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的笔顺和写纳
大的笔顺和写纳
大的笔顺和在米字格的写法如下:
大的钢笔写法如下:
2. 悬针竖怎么写
悬针竖和垂露竖的写法 一般来说,竖要写得挺拔,写得挺拔才能显现出精神。怎样才能写得挺拔,一是不要把竖写得过直,二是运笔有力。
竖不宜过直,就如同人的直立一样,要挺胸,但不宜过直,站得过直就要含胸,这样站着虽说是前后一条线,自己不舒服、不自在。别人看也觉得别扭,这叫过尤不及,所以说不要过于求直。
竖贵有力、竖画贵在有力,与竖画的过直也有关系,柳宗元说“努(竖)过直而力败”这是因为竖画过直就如同是立着的木头,板滞。宋朝的陈思说“直则众势失力,滞则神气祛散”。也就是这个意思,因而,前人在写竖画时或左或右地总有些欹斜(写横画时都有些略向右上),并不过于求直,这一点在欧体书法中尤为明显。智永说“竖为努(永字八法中称竖为努),用力也”。写竖画用力,这个“力”与我们平时所说的力有所不同。移动一样东西,鼓鼓劲、加把力,也就可以了。用笔可不行,功夫不到,一竖就是写不出挺拔的效果来,说是把浑身的力都用上去,即使将笔杆子捏断了也是不行,这是事实,不可强求。因为用笔的力,不在手上而是在笔端,而要使笔端有力这就需要有技巧,需要有驾驭和娴熟使用技巧的功夫。因此这要有个锻炼的过程。这就叫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写竖画,要逆锋起笔,向右顿笔,然后稍提转折向下(向上回锋收笔便是一点,向右上运笔便是写一横)运笔,最后如果顿笔左上回锋收笔便是垂露竖;若是顿笔后提笔出锋便是悬针竖。要得竖画有力,起、行、收的三个用笔过程都要认真对待,切不可一落笔便直行笔,养成习惯后纠正起来也就比较困难。逆锋起笔要如董其昌所说,就象是用锋利的宝剑斩钉截铁那样,干净利落,不要以模糊为藏锋;收笔回锋要尽全力,不能草率;行笔要如元朝的李溥光所说:“努(竖)之法用弯行曲扭,如挺千斤之力”。“弯行曲扭”说的是用笔要有斜正上下,平侧偃仰,这样就能使笔锋得到控制和调整,使笔锋始终是在中锋的状态下运行,这样就能使笔锋与纸的摩擦力增加,笔锋与纸的摩擦力增加就会有涩势,有涩势就会有阻力,有阻力笔锋就象是逆水行舟,每进一分,都要尽一身的力气来向前挺进,这样写出来的竖画,自然是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直中见曲,如“万年枯藤”。
竖有垂露竖、悬针竖,还有内曲竖、外曲竖等。
3. 垂露竖怎么写
含有垂露竖的字有:下、吓、川、串、申
一、下拼音:xià
释义:
1、位置在低处的,与“上”相对:下层。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9b9ee7ad9431333431356634下款。
2、等级低的:下级。下品。下乘(佛教用语,一般借指文学艺术的平庸境界或下品)。下里巴人(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艺术,常与“阳春白雪”对举)。
3、方面,方位:两下都同意。
4、次序或时间在后的:下卷。下次。下限。
5、由高处往低处,降落:下山。下车。下马。下达。
6、使降落:下半旗。下棋。
7、进入:下海。
8、投送:下书。
9、到规定时间结束日常工作或学习:下班。下课。
10、谦辞:在下。下官。
11、颁布:下令。
12、攻克:攻下。
13、卸掉:下货。把他的枪下了。
14、用,投入精力:下工夫。
15、退让:争执不下。
16、做出判断:下结论。
17、量词,指动作次数:打三下。
18、用在名词后边。
19、用在动词后边。
20、少于:不下二百人。
21、动物生产:鸡下蛋。
二、吓拼音:xià
释义:使害怕:吓唬(“唬”读轻声)。挺吓人的。
三、川拼音:chuān
释义:
1、河流:名山大川。川流不息。
2、平原,平地:平川。米粮川。
3、〔川资〕旅费。
4、特指中国四川省:川剧。川菜。川贝。
四、串拼音:chuàn
释义:
1、多个同类东西连贯在一起:串讲。贯串。
2、连贯起来的东西:串珠。串铃。
3、错误地连接:串行(háng )。串味。串换。
4、互相勾通、勾结:串气。串供。串通一气。
5、由这里到那里走动:串乡。串门儿。
6、扮演戏剧角色:串演。客串。
7、量词,用于连贯起来的东西:一串儿葡萄。
五、申拼音:shēn
释义:
1、地支的第九位,属猴。
2、用于记时:申时(下午三点至五点)。
3、陈述,说明:申述。申斥。申辩。申冤。三令五申。申请。申报。
4、重复,一再:“申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姻”。
5、中国上海市的别称。
6、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