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写文言文
1.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古今异义 古今汉语的同形词语,只有一些基本词(“天”、“地”、“山”、“水”等)和一些专有名词的意义没有发生变化,大多数都有了变化。
或词义扩大,或词义缩小,或词义转移,或感情色彩不同。有的变得完全不同,如“汤”、“烈士”、“爪牙”(古代指武臣,无贬义);大多数情况则是,一些多义词语,只是其中一两个义项古今相同,其他义项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
比如“伐”古今都有“砍伐”、“讨伐”的意义,但古代还有“功业”、“自我夸耀”的意义。另外,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词,古代都是一个词组,意义自然也就相差很大。
如“祖父”、“形容”等。阅读文言文,如果不注意古今意义的差别,以今度古,望文生义,就很易出错。
下面将常见的古今异义词语,按单音和双音两类分列于后,括弧内注明古义或古代才有的意义。对古代是词组现代是双音词的不再加以说明。
单音词 被(遭受,覆,盖,通“披”) 兵(武器,军事) 除(建筑物台阶,任命官职) 床(一种坐具) 存(思念、爱抚) 党(古代居民组织,偏袒) 豆(古食器) 多(称赞) 伐(功业,自夸) 访(咨询) 坟(土堆,高大,古代名著) 讽(背诵,委婉劝告) 封(疆界,筑土为坛祭山神,分 封) 国(国都,城邑,封地,地方) 购(悬赏捉拿) 河 (专指黄河) 恨(遗憾) 集(栖止) 几(希望) 假(借 给,借助,宽容) 江(专指长江) 揭(高举) 就(靠近, 完成) 窃(表自谦) 穷(困窘,竭尽) 劝(勉励) 却 (退,推辞,回头) 去(离开,相距) 让(礼让,责备) 稍(渐渐) 少(稍微) 身(自身) 是(这) 适(前往) 树(种植,培养) 速(招来,邀请) 汤(热水,开水) 涕(眼泪) 偷(得过且过) 臭(气味) 厌(满足,吃饱) 再(两次,第二次) 造(到……去,成就) 贼(祸害,残害) 遮(拦住) 走(快行) 双音词 百姓(百官) 卑鄙(地位低微、见识鄙俗) 处分 (处置,安排) 从容(语言得体) 聪明(听力好与眼力好) 大块(自然界) 地方(土地的纵横) 独立(单独或孤独站立,超群不凡) 反复(改变以往局面,书信来往) 放心(散失了的志意) 非常(意外情况) 风流(有功绩而又有文采,流风余韵) 逢迎(迎接) 感激(感动奋发) 光景(光阴) 故事(往昔的事,旧例) 横 行(纵横于四方而无所阻挡) 交通(勾结,彼此相通) 结束(整装,装束) 经济(治理国家) 舅姑(公公与婆婆) 具体(具备形体) 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可怜(可爱,可惜) 烈士(有志于建功立业的人) 美人(妃嫔) 莫非(没有……不是) 南面(登上帝王之位) 便宜(因利乘便) 其实(它的果实,他[或它]的实际) 妻子(妻子和儿女) 亲戚(父母家人,族内外亲属) 秋天(秋季的天空) 青春(春天) 人民(百姓) 三尺 (指剑,指法律条文) 山东(崤山以东,太行山以东,华山以东) 身体(亲自实行) 首领(头和脖子) 书记 (主管文书的官员) 虽然(虽然这样,即使这样) 提纲 (抓住纲领) 同志(志向情趣相同) 突出(突然出现) 文法(法令或法令条文) 文章(法律条文,文彩) 无 赖(无所依恃,无聊) 无论(不要说) 无日(没多少日子)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家畜) 县官(指天子,指朝廷或官府) 消息(消失和生长) 行李(外交使者) 形容 (形体和容貌) 学者(学习的人) 颜色(容貌) 野人 (居住在郊野的种田人) 一贯(用同一原则、理论贯彻始终) 一再(一次和两次) 以为(把……看作,使……成为) 殷勤(诚挚而恳切) 因为(因此作……) 影响 (影子和声响) 鱼肉(残害与欺凌) 于是(在这……) 丈夫(成年男子,泛指男人) 丈人(对男性长者的尊 称) 爪牙(武臣,泛指辅佐之人) 政治(政事) 指示 (指出来让看) 智力(智慧和力量) 中国(泛指中原地区) 祖父(祖辈和父辈) 左右(侍从人员) 2.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这种语言现象在古今汉语中都是存在的,但在文言文中表现得更为普遍,更为突出。理解文言文的词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在上下文中准确把握多义词的特定含义。
