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者为什么要比较详细地写祭灶神这一仪式,谈谈你的理解
3 因为这是当地过年时较典型的活动.
阅读:过年趣事 叶永烈 先给20分,答的好的追加,不设上限
儿时最快乐的日子,当然是过年.早就扳着手指头,盘算着离“年”还有几天.喝过腊八粥,吃过祭灶神的关东糖,度过掸灰洗尘的扫房日,“年”就在眼前了.
过年的时候,最忙碌的要算是父亲.他写得一手好字,亲友邻居都央求他写春联.我总是充当磨墨的角色.记得,那写春联的红纸上杂有星星点点的金箔,在阳光下泛着金光.父亲手持毛笔,在那一片红光、金光中,写下一个个遒劲的黑字:“江山千古秀,天地一家春.”“春至花如锦,风来竹自吟.”
除夕夜,分配给我的任务是摆弄红萝卜.我把红萝卜横切成一段一段,中心插上牙签,再在牙签上插红蜡烛,红萝卜成了灯座.这样的从上到下一色全红的灯,要做二三十个.除夕夜,我把蜡烛一一点燃,放遍每一间屋子的四角.听大人们说,这叫“岁灯”,用以驱邪,因为鬼魂害怕灯光.
我还用小刀把一个红萝卜按纵向切出一道道三角形,再用刀横切成一片一片,每一片都成了“齿轮”,看上去像一朵红花.红萝卜那黄芯,此时成了黄色的花蕊一般.然后,我把这一朵朵“红花”,撒在年夜饭的每一道菜上.据父母亲说,“红花”象征喜庆,给年夜饭添彩.
春节的序幕是从祭灶神开始的.那时候,我的温州老家人口众多,宽敞的灶间砌着乒乓桌那般大的三眼灶.烧菜时,柴爿在灶膛里燃烧,金黄色的火舌舐着黑色的锅底.三口大铁锅冒着热气.在一片火光、水汽和黑烟之中,灶神爷(温州话叫“镬灶佛”)端坐在三眼灶上方,他的双眼一直像桂圆般睁着.据说,不管是谁,在厨房里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灶神的眼睛.
掌勺的厨师金伯伯有时从锅里夹起一块热乎乎的红烧肉塞进我的小嘴巴,总是用身体遮住我,以挡住灶神雪亮的目光……如此这般,我从小就对灶神望而生畏.
祭灶神那天,厨房里热闹非凡.宽大的水泥灶台上,摆着十二个发亮的金漆木盆,盆里盛满生糖、芝麻糖、瓯柑、荸荠、糖糕、元宝形年糕等等,我见了直流口水.爸爸、妈妈说:“要让灶神爷吃个够,你才可以吃剩下的东西.”据说,灶神爷要在这天“归天”,向玉皇大帝“汇报”.摆出那么多好吃的东西“宴请”灶神,是遵照“吃人家的嘴软”这一人世间的“格言”,向灶神“行贿”.内中多糖食,为的是糖富有粘性,能够封住嘴巴.怪不得大人们在上香时,口中念念有词:“好话多说,坏话少说.”也正因为这样,贴在灶神两侧的对联是:“上天言好事,回来降吉祥.”祭灶神毕,欢乐的春节也就拉开了帷幕.
据母亲告诉我,在我三岁那年,站在一张方凳上,从灶上的金漆木盆里抓荸荠吃.忽地从方凳上摔下来,跌在水泥地上,满口鲜血!父亲急抱起我,喊来黄包车,直送父亲的好友、英国医生斯德福先生寓中.斯德福先生当时在温州担任白累德医院院长,医术高明.他挖清我口中的荸荠,查明我的舌头左侧中部在摔交时被牙齿咬断,用木棒撑开我的嘴,马上给我的舌头缝了三针.
做完手术,斯德福大夫说,这孩子将来是否能正常讲话,难以预料.他的话,使我的父母分外担心.那年的春节,我只能靠喝牛奶过日子.什么好吃的东西都不能碰.
从此,我的舌头中部左侧留下一条长长的横向疤痕,直至现在.所幸手术很成功.我长大后到处“饶舌”(温州话,也就是“讲话”),口齿清楚.最近,我整理了我的讲座集《写给历史与未来》,准备出版.倘若当年的手术不成功的话,我变得连话都说不清楚,也许就不会有今日的讲座集.
1.本文作者围绕着“趣”字,写了哪五件事?
