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云南》的中文拼音怎么写
【词语】 云南
【全拼】: 【yún nán 】
【释义】: 简称滇或云。在我国西南部。省会昆明市。面积38万多平方公里。人口3,255万(1982年)。少数民族约占全省人口三分之一。有彝、白、傣、哈尼、壮、苗、傈傈、佤、回、纳西、拉祜、景颇、瑶、藏、布朗、阿昌、怒、蒙古、崩龙、独龙、普米等族,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山区植物垂直变化显著,有大片原始森林和樟、楠、椿、柚等珍贵木材。农产以稻、玉米、小麦、薯类、烟草、甘蔗、茶叶等为主,南部并产橡胶等热带作物和水果。特产紫胶、金鸡纳。山区产多种药材。富锡、铜、铂、铅、锌、铁、盐、煤等资源,大理石闻名中外。解放后,有色冶金、钢铁、机械、电力、煤炭、化学、水泥等工业发展迅速。
2. 怎么写《云南的歌会》有关漫歌的作文
领略山路漫歌的环境美 自古以来,云南人民能歌善舞,大量的民歌流传至今,具有独特的风俗美,这种风俗美与特定的环境,当地的人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是需要深入体会的地方,因此需要品味体会“山路漫歌”这个片断中的环境描写的作用.还真正理解风俗美与特定环境、当地人物之间的密切关系.1、“山路漫歌”这个片断几乎没有写所唱的歌,写了些什么内容?这个片断重在描写景物:蓝蓝的天,成片的树林,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和蓝天相呼应的粉蓝色报春花,着重写了两种鸟:一种是喜欢独唱的戴胜鸟,另一种是喜欢群唱的云雀.这些景物构成了云南四季如春、自由奔放的地域环境.2、作者写这些景物运用了哪些手法?(需明确作者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调动多种感觉器官,绘形、绘声、绘色,全方位多角度进行描写的方法) 景物的特点:调动多种感觉器官,绘形、绘声、绘色,全方位多角度进行描写:蓝天白云、葱翠的树林、山花烂漫的小山坡是静态的,是色彩斑谰的;戴胜鸟和云雀边飞边唱,嬉戏呜叫是动态的,它们的歌唱是欢快悦耳的.作者运用动静结合、声色相融的手法,使这幅立体自然画卷真得是美不胜收.赶马女孩子面对如此美景,心中充满喜悦,为之陶醉,情动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怎能不情不自禁的纵情歌唱呢?3、假如你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又是赶马女孩子中的一员,你会唱出什么样的歌?(民俗的形成与环境、人物的密切关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云南的人美、歌美,主要是因为云南秀丽明媚的环境美,这种歌会的风俗也代代相传下来.体会作者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3. 写一篇关于云南的作文
彩云之南
恰似一抹出水芙蓉,浓妆淡抹,亭亭玉立。宛如江南水乡,水墨勾勒,美不胜收。遥听水声潺潺,红木雕花,似进流水人家。
古镇青青,人有情
再到丽江,和初次去的感受有些许不同,古镇的白墙青瓦未变,水车还是不停的转着,小店里还是生意兴隆,也有服装奇异的店员在吆喝着招揽生意,酒吧还是彻夜的灯红酒绿,夜晚的喧嚣正好衬托出丽江古镇的静谧宁静。大街小巷都有丽江的特色小吃,云南十八怪,诸多美食,眼花缭乱。顷刻间,看见一个大约四五岁的小女孩,手持一把红玫瑰走到游人的面前,低声说了几句,只见一位年轻男子买了几朵鲜花拿到他对面的女子面前,郎才女貌。又见那小女孩真诚的目光,至今难以忘怀。回客栈的路上,看见两旁都是卖水果或是小吃的人们,声音热情饱满,铿锵有力,招呼着来往的人们去买他们的东西。我买了两袋硬柿子,嘴里啃一个,甜得有些微苦。
古道窄窄,马蹄快
又到拉市海,我们还是选了骑马游茶马古道,马背上,抬头便是悠悠白云,前方是连绵起伏的山脉,脚下便是泥泞的茶马古道。茶马古道,一条千年的古道,让人倍感生命的厚重,历史底蕴的沧桑。过了几十分钟,我们就骑马来到湿地划船, 水面上涟漪泛起,湖的中央有一块绿地和一片水葫芦。遥望青山在即,身处花海丛深。霎时小雨淅沥,却感古风神韵。
