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插秧诗,是怎么写的
插秧诗
契此和尚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六根:佛教语,指六种感觉器官,即眼、耳、鼻、舌、身、意。此处亦指秧苗的根须。
译文:插秧人手里拿着秧苗,一撮一撮地插满了水田, 插秧时低头就可以看到水田中倒映着的蓝蓝的一望无际的天空和朵朵白云。所插的秧苗需要“根须”清净、没有腐烂,将来才能长成“稻(道)”, 插秧时表面上是边插边后退,但却是一直向前的。
这首《插秧诗》是南北朝时代的布袋和尚在游化民间的时候,曾经和一些插秧的农人在一起,为了度化他们而作。
契此和尚:五代梁时明州(今浙江宁波)的游方僧人,号长汀子。他经常肩上背一个布袋并手拿锡杖及佛珠,身材矮胖,面容慈祥,笑容可鞠,大腹便便,因此又被称为布袋和尚。
2. 古代有位诗人写的首插秧诗是
据说是布袋和尚 写的……
手把青秧插满田,
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
退步原来是向前。
这是一首以现实生活中的农活——插秧来象征心田的趣味诗。意思是说惟有在心田里插秧的人,才能从心灵中见到广阔的蓝天;只有六根清静(净)才是修行者惟一的达道通途。
诗中描绘了一幅清新别致的插秧农忙图。农民插秧,双腿下泥,看似在后退,实则是向前。辛勤劳作,不经意间,满田新绿,正是一步一步后退的真实杰作,更是一步一步向前的形象写照。在这幅诗人描摹的图景里,诗人用不同常人的眼光,不同常人的思维,悟道阐理,生发遐思。“前进”与“后退”不是绝对的,这是诗人长期修炼悟出的哲理。假若在欲望的追求中,灵性没有得到提高,则前进正是后退;反之,若在失败中,在挫折里,心性有所觉悟(醒),则后退正是前进。
在这里,有必要对六根清静作点解析。佛门中常讲六根,六根即是人的眼、耳、鼻、舌、口、意。一般来说,眼贪色,耳闻声,鼻趋香,舌辨味,口嗜好,意生思。 意思就是说,人从降生来到这个世界,本是凡夫俗子,那么贪欲必与身俱来。所以,佛家讲究修行,讲究修为。出家人一定要六根清静,断绝尘念,一心皈依佛门。然而,茫茫人海,芸芸众生,真正皈依佛门的究竟是少数人,绝大多数人都要在这个混沌的世界中度过。因而也就会生出众生相,就会生发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有的人官做大了还想做大,有的人财富多了还想要多;有的家有娇妻不自足,还要人养小蜜、包二奶;有的大字不识几个,却在做着大明星、大作家的美梦;还有的一夜之间从农民坐上了公务员的交椅,却硬要尝尝当“一把手”的瘾……诸如此类,举不胜举。殊不知,这些非分之想,原本就是可遇不可求的,也许是一场黄粱美梦,徒劳无功,给世人留下笑柄。俗话说,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这就告诉我们,做人要达观,要通透,要节制,要适度。我们有的人往往不能把握适度,结果适得其反,最终落得个两手空空,甚或身陷囹圄,仰空长叹。我常想,低调做人方为高人,六根清净方可悟道;后退亦是为了前进,后退中包含了大智若愚的智慧,饱含了藏而不露的哲理。
3. 插秧诗 究竟是老子写的还是布袋和尚写的呀
禅解《插秧诗》二则
作者:托钵客(大连)
一
插秧诗 唐.契此和尚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托钵客禅解】作者契此和尚,唐代禅师,即传说中的布袋和尚,世人奉其为弥勒菩萨化身。本诗化神奇为平淡,显禅理于生活,彰显理事不二。手把青秧插满田:隐喻禅师慈悲喜舍,遍降法雨于人间。低头便见水中天:行人只要看破诸相,放下万缘,即见天水一色。心地清净方为道:道非玄妙,心静即有,得此便是。退步原来是向前:名利面前退步,自是道业向前,本无前后之分。
4. 有首古人写的四句插秧诗,最后一句好象是后退却是前进,全诗是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这首诗名为《插秧诗》,作者是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名契此,唐末至五代后梁时期明州奉化(现浙江宁波市)僧人,号长汀子,是五代时后梁高僧。
译文:
插秧的人手里拿着秧苗,一撮一撮地插满了水田,插秧时低头就可以看到水田中倒映着的蓝天和白云。
所插的秧苗需要“根须”清净、没有腐烂,将来才能长成“稻”,插秧时表面上是边插边后退,但却是一直向前的。
扩展资料:
作品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游化民间的时候,曾经和一些插秧的农人在一起,为了度化他们而作。
不论"退后"还是"退步"在人们眼中心里俱认为是失败,不成功,才会后退。当我们换个角度看世界,当前面无路时,退一步,虽不一定"海阔天空”,又岂知不会"柳暗花明”?
退一步,可从头再来,将自己不熟练的部分先完成,把根基扎稳,以后的路才会越走越顺畅,这样岂不是加速向前,也就是"退步原来是向前"的道理浅释所在了。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插秧诗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布袋和尚
5. 描写插秧的诗句有哪些
1.《插秧诗》 作者:契此和尚 朝代:后梁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2.《广陵别郑处士》 作者:高适 朝代:唐
落日知分手,春风莫断肠。兴来无不惬,才在亦何伤。
溪水堪垂钓,江田耐插秧。人生只为此,亦足傲羲皇。
3.《初夏怀故山》 作者:陆游年 朝代:宋
镜湖四月正清和,白塔红桥小艇过。梅雨晴时插秧鼓,苹风生处采菱歌。
沉迷簿领吟哦少,淹泊蛮荒感慨多。谁谓吾庐六千里,眼中历历见渔蓑。
4.《冷田村》 作者:蔡正孙 朝代:宋
蓑下清风笠下烟,一篙三板插秧船。
田家午馌行厨薄,尽在青裙两担肩。
5.《和别驾喜雨四绝》 作者: 魏了翁 朝代:宋
山北山南遍插秧,天时较似去年强。
从今无事闲风月,分作屏星一半凉。
6.《适武林入延平界作》 作者: 陈藻 朝代:宋
人烟随山窟,家家自生理。木杪插秧青,泉流仙杵起。
开边忆汉皇,航海通南鄙。黄昏更不愁,客舍连甍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