2.试体会“早就扳着手指头,盘算着离‘年’还有几天”,这句话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3.作者为什么要比较详写祭灶神这一仪式,请谈谈你的理解.
4.使“我的舌头中部左侧留下一条长长的横向伤疤”的事,给我带来了伤害,似乎离“趣”很远,请你谈谈看法.
1 五件趣事分别是:帮父亲磨墨;切红萝卜;切萝卜花;祭灶神;从方凳摔下.
2 所包含了孩儿时期的童趣
3 因为这是当地过年时较典型的活动.
4 即使从方凳上摔下在舌头上留了疤,但那是孩童时活泼、开朗、天真惹得祸,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作者儿时的调皮,这也正是童趣的表现.
希望答案您能满意
2. (民俗)“祭灶神”的由来
传说灶王爷是玉帝派到每家的监察官,到了腊月二十三便要升天,去向上天的玉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
玉帝听后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所以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人们要“祭灶”,祭灶时要陈设供品,香烛,供品中最突出的大多是是糖瓜,晋北地区则习惯用饧,(饧是麻糖的初级品,特粘,)有“二十三,吃饧板”的民谚。
糖、饧之类食品既甜又粘,取意灶君吃后嘴被糖、饧粘住,让灶王爷甜甜嘴,上天说好话,不向玉帝说坏话,免生是非。祭灶时除上香,送酒以外,特别要为灶君坐骑撒马料,要从灶台前一直撒到厨房门外。这些仪程完了以后,就要将灶君神像拿下来烧掉。
扩展资料:
据说,古代有一户姓张的人家,兄弟俩,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画师。哥哥拿手的活是盘锅台,东街请,西坊邀,都夸奖他垒灶手艺高。年长月久出了名,方圆千里都尊称他为“张灶王”。说来张灶王也怪,不管到谁家垒灶,如遇别人家有纠纷,他爱管闲事。遇上吵闹的媳妇他要劝,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说,好像是个老长辈。以后,左邻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
张灶王整整活了七十岁,寿终正寝时正好是腊月二十三日深夜。张灶王一去世,张家可乱了套,原来张灶王是一家之主,家里事都听他吩咐,现在大哥离开人间,弟弟只会诗书绘画,虽已花甲,但从未管过家务。几房儿媳妇都吵着要分家,画师被搅得无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脸。有天,他终于想出个好点子。
在腊月二十三日张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画师忽然呼叫着把全家人喊醒,说是大哥显灵了。他将儿子媳妇全家老小引到厨房,只见黑漆漆的灶壁上,飘动着的烛光若隐若现显出张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惊呆了。画师说“我寝时梦见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
你们平素好吃懒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闹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们在闹分家,很气恼,准备上天禀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来惩罚你们。”儿女侄媳们听了这番话,惊恐不已,立即跪地连连磕头,忙取来张灶王平日爱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恳求灶王爷饶恕。
从此后,经常吵闹的叔伯兄弟和媳妇们再也不敢撒泼,全家平安相处,老少安宁度日。这事给街坊邻友知道后,一传十,十传百,都赶来张家打探虚实。
其实,腊月二十三日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画师预先绘制的。他是假借大哥显灵来镇吓儿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灵验。所以当乡邻来找画师探听情况时,他只得假戏真做,把画好的灶王像分送给邻舍。如此一来,沿乡流传,家家户户的灶房都贴上了灶王像。
岁月流逝就形成了腊月二十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习俗。祭灶风俗流传后,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它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
3. 二十三,祭灶神;二十四,写大字;二十五,扫尘土;二十六,烀猪肉
“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旧时,每当腊月二十过后,许多地方的孩子们就高兴地唱起了这样的歌谣,盼望着大人们快些买回糖瓜来。