古栈悠悠,静无息
我们住在丽江锦绣花园客栈,这里环境幽静,小桥流水,古香古色。夕阳下古朴的纳西民居,更显几分沧桑与岁月的积淀。 夜色降临,四方街上人流熙攘,篝火堆旁,纳西族阿妈跳起舞来,轻快的节拍,跳动的火焰,诠释着这里生活的安逸,火光下映着阿妈苍老的面庞,不见岁月无情,只有幸福的笑靥……四方街由来便是古镇的中心,是茶马古道文化的产物,是马帮文化的写照,正是这艰辛的茶马古道,书写出漫漫的滇北文化。 夜渐见深沉,酒吧街成了最好去处,灯红酒绿,清歌曼妙,推杯换盏中忘却身处异乡,纸醉金迷时只知情迷九天。喧闹中添一抹寂静,是丽江古镇特有的景象。榆柳掩映,潺溪环绕,炊烟直上,鸡犬相闻,说不出的田园风情,道不尽的春光旖旎。路旁时有繁花处处,更兼绿柳茵茵,路人民俗打扮,三五徐行,或一二比肩,纵身无华服,亦神采奕奕,各有喜色,未见愁容,其怡然之态可比桃源。 华灯初上,倦鸟归息,五花石路上,三五行人;清风徐来,柳枝摇曳,入城河畔边,轻歌曼妙。
古曲嘤嘤,传四方
丽江的悠悠历史承接着我们对前世今生的联想,恍惚中,似乎,丽江,就是前生的归处。它收纳四面八方来的路人,作为游人,它甘心成为你路过的风景;而对于那些一直漂泊颠沛的灵魂,它是他们的归宿。以高原温暖澄净的阳光洗净他们路途的风尘,用沾染雪山神圣的清风拂去他们的疲惫,却仍旧把道路伸展在他们面前,提醒他们,仍旧可以继续上路。然而同时,这也是在说:这条你们走出去的路,也是你们回来的归途。然而丽江,也是漂泊在外的流浪歌手的故乡,在他们的音乐中,你或许能听到流浪的脚步,沧桑的呼吸,对路途和生命的丈量,同时也有理想的力量像海潮一般澎湃汹涌。 丽江,接纳了他们,同时也哺育了他们,让他们完成了心中最初的音乐梦想。
古茗淡淡,香益清
丽江雪茶在中国药典中的地位不菲,据《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雪茶本非茶类,乃天生一种草芽,土人采得炒焙,以代茶饮烹食之,入腹温暖,味苦凛香美”。今天,我有幸品尝到了来自丽江雪山的白露,抿上一口,清苦浓郁回味无穷,再品一口,清淡甘甜陶醉其中。这,就是丽江的雪山白露。
独自守在书房,沏上一杯茗香,茶之氤氲在荡漾。轻轻翻开纸张,让我嗅到淡雅书香。她不同于花香,沁人心脾幻想。她摒弃世俗的肮脏,让人静心独守空房。书香恰溪水涓细流淌,奔向浩瀚大海,酝酿无穷力量。我与诗书促膝交谈,想把丰厚知识蕴藏。
回首这次丽江之行,说不清的感受,只好以此来表达我对丽江的无限感慨。
4. 云南话翻译
云南方言,总体上属于北方方言。
明代的屯田,对云南汉语方言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随着人们历史文化知识逐渐丰富,终于明白,云南方言的形成,与汉民族的迁徙以及今天民族格局的形成有密切关系,云南方言其实就是历史上的中原汉语方言,研究这些方言词语,可以解释许多历史文化的问题。
可惜记录的一些资料,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大部分丧失,只能将现存的零星记录,略作整理、解释,形成本文。云南由于少数民族较多各个地区的方言会有所差异。
云南方言属于汉语西南官话,云南民间至今还保留着不少元明时期中原汉语语汇。云南方言 云南话用以结尾的字几乎全是入声,蜀黔虽然也大部分类似使用,但远非滇方言普遍。
通观三地方言,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究其原因,盖与云南的地理位置和文化交流关系甚大。
窃以为云南移民史的特点阶段性非常明显,不移民则已,一移民就是大规模移民(明初短短30年,移民几近40万人,大部分是江淮子弟,这在当时已经是天文数字),这一特点再加之交通不便,使方言相对稳定。再者,云南地处边疆,长期独立于中央王朝(要讲独立,云南资格更老),早期方言已有底气,不是随便就能同化的,随后与内地方言交互沟通融合,最终形成了今天具江淮官话特征的滇方言。
滇方言内部大致统一,不同子方言之间交流不成问题,但仍存在细微差别,这与该地区受到民族语言的影响有很大关系,比如西双版纳汉语方言,在语调上与傣族话非常象。而丽江话,则依稀有纳西话的影子。
