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下蛇棋作文】
我会下很多种棋,有军棋、跳棋、五子棋等等。
星期天,我和爸爸下了一盘“蛇棋”,可好玩了。游戏规则是,每个人各拿一种颜色的棋子,放在写“1”的格子里。
轮流投骰子,如果点数为“6”表示还有一次机会,可再投一次。点数是几就走几步,如果停在“楼梯口”就可以爬上去,停在蛇尾则倒退回蛇头。
谁先到达数字“100”谁就获得胜利。我和爸爸分别选择了黄色和绿色的棋子。
一开始,我就给了他一个下马威,连投了四个“6”,而且不停地“爬楼梯”。可是爸爸每次都投小点数,而且总是遇到蛇尾,他很生气,于是奋起直追,几下子就追上我了。
我也不甘示弱。玩呀玩呀,我走到了“76”的格子里,只差两步就可以爬上“楼梯”到终点了。
可是我只投了“1”,更不幸的是,遇到蛇尾,只好退回去,可没想到一退就退到了“3”的格子里。爸爸很得意,可一不留神,也遇到蛇尾,退到“25”的格子时。
我不服气,每投一次骰子都很谨慎。半个小时后,我又回到上次的格数----“76”,而爸爸只差一步就到终点了。
没想到他却投了“5”,只好退了回去。还有比这更糟的是,爸爸退到的那个格子有蛇尾,一下又退到起点。
我幸灾乐祸地笑了笑,双手摇着骰子,盼望它最好是“2”。一投,哇----,如愿以偿。
我赢了!我高兴地跳了起来,说:“我是蛇棋大王!”这次下“蛇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失利的时候不能灰心,顺利的时候不能骄傲,这样才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2. 《八阵图》翻译
八阵图
杜甫
功盖三分国①,
名成八阵图②。
江流石不转③,
遣恨失吞吴④。
【注释】
①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②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③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④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简析】
怀古诗是人与历史的对话。杜甫入蜀之后,对诸葛亮的济世之才
情有独钟,这是他到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不久,就诸葛亮遗迹所
作的一首怀古诗。《三国志·诸葛亮传》说传主“推演兵法,作八阵
图”,但对其遗址何在,众说不一。奉节县永安宫南的长江沙滩上的
八阵图,由于这首杜诗而格外驰名。诗中颂扬了诸葛亮在魏蜀吴三分
天下的斗争中,为创立蜀国基业的盖世功勋。与此相对应,他在长江
沙滩上摆下的八阵图,使他的名声更加卓著了。八阵图乃是由天、地、
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构成的战阵,在长江滩上则聚石为
兵,纵横棋布为六十四个石堆。夏天洪水冲淹,这些石堆也岿然不动,
因而有“江流石不转”之句,也象征着诸葛亮忠贞不渝和名垂千古。
但是把八阵图留在这里,作为刘备征吴败归的救援措施,实在不合诸
葛亮联吴抗魏的战略思想,因此它既是诸葛成名的历史见证,又留下
了未能完成统一大业的历史遗恨。“遗恨失吞吴”一句,由于汉字的
多义性而出现解释上的分歧。《东坡志林》记载,苏轼曾梦见杜甫对
他说:“世人多误会吾《八阵图》诗,以为先主(刘备)、武侯(诸
葛亮)欲与关公报仇,故恨不能灭吴,非也。吾意本谓吴蜀唇齿之国,
不当相图。晋之能取蜀者,以蜀有吞吴之志。以此为恨耳。”杜甫借
八阵图思考着诸葛亮的功名与遗恨,苏轼借梦境来解读杜甫思考中的
谜,他们都在探究着历史上一个“有缺陷的辉煌”。
3.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八阵图
杜甫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 遗恨失吞吴。
