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丁玲写的飞蛾扑火的主要内容或读后感
欲望像火,人便像扑火的蛾,飞啊,飞啊,飞在火焰旁,赞美光明,崇拜热烈,都不过是自己骗自己,使得增加力气,勇于一扑罢了,飞蛾扑火
这个世界太无奈,也太残忍。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身陷其中,可做的也唯有领受了。生命中的很多东西我们都无法逃避,就像生老病死由不得我们做主一样。
在最开始的开始,我们以最优美的姿态游弋于人间。因为我们相信,世界是美好的,生活是灿烂的。中间的中间,我们开始动摇。或许连我们自己也不甚明了,究竟是梦想渐行渐远了,还是生活无可奈何?但我们开始发现,曾经的缤纷依旧存在,可是,心情却不复从前了。那最后的最后,我们要以何种姿势在这个世界做最美的完结?
很多人或许如我一样,常常感到空虚。尤其是现在这个年纪。因为太无畏。很多时候很多事情,明知是飞蛾扑火的结局,却仍然不肯回头。即使头破血流,即使命丧黄泉,都无怨无悔。这或许可以说是勇气可嘉,但也可以说是“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执拗。恰如《亮剑》中李云龙说过的一段话:“古代剑客和高手狭路相逢,假定这个对手是天下第一的剑客,你明知不敌该怎么办?是转身逃走还是求饶?当然不能畏缩!要不你凭什么当剑客?明知是个死,也要宝剑出鞘,这叫亮剑,读后感《飞蛾扑火——《蛾》读后感》。倒在对手剑下算不上丢脸,那叫虽败犹荣。”
不错!面对我们的理想,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退缩。即使我们有动摇,有不安,有犹疑。可我想,若是对那个理想我们称得上真心真意,那么就算成功的几率是飞蛾扑火的存活率,也值得一试。毕竟很多事,只有亲身经历过之后才不会后悔。如果不去做,人到中年时,心里的遗憾会如满山疯长的野草,不依不饶。
所以,我们念念不忘的空虚终会在我们一次又一次飞蛾扑火般地追逐中与我们渐次道别。也许受伤,却不后退,也不介意重来一次。生命是值得留恋的,扑火的蛾就算是被火灼伤了翅膀,也会找个地方好好疗伤,希望可以继续活着。因此,英雄,只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每个人,即便在庸碌的生活中失去许多,对于求生的本能却不会丧失。
就像故事中的“她”在最后说的那句话,“我是还想做扑火的蛾,只要有目的,便不算胡闹。”是啊,扑火般的热情不是无目的的,它创造了美丽的生命,快乐的希望。而事实上,我们的生命中,总需要有那么一两次地飞蛾扑火才算精彩!“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有时是任性,是固执,但有时却是一份不知前途却又义无反顾的执着。
2. 丁玲写的风雨人生读后感
点击《风雨人生》
——读戴周麟先生印象
□汪贵沿
自从离开市文联挤身商海,接触的不是营销策划,就是企业经营管理。很久都不曾专注的看文学稿件了,昨日戴周麟先生带来他即将出版的书稿《风雨人生》要我为之写序,我受宠若惊,一来我非名人名家,二来才疏学浅,只是弹花匠的女会弹不会纺,岂敢在众多行家面前舞文弄墨,但由于曾经与戴周鳞先生共事几年,对他略为有些知了,只好勉为其难对其人其文谈一点读后感罢了。