[1] 大理的汉方言音调就很像白族话;整个云南方言总体与大西南官话在语调上的区别也是受了一些彝语的影响。在云南方言中,当人们试图用普通话和不同群体的人进行交流时,一些特点迁移进了语言标准,形成了特定的语言变异-马普。
官话在云南各地传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变化,这可以从明代中叶本悟改编的《韵略易通》中得到证明。据见远刻本《韵略易通》前言的记载,该书问世于“万历丙戊岁次”,即公元1586年,正值明代中叶。
原著《韵略易通》是由兰茂编辑而成的,据钱曾述古堂书目记载,该书问世于“正统壬戊九月”,即公元1442年。那时大批汉族移民才迁入云南不久。
兰茂编撰韵书是为了帮助读者正音,该书所反映的语音系统与元代《中原音韵》的语音系统基本一致。可见兰茂的原著的语言基础是明代的官话。
但是,本悟改编本所反映的语音系统却与原著有所不同,如声母上精(z)、见(g)两组在细音字中相混,也就是颚化为舌面前音jqx,韵母上鼻尾韵系统简化,首先是-m尾韵消失,-m、-n、-ng三套鼻尾韵合并成两套,其次,-n尾韵和-ng尾韵也开始相混,如en/eng,in/ing普遍相混,an/ang也在一部分地方相混等等。(注:本文用汉语拼音字母注音。)
总之,本悟改编本反映的语音系统同明初的官话音系相比有明显的差别,但是同云南方言音系相比却基本一致。这说明,明代中叶在云南各地传播的官话音系实际上已经演变成为云南方言音系。
语音是方言的表现形式,云南方言音系的形成也就是云南方言形成的标志。因此可以认为,今天的云南方言大约是明代中叶开始形成的。
不过,各地的发展情况并不平衡。明初,明王朝只在腹地建卫,一般是府、卫并设。
有的府虽不设卫,但仍开军屯,如广西府,(今师宗县、弥勒县一带)、澄江府等。然而边境地区就不同,那里仍归土司管 云南方言 辖,因而不设府卫改设宣卫使司、宣抚司、御夷州等。
边境地区的开化府(今文山一带)、普洱府都是清初才建立起来,那里本来“俱系夷户”,汉人极少,设府之后,才有大批汉人迁入。因而边境地区云南方言的形成就要迟一些。
不仅如此,就是腹地内也有一部分地方直到明末还只有土著户,没有编丁的汉民户,因而把这些地方称为“土方”、夷方”。(注:《天启滇志·赋役志》之《民役》。)
有的地方,明初虽有汉人,但是后来为土著所融合,如丽江,徐霞客明末游丽江时在日记中写道:“其他土人皆为磨些(今纳西族),国初汉人之戍此者,今皆从其俗矣,盖国初亦为军民府,而今不复知有军也。”(注:朱惠荣:《徐霞客游记校注》,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6月,第一版下册第938页。)
显然,这些地方形成的云南方言也要迟一些。1、个吃掉饭了——意为饭吃了没有?“个”(用此字仅表读音,也有人写为“左口右格”,不知何意。
以下举云南读音皆如此不再一一说明)在云南话里用得极多,多置于句头,表反问、提问。例,个打牌?意为——打不打牌。
2、走,上该(gai)买孩子克。——诸位别吓着,此句意为”走,上街买鞋子去”。
云南街读“该”;去,念”克“而且一般用在句末,或者句首。比如说”给克?“就是问”去不去“,”克我家嘛“就是”去我家“3、哪费食堂,菜难吃死掉。
打一个如呢还要2块,老实个鬼火绿(读第二声)呢!此句有点难,注解一下“哪费”即什么、哪样,如者肉也,肉在云南读“如”。呢语气词,常用在句尾或句中。
老实非诚实。是非常、很之意。
鬼火绿,非常常用,不难理解,太生气了,怒发冲冠之谓也。注意,要读“陆”!4、你支费男朋友太”曹奈”了,十块“切”(读。
5. 求一篇写云南的作文
云南之旅 我一直都盼望去云南旅游,这次终于如愿以偿了,我真高兴. 昆明,云南省省会,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云南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的中心,同时也是我国着名的历史文化城和优秀旅游城市. 我们旅游的第一站便是着名的云南石林.石林位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西北距昆明89公里,是我国着名的风景名胜,被誉为“天下第一奇观”. 