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大历元年(766)。“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是诸葛亮的一项创造,反映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是重要原因之一。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据《荆州图副》和刘禹锡《嘉话录》记载,这里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棋布,排列为六十四堆,始终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变,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岿然不动。前一句极精炼地写出了遗迹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征。“石不转”,化用了《诗经·邶风·柏舟》中的诗句“我心匪石,不可转也”。在作者看来,这种神奇色彩和诸葛亮的精神心志有内在的联系:他对蜀汉政权和统一大业忠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动摇。同时,这散而复聚、长年不变的八阵图石堆的存在,似乎又是诸葛亮对自己赍志以殁表示惋惜、遗憾的象征,所以杜甫紧接着写的最后一句是“遗恨失吞吴”,说刘备吞吴失计,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
当然,这首诗与其说是在写诸葛亮的“遗恨”,无宁说是杜甫在为诸葛亮惋惜,并在这种惋惜之中渗透了杜甫“伤己垂暮无成”(黄生语)的抑郁情怀。
这首怀古绝句,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点。但这种议论并不空洞抽象,而是语言生动形象,抒情色彩浓郁。诗人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
4. 怎么创一个神奇宝贝的纸上游戏
先画出水火草三个主兽
然后画个转盘,写下一些道具,恢复药剂之类的,宝贝球也可以。按常见度分好格子,有的大有的小,有人玩时拿笔在上面转,玩的人说停就停
玩的版面:每个人画六个格子,放宠物的留四个格子写招数,剩下的宠物放在一个格内写名字就行,当替换时画上去。一个人一页,正面如上,反面可以搞一个农场牧场什么的
留几行用来写名字、等级、经验、物品等
背面开始,画场景、(医院就不用了。。。)和道馆挑战,建议画成地图式的,节省空间。
开战的话在草稿纸上就好了。
不清楚就加我吧
我是神奇宝贝迷too(*^__^*) 嘻嘻……
纸上游戏超在行
5. 古诗《八阵图》(杜甫)
八阵图 杜甫
诗词名:八阵图 作者:杜甫 朝代:唐 体裁:五绝 类型:怀古
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注解】:
1、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2、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3、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4、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韵译】:
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
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
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评析】:
6. 八阵图 杜甫的译文
八阵图
作者:杜甫 朝代:唐 体裁:五言绝句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注释】
①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八阵: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图:法度,规模。八阵图:聚细石成堆,各高五尺,纵横棋布。夏时为水隐没,冬时水退仍然出现。遗迹曾见与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相传诸葛亮所布八阵有四处,都在四川,以夔州最为有名。
②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③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④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译文】
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7. 棋王写的是什么
