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粘质土要怎么让它变疏松
改良粘土壤的方法具体如下:
客土法:人为掺沙,掺沙是提高黏质土孔隙度、增加通透能力的有效措施。具体掺沙比例视土壤黏重程度而定,为了防止播种后畦面板结,影响出苗,播种田的覆土掺沙量应适当增大。
改善土壤结构:增施有机肥。适当增施热性有机肥,也是改良黏质土壤的有效措施。半分解的有机质能使土壤疏松,土壤孔隙度增加。由于腐殖质的黏结力和黏着力均明显低于黏粒,因此有机肥能降低黏土的黏性。
施用有机肥料可以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使土壤中空气和水的比值协调,使土壤疏松,增加保水、保温、透气、保肥的能力。
深刨深耕:黏质土底层(20~40cm)的通气性和渗水性很差,整地时应适当深刨深耕,促进土壤熟化,增加孔隙度。如果底层土过于冷凉,可将底层土用铁锹或专用犁铧疏松一下,但不把底层生土翻上来。
扩展资料:
粘质土类土壤性状如下:通透性差 颗粒细微,粒间孔隙小,通气透水不良,排水不畅,容易造成地表积水、滞水和内涝。
粘质土类土壤保蓄性强
土粒细小,胶体物质含量多,土壤固相比表面积巨大,表面能高,吸附能力强。吸水、持水、保水、保肥性能好,但肥效缓慢。
粘质土类土壤养分含量丰富
土壤中以次生矿物为主,其本身养分和吸附外界养分多,潜在养分贮量丰富,特别是K、Ca、Mg含量较多。但养分转化速度慢。
粘质土类土壤土温变幅小
粘性土水分含量高,空气相对少,地温上升下降均缓慢,尤其在早春,气温低、土温不易回升,常常造成小麦返青晚,不利发苗,故常把粘质土称为冷性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粘质土
2. 粘质土的慢剪试验步骤
基础强夯试验方案一、强夯试验1、试验前的准备工作1.1确定现场强夯试验区在检修闸、进口渐变段桩号26+326.51 ~ 26+391.51基础范围内选定一块较为平坦的区块,作为本次试验的Ⅰ号试验区位,试验区面积26*19.5m;渠堤桩号25+347.3~26+326.51段强夯试验区位置设在桩号26+286.72处,作为本次试验的Ⅱ号试验区,试验区面积20*20m。强夯位置及试验区平面布置与Ⅰ、Ⅱ号试验区夯点布置见图。1.2试验区整平自卸汽车配合挖掘机对试验区清基30cm,用推土机进行整平,将大的石块或垃圾拣出试验区,以免影响试验效果。1.3原状土试验在I#试验区位,施工图纸显示有一个地质探坑,探坑位置在桩号26+391.51处。通过上述探坑资料,可以知道地面下各层原状土的含水量、干容重、湿陷性、压缩性、剪切性试验指标,同时可以绘制出土层深度与含水量、干密度的曲线图。检修闸26+326.51~ 26+391.51处原状土取样区设在26+386.956位置处,取样深度距地面7米,同时在I#试夯区26+386.956位置做原状土标准贯入试验,贯入深度8m;渠堤25+347.3~26+326.51段强夯范围内原状土取样设在26+277.739处,取样深度距地面7m,同时在26+277.739处做原状土标准贯入试验,贯入深度7m。2、强夯试验组数本工程在桩号26+277.739和26+386.956处的两个地质勘探孔地质报告数据可以作为本次试验前的地质基础数据。试夯后分别在Ⅰ号、Ⅱ号试验区内各挖一组探坑,分别取样,得出夯后的技术数据如:各层原状土的含水量、干容重、湿陷性、压缩性、剪切性试验指标,同时也可以绘制出土层深度与含水量、干密度的曲线图。然后与夯前地质数据进行比较,得出最佳强夯试验参数,上报监理工程师批准后作为强夯施工的控制参数。3、强夯试验步骤3.1强夯机具的选择3.1.1夯锤的选择 根据规范规定:圆形锤印易于重合,本工程选择圆形锤;本工程夯锤直径2. 5米,选择夯锤重20吨,为铸钢材料,吊环为φ50,4φ300排气孔。3.1.2起重机的选择 本工程拟投入40t吨履带式起重机两台,采用自动脱钩装置,起重能力大于1.5倍锤重,40t>20t*1.5=30t,最大落距为15米。3.1.3自动脱钩装置 40吨履带式起重机采用自动脱钩装置。拉绳一端固定在锁柄上,另一端穿过转向滑轮固定在臂杆底部横轴上,当夯锤起吊到预定高度时,开钩绳随即拉紧,而脱钩装置开启,夯锤脱钩下落。同时可保证每次夯击落距相同。3.2强夯施工的技术参数 强夯法加固地基要根据现场的地质情况、工程的具体要求和施工条件,根据试验选择确定有关技术参数,包括锤重、落距、夯击点布置及间距、夯击击数、夯击遍数、两遍之间的间歇时间、平均夯击能、加固范围及深度等(通过室内试验测定土的干密度、空隙比和湿陷系数。I#试夯区强夯设计采用2000KN.m,夯击能的处理深度为6m,位于第⑥层黄土状重粉质壤土上,测定其干密度不小于1.65g/cm3、最大空隙比e不大于0.655,湿陷系数小于0.015;II#试夯区强夯设计采用3000KN.m,夯击能的处理深度为7m,位于第⑦层重粉质壤土上,测定其干密度不小于1.67g/cm3、最大空隙比e不大于0.630,湿陷系数小于0.015)。3.2.1锤重及落距 锤重(G)和落距(h),它直接决定每一击的夯击能,影响加固效果的重要因素。本工程选定锤重20吨、落距5~15米。3.2.2夯击点布置 本工程属大面积强夯,试验拟采用正三角形和正方形两种布置,因本工程土质为粉质壤土,强夯机夯锤直径为2.5米,从规范JSJ79-2002查得:(1)、正三角形布置:强夯地基第一遍采用间距为夯锤直径的2.5~3.5倍,应为6.5m,落距10m,以后间距逐渐缩小,落距根据沉降情况亦可逐渐减少;(2)、正方形布置(脱离规范,根据出口段强夯施工经验和本标段地质情况):强夯地基第一遍拟采用夯点间距5m,落距15m,以后间距逐渐缩小,落距根据沉降情况亦可逐渐减少。3.2.3夯击击数和夯击遍数按土体竖向压缩最大,两侧向移动最小的原则,通过单点试夯,观测夯击坑周围土体变形来确定夯击击数和夯击遍数,按规范规定,当单击夯击能小于4000KN.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