课本编者列出的340个常用文言实词都是多义词,应是学习的重点。在这340个实词中,出现频率更高所含义项较多的又是下面100个实词。
拔、拜、暴、报、被、比、鄙、敝、兵、薄、策、察、乘、除、从、殆、当、度、恶、伐、访、放、封、覆、负、盖、固、顾、故、观、国、忽、华、会、或、几、羁、及、疾、济、假、兼、间、简、见、将、藉、就、咎、举、遽、觉、堪、克、旷、临、略、蒙、靡、莫、屏、窃、倾、穷、趋、却、再、身、审、实、适、属、数、徒、望、微、危、文、闻、向、相、谢、信、行、幸、许、恤、益、因、引、遇、援、责、直、至、致、质、著、卒、族。 3.识别和掌握常用通假字 识别和掌握常用通假字(含古今字),既关系到对文言文的确切认读,又关系到对词句的正确理解。
因为所用通假字在文中所表达的意义不是该字本身的意义,而是所通“本字”的意义。只有识别其通假的身分,明了其所通的本字,才能作出恰当的解释。
通假字之于本字,大部分是。
2. 通 古文怎么写
古文中 通也是现在的通 无古体字 通假字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狭义的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
新字成为长期工。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同一个意思,不同的写法。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
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如“说”与“悦”;如“蚤”与“早”;如“当”与“倘”。
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
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祸首之一。 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中的“惠”是“慧”的通假字,是“智慧”的意思。 通假字的成因 古人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哪个意思还在形成过程中,没有一定规律,既可以使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个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个意思。
时代越后的文章,通假字越少,反之,通假字越多。 古人在做记录时,一时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别字代替,清代的赵翼在《陔余丛考》一书中指出:“字之音同而异义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
第一个人这样写固然是前面所说的写了白字,但后人都这样效仿以后,便成了合法的“通假”字了 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古书几乎都被烧光,到汉代,相当部分书籍都是凭一些读书人的背诵、记忆重新写出来,“著之竹帛”。由于当时背诵者只记住个读音,未记住其字形,书写者往往会因方言的差异或其文化程度的影响导致记录时将同一个字记录成不同的形体。
古人认为语言凭借声音而存在,强调既有此音,即表此义,闻者听音则知义,因而古人在记录时往往依据声音来记录。清代学者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在《经义述闻》就这样说“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
