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路名英文翻译
中国路名翻译规则:路名、街道名用拼音翻译,即“X路 ”:“X Road”
中山中路:Zhongshan road
湖南中路:Hunan road
中文地址的排列顺序是由大到小,如:X国X省X市X区X路X号,而英文地址则刚好相反,是由小到大。如上例写成英文就是:X号,X路,X区,X市,X省,X国。
其中高速公路为“Expressway”,高架路为“Elevated Road”,公路为“Highway”,环路(线)为“Ring Road”,路/马路为“Road”,支路为“Branch Road”,道/大道为“Avenue”,街/大街为“Street”,弄为“Alley”,支弄为“Branch Alley”,巷为“Lane”,径为“Path”。
扩展资料:
中国路名翻译的注意事项:
专名部分应当音译,使用汉语拼音。其中,以a、o、e开头的音节紧跟在其他音节之后,必须加隔音符号(')。
汉语拼音部分不得使用缩写形式;专名是单音节的,其通名部分先作为专名音译,再按通名意译。如:西街为“XijieStreet”;新路为“XinluRoad”;管弄为“GuanlongAlley”。
对于属性词的译法,表示同一条道路不同路段,且位于专名前的属性词应当音译,使用汉语拼音,如西宝兴路为“XibaoxingRoad”、东宝兴路为“DongbaoxingRoad”。
表示同一条道路不同路段,但位于通名前的属性词应当使用英语词语,如方位词“东、南、西、北、中”,翻译时置于整个路名之前,如:南京东路为“EastNanjingRoad”、北京西路为“WestBeijingRoad”。
2. 路名的快速记忆
这是当时的国民政府对道路命名的一种方案为基础制定的,没有特别的指向,主要道路多采用主要的省市名。
这些路名,解放后变动也不大。 解放后,新政权要对上海的路名要进行改置,后来的大量全国地名路名就是这样出现了,当然也保留了一些原有的路名.--如中华路就是原有的路名. 一般而言,上海道路的地名是与全国的省份的各大体方位大致相同,如我国的东北省份在东北方向,反映在上海的地名上也在上海的东北方向。
松花江路,鞍山路等,在杨浦区--在上海的东北区。 还有上海地名的命名规则是,纵向(南北走向)是省的名称,横向(东西走向)则是省以下的市、地区、县的名称,如南京路,九江路,汉口路,福州路,延安路等是横向;而四川路,江西路,河南路,福建路,浙江路,贵州路,广西路,西藏路等--纵向。
当然也有特例,如广东路它是省名的路,但它却是横向。 这规则在后来的运用上,基本上是这样的,可能特例会比较多。
如成都路它是纵向的,但按规则它应该用在横向的路名上。 上海:路名解读城市 □本报驻沪记者沈颖摄影李江松 “私人记忆档案” 一个熟悉的地名往往构成记忆的大海,而地名像珊瑚礁保存一个错综的秘密,在人和地名之间有一份默契。
有些说来还不无讽刺。周泽雄在他的上海回忆录里写道:“然我的初恋得以在花溪路展开算得一个好兆头,但正是在凯旋路,我陷入了爱情的滑铁卢。
还有一次,当我自以为已经优哉游哉地把爱情从武宁路牵扯到富民路,继而又从市中心的襄阳公园大踏步地拓展到僻远的临江公园时,在一条大名叫‘团结’的路上,我和她又差点鸡飞蛋打。” 地名是有其象征意味的,但这份意味不可能得到人民币那样的共同流通和集体接受,亦即不可能是字面上的那种,它属于你,而你或许又无从向他人道及。
仇女士家在四川路边的一座小洋房,虽然是与六户人家合住。毕业于著名的复兴中学,在四川北路顶端。
这条路上的每一寸沥青和水泥都见证了她20岁以前的青春,用她的话说:“这条街上每一爿店铺里面的每一个柜台卖什么,我都知道。” 但是她的领地发生了巨大变化。
每一次仇女士回娘家到四川路来转转,都会发现变化的东西。说到这里时她的眼角不住向上翘动,仿佛是一个王后在说后花园里,那个粗心的园丁没有按照她的意思修剪,结果“弄得一塌糊涂”。
她曾经是这条路当之无愧的主人,至少是主人之一。而她的丈夫周先生则不是。
他出生于四川路不远的海拉尔路。两条路之间还有一条路,名叫四平路。
在人口密集的虹口区,四平路一度是一个分界,它的东面是海拉尔路等地的棚户区,以苏北人为主,以西是四川北路、欧阳路等广东人的后裔。在1949年以后上海相对封闭的日子里,四平路两侧是两个街区,也是两个阶级,周先生为了打通这两个街区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过年前周先生回到海拉尔路,看到自己爱之恨之的棚户区已经被推倒。这里成了新的住宅小区,均价达到7000元一平米。
他说他感觉“一下子被呛住了”,只能把车停好悠悠地抽了很长时间的烟。 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关于地名的私人档案袋,各种地名都已被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分别归档。
敲入城市的历史密码 而对于一座城市,地名就像一套密码,你只有了解这座城市的全部底蕴,才有可能一一破译。 上海的城区不断扩大的过程,就是路名规律变化的过程。
最早的上海城区局限于现在黄浦区南部还被称为南市(以前这里是单独的南市区)的一个部分。聚集了一批“尚文路”、“蓬路”、“望云路”等一批并不规整的路名和以当地大姓为命名的很多弄堂,“翁家弄”、“吴家弄”等。
也许当年的上海太小了,人口也不多,路名混杂不至于让人迷路。 随着上海的变化,马路在被拓宽、延长和对接,这些路名也正在逐渐消失。
但这个地区作为上海核心的时间是最长的,有好几百年———对于年轻的上海来说,这个数字和史前已经没什么区别了。 1840年以后,南市北面的一条小河“洋泾浜”开始引人注目,这条普通的小河成了英租界南缘的界河,同时也成了两种社会制度的界河,“东方”和“西方”的界河。
其两岸也成了标准的华洋混居地,于是一系列不中不洋的词汇被冠名为“洋泾浜英语”。 由于迅速膨胀的人口,租界之间的频繁往来,滨河被填平造路。
取何路名,一番争论,最后成了以英王命名、以法文拼写的中国大马路:爱丽诗路。上海解放后更名延安路,革命圣地之路。
改革开放之后,这里又建高架路,延安路高架桥。由一条河,变成一条马路,又变成一条空中通衢大道,这不仅是一条路的历史,而且是映照着城市成长的城市发展史。
“一直到今天,要是只用一个词汇来概括上海,‘洋泾浜’可能还是最合适的称谓,虽然这条小河已经不复存在近一个世纪了。”研究上海历史的老先生说。
上海若没有淮海路,上海人将失却很多精致和布尔乔亚式的生活热情,这条最初由法国人筹划的大街,最早在1901年时叫“宝昌路”,宝昌本是法租界公董局的一位董事,一位“爱法国,也爱中国”的法国佬。他在法租界连续当了17年公董局董事,管理法租界的市政建设。
1914年改为霞飞路。早在1885年,这个年轻的法国工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