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对联的写法及特点
对联 雅称「楹联」,俗称对子。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
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多谢 其他回答 对联 雅称「楹联」,俗称对子。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
织梦CMS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
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
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
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dedecms.com 横批(或称横额,横档、横幅、横披等),是对联的重要组成部分。
横批即如文章的标题,它能标示出一副对联的主题思想,是画龙点睛之笔,是锦上添花之笔。一般说来,横批对于联文有着概括、揭示、补充、说明等作用。
从使用范围说,对联最常用也是最原始的形式,是贴挂于楹间(因之又泛称为楹联)。上下两条联文,再配以门楣上的横批,便呈“门”之势。
对称是对联的最显著表现形式,中国的建筑美又多用对称这一传统的形式。建筑与对联结构相映成趣,这是联文加横批的又一个缘由。
但不是说,凡对联都有横批,如有些门额牌匾可代作横批,题赠联、挽联(不宜楹间贴挂的)等可以省去横批。 参考资料:/printpage.asp?ArticleID=2744 对联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种:1 春联 2 婚联 3 贺喜联 4 寿联 5 题赠联 6 集句联 7 趣对联 8 戏台联 9 名胜楹联 10 口语联 11 讽刺联 12 格言联 13 挽联 14 行业联 15 藏迷联 16 歇后联 大约归纳为这些,其中的对联文雅和打油类的皆在里面,我将下面一一解释. 以上是对联的总类 再说一下出对联方式;说这些的目的,是告诉大家在观察人家出联的含义,以便对出下联.,对联,首先要抓住对方的主题,也就是要义.其中,对联大致有以下几种:1、拆字 如“妙人儿倪家少女====搞弓长张府高才” “此木是柴山山出===因火生烟夕夕多”“张长弓,骑奇马,单戈合战===种重木,犁利牛,十口为田”再如“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切瓜分客上七刀下八刀”"十口为古,白水为泉,进古泉连饮十口白水===千里成重,丘山成岳,登重岳一揽千里丘山"“一史不通难作吏==二人相聚全凭天”“闵先生门里作文==吴学士天上口才”“里中田上土何下,岩畔石低山自高”等等。
拆字联,反映的是你对对联中所拆字的对称.也就是说,上联的眼在什么位置.你要一一对应.位置和对应的内涵是重要的.还有更精义的:段稽查未批人皮,何假之有==刘监督丢下金刀,比卵不如.这个就更体现了双重含义的对联,既是拆字,又是讽刺.单拆字隐藏的更加巧妙.不一举例/ 织梦CMS2、谐音 如“因何(荷)而得偶(藕)===有幸(杏)不须媒(梅)”“师姑田里担禾上(和尚)===美女堂前抱绣裁(秀才)”“二三四五===六七八九。