与假借字的分别 有人常把通假字与六书中的“假借字”相混。严格来说,通假字是指本有其字的替代,例如上述例子中,本来已有“慧”字,但却以“惠”字临时替代。
而六书的的假借字则是本无其字,因为要创制新字较麻烦或为免使字数大量增加,而采用同音或近音字表达那种意思,例如“自”字本义是鼻子,因同音关系,借来表示“自己”之意,这是六书中的假借。 即使在古人的训诂解说中,也有时会把两个名称相混。
读者应按其上文下理,或按文字学知识,小心判别。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就是通假字本质上不属于错字或别字,属于正常的文言现象。
3. 如梦幻泡影用古文怎么写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须菩提。
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1世界七宝。持用布施。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
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
受持读诵。为人演说。
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2(一)。
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3泡影4。如露5亦如电 。
应作如是观6(二)。佛说是经已。
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
比丘尼。优婆塞。
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
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信受奉行(三)。泡:音炮比丘,僧也。
比丘尼,师姑也。优婆塞,居士也。
优婆夷,道姑也。 分解:此总结之文,云法身非相,应化非真也。
前文言人法皆空,既是人法皆空,持经何益?所以篇终归结,仍重在受持读诵。盖众生处处著相,若不从般若法中,受持读诵,终不悟法身非相之理。
空生虽悟法身全体,又疑法身无言说,既是法身无言说,何以如来现有言说也。如来既有言说,岂不是有相有说也。
反覆不悟者,皆因不解化身佛能说如如法也。其实化身非应,应身非化,亦应亦化,非应非化,全是法身大用也。
何谓化身非应?法身是常住法,随众生心所感应,隐佛身或现龙鬼身也。何谓应身非化,应地前机所现佛身,非五趣之所摄也。
何谓亦应亦化,声闻所见相,是修成身,属忽有之身也。何谓非应非化,法报二身,既不属应,亦不属化也。
今云应化非真者,是说法身本无言说相,假化身而说也。以如如身,说如如法,不取于相,而无相无不相也。
三身一体,一体三身,至此方真是般若无上之法,法身如如不动之体。 词义: 1阿僧祇:译华语为无央。
2如如不动:心如镜如,故曰如如不动,经之结穴也。不取于相,万法皆空,如如不动,即圆融自在也。
万法归于真性之如如不动,即两仪四象之归于太极也。 3梦幻:梦出无心,幻成有意,梦觉入幻,幻结疑梦,怕从颠倒起也。
4泡影:水沤为泡,泡随水消,形照为影,影从形灭,皆虚无实也。 5露:露以日晞,电以霁散,尤为倏忽起灭也。
6六观:梦、幻、泡、影、露、电六者,谓之六观。六观皆假,则真观显露。
真观维何,即如如不动,先天本觉之真空实相也。 概论:上已畅言人空法空,佛又恐怕后世人,疑人法既空,持经何益?故篇终,又极言此第九次福慧相较。
因为著相获福,受享有时,况又因享福而作业者。惟出世之福,无遗无漏,受享无穷。
虽是较量劝说,然为提醒世人,持经为胜,叮咛反复,欲人净信,实护念付嘱的一片慈心也。 讲义:佛曰:“须菩提”乎!若有人以充满无量无央数的世界的七宝,行布施,福固多。
若复有善男信女,发广大普济之心,受持此经偈,不但自己见性,还要为人演说,使人见性,则此出世之福,比前福更胜多多矣。当如何为人演说?要不著相,不动心。
这个缘故,因为凡世间,有所作为之法,现灭不常,如同梦境,如同幻缘,如同浮泡,如同虚影,如同朝露即干,如同电光忽过,凡属有为,应作此六者观也。佛反复大阐般若之法,说经已毕,阿难记说此经圆满,长老须菩提,与同时在法会听经的诸乞士,女僧,善男,信女,及天龙八部,并阿修罗道鬼神等,莫不听经感化,不惊不怖,皆大欢喜,信受其言,奉行其教。