我们乘坐旅游车来到了石林风景区大门口,一位热情的彝族姑娘便给我们做起了导游,她还给我们江讲述了石林的形成:石林是石灰岩岩溶地貌的一种特有形态,大约在两亿年以前,这里是一片汪洋大海,沉积了许多厚重的石灰岩.经过各个时期的造山运动和地壳变化,岩石露出了地面.约在200万年以前,由于石灰岩的溶解作用,石柱彼此分离,又经过常年的风雨,无数石峰,石柱,石笋,石芽拔地而起,形成了今天这种千姿百态的石林. 我们进了大门,展现在我眼前一幅壮丽的景象:石林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由岩石组成的“森林”,穿行其间,但见怪石林立,突兀峥嵘,姿态各异.石林壁峰之间,翠蔓挂石,金竹挺秀,山花香溢,灵禽和鸣,一派生机盎然. 石林分布面积达26000多公顷,主要游览区约占三分之一,游览路程5公里.包括李子箐石林、乃古石林、芝云洞地下石林、奇风洞、长湖、月湖、大叠水瀑布等风景区. 石林里面游客很多,不管是国内游客还是外国游客,都被这大自然的奇观所吸引住.我当然也不例外,看着这壮观的景象,我连连发出赞叹. 石林分为两个区域,一个是小石林,还有一个是大石林.我们先来到了大石林,大石林就像座奇形怪状的迷宫,有的两块石头之间缝隙很小,需要侧着身子走过.有的石头挡在路中间,需要埋着头才能走过.有的石头自然的形成了一个大门(见上图),好像在欢迎我们的到来.还有的石头自然的组成了一阶阶石梯,要我们勇敢地像上攀登.穿梭在这复杂的石头世界中,我感受到了很多前所未有的乐趣. 小石林,它与大石林肩并肩的相连,却又自成一体.奇峰怪石间隅有几块茵因草地.这里的石头不太密集,地面比较平坦.桃、梅、茶花……星星点点装扮着四周. 玩累了,我们便找了个满是松树的草地,我们坐在草地上,跟彝族姑娘对歌.动听的歌声顿时在石林里不停地回荡.鸟声,风声,歌声这一个个美妙的音符让我感到了自然的和谐和,大自然的美妙和伟大. 最后,我们登上了眺望塔,美丽的石林尽收眼底,大石林的石头就像一个个富有艺术性的雕塑,有的像猛虎,有的像雄鸡,有的像巨龟,有的像神龙,有的像凤凰,各式各样,应有尽有.小石林的石头好似点点繁星,在绿树的衬托下,显得格外迷人. 石林就是这样一个雄伟壮观,美丽神奇的地方.让人们不愧叫它“天下第一奇观”! 第2天,我们离开了昆明,乘车来到了大理.大理自治州位于云南省的西北部,这是一座千年古城,唐代的南昭国、宋代的大理国都曾将它作为都城,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使大理拥有“文献名邦”的美称. 提起大理,人们首先会想到以“风、花、雪、月”四大奇景而闻名的大理风光;点缀于苍山洱海之间的崇圣寺三塔;五朵金花及其美丽的传说;还有那洱海湖畔的渔家情. 大理是白族的聚居地,有着浓郁的白族风情,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民居文化内涵深刻;白族的三道茶品味悠长.在整个云南之旅中,恐怕再没有其他地方能像大理那样,让你深切感受到独特的白族风情了. 来到大理,我们首先就来到了着名的大理古城.大理古城简称榆城,位居风光亮丽的苍山脚下,距大理市下关13公里.大理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大理古城东临洱海,西枕苍山,城楼雄伟,风光优美.城内流淌着清澈的溪水,到处可见古朴雅致的白族传统民居,这里居民不论贫富,都有在庭院内养花种草的习惯.大理古城也就有“家家流水,户户养花“之说. 在大理古城,你能见到各种商品,在这古风古色的街道两旁,有着各种引人注目的商品,这些商品会让你目不暇接,眼花缭乱.从用草和细绳编的首饰,到用翡翠雕刻的大白菜.从一款款白族染布,到各色各样的民族服装.商品可真所谓是琳琅满目.在古城,除了各式各样的商品以外,还有一些富有特色的小吃店,如:日本小吃,中国茶馆,韩国烧烤,美国咖啡厅,意大利比萨……保证让你一次吃个够!在这个美丽的大理古城里,我感到了浓浓的大理风情. 第3天,我们来到了着名的洱海,洱海堪称云南着名的高原湖泊,从空中往下看,洱海宛如一轮新月,静静地卧在苍山和大理坝子之间. 趴在船边上,任风吹拂着我的脸.洱海有3大特色:其一是绿,它并不是浑绿,而是一种晶莹透明的绿.远远看去,犹如一块翡翠.