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彬县的彬怎么读
彬
拼 音: bīn
部 首: 彡
结 构2113:左(中)右结构
笔 顺:横、竖、撇、5261点、横、竖、撇、点、撇、撇、撇
组 词:彬雅4102、彬彧、彬炳、彬彪、彬蔚1653、彬斑、彬郁、璘彬
释 义:
1、文质兼备的样子:文质彬彬(既文雅专又朴实)
2、富有属文采的: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陆机《文赋》
3、文雅的样子 :彬雅(儒雅);彬比势抗(谓以官仪相处,以官威相抗)
2. 《彬县山水》怎么写
彬县旧名邠/豳县,位于陕甘两省交界处,咸阳市西北部,地处渭北塬。南距咸阳120公里、西安150公里,北距甘肃平凉160公里,是连接秦陇的咽喉要道,地处甘肃平凉、陕西宝鸡、铜川、咸阳四个城市的几何中心。全县版图形似正写的“人”字,是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素有“丝路明珠”之称。泾河自西而东斜贯其中,将全县分为南北两塬一道川。全县辖13镇247个行政村,总面积120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0万亩。彬县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关中产粮基地之一。
旅游景点之一大佛寺
位于彬县城西十公里的西兰路旁,寺窟始凿于北朝,大规大佛寺模开凿于唐初,贞观二年(628)基本建成,是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他指挥的彬州浅水原大战和五龙阪大战中阵亡将士而建,起名应福寺。北宋改名庆寿寺。明以来俗称大佛寺,以阿弥陀佛造像高大精美而得名。
大佛寺因山起刹,雕石成像,共130多个石窟,错落有致地分布于约400米长的立体崖面上。共有佛龛446处,造像1980余尊,分为大佛窟、千佛洞、罗汉洞、丈八佛窟四部分,曾被清代学者毕沅誉为“关中第一奇观”。
“大佛窟”是全寺的中心,也是该寺最大的洞窟。窟平面成半圆形,径约34米,高31米。窟内有一佛二菩萨石胎泥塑像3尊。阿弥陀佛(俗称大佛)倚崖居中,高20米,肩宽13米、手高4.5米、指长2米,宝石蓝髻护顶,跌坐于莲台之上。大佛头像后有2道圆形雕刻花边、7尊浮雕坐佛,附近散布着19个飞天,构成富丽祥和的背光。侍立于两侧的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均身高15.6米,头戴宝冠,身着华丽缨珞。此外,窟内佛龛尚有造型各异小造像400余尊。“大佛洞”保存一座华丽的大佛背光雕刻,上面有七佛环坐,二十二身雕工精湛的飞天伎乐拱卫着弥勒佛宝阁,呈现出一派西方极乐世界的欢乐景象。
彬州塔
彬县开元寺塔,也称"彬塔"、"彬县塔",俗称"雷峰塔",在陕西省彬县城内西南角紫微山下,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塔属于北宋时期建筑,塔高47.84米,塔底宽14.70米,塔身呈八角形,分别面向八个方位。塔内净空宽为4.5米,170级转角楼梯盘旋而上,每层之间架以木质楼板,可出四面门洞观光。
3. 彬县彬塔简介1000字
塔高46.94米,塔底宽度14.04米,为楼阁式砖塔。
塔体呈八角形,七层中空,每层有4孔拱状门洞,塔身呈八角形,分别面向八个方位。塔内净空宽为4.5米,170级转角楼梯盘旋而上,每层之间架以木质楼板,可出四面门洞观光。
与长方形假门相间,逐层变换方位,叠涩出檐,腰檐上置平座栏杆,有琥珀枋、斗拱、撑檩和飞檐,也有瓦当、滴水,石作角梁,各悬风玲,外观凝重挺秀,完全体现了宋代建筑风格。塔内装置了放射性转角阶梯,铺有木板,可盘旋而上登临塔顶,饱览县城及川道风光。
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称开元寺塔、彬县塔,民间称“雷峰塔”。
位于县城内西南紫薇山下,开元广场中央部。
4. 作文彬县的冬天,就是写冬天的彬县
晚上,彬县的开元广场是灯的海洋,光的世界.各色彩灯如繁星点缀着天空,使人心旷神怡.
进入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音乐喷泉.在霓虹灯的照耀下,喷泉有蓝、绿、红、黄、白,七种颜色.它随着音符的轻重,有时高有师低,似海浪一般.喷泉有时像扇子,有时像灯笼,好看极了!它们千姿百态、变幻无常.似庐山云雾那样美妙.
比起彬塔,音乐喷泉可就差的远哩!彬塔是彬县颇有古建之风的建筑群之一.白天,它的上空有成批成群的大雁飞过.在阳光的照耀下,像一名身披金甲的战士.晚上,灯光把彬塔照的金光灿烂.人们坐在塔下欣赏开元美景.文风一吹,塔上的风铃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好似一曲美妙的小令.
.
啊!开元广场是彬县这片黑金地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彬县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5. 《彬县山水》怎么写
彬县旧名邠/豳县,位于陕甘两省交界处,咸阳市西北部,地处渭北塬。
南距咸阳120公里、西安150公里,北距甘肃平凉160公里,是连接秦陇的咽喉要道,地处甘肃平凉、陕西宝鸡、铜川、咸阳四个城市的几何中心。全县版图形似正写的“人”字,是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素有“丝路明珠”之称。
泾河自西而东斜贯其中,将全县分为南北两塬一道川。全县辖13镇247个行政村,总面积120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0万亩。
彬县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关中产粮基地之一。 旅游景点之一大佛寺 位于彬县城西十公里的西兰路旁,寺窟始凿于北朝,大规大佛寺模开凿于唐初,贞观二年(628)基本建成,是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他指挥的彬州浅水原大战和五龙阪大战中阵亡将士而建,起名应福寺。
北宋改名庆寿寺。明以来俗称大佛寺,以阿弥陀佛造像高大精美而得名。
大佛寺因山起刹,雕石成像,共130多个石窟,错落有致地分布于约400米长的立体崖面上。共有佛龛446处,造像1980余尊,分为大佛窟、千佛洞、罗汉洞、丈八佛窟四部分,曾被清代学者毕沅誉为“关中第一奇观”。
“大佛窟”是全寺的中心,也是该寺最大的洞窟。窟平面成半圆形,径约34米,高31米。
窟内有一佛二菩萨石胎泥塑像3尊。阿弥陀佛(俗称大佛)倚崖居中,高20米,肩宽13米、手高4.5米、指长2米,宝石蓝髻护顶,跌坐于莲台之上。
大佛头像后有2道圆形雕刻花边、7尊浮雕坐佛,附近散布着19个飞天,构成富丽祥和的背光。侍立于两侧的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均身高15.6米,头戴宝冠,身着华丽缨珞。
此外,窟内佛龛尚有造型各异小造像400余尊。“大佛洞”保存一座华丽的大佛背光雕刻,上面有七佛环坐,二十二身雕工精湛的飞天伎乐拱卫着弥勒佛宝阁,呈现出一派西方极乐世界的欢乐景象。
彬州塔 彬县开元寺塔,也称"彬塔"、"彬县塔",俗称"雷峰塔",在陕西省彬县城内西南角紫微山下,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塔属于北宋时期建筑,塔高47.84米,塔底宽14.70米,塔身呈八角形,分别面向八个方位。
塔内净空宽为4.5米,170级转角楼梯盘旋而上,每层之间架以木质楼板,可出四面门洞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