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个朝代,清朝该怎么写
很多独一无二的句子;
“清朝,一个由蒙古族努尔哈赤后裔控制时期的中国。”
“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建国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1636年(明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25] ,史称清朝、清代;亦称为大清国、清国。 因为统治者是满族也有满清这一称呼。近代以后在与西方交往中,还短暂的以中华大清国来签订不平定条约 ,此后大清国和中国两词混用,逐步使中国这一称呼替代了大清国。 辛亥革命后以及民国期间对其称呼多为前清。
2. 清朝写字用什么体
清朝时候还没有普及硬笔,所以都还是写毛笔字。而毛笔字无非就是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没有其他了。仿如什么章草,瘦金,行草都不出这几种大类别。
在所有朝代,这些字体都是并行存在的,只要它已经被创造了出来。但是某些时代,却都有这个时代的主流字体,这个倒不假。
比如,唐朝比较楷书和碑学比较流行。书学作为唐代学府中六门学科之一,要求应试者必须是“楷书遒美”。4个楷书最有名的大家3个都在唐朝。除了这3个,褚遂良、虞世南等都是楷书大家。
至于你说的清朝,那据我所知,要分2种情况。
1,在清代的官场,主要流行一种馆阁体的字,其实就是楷书,不过是书写风格比较秀气,圆滑,说白了,没有性格。你见过乾隆的字没有,我在西安碑林见过,典型的馆阁体。还有人说乾隆诗书俱绝,我晕,字就不用说了,诗真是不怎么样。康熙酷爱董其昌的书法,至乾隆又推崇赵孟頫的书法。董和赵的字都是很秀美圆润的,很多人骂赵孟頫品行不好,不忠不义,都是从他的字骂。天子喜欢,天下人也只好效仿。by the way,雍正的字到确实是不错。后来,要求科举考试里面必须写这种字,你想想,一旦成为教育制度,那还不是普及很快。所以清代馆阁体十分流行,尤其在乾隆时候。为什么会是馆阁体,一定会有这个疑问。呀,这就话长了。建议你去网上找,应该有介绍。大概说,除了皇帝的喜好外,从哲学和历史角度说,就是清代搞文字狱,文化压迫,人的思想被压抑,个性得不到张扬,政府也乐于看到这样的场景。人人圆滑,人浮于事,于是字如其人而已。艺术只是表现形式,其实都有它存在的内部哲学原因。
2,也正是馆阁体的盛行,在清朝许多真正有头脑,有思想的书法家,十分厌恶当时的局面。而且,由于文字狱,很多学者不能搞其他学问,只好搞考据学,考据金石,而金石之上所刻文字,都是篆隶。所以反而就是在清代,很多有思想的书法家倡导反璞归真。于是反而篆书、隶书和北魏碑体在清代是有很多人写的。而且比较有成就。邓石如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其他字体也并非没有人写,但是主流应该就是2个,一个是以赵孟頫的字为基础的圆滑妍媚的风格,所流行的就是馆阁体,另一个是以碑学为主的古朴逑劲的字体。时间分配上,应该是前者早一些,后者晚一些。
3. 清代俞樾写的俗以喜人面谀者曰“喜戴高帽”这一段
俗以喜人面谀者曰喜戴高帽.有京朝官出仕于外者,往别其师.师曰:“外官不易为,宜慎之.”其人曰:“某备有高帽一百,逢人辄送其一,当不至有所龃龉也.”师怒曰:“吾辈直道事人,何须如此!”其人曰:“天下不喜戴高帽如吾师者,能有几人欤?”师颔其首曰:“汝言亦不为无见.”其人出,语人曰:“吾高帽一百,今止存九十九矣.” (清·俞樾《俞楼杂纂》)世俗把喜欢别人当面阿谀的人称为:喜欢戴高帽子.有一个在京城做朝官的人被派到外地当官,临行时,去向他的老师道别.老师说:“外地的官不好做,应当谨慎一些.”那人说:“我准备了一百顶高帽子,逢人就送他一顶,可能不会和人产生矛盾了吧.”老师生气地说:“我们读书人应该直率待人,何必给人戴高帽子呢?”那人说:“天下像老师您一样不喜欢戴高帽子的人,能有几个呢?”老师微微点头说:“你的话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那个人告别出来,对人家说:“我的一百顶高帽子,现在只剩下九十九顶了.”【注释】①谀:奉承.②适:遇到、逢到.③龃龉(jǔyǔ):上下牙齿不齐.比喻意见不合,产生矛盾.④直道:直率的方式.事:对待.⑤欤:呢.句末疑问语气词.⑥颔首:点头. 这里的高帽即为名词的本义,高帽子。
4. 清代字"一两"怎么写
————清代银币上的“一两”写法
——也有写成“壹两”的
5. 清朝墓碑写法
提到清代书法,向来被“碑帖二学”所笼罩,这是由于当时强调学习范本的变换所致,但这只是表面。清初陈奕禧、何焯等学者已看到碑版的价值,又经阮元呼吁、包世臣力倡、康有为完善,遂使学碑者众。却因积习日久,终成流弊。
1 .以晋唐行楷为主: A在“二王”范围内求活动的,有董其昌、王铎、姜宸英、张照、刘墉。B于“二王”以外另辟路径的,有黄道周、倪元璐、沈增植。
2 .以魏碑为主的: A写方笔的,邓石如、赵之谦、李瑞清,包世臣。B写圆笔的:张裕钊、康有为。
3 .篆书:邓石如、吴大澄、杨沂孙、吴昌硕。
4 .隶书:郑簋、朱彝尊、桂馥、金农、伊秉绶、何绍基。
5 .颜体:刘墉、钱沣、伊秉绶、何绍基、翁同龢。
参考;清代书法史的写法——关于碑帖二元论的反思
来源:
6. 清代圣旨怎么写
给楼主举例一条
董鄂氏死后第三天,即八月二十一日,福临(也就是顺治帝)谕礼部:“皇贵妃董鄂氏于八月十九日薨逝,奉圣母皇太后谕旨:‘皇贵妃佐理内政有年,淑德彰闻,宫闱式化。倏尔薨逝,予心深为痛悼,宜追封为皇后,以示褒崇。’朕仰承慈谕,特用追封,加之谥号,谥曰‘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其应行典礼,尔部详察,速议具奏。”
清代圣旨文书则分为两种,用汉文和满文合璧书写,汉文行款从右至左,满文行款从左至右,然后合于中幅而书日期,并钤盖“制诰之宝”或“敕命之宝”。
真实的皇帝圣旨并没有奉天成运,皇帝诏曰和钦此的这些套话,这主要是古代戏文中是这么唱的,现在的电视也这么演,大家就认为是这样的。一般古代圣旨分两种:圣旨开头是昭曰是由皇帝口述旁人代写的 而开头为制曰是由皇帝亲手所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