4. 古文翻译,求解答,壁中书者,鲁恭王坏孔子屋
选自《说文解字序》〔原文〕(及亡新居摄,使大司空甄丰等,校文书之部,自以为应制作,颇改定古文①。
时有六书②。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
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三曰篆书,即小篆。
四曰左书,即秦隶书③。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
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
壁中书者,鲁恭王坏孔子宅,而得《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④。又北平侯张苍献《春秋左氏传》,郡国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
⑤虽叵复见远流,其详可得略说也⑥。〔注释〕①亡新居摄:指王莽摄政。
王莽代汉后国号称“新”,“亡”指它被刘秀所灭。“亡新 ”犹言“伪新”。
应制:奉皇帝之命。②六书:六种字体。
与文字构制的“六书”不 同。③左书:左即“佐”意。
以“佐”相称,知当时法定的标准字体仍为小篆。 ④鲁恭王:汉景帝之子刘余,封国在鲁,谥号为恭。
他为了扩大王府,拆毁了一些孔府房屋,在夹壁中发现一些前代藏书。字体头粗尾细,形似蝌蚪,称“蝌蚪文”,又称“孔壁古文”。
实际是六国文字。⑤鼎彝:鼎是炊具,彝是酒器,泛指青铜器。
铭:铸在青铜 上的铭文用字。⑥汉字更远的历史状况虽不可再见到,但详情的大略可以做些解说。
〔翻译〕到了王莽执政摄行王事的时候,他要大司空甄丰等人检校书籍,以标榜自己尽力于制礼作乐之事。这期间对古文字很有一些改动。
那时有六种字体,第一叫古文,这种文字出自孔子住宅墙壁中收藏的一批古籍;第二叫奇字,它也是古文,不过字体又同古文有别:第三叫篆书,也就是小篆:第四叫左书,即秦朝的隶书,是秦始皇使下杜人程邈创制的;第五叫缪篆,是用在玺符印鉴上的文字;第六叫鸟虫书,是写在旗幡等物上的。鲁恭王拆毁孔子住宅,(无意中)得到了《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等古文典籍。
(古文典籍)还有北平侯张仓所献的《左传》。一些郡县、诸侯国也往往从地下发掘出前代的宝鼎和器物。
它们的铭文就是前代的古文。(这些古文字数据)彼此多相似,虽说不能再现远古文字的全貌,但是先秦古文字的情况却能知道大概了。
〔原文〕而世人大共非訾,以为好奇者也,故诡更正文,乡壁虚造不可知之书,就乱常行,以耀于世①。诸生竞逐说字解经,醓称秦之隶书为仓颉时书,云父子相传,何得改易②。
乃猥曰:“马头人为长”,“人持十为斗”,“虫者,屈中也”③。廷尉说律,至以字断法④。
“苛人受钱”,苛之字止句也⑤。若此者甚众,皆不合孔氏之文,谬于史籀。
俗儒鄙夫,玩其所习,蔽所希闻⑥。不见通学,未尝睹字例之条,怪旧艺而善野言,以其所知为秘妙,究洞圣人之微旨⑦。
又见《仓颉篇》中“幼子承诏”,因曰:古帝之所作也,其辞有神仙之术焉⑧。其迷误不谕,岂不悖哉⑨!〔注释〕①“大共非訾”句:大都是非议毁谤讲说古文字的人,认为都是好弄奇怪的人。
故:故意。 诡更正文:弄假改变字的正确写法。
乡壁虚造:向壁伪造。“乡”通“向”。
不可知之收:不可理解的错字。②诸生:今文家博士们。
醓字同喧,喧称,即嚷着说。父子相传: 即一代一代传授下来。
③猥:曲,卑贱。猥曰:鄙陋地说。
马头人为长:长字的古文作,隶体变成,当时有的人按隶体说它的上部是马字的头部,下部是人字。斗字:金文作,篆体为。
汉隶作,当时被分析为“人持十(升)为斗”的会意字。单体的虫音hu ǐ,即虺字的初体,指覆蛇。
字形为。双体的虫虫是昆 虫的昆字的初体。
三体的虫,是总称的虫类义。“虫者,,屈中也”是说中字的长竖下部弯曲,就成虫字。
许慎认为这三个字形体的解释都是不对的,是由于不知字形的演变所致。④廷尉解释法律条文,错到竟然用字形的误解来解释法律。
⑤苛人受钱:汉代律令中有“诃人受钱”一条。是说诃责审案人接受贿赂。
