐居于山中。时而放纵于山林,时而安然于草庐。恬淡的田园生活给作者的创作打下了优美,幽雅,悠闲,的印痕。而这种魅力无限的印痕迹也使我们深深理解了作者那“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之摒弃名利场,出离红尘界的高洁情怀。
那么山林之间,草庐之外,究竟有何美何雅又有何闲呢?让我们回到诗的画意中吧:
空蒙山色,人迹罕至。新雨初霁,丛林如洗。正是清秋傍晚,朗照秋月自松树间投下斑驳陆离的皎洁,明澈山泉沿石径中淌出淙淙如琴的籁音.浣女归途嬉戏,喧哗一林翠竹;渔舟叶间穿行,掀动满湖水莲. 松间月的娟秀妩媚;石上泉的潺湲柔和;浣女们的天真烂漫,渔人家的自得适意。作者漫步至此,陶然而欲醉,故曰“随意春芳歇”,沉浸乃不拔,故曰“王孙自可留”。散行回来的作者又以其灵动之心、通透之笔,不加修饰地,不着痕迹地托出了一幅和谐完整,素雅明丽的水墨画. 如此天然妙处,莫说作者留恋其中,便是读者也由衷生出多少向往之念!
玩味此诗:因静中有动故恬静而不死寂; 借动反衬静故生动不呆板。实在是精巧之极又不露其巧,不得不击节叹服作者的炼字之功。
好诗如画,氛围的写实是基础,意境的营造是品质,而情怀的蕴涵则是灵魂了。所以安静每每欣赏一诗,心头涌起的先是丰满的画面,继而是滋味的品咂,最后是感情的共鸣。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8. 怨王孙忆秦娥、翻译
怨王孙
湖上风来波浩渺,
秋已暮、红稀香少。
水光山色与人亲,
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
青露洗、苹花汀草。
眠沙鸥鹭不回头,
似也恨、人归早
泛舟湖上,时值深秋,触目所见,秋风阵吹,湖面烟波浩渺,湖上的荷花已是香消玉殒。水光山色和我无比亲切,说不尽的美妙好景。枯老的荷叶和饱满的莲房,还有临近岸边的苹花汀草,经过清露泼洗一番,清爽而葱俊。睡在沙中的白鹭沙鸥鹭都似乎很舍不得游人,不愿意游人太早归去。
忆秦娥 /view/28505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