戴周麟先生的《风雨人生》与其说是他的文学作品集粹,还不如说是他对人生阅历的价值收藏。《风雨人生》共分为五小辑从**滋味难言的故事,知青艰难困苦的生活,到对婚姻家庭的理解和折射社会的观察与反思,约计25万余字。作为文友我有幸先睹为快,从十几年前文学热潮时期,我们就曾经在全国的报刊杂志多次会晤,只是见文不见其人罢了,对他的文风有一些了解。我和他真是有缘,很多年后却变成了同事,然后又天各一方,唯一相通的还是文学。《风雨人生》里收编的是他很多年的辛勤创作,其中不乏精品佳作,他关注人生、关注生活、更关注社会各个阶层面,创作了不少观察和思考的作品,取得了丰硕成果。他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自然,小说构思灵巧、简洁凝重,杂文诙谐幽默、独具匠心,既有感而发,又注重文化的责任感,具有厚重的生活底蕴,对生活和社会的洞察力很敏锐。
戴周麟先生对人很真诚,是个很热诚、健康、常带笑容的人,虽然年龄五十有余,心态却很年轻,喜欢和年青人交朋友,同事们都称他为老顽童,我们从他的《女布尔乔亚Prettybourgeoisie》即小资白领丽人和《男波西米亚Bohemian》即BOBO一族的文章就能感受到他的思想,感受到他对大都市时尚语言的理解。从《公交车咏叹调》到《正在发生的新同事关系》就能发现他对现代生活的关注。他热爱生活,热爱创作并对社会有一种使命感,我们透过《祸起B超》以及《怀孕以后》不难感觉到作者的内心世界。特别是《祸起B超》“虽然他们并无害死媳妇之心,但为了打掉媳妇怀的女婴,为了徐家的香火他们成了事实上的杀人犯!待到徐子强从县城回来赶到医院,金草的心脏已停止了跳动——可怜的一对恩爱夫妻,连一句诀别的话也没机会说……善良贤惠的二十五岁妻子和那未出世的女儿悲惨的死了。投案自首的父母被公安机关收监候审。徐子强因突然的巨大打击而精神失常……”让人读后辛酸惆怅。
戴周麟先生对创作是个很勤奋的人,在工作之余经常挑灯夜读,鼻梁上架着一幅老花眼镜,穿着一个白背心坐在床沿,左手摇着一把扇子,右手端书俨然是一副老学者的模样,精彩之处高兴得手舞足稻。上班时又像许多年轻人一样充满朝气,时不时冒出许多流行的网络语言,让人目瞪口呆。他是一个热心的人,记得有一次他为了给我想买二本书,大热天他骑车穿大街,过小巷找遍几家书店才给我买到,我说不用那么麻烦你,他说只要是买书,他就愿意,这件事让我感动了好多天。他喜欢读书、藏书,写作使我和他之间交流有共同的语言,我很喜欢他这个人。
文学即人学,创作是个人情感的一种渲泄,是个人风格的一种表现。戴周麟先生是个重情的人,为了一个“情”字,可以不顾一切。他的作品大多来源于他自己的生活,从写作手法上大多是以第一人称进入的,特别是他的小说,他经常说:我的故事都是那几年当知青时发生的真实的写照,我很怀念那段日子,那一种磨练是永生难忘的。当那段尘封的记忆打开时,他创作的灵感就格外活跃,他是1969年1月下乡到广汉向阳公社当知青的,在那段日子他爱过恨过迷茫过,作为山村教师的他朦胧的爱过《有个姑娘叫小芳》,还有他英雄救美的《卢小雪抗婚记》“彼时,卢家院坝已有十人围观,却谁也不开腔,仿佛是一截木桩栽在那里。胡二气势汹汹的手舞字据,狂吼着要卢家交人,不交人就把房子撤了抵债……我于是快步进入场中如雷般吼道:妈的个!都给老子住手!…….胡二!你虾子枉自活了几十岁,半条命的知哥是啥样子,今天让你开开眼界!我边说边上去,待走到近前,猛的将衣服扯开,露出了绑着的两颗手榴弹,迅速将两根线套在手上:妈的!谁敢动!…….”人物刻画栩栩如生,场景描写干净利落。很多年以后,当谈到卢小雪时他的眼睛里还发出一道青春的亮光。
戴周麟先生在描写语境上很注重地方特色,通过很地方语的对话,使读者感觉真实亲切,而且故事结果出人预料,让人荡气回肠。如《滋味难言的抛尸案》、《“红五类”知青与“黑五类”农民》。创作离不开生活,而生活离不开自己独特的情感,从戴周鳞先生所有的文稿中我们不仅可感受到他的生活积累丰富多彩,更重要的是他那一份浓郁的情感和真实的人生,我由衷的希望《风雨人生》能顺利出版并能看到戴周鳞先生更多更好的作品。