“诃 ”字用“苛”字作通假,当时的隶书俗体又写成“可(苛)人钱”句讲成:不再审理而钩取被审者的钱。⑥卖弄他们习以为常的错误说法, 拒绝接受很少听到的正确解释。
⑦通学:通达合理的学问。字例之条:字形的规律,即六书。
怪旧艺而善野言:对传统的解释感到奇怪,喜欢道听途说。究洞:深知圣人深奥隐微的旨意。
⑧幼子承诏:幼子指学僮:承诏谓师之教告。秦汉以前,“诏”字有一般 的“教训”义,不专用于帝王的文书命令。
神仙之术:指传说中的黄帝死时乘龙升天。既然《他颉篇》是黄帝所作,要“幼子承诏”继位,由此可知书中必记有黄帝升天的仙术。
这是望文生义者的错误推理。⑨迷误不谕:执迷不悟。
〔翻译〕世人无知,极力否定、诋毁古文,认为古文是好奇的人故意改变现行文字的写法,假托出自孔子住宅墙壁,伪造出来的不能知晓的文字;(认为古文)是诡变正字,搅乱常规;(认为拥护古文的人)是想借它炫耀于世。很有一些儒生(喜欢凭着臆断)争着抢着解说文字和《经》义。
他们把秦朝才有的隶书当做仓颉时代的文字,说什么「文字是父子相传的,那里会改变昵」?他们竟然瞎说:「马字头作一人字是长。」「人握十是斗。
」「虫字是屈写中字的一竖。」掌刑官解说法。
5. 古文翻译,求解答,壁中书者,鲁恭王坏孔子屋
选自《说文解字序》〔原文〕(及亡新居摄,使大司空甄丰等,校文书之部,自以为应制作,颇改定古文①。
时有六书②。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
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三曰篆书,即小篆。
四曰左书,即秦隶书③。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
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
壁中书者,鲁恭王坏孔子宅,而得《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④。又北平侯张苍献《春秋左氏传》,郡国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
⑤虽叵复见远流,其详可得略说也⑥。〔注释〕①亡新居摄:指王莽摄政。
王莽代汉后国号称“新”,“亡”指它被刘秀所灭。“亡新 ”犹言“伪新”。
应制:奉皇帝之命。②六书:六种字体。
与文字构制的“六书”不 同。③左书:左即“佐”意。
以“佐”相称,知当时法定的标准字体仍为小篆。 ④鲁恭王:汉景帝之子刘余,封国在鲁,谥号为恭。
他为了扩大王府,拆毁了一些孔府房屋,在夹壁中发现一些前代藏书。字体头粗尾细,形似蝌蚪,称“蝌蚪文”,又称“孔壁古文”。
实际是六国文字。⑤鼎彝:鼎是炊具,彝是酒器,泛指青铜器。
铭:铸在青铜 上的铭文用字。⑥汉字更远的历史状况虽不可再见到,但详情的大略可以做些解说。
〔翻译〕到了王莽执政摄行王事的时候,他要大司空甄丰等人检校书籍,以标榜自己尽力于制礼作乐之事。这期间对古文字很有一些改动。
那时有六种字体,第一叫古文,这种文字出自孔子住宅墙壁中收藏的一批古籍;第二叫奇字,它也是古文,不过字体又同古文有别:第三叫篆书,也就是小篆:第四叫左书,即秦朝的隶书,是秦始皇使下杜人程邈创制的;第五叫缪篆,是用在玺符印鉴上的文字;第六叫鸟虫书,是写在旗幡等物上的。鲁恭王拆毁孔子住宅,(无意中)得到了《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等古文典籍。
(古文典籍)还有北平侯张仓所献的《左传》。一些郡县、诸侯国也往往从地下发掘出前代的宝鼎和器物。
它们的铭文就是前代的古文。(这些古文字数据)彼此多相似,虽说不能再现远古文字的全貌,但是先秦古文字的情况却能知道大概了。
〔原文〕而世人大共非訾,以为好奇者也,故诡更正文,乡壁虚造不可知之书,就乱常行,以耀于世①。诸生竞逐说字解经,醓称秦之隶书为仓颉时书,云父子相传,何得改易②。
乃猥曰:“马头人为长”,“人持十为斗”,“虫者,屈中也”③。廷尉说律,至以字断法④。
“苛人受钱”,苛之字止句也⑤。若此者甚众,皆不合孔氏之文,谬于史籀。
俗儒鄙夫,玩其所习,蔽所希闻⑥。不见通学,未尝睹字例之条,怪旧艺而善野言,以其所知为秘妙,究洞圣人之微旨⑦。