《棋王》作者阿城是寻根文学的代表者。
一:寻根文学 所谓“寻根”大体有两种意思:其一,指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精神;其二,指中华民族延续至今而又可能断裂的生命根基。这两种意思都可能有正反两方面的含意,正面的即是肯定性价值,反面的即所谓民族劣根性。
二:《棋王》的写作背景 《棋王》的主要魅力来自于主人公王一生,棋王这部作品发表于1984年,是阿城酝酿了十五年,据他自己说写成这部小说只用了三四天,阿城出生于1949年的清明节,有点不是很吉利,但是又很有意义,半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阿城原名钟阿城,父亲是我国著名电影理论家钟惦裴,中学未读完,**开始,在1956年底《文汇报》发起的“为什么好的国产片这样少”讨论中,以《文艺报》评论员的名义发表著名的《电影的锣鼓》一文,并因此罹难,被错误定为“右派”;阿城也因为父亲的原因,1968年去了山西农村插队,当时就是所谓的知青,知青下乡,期间还学习画画,为到草原写生,转往内蒙,而后去云南,与著名画家范曾结识,两人超过“代沟”而成莫逆之交。“**”后,经范曾推荐,《世界图书》编辑部破格录用阿城,作者重返北京。
1979年,阿城协助父亲钟惦裴先生撰写《电影美学》(范曾)这段知青生涯为他的写作积累了很多素材,之前说他十五年酝酿这个作品,我们算一下,1984发表,减去十五年,恰恰是1969年,而阿城是1968年下乡,可以看出,作品的内容肯定与那段生活有关,有很大的关系,那段时间呢,他结识了何连生,陈凯歌,何连生是我国的著名的象棋大师,而陈凯歌是著名的电影导演,何连生曾经是阿城和陈凯歌的老大,其实有人也说过,何大师的经历是阿城写作的很多素材,待会会讲到,他的身上有着太多的故事,那些故事,曾经成就了两个名人:文学界的阿城,演艺界的谢园。谢圆,1987年饰演了陈凯歌指导,阿城的《孩子王》,相继的1988年主演了大陆版《棋王》。
三:故事梗概 王一生他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家里是极其的贫穷,全家生活费加起来每人不到十元钱。为了节省家用,他不仅取消了上公园、看电影等学校活动。
他还主动帮妈妈承揽一些活计补贴家用。“有一回,我和我母亲给印刷厂叠书页子,是一本讲象棋的书。
叠好了,我妈还没送去,我就一篇一篇对着看。不承想,就看出点儿意思来。
于是有空儿就到街下看人家下棋”,王一生从此就迷上了象棋。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遇到了一位棋艺很高的拣垃圾的老人。
在与老人下棋的过程中,老人把他的棋艺精髓传给了他。不久,王一生在知青下乡列车上与文中的“我”邂逅,并且在“我”工作的农场里认识了棋坛世家倪云凌的后人倪斌,两人因下棋情投意合,成为挚友。
倪斌以家传宝物为承诺,为王一生争取了区运动会棋赛的资格,但王一生拒绝参赛,后来王一生主动找到比赛获胜的几位高手,提出比试棋艺的要求,一时吸引了众多高手欲欲跃试。最后比赛规则是王一生盲棋以一敌九,赛前他把“无字棋”交给我保管。
(《棋王》里给书记送礼的情节,在何连生大师身上确实发生过 不过那副明朝的象棋不是脚卵的,而是我自己的。红棋是金丝楠木的,黑棋是乌木的,那个书记是不是特可恨? 那人其实是个好人,他很惜才,并且帮助我实现了人生的转轨。)
这次比赛从上午比到傍晚,王一生挫败其中八人并夺得最后一盘胜势,此时最后一盘与王一生对弈的老者——运动会冠军,亲身来到现场向王一生求和,并大赞王一生的棋艺融汇释道,世所罕见。王一生答应了他的求和,比赛以王一生的大获全胜告终。
( 何连生大师也有说过《棋王》里最后的情节的一对九盲棋大战, 不完全是虚构,也不完全是真事。真实情况是我一对九车轮战,不是盲棋。
最后结果,我是八胜一和,和的那盘,他多走了一步棋,赖和了。) 赛后,王一生见到我交还的“无字棋”,大哭了一场,这才从如痴如醉的棋局中清醒过来。
四:读《棋王》的感触 当我看第一遍的时候觉得《棋王》中王一生的妈妈和老舍笔下《月牙儿》中的母亲很像,都有一种宽恕的态度,他是一个成长于贫困人家的孩子,偶然得到的棋谱却和《穆斯林的葬礼》里面的韩子奇迷上玉一样一发不可收拾。当我读完回忆《棋王》的时候,对我先有所触动的是他妈妈的话:“你可记住,先说吃,再说下棋,等你挣了钱,养活家了、、、、”这段话就让我感觉到棋王家境的真正艰苦,他妈妈的不容易,以及他妈妈可以说是在这方面的无知,那一刹那觉得一个天才又被扼杀在了摇篮里,但是,后面他妈妈还是在不影响成绩为前提下允许他下棋,后面临死前有说过:“也没给你留下什么,只捡人家的牙把刷,给你磨了一副棋,没给你刻字,怕刻得不好、、、、”其实从这里可以看出棋王王一生妈妈的愧疚和期待,其实从这点讲,那副无字棋给王一生的影响是很重要的。