其二是静,静的能听见浪花的笑声和小鱼在歌唱.其三就是大,大的望不到边.远处望去,只能看见水天相接的奇观.中午的河面,像是被撒了一粒粒金沙,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犹如千万颗夏夜的星星,美丽而奇妙.夕阳时分,红彤彤的太阳染红了云层,然红了洱海,也染红了远处连绵起伏的山峦……这美丽而壮观的景象,难道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在洱海的一个岛上,我们品尝到了当地的特色――烧烤河鲜.味道真是棒极了!在洱海,我玩。
6. 从云南看世界作文该怎么写,求列文
去年的暑假,我有幸和父母一道去了一趟风景如画的云南。
云南地处中国版图的正南方,是一块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东有洱海,西有苍山;上有香格里拉,下有西双版纳。由于云南四面环山,像一个盆地,所以云南的气候是冬暖夏凉,省会昆明也被誉为春城。
云南与著名的翡翠产地缅甸接壤,造就了云南特有的翡翠文化和全国最大的翡翠交易市场,素有中国“翡翠之乡”的美喻。云南人对翡翠的喜爱远胜过对金银的喜爱。走进云南,你会发现,当地的男女老少,人人身上或多或少的佩戴着翡翠制品。在交易市场里,你会看到琳琅满目的翡翠制品,款式多样,色彩缤纷,游人如织,热闹异常。
我们是在昆明机场着陆的。从我呼吸到云南的空气开始,就深切地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一股股春的气息。
在酒店里放好行李后,我们就立即赶往西山。沿途果然是一派春景。道路中间,铁树与棕榈树林立,树下小草与小花点缀,道路两边是高大的法国梧桐,再往边上是用白色波浪形围杆围成的小花坛。花坛里生长着色彩各异的小花,花下是绿茸茸的小草。树、花、草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上了西山,最值得一看的就数小石林了。石林里是喀斯特地貌的密集区。西山上的“小石林”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字“小”。其中的石块一般为1米左右高,能超过1.5米的为数并不多。“小石林”里的石片很尖,就像一把把刀子,插在山中。
游完西山,我们乘公共汽车来到了位于昆明市中心的“金马碧鸡坊”。纯雕花木的匾额上“金马”、“碧鸡”四个硕大的金字闪闪放光,在余辉下交相辉映、流光异彩,成为游人游览的一个好去处。
“金马碧鸡坊”不仅是整个城市的装饰,还是昆明步行街的开始。这条步行街相比于其他街道,显得异常繁华。在街道的一边上有着大大小小的餐馆儿。其中,一家貌似平常的小店却有着非常火暴的生意。这是一家过桥米线的老店。我们每人要了一碗14元钱的过桥米线,便大口地吃了起来。其最特别之处就在于它的大部分原料都是生的,比如:鹌鹑蛋、里脊肉、鸽子肉,就连米线也是从一个碗里挑到汤碗中的,这样就好似米线过桥了,因而得名“过桥米线”。过桥米线的汤汁,是经过长时间熬制的,配以商家独特的调料,味浓醇香。即使你还没有吃,单是闻到味,就会使人们食欲倍增,垂涎欲滴。
随后,我们来到了丽江,在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实景演出剧场—云南丽江玉龙雪山的甘海子蓝月谷剧场观看了大型实景演出《印象·丽江》。
来自10个少数民族的铿锵汉子,来自16个乡下村庄的普通农民,500多个有着黝黑皮肤的非专业演员,用他们最原生原味的动作,用他们最质朴无华的歌声,带给人心灵上的强烈震撼。她能让每一个游客都能无比真实地感受到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情感。人造云雾与自然交相辉映,营造出令人赞叹的视觉效果。
要是有人问当地的纳西族人谈起演出的情况,他们会给你毫不犹豫地说:“这要感谢张艺谋,是他把我们带出了大山,带到了舞台上,给每一位游客展现丽江独特的风土人情……”
啊,云南!一个我梦想的地方,一个我怀念的地方,一个让我着迷的地方,一个藏有我美好印象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