又见《仓颉篇》中“幼子承诏”,因曰:古帝之所作也,其辞有神仙之术焉⑧。其迷误不谕,岂不悖哉⑨!〔注释〕①“大共非訾”句:大都是非议毁谤讲说古文字的人,认为都是好弄奇怪的人。
故:故意。 诡更正文:弄假改变字的正确写法。
乡壁虚造:向壁伪造。“乡”通“向”。
不可知之收:不可理解的错字。②诸生:今文家博士们。
醓字同喧,喧称,即嚷着说。父子相传: 即一代一代传授下来。
③猥:曲,卑贱。猥曰:鄙陋地说。
马头人为长:长字的古文作,隶体变成,当时有的人按隶体说它的上部是马字的头部,下部是人字。斗字:金文作,篆体为。
汉隶作,当时被分析为“人持十(升)为斗”的会意字。单体的虫音hu ǐ,即虺字的初体,指覆蛇。
字形为。双体的虫虫是昆 虫的昆字的初体。
三体的虫,是总称的虫类义。“虫者,,屈中也”是说中字的长竖下部弯曲,就成虫字。
许慎认为这三个字形体的解释都是不对的,是由于不知字形的演变所致。④廷尉解释法律条文,错到竟然用字形的误解来解释法律。
⑤苛人受钱:汉代律令中有“诃人受钱”一条。是说诃责审案人接受贿赂。
“诃 ”字用“苛”字作通假,当时的隶书俗体又写成“可(苛)人钱”句讲成:不再审理而钩取被审者的钱。⑥卖弄他们习以为常的错误说法, 拒绝接受很少听到的正确解释。
⑦通学:通达合理的学问。字例之条:字形的规律,即六书。
怪旧艺而善野言:对传统的解释感到奇怪,喜欢道听途说。究洞:深知圣人深奥隐微的旨意。
⑧幼子承诏:幼子指学僮:承诏谓师之教告。秦汉以前,“诏”字有一般 的“教训”义,不专用于帝王的文书命令。
神仙之术:指传说中的黄帝死时乘龙升天。既然《他颉篇》是黄帝所作,要“幼子承诏”继位,由此可知书中必记有黄帝升天的仙术。
这是望文生义者的错误推理。⑨迷误不谕:执迷不悟。
〔翻译〕世人无知,极力否定、诋毁古文,认为古文是好奇的人故意改变现行文字的写法,假托出自孔子住宅墙壁,伪造出来的不能知晓的文字;(认为古文)是诡变正字,搅乱常规;(认为拥护古文的人)是想借它炫耀于世。很有一些儒生(喜欢凭着臆断)争着抢着解说文字和《经》义。
他们把秦朝才有的隶书当做仓颉时代的文字,说什么「文字是父子相传的,那里会改变昵」?他们竟然瞎说:「马字头作一人字是长。」「人握十是斗。
」「虫字是屈写中字的一竖。」掌刑官解说法。
6. 古文翻译,来吧小伙
1. 陆卬,字云驹。从小机敏颖悟,清雅有风度。好学不倦,博览群书,五经多通大义。善写文章,为河间邢邵所赏识。邵又与卬父陆子彰交游,曾经对子彰讲:“吾认为你像老蚌,能出明珠。我想与你为群记之交(可以百度此条)可以吗?”因此名誉日见提高,儒者与官员尤其推崇。起家员外散骑侍郎,历任文襄大将军主簿,中书舍人,兼中书侍郎,以本职兼太子洗马。自梁、魏两国开始交往,每年互派使节,卬屡次兼官宴请接待的任务。在皇帝宴席上赋诗,卬必先得,虽不能很工整,但是以反映机敏、赋诗迅速见长。
2. 官拜中书侍郎,修国史。因为父亲病逝丁忧离任,居丧尽礼,父丧中因过度悲伤而瘦得只剩一把骨头。下诏以本官起复官职。文襄当时镇邺城,嘉许他的孝行,亲自登门以慰勉。卬的母亲是东魏上庸公主,初封蓝田,是个高明的妇人,很有志向操守。卬兄弟六人,都是公主所生。所以邢邵常对人说:“蓝田公主生玉,此生不算无子。”公主教训诸子,都秉承大义方略,虽创巨痛深,出于天性,然而行动皆依礼数法度,也是母亲的训导啊。卬兄弟相率在墓侧建居哀的草棚,运土堆坟,朝廷官员赞叹推崇,发诏书褒扬。改他所居住的地方为孝终里。陆卬哀服完毕当袭父爵,不忍心接续(他父亲的)侯爵。
3. 天保初年,常山王推荐卬器度才干,高洋面授给事黄门侍郎,迁吏部郎中。上洛王高思宗为清都尹,征辟为邑中正。食邑贝丘县干。后来遭母丧,因过度哀伤而憔悴不堪,几乎不完毕丧事。病势沉重,困顿昏迷。又染上了半身不遂。第五个弟弟陆抟生病临终时,谓兄弟们说:“大哥瘫痪成这样,完全是因为个性太过爱惜家人。我死的时候,一定不要使大哥知道,哭泣声万万不可太大而让他听到,让他有感而悲苦。”家人到了葬礼时,方才告诉陆卬。卬知道后因过于悲痛而死,享年四十八。卬自从在朝中,宽厚慎重严谨小心,从来不揭人的短,不矜持夸示自己的长处,言论清远,有审察识别人物优劣的才能。,朝野都感觉悲痛惋惜。赠卫将军、青州刺史,谥号曰“文”。所著文章十四卷,流行于世。北齐的祭祀祖先神明的很多歌赋,都是卬所制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