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随何难汉高祖中从本文中看出随何有什么功劳
功劳:说服英布支持刘邦,削弱项羽实力。
项籍死后,天下安定,皇上设置了酒宴(评定功劳)。皇上贬低随何的功劳,说随何是个迂腐的读书人,治理天下怎么能用迂腐的读书人呢。随何跪下说:“您带兵攻打彭城的时候,楚王还没有离开齐地,您发动步兵五万人,骑兵五千人,能够攻下淮南吗?”皇上说:“不能。”随何说:“您派我和二十个人出使淮南,我们到了以后,实现了您的愿望,因此我的功劳比五万步兵五千骑兵还大。但是您说我是迂腐的读书人,治理天下怎么能用这种人,是为什么呢?”皇上说:“我正想评定你的功劳。”于是任命随何为护军中尉。
2. 求《郑板桥知潍县》,《王积薪闻棋》,《随何难汉高祖》翻译
郑板桥,乾隆年间担任山东潍县知县。
正逢连年受灾歉收,郑板桥开展积极的抗灾救灾,招募远近受灾的饥民,修整受损房屋开凿河道,以饥民工作代替对他们的救赈,又劝说城里的富裕人家,打开粮仓煮粥救济饥民,使饥民轮流得以饮食。对囤积居奇的粮商全部查封,责令他们平价出售粮食,遇有诉讼的事件,则维护穷弱的利益而抑制富商。
用钱捐的监生以事求见,则立即坐在衙门大堂,召他们进来,睁着愤怒的眼晴大骂着说:“驮着钱的骡子有怎么要说的?”或者命令衙役摘掉他们的冠帽,踩在脚下,或者敲打他们头部刺击他们面部,然后赶出云。一时间豪绅富人都很害怕,而贫苦人民得以存活下去的很多。
3. 随繁体字怎么写
随【随】 suí〈动〉
(1) (形声。从辵( chuò))
(2) 同本义 [follow]
(3) 又如:随任(晚辈跟随做官的长辈在任所生活);随直(随班值日);随班(跟班值勤);随扈(随从);随身灯(点在死人脚头的灯);随坐(即连坐。受他人牵连而被判罪);随宦(跟从父兄做官在外);随随步口(步步紧跟);随起举哀(随同死者亲眷一起号哭)
(4) 依顺;依从 [comply with; adapt to]
随,顺也。——《广雅》
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红楼梦》
法和所得奴婢,尽免之,曰:“各随缘去。”——《北齐书·陆法和传》
(5) 又如:随善善缘(佛教指见人行善心欢喜;自己行善结好缘);随邪(随斜。顺从邪恶,无主见);随愿(如愿;称心);随时制宜(作事善于变通,不拘常法);随缘不变(佛家语。意指随顺世间环境取舍行止,但有所不为)
(6) 听任某人自愿去做 [let (sb.do as he likes)]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唐· 韩愈《进学解》
(7) 又如:随你的便;去不去随你;随念即到(指神仙佛祖能随意念之所至,立刻到达某一地)
(8) 〈方〉∶相似,与某人、物、事相像 [look like]。如:他长得随他母亲
(9) 接着,随即 [carry on]
客以剑拟王,王头随堕汤中。——晋· 干宝《搜神记》
有郭四者,凡四杀人,复以矜疑减等,随遇赦。——清· 方苞《狱中杂记》
(10) 又如:随次(随即;马上);随宜(随即)
(11) 按照;依据 [according to]。如:随例(按照惯例);随序(依照自然的次序)
词性变化
◎ 随【随】 suí〈名〉
(1) 六十四卦之一,震下兑上 [one of the 64 Divinatory Symbols]
象曰:泽中有雷,随。——《易·随》
(2) 中国周代国名 [Sui state]。姬姓。春秋后期为楚之附庸。地在今湖北随县
4. 《兵车行》是怎么写的
[编辑本段]原文
车辚辚(lín),马萧萧,行(xíng)人弓箭各在腰。
耶(通“爷”,父亲) 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gān)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xíng)人,行(xíng)人但云点行(xíng)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hái)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qǐ )。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 è ),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jiū)!
[编辑本段]注释
1.行:本是乐府歌曲中的一种体裁。但《兵车行》是杜甫自创的新题。
2.辚辚:车轮声。萧萧:马鸣声。行(xíng)人:指被征出发的士兵。
3.耶:通假字,同“爷”,父亲。走:奔跑。咸阳桥:指便桥,汉武帝所建,唐代称咸阳桥,故址在今陕西咸阳市西南。
4.干(gān):冲。点行(xíng)频:频繁地点名征调壮丁。
5.过者:过路的人,这里是杜甫自称。点行(xíng):当时征兵用语,即按名册点名征召出征。"但云"以下,全是行人的答话。
6.或:不定指代词,有的、有的人。防河:当时常与吐蕃发生战争,曾征召陇右、关中、朔方诸军集结河西一带防御。因其地在长安以北,所以说"北防河"。西营田:古时实行屯田制,军队无战事即种田,有战事即作战。"西营田"也是防备吐蕃的。
7.里正:唐制,每百户设一里正,负责管理户口。检查民事、催促赋役等。右时以皂罗(黑绸)三尺裹头,曰头巾。新兵因为年纪小,所以需要里正给他裹头。
8.武皇:汉武帝刘彻。唐诗中常有以汉指唐的委婉避讳方式。这里借武皇代指唐玄宗。唐人诗歌中好以“汉”代“唐”开,下文“汉家”也是指唐王朝。边:用武力开拓边疆。
9.荆杞(qǐ ):荆棘与杞柳,都是野生灌木。陇(lǒng)亩:耕地。陇,通“垄”,在耕地上培成一行的土埂,中间种植农作物。
10.秦兵:指关中一带的士兵。耐苦战--能顽强苦战。这句说关中的士兵能顽强苦战,像鸡狗一样被赶上战场卖命。
11.长者:即上文的"道旁过者",即杜甫。征人敬称他为"长者"。"役夫敢申恨":征人自言不敢诉说心中的冤屈愤恨。这是反诘语气,表现士卒敢怒而不敢言的情态。
12.关西:当时指函谷关以西的地方。这两句说,因为对吐蕃的战争还未结束,所以关西的士兵都未能罢遣还家。
13.比邻:近邻。
14.青海头:即青海边。这里是自汉代以来,汉族经常与西北少数民族发生战争的地方。唐初也曾在这一带与突厥、吐蕃发生大规模的战争。
15.啾啾:象声词,表示一种呜咽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