以及母亲从小就强调生活生存第一,告诉他吃是第一,这对后来的影响是有的。 第一遍其实没给我太深的影响,后来再来读的时候,总结了其实整个小说中,反复突出和反复描写的是两种意象:饥饿和象棋。
棋王里,王一生至少有五次叹气,其。
8. 古诗翻译《归雁》、《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注释】
①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②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③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④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简析】
怀古诗是人与历史的对话。杜甫入蜀之后,对诸葛亮的济世之才
情有独钟,这是他到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不久,就诸葛亮遗迹所
作的一首怀古诗。《三国志·诸葛亮传》说传主“推演兵法,作八阵
图”,但对其遗址何在,众说不一。奉节县永安宫南的长江沙滩上的
八阵图,由于这首杜诗而格外驰名。诗中颂扬了诸葛亮在魏蜀吴三分
天下的斗争中,为创立蜀国基业的盖世功勋。与此相对应,他在长江
沙滩上摆下的八阵图,使他的名声更加卓著了。八阵图乃是由天、地、
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构成的战阵,在长江滩上则聚石为
兵,纵横棋布为六十四个石堆。夏天洪水冲淹,这些石堆也岿然不动,
因而有“江流石不转”之句,也象征着诸葛亮忠贞不渝和名垂千古。
但是把八阵图留在这里,作为刘备征吴败归的救援措施,实在不合诸
葛亮联吴抗魏的战略思想,因此它既是诸葛成名的历史见证,又留下
了未能完成统一大业的历史遗恨。“遗恨失吞吴”一句,由于汉字的
多义性而出现解释上的分歧。《东坡志林》记载,苏轼曾梦见杜甫对
他说:“世人多误会吾《八阵图》诗,以为先主(刘备)、武侯(诸
葛亮)欲与关公报仇,故恨不能灭吴,非也。吾意本谓吴蜀唇齿之国,
不当相图。晋之能取蜀者,以蜀有吞吴之志。以此为恨耳。”杜甫借
八阵图思考着诸葛亮的功名与遗恨,苏轼借梦境来解读杜甫思考中的
谜,他们都在探究着历史上一个“有缺陷的辉煌”。
归雁(杜甫)春来万里客,
乱定几年回?
肠断江城雁,
高高向北飞。
注解:
1.乱:指安史之乱。
2.肠断:特别悲伤。
解释:春天来了,我这个远离家乡的人,什么时候才能在这安史之乱中回到家乡呢?最令我悲伤的是,连那江城的大雁都可以自由自在地向北飞去,而我却挪不动步。
[编辑本段]归雁(钱起)
潇湘何事等闲回,
水碧沙明两岸苔。
二十五弦弹夜月,
不胜哀怨却归来。
注解:
1.潇湘:二水名,在今湖南境内。等闲:轻易、随便。
2.水碧沙明:《太平御览》卷六五引《湘中记》:“湘水至清,……白沙如雪。”苔,鸟类的食物,雁尤喜食。
3.二十五弦:指瑟《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
4.胜(音升):承受。
赏析:
诗咏“归雁”,雁是候鸟,深秋飞到南方过冬,春暖又飞回北方。古人认为鸿雁南飞不过衡阳,衡阳以北,正是潇湘一带。诗人抓住这一点,却有撇开春暖北归的候鸟习性,仿佛要探究深层原因,一开头便突发奇问:潇湘下游,水碧沙明,风景秀丽,食物丰美,你为什么随便离开这么好的地方,回到北方来呢?
诗人问得奇,鸿雁答得更奇:潇湘一带风景秀丽,食物丰美,本来是可以常住下去的。可是,湘灵在月夜鼓瑟,从那二十五弦上弹出的音调,实在太凄清、太哀怨了!我的感情,简直承受不住,只好飞回北方。
钱起考进士,诗题是《湘灵鼓瑟》,他作的一首直流传到现在,算是应试诗中的佳作。中间写湘灵(传说是帝舜的妃子)因思念帝舜而鼓瑟,苦调清音,如怨如慕,结尾“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尤有余韵。这首七绝,则把“湘灵鼓瑟”说成鸿雁北归的原因。构思新奇,想象丰富,笔法灵动,抒情婉转,以雁拟人,相与问答,言外有意,耐人寻味,为咏物诗开无限法门。
钱起是吴兴(今属浙江)人,入任后,一直在长安和京畿作官。他看到秋雁南飞,曾作《送征雁》诗:“秋空万里静,嘹唳独南征……怅望遥天外,乡情满目生。”这首《归雁》,同样写于北方,所咏却是从南方归来的春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