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的拼音怎么写
三,读音:[sān] 写做:sān 汉字笔画数:3 笔画:一、一、一。
名称:横、横 、横。 笔画数:3 部首:一 结构:单一结构 词性:数词、名词 三峡 [sān xiá] 三昧 [sān mèi] 三副 [sān fù] 三伏 [sān fú] 相关的谚语: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意思是: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2、不担三分险,难练一身胆。
意思是:只有经历了磨难才能练就一身胆。 相关成语: 昼日三接:一日之间三次接见。
形容深受宠爱礼遇。 至再至三:指一而再,再而三。
遮三瞒四:谓说话、做事多方掩饰,不爽快。 余声三日:语出《列子·汤问》:“(韩娥)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
后因以“余声三日”形容乐声余韵无穷,不绝于耳。 言三语四:形容人多嘴杂,议论纷纷。
事不过三:谓同样的事不宜连作三次。 参考资料 李新.常用词语大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2. 拼音的拼音怎么写
拼音的拼音是:[pīn yīn]。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八条规定:“《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国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献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并用于汉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领域。”根据这套规范写出的符号叫做汉语拼音。
汉语拼音也是国际普遍承认的现代标准汉语拉丁转写标准。国际标准ISO 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8年2月11日)正式通过的汉语拼音方案,被用来拼写中文。撰写者按中文字的普通话读法记录其读音。”
扩展资料
中国的汉语拼音运动是从清朝末年的切音字运动开始的。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挽救民族危亡和振兴中华的热情,激发着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提出了教育救国的主张,梁启超、沈学、卢戆章、王照都一致指出,汉字的繁难是教育不能普及的原因,因此,掀起了一场“切音字运动”。
1923年8月,教育部召开国语统一筹备会,决议组织“国语罗马字拼音研究委员会”。
1925年9月在北京的部分委员和一些语言学者自动组织“数人会”,提出了《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