2. 唐代婚书怎么写,
婚礼古名“六礼”,即《仪礼士婚礼》疏所说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和亲迎,是婚事进行过程中的六个程式。
按照礼经规定,在行六礼之前应先遣媒人通辞,称为“下达”,获得准许后才能依此程式按部就班地进行。六礼各有不同作用,据《艺文类聚》卷四○《礼部下婚》引《郑氏婚礼谒文》采用较通俗的解释说:“纳采,始相与言语,采择可否之时。
问名,谓问女名,将归卜之也。纳吉,谓归卜吉,往告之也。
纳徵,用束帛,征,成也。请期,谓吉日将,亲迎谓成礼也。”
尽管说得不够清楚,但总的看来不过是婚姻之家从初达成协定后不断往来接触,直至婚姻完成的一些名目。且六礼虽始终被列入历代朝廷正礼,在后世看来却并不完全实用,所以有些便不免空存其名,有些却被充实以不同内容,书仪中的通婚书便是其中之一。
通婚书又称通婚函书,在赵守俨先生的文章中曾经有过介绍,并认为颇似后世的庚贴,但对其与古婚姻六礼的关系语焉未详。敦煌书仪中出现的通婚书,其具体样式如P.3442杜友晋《吉凶书仪》所示:通婚书皆两纸真书,往来并以函封。
月日,名顿首顿首。阔叙既久,倾属良深。
孟春犹寒,体履如何?愿馆舍清休。名诸疹少理,言展未即,惟增翘轸。
愿敬德厚,谨遣白书不具。姓名顿首顿首。
名白:名第某息某乙,令淑,愿托高媛,谨因姓某官位,敢以礼[请]。姓名白。
相对通婚书,女家也有答婚书与之对应:月日,名顿首顿首:乖展稍久,倾仰唯积。辱某月日书,用慰延伫。
孟春犹寒,体内何如?愿馆舍休宜,名诸疹弊,言叙尚馀,唯增眷仰。愿敬重。
谨还白书不具。姓名顿首顿首。
名白:第某女随言之)四德无闻,未闲礼则;承贤某息顾存姻好,不敢敬违。姓名白。
通婚书从内容而言即是求婚书,所说“皆两纸真书,往来并以函封”,据赵和平指出,乃是采用月日在前,一书两纸,每纸都有开头和结尾的复书形式。答婚书亦然,其两纸之分即依上分段所示。
赵守俨先生指出,通婚书“一幅是男方家长给女方家长通问候的短函,另附别纸,才是婚礼的主体”;是非常正确的。但之所以这样做却是礼仪格式的要求。
据同是杜氏所作的《新定书仪镜》引卢藏用《仪例一卷》说明,“古今书仪皆有单复两体”,但唐朝经过改革,只有“通婚和重丧吊答量留复体”。相对於一书一纸、月日一般放在后面的单书,以真书也即楷书书写、有着函封的婚书采用复体形式显然是为了表示尊敬和郑重。
后来吉凶复书的形式越来越少,唐后期婚书仪也常常改用单体,如P.3502晚唐《新集诸家九族尊卑书仪》。但只是去掉两纸中间的尾语和开头,词句略简单一些,基本层次和内容并没有变,这样寒暄和求婚答婚实际也就和到了一起。
婚书往来的措辞自然都要用敬语,而且要用对等的关系。例如通婚书的信封封题写成“郡姓名白书谨谨通某姓位公”两行,其“郡姓名白书”下,还注明“若尊前人,即云某郡官姓名”。
前人是指收书人即女方家长,郡指郡望,意思是说,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男方家长不但要称自己的郡望,还要加上官名。这样官族并重,一方面与称对方“姓位公”相当,一方面也表示自己身份配得上对方,给了对方足够的面子。
但是答婚书却在封题“某官郡姓名白答谨谨还某姓位公阁下封”的“某官郡姓名白答”下,注明“前人卑不用某官”,这个前人自然是指原来求婚的男方,意思是如果男方家长官小或无官,女方家长不能自署官名,以免显得以势压人。这样的署名方式除了刻意尊重对方外,似乎也暗含著门当户对的意思。