3. 沈从文与丁玲爱情故事
研究沈从文和丁玲,好象是两个人的问题,牵涉到文化现象、文化人物,把人物考证的特别深入和细致,对我们文学史的描述不会是简单的结论。
我在写作过程中,最初的感受要做好做大。 关于《记丁玲》及《记丁玲女士》,我们现在看到的《记丁玲》,最早发表是在《国文周报》上的《记丁玲女士》,发表中有很多删节。
丁玲晚年79年批评沈从文,她根据的是《记丁玲》这本书,而不是《国文周报》的《记丁玲女士》。 为什么当年关系密切的朋友到后来反目,引起沈从文那么大的气愤,还是归到前面讲的,到底这两个作家是一种风花雪月、卿卿我我的被丁玲所说的“低级趣味”的关系,还是在更大意义上文化人物的性格反差和走向。
在“五四”时代一直到“左联”成立,胡也频、丁玲、沈从文三人关系很密切。在北京沙滩这一带,住在一个院子,三个人是住在一起的。
房东的孩子后来写了有的写“同住”,有的叫“同居”,房东的孩子写应该是同住,不应叫同居。在上海租阁楼,三个人也是住在一起,一起在上海办杂志,上海小报也有三个人住一起的报道。
从沈从文《记丁玲》,开始一见到丁玲就觉得很可爱,二人都是湘西人,谈的话上有共同语言和乡音,胡也频在追丁玲,沈从文、丁玲二人一讲话就忘了胡也频,胡也频不平,沈从文讲在与丁玲谈话时,从来没有考虑她是一个女性。沈从文这样解释之后,胡也频就比较平静。
没发现沈从文和丁玲之间有任何涉及到爱情的记录和文字。他们友谊深到我们现在很难想象。
胡也频被捕之后,包括他去世之后,为了让丁玲母亲不担忧,沈从文以胡也频的名义给丁玲母亲写信。后来确实沈从文护送丁玲和她的孩子回湖南,而沈从文的身份是丁玲丈夫的身份。
到武汉见到凌淑华,现在能看到的一张照片,丁玲抱着儿子有沈、有凌在武昌的照片。丁玲和沈从文的关系密切到难以想象的程度,但是二人在各自写文章里,没有提到二人有什么关系,对历史的考证很难入手,他们的关系不是爱情关系,为什么在胡去世之后,二人关系密切? “五四”男女交往态度比后来是要开明开放,更开放一些。
丁玲与沈从文友谊交往比较随便,比较互相帮助。开始丁玲不写小说,做一些杂务,编刊文字是胡也频与沈从文,对那一代人的关系不必太多的从鸳鸯蝴蝶派去想。
这样的事,不是我所愿追求和我擅长的。两个作家在各自创作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沈从文有性格上的弱点,或是他后来的变化,当年他发表的情歌,因为民歌很多跟性有关系,作家写这个作品、本人的愿望,对方能否引起他的追求,或者热爱,要做个案分析。
为什么两个当年关系如此密切的作家后来产生了矛盾,也许是二人之间性格上的矛盾冲突或见解上的矛盾冲突。从大的走向上,二人矛盾是必然的。
丁玲是豪放的女性,沈从文是温和细腻的一个作家。从思想倾向上讲,沈从文反对激烈的革命,反对专制,反对把文艺政治化,这是他一生的特点和他的成就所在。
丁玲的《沙菲日记》,是最受欢迎、最畅销的女作家。丁玲被捕,软禁在南京,逃跑出来到了延安,后来丁玲追求的是革命的文学,丁玲和“五四”时代的可爱女性作家的面貌已不存在了,而是一个坚定的、热情的、更加粗犷的女作家。
沈从文是一个真正艺术性的作家。从他的角度,他认为文学应该写人性,他在《记丁玲》从人性上写丁玲、写胡也频。
丁玲在50年代红极一时,55年肃反之时,认为她被捕之后、软禁期间,有自首(?)的历史问题,57年把她打成“右派”。都是周扬在整她,平反之后,她最恨周扬,从当时情况下,周扬控制文化界,各个方面都站上风。