“糖瓜”,是一种用黄米和麦芽熬制成粘性很大的糖。拉制成长条形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形的糖棍,就叫“糖瓜”。特别是北方的冬天气候严寒,把此类新制的糖放在屋外,不仅糖瓜凝固得坚实,里边还有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如果拿回屋子里,遇热就又变回又粘又硬的糖疙瘩了。这种粘性很大的麦芽糖,在晋代《荆楚岁时记》中就有过记载,当时称为“胶牙饧”(音形)。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一首诗中也写道:“岁盏后推蓝尾酒,春盘先劝胶牙饧。”由此可见,从唐朝起“糖瓜”便与美酒一样,成了民间过年的必备佳品。到了明清时代,这种麦芽糖又被派上了新用场,成了祭祀灶王爷时,粘糊其口的武器。
传言道,每到腊月二十三,负责记录人间好坏事宜的“东厨司命”(灶王爷),要回转天庭向玉皇大帝禀报各家的善恶情况。腊月三十晚上,根据玉帝的旨意才返回人间惩恶扬善。所以人们在腊月二十三要祭灶,把又粘又甜的糖瓜献给灶王,粘他的嘴,以求“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所以,这一天又称为“过小年”。
古至今,我国民间一直沿袭着春节前“扫尘”的习俗,叫做:二十四,扫房子。
传说人的身上都附有一个三尸神,他经常给玉皇大帝打小报告,说人间的坏话。在很短的时间内,玉皇大帝就收到了他99999张密报,说人间要谋反天庭。玉帝看后大怒,立即召见三尸神,命他把说玉帝坏话的人家墙上写上他们的罪行,再让蜘蛛结张大网,挂在屋檐下。玉帝又命王灵官除夕之夜下界,凡见到三尸神做了记号的人家,就满门抄斩。三尸神见阴谋将要得逞,自己可以独占美好的人间了,就飞快下凡,将每户人家的墙上都做了记号。灶君发现了三尸神的阴谋,急忙找来各家的灶王爷商量对策:从送灶之日起,在除夕前家家打扫得干干净净。等王灵官大年夜奉旨下界察看时,发现家家户户都很干净,没有任何标记,百姓安分守己,辛勤劳动。玉帝从王灵官和灶君嘴里得知三尸神冤枉好人,怒火万丈,将三尸神永押于牢。从此,心地善良的灶君受到大家的拥戴,每年腊月二十三都要祭灶,二十四扫尘也随之成为民间的习俗。
平时人们忙碌,没有时间清扫房子,一年下来,房子难免落下灰尘,民俗中约定年前清洁一下居室,其实是为了大家干干净净地迎接新年。
话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后,玉帝会在二十五这天亲自下界视察,看看人间善恶疾苦,然后根据所看得的情况来决定你来年的祸与福。所以,在过去,每年到了腊月二十五这天,家家户户都忙着祭祀祈福,以一颗虔诚的心来接待玉帝,希望自己来年能够有个好光景,因此,这天就被称为“接玉帝”。这一天的,所有人说话办事都小心谨慎,争取有个好表现给玉帝看,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其实,接玉皇只是一个传说,而做豆腐是百姓在腊月二十五这天一定要做的事情。老北京的老礼说年三十到大年初五不能动刀,在经历了腊月二十三小年和腊月二十四扫房之后,百姓们就开始忙碌起来了,要在腊月二十五到腊月二十九这几天里做出以后几天的食物。
4. 如何祭灶神
灶神的来历 在说祭灶神仪式之前,我们要先了解灶神是什么。
灶神也被称为灶君、灶王爷,是主管千家万户炉灶之事的神仙。一家人吃饭问题都都归他老人家掌管,所以备受人们崇敬。
而且灶神是中国传说里漫天神灵中资格最老的一位。 文史记载灶神在夏朝就已经是民间广泛尊崇的大神。
先秦时期祭礼国家大事,而灶位列“五祀”之一,有非常详细、严格的流程。 灶神的原型已不能考察,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说。
后来道教兴盛,将灶神奉为“东厨司命九灵元王定福神君”。而民间渐渐发展除了灶神奶奶的形象,很多人一起供奉灶神爷爷和灶君奶奶。
如何祭灶神,祭灶神的讲究有哪些 祭灶神的由来 祭灶神活动虽然是在先秦时代已有,但现在所流传的传说却是来自汉代兴起的道教。 相传灶神受玉皇大帝敕封,称为了“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人间百姓家的灶火都由他掌管。
灶火直接影响每个人的温饱,所以人们灶神是“司命菩萨”,世上凡人的命运都被他管。因为职责重大,人们都非常希望得到他的保护,所以旧时每家都要在厨房设置灶神神位,日日供奉,将他当做家中的保护神。
灶神会在每年腊月二十四这天去到天庭,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年的工作,除夕之夜再回来。 祭灶神就是人们给灶神举行的送行仪式,是为了表达对灶神的敬意,也希望灶神在玉皇大帝面前多给自家美言,以求来年得到好运。
祭灶神的流程和讲究 祭灶神的时间一般选在黄昏入夜之前举行,全家人都要一起给灶神送行。 首先在厨房灶神神位前摆好供桌,将准备好的甜点、瓜果、饭菜等奉上,甜点供奉灶神是让他甜甜嘴,到了玉帝跟前多说好话。
接着由家主或家中最年长者给灶神上三柱香,其他人跟着作揖即可。 然后将由竹篾扎成的纸马和新鲜草料放入火盆烧掉,这是给灶神送灶马和马料。
最后全家人给灶神叩头,感谢今年灶神的庇佑,请来年给家中带来更多好运。 。
5. 祭灶神的民风民俗
过去,汉族民间对此俗比较讲究占有的地区,从腊月初一开始至祭灶之前,每天有三五个乞儿为一队,装扮成灶公灶母,各持竹枝,挨家挨户于门前叫喊乞钱,称为“跳灶王”。