通婚书之所以又称函书是因为有木质的“函”作包装,且其规格很不寻常。P.2646张敖《新集吉凶书仪》称通婚书“切须好纸,谨楷书,紧卷於函中。
函用梓木、黄杨木、楠木等为之。函长一尺二寸,函阔一寸二分,函板厚二分,函盖厚三分,函内阔八分”。
尺寸有象徵意义的木函盖好后,“即于中心解作三道路子,以五色线缚”。写在面上的“封题函样”是“│谨谨上厶官阁下│全│厶官卫郡姓名封白”,三条竖线大概就代表了五色丝线分割成的三行。
其中用了“谨谨上”的最高规格,对对方加以官名阁下敬称,自己也署明官衔郡望。中间有一个“全”字,意义不详,但封题署“全”字者书仪中只见有给皇帝的题表函面、婚书及下面将要提到的纳徵版,其隆重性可知。
通婚书为何要用黄杨木等上好的木质包装并用最高规格的礼函呢?如赵文所说,“通婚书不是议婚,而是婚事既定后的一种形式上的礼节”,其内容虽然似乎尚属求婚性质,但是婚书中都写明是男方的第几子配女方的第几女,且有来有往,有求有报,显然已不存在下达后还被女方拒绝的可能,这样的婚书不会是写在通媒的一开始,而是在谈婚论嫁已经有了一定眉目之后。《唐律书仪》卷一三《户婚律》有“诸许嫁女,已报婚书及有私约,而辄悔者,杖六十。”
此条疏议曰:“许嫁女已报婚书者,谓男家致书礼请,女氏答书许启。”可见婚书是被作为双方正式缔结婚姻的凭证和必须遵守的婚约,甚至可以作为法律依据,这样的婚书恐怕是须男女双方慎重保存的。
3. 古代聘亲的帖子怎么写
泰安地区,在成婚的不同阶段,要用不同的婚帖。
帖的式样,虽然有一定的格式,但使用起来的简有繁。不论怎样省略,中要住纲就可以了,何为纲呢?即主家的姓名、结婚日期、贺喜日子,只要明确这几点,其他文词都是些衬托。
俗话说,“瓦匠怕垒角,铁匠怕打钉,木匠怕砍楔,先生怕写帖”。下面的各种帖式均直接采录自民间。
请媒人帖 谨占某月某日肃具豆觞 敬希。 文 礼聆 柯教性冀 届期光临不胜欣喜之至 右 启 *月志某翁某老先生台下 眷弟某某顿首拜 请女家看日子帖 谨某月某日恪具豆觞奉迎 台同共定良辰 届期光临 曷胜欣感 右 启 *月志某翁先生大人台下 姻眷弟某某顿首拜 定 亲 书 伏以 姻缘虽有天定 合作须凭人言 两家六礼未备 媒月予达寸函 恭维 *号先生之*令郎与*号先生*令爱 愿效秦晋之友 订作朱陈之好 共结丝罗之固 求偕琴瑟之调 余不揣酒以作伐 *年岁次*月*浣 之吉 添水**顿首拜 男 家 聘 启(首帽) 伏以 惠蒙冰语,不弃寒微许以令爱,与***为百年配偶,愧无兰田美玉,幸牵朱幔红丝,恭布徵忱。
伏乞 丙鉴 右 启 *翁亲家大人阁下 (次幅) 姻眷弟**薰沐顿首拜 乾造*年*月*日时生 呈 览 时 *年*月*浣 之吉 女 家 聘 启(首封) 伏以 瑶函特赐,德叨?荫,许以令郎与**为寒舍楣知葑之不遗益笃古妙燕莺萝之上,附更缔新欣用申舞奉迎答 覆 启 大姻望*志家亲大人阁下 (次幅) 姻眷弟**薰沐顿首拜 坤造*年*月*日时生 呈 览 时 *年*月*浣 之吉 娶亲花烛礼 谨具 花烛成双 宝轿一乘 喜红一端 彩毯全副 高灯*对 宫灯*对 百子花炮 息香满百 礼炮*响 火炯*对 金鼓全副 乐人*名 吉羊*只 喜糕伍元 果盒一对 喜酒*尊 苏饼几抬 福圆*盘 红茶两盘 莲子两盘 松子两盘 枣子两盘 奉申 年家眷*弟***顿首拜 先生择完婚吉日帖 谨占*月*日洁台喜筵奉迓 台从肃聆 鸿教性冀 届期临曷欣蒙 右 启 大冰监*老大人台下 眷弟***顿首拜 娶亲请贺喜帖 *月*日小儿完婚 敬备喜筵 恭候 台光 眷弟***拜 送 添 箱 礼 谨具 奁敬 几佰元 **顿首拜 娶亲辞贺单帖 吉*月*日小儿完婚 贺 眷弟***拜 