丁玲作为一个刚刚平反的作家,被认为有历史问题,不可能对周扬进行批评。《诗刊》找丁玲约稿,丁玲就写了篇《也频与革命》,实际上要向读者向公众表达她是革命的,不是叛徒和右派。
文 章好像是对沈从文批评得很厉害。谈到性格、两性关系,丁玲用很严厉的“低级趣味”“下流”来批评。
丁玲为什么79年不点名的批评指责沈从文,不指责周扬,沈从文给徐迟等好多朋友写信,表示愤慨。意思就是在这个时候,拿沈从文开刀,拿沈从文的不革命映衬她的革命。
丁玲这样做和她潜意识或者根本上,她去延安后,她已经是一个革命的作家了,并没有把她当革命作家看待,一再说她是叛徒。沈从文在33年她失踪之后写的《记丁玲》,实在没有必要在将近半个世纪之后提这个事。
这个事情值得花精力研究背后的大问题。 沈从文在丁玲失踪之后是很愤慨的,胡也频被捕之后也是,为了救胡也频,通过关系去找陈立夫(?)。
这种关系无论胡也频去世、丁玲失踪,沈从文从友谊的角度,仗义执言,帮他们的忙,营救他们出来。《记丁玲》完全出于纪念,而不是根据隐私来写畅销书。
沈从文是从人性的角度,认为有才华的作家不应该是搞革命。真正的轰轰烈烈的“左联”运动留不下真正的文学作品,从这个角度来批评的。
丁玲认为你不是革命者你怎么知道革命者,两个人的矛盾,从根子上讲,是对革命和文学的态度。40年代50年代不可能拿出来谈。
当时,丁玲到了延安,沈从文在国统区,完全走的是两条路。 丁玲“右派”之后,发生了一件事,。
4. 怎样理解丁玲早期作品中女性主人公的苦闷
丁玲曾经说过:”在我开始写小说的时候,我最喜欢写一种人…这些人物都好像是在沉重的压抑下,在没有援助的情况下,在很孤独的心情中,…所以我开始写小说时,就是写这样的人物。
“通观丁玲的《梦珂》、《沙菲女士的日记》、《在暑假中》、《阿毛姑娘》这四篇短篇小说的创作,其结果也印证了她的这一番话。她们都是一群踽踽独行、离群索居、矜持厌俗、不被别人理解的“怪人”。
这其中的原因是她们都是一些反叛旧制度,旧秩序,反叛一切旧伦理道德的惊世骇俗者,因此她们的思想往往难以与人相沟通,感到孤独,寂寞。在《沙菲女士的日志》中对莎菲的孤独感描写是相当的细腻的。
她染肺病,客居他乡,举目无亲,百无聊赖,生活压抑,前途渺茫,所有的一切都使她深感苦闷,她找不到一个能推心置腹的朋友,也没有一个精神的契合者,茫茫人海,漫漫人生,她的一切努力都显得那样孤独和无力。
5. 常德丁玲公园写门牌的作文
今天下午,天气晴朗,微风拂面,给人一种轻松的感觉,我在爸爸妈妈的陪伴下到公园游玩。
到了公园,哇塞,公园里人山人海,有老人,有小孩,有大人等等。公园里好玩的项目也有很多;套圈、钓鱼、摩天轮、开小车、骑马、打地鼠。
每个游乐项目前都挤满了人。
他们喊着叫着,玩的特别开心。忽然一阵欢呼声把我的视线吸引了过去,我急忙拉着爸爸妈妈的手过去看,原来是很多人在套圈。
一个小孩套着了一只关在笼子里的小鸟。人们在为他欢呼。
看到地上摆着的千奇百怪的玩具,我的心里直痒痒。套圈必须全套上才可以拿走。
我行吗?试试看,妈妈鼓励我说。我接过三十个圈,心里有点紧张。
旁边的人们为我加油,教给我一些方法。嗖的一声,第一个圈飞出去了,没套着。
接连几个都碰到边缘,那也不算。三十个圈套完了一个也没套上,有点灰心。
接着我又和爸爸坐摩天轮。我们坐好以后阿姨按开按扭,摩天轮就慢慢地转起来,摩天轮越转越高,我的心也越提越高,像要蹦出来一样。
慢慢地摩天轮又转下来了,我的心才回到他原来的地方。然后我们又玩了开小车,看了他们钓金鱼,不知不觉太阳就要落山了,我依依不舍的离开了公圆, 好玩的公园,有时间我一定会再来的。
等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