嫁女请客单帖 *月*日小女归 洁酌恭候 台光 眷弟***拜 男家请庚帖 敬请 淑造 眷弟**顿首拜 女家回庚帖 坤命*年 月 日 姻眷弟**顿首 送 嫁 妆 计 开 轿夫八名 物类名称各** 右呈 台览 *村吉具 迎亲投帖 即告奉命 诣 府 迎亲 眷晚生**拜 迎亲礼帖 谨具 腥肴 *味 酒桌 *封 奉 申 聘敬 姻眷弟暨男晚生**拜 定鼓乐帖 兹定于*年*月*日用鼓乐八名 某日风雨莫误 *月*日定立 喜帖类一 1、亲家事 *翁*老姻兄 令郎花烛之事 人伦之始 姻愚弟***顿首拜贺 2、表兄弟婚 兄 **表 花烛之喜 弟 举案齐眉 愚表兄弟***顿首拜贺 3、女亲家 *老姻嫂 令郎弟***顿首拜贺 雀屏中目 姻愚弟***顿首拜贺 4、幼与长 *翁*老世太伯 令孙花烛之事 康健逢吉 世再晚**顿首拜贺 5、长与幼 奉父命恭贺 兄 *翁表 花烛之喜 弟 开睢起 愚表弟***顿首拜 6、妻兄弟婚 兄 岳父大人尊前**内 弟 花烛之喜 鸾凤和鸣 愚子婿**顿首拜贺 7、仁兄弟婚 兄 *号*老仁 花烛之喜 弟 德重河洲 贺如弟***顿首拜。
4. 选择婚姻吉日如何写婚书
封 面:万福之源或福寿双全或婚元选择
正 文
乾 造: **岁或**年**月**日**时生(出生日期最好用干支)
坤 造:**岁或**年**月**日**时生(出生日期最好用干支)
谨遵婚元通书选择嫁娶吉期:
-----主婚翁命不犯天罡,福寿大吉
-----主婚姑命不犯河魁,福寿大吉
-----娶婚男不犯命星,喜庆大吉
-----行嫁女不犯命星,喜庆大吉
-----婚嫁择定于本年农历*月*日*时进宅大吉
阳历*月*日*时(分两行,月、日时只写一次)
-----论新人上轿宜面向*方,迎喜神大吉大利
-----论新人下轿宜面向*方,迎福神大吉大利
-----论新人梳妆上头宜面向*方,迎福神大吉大利
-----论新人娶送客忌妨***三相避之大吉大利
-----账房宜用*房*间 贴*山顶*墙*日*时安之大吉
-----路遇井石庙宇宜用红毡遮之大吉。
天地氤氲 咸恒庆会
金玉满堂 长命富贵
龙凤呈祥 永结良缘
(选其中二句即可)
(各地婚书虽有些差异,但基本格式和内容也就这些。)
5. 婚嫁 预报佳期 写法
婚姻关系确定后,男方请地理先生看期,挑选黄道吉日成婚。
结婚的时间,一般由男方决定,男方要挑选出二至三个时间,由女方选定,平江这一习俗很有科学道理,主要原因是别让结婚期碰上女方的经期。为了确定结婚时间,要把佳期写在红纸上,叫“预报佳期”书。
“预报佳期”书写好后,送交媒人,正式启媒,要送启媒礼。有的地方另外有一红包给使者,从猫眼中递给媒人,媒人接到红包后,拿一半赏给使者。
媒人收到“预报佳期”书后,立即送给女方。女方确定日期后,写出“允期书”,同时写上送亲人名单,名单注明姓名、关系、年龄、性别,交给媒人,媒人立即将“允期书”一起送交男方。
“允期书”到后,双方各自准备出嫁和迎亲事宜。第一个共同准备的是,男女双方各自向自家的亲戚发出邀请书,请他们到时参加婚礼,平江过去的邀请书很讲究,一般用大红纸折成五折书,也叫五柬书,外面用红纸套,红纸套外再粘红纸签。
邀请书有两种写法:一种把称谓写在红纸套上的红纸签上;另一种写法是红纸签上只写一个缄字,称谓写在书内。送邀请书的对象凡是平常走动有来往的亲戚,都要发邀请书,一般的朋友发请柬。
邀请书的称谓是对男主人而言的,平江为尊重女主人,另有一小张红纸请柬,贴在请书内,上书“同日恭迎***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