有的乡下人摘松柏、冬青、石楠等小枝扎成小把,沿街叫卖,供人家祭灶和插年饭之用,称为“送灶柴”。到了祭灶神这天,人们以旧灯糊上红纸挂在灶龛两旁,并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红纸对联。
入夜,供桌上摆着一造形特制的圆形麦芽糖,叫“灶糖”。用糖祭灶,汉族民间传说有两个用意:一是糖是甜的,灶王吃了,上天汇报时可以甜言蜜语地“上天言好事”;另一意思是糖粘嘴,灶王吃了,把嘴粘住,在王帝面前开不了口,坏话说不成。
灶神上天要骑马坐轿,放送灶人家要替他置备轿马,其方法是穿扎一双竹筷子作杠代轿子(有的做一纸马纸轿),将稻草或芦柴剪成一寸长的几段,并摆一撮豆子作为喂马的饲料一齐摆于供桌上。当然,这些都是迷信,在生产力和科学不发达的古代,把灶工作为自然崇拜的对象是可以理解的。
灶神升天之后,从腊月二十四日起,汉族民间便开始掸灰尘扫房子。箱笼橱柜,一概翻身,墙角床下及屋柱房梁,全要把积年尘垢一举荡涤,称为“扫尘”或“掸尘”。
扫去尘埃,清洁庭户,用焕然一新的面貌迎接新年。 祭灶,是中国汉族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
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
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就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传说到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便要*,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
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百姓供上红烛、糖瓜,以隆重的礼节送灶神上天,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如今,农村很多地区还沿袭这种风俗。
谣曰:“二十三,祭灶神;二十四,写大字;二十五,扫尘土;二十六,烀猪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帖倒酉(意即贴春联);三十夜,守一宿。”过了腊月二十三,年儿就来到。
而晋东南地区汉族民间流传着两首歌谣,其一是“二十三 ,打发老爷上了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蒸团子;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擦锡器;二十八,沤邋遢;二十九,洗脚手;三十日,门神、对联一齐贴”。体现了时间紧迫和准备工作的紧张。
其二是一首童谣:“二十三,祭罢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过五,六天,大年就来到。
辟邪盒,耍核桃,滴滴点点两声炮。五子登科乒乓响,起火升得比天高。”
反映了儿童盼望过年的欢跃心理。在北京的歌谣则是这样唱的:“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过了小年,又唱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儿要顶新毡帽,老太太要件新棉袄。” 过小年,是在农历十二月(腊月)二十三, 这一天最主要的风俗就是祭灶。
而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即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中国汉族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神,俗称“灶王爷”,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
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灶王奶奶。
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
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范石湖《腊月村田乐府引》上说:“腊月二十四日夜祀灶。”
《梦华录》上说:“十二月二十四日交年,都人至夜以酒糟涂抹灶门,谓之醉司命。”现在用二十三日的缘故,也许是应在后夜祭。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所以汉族民间最为重视灶王的来历,认定它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每年腊月二十四日都要去朝奏玉帝,报告所住之户的善恶言行,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汉族民间传说,灶君爷上天专门告人间罪恶,一旦被。
6. 灶神对联怎么写
1、和火通三界,真心烧香何必远,天上四时春作首;青烟透九霄,天上四时春作首,人间五祀皂为先。
2、上天求百福; 上天言好事; 上天言好事;
下界纳千祥。
3、下界保平安。 回宫降吉祥。
4不喜王孙媚; 东厨介景福; 司一家吉庆;
何嫌君子贫。
5、北阙赉洪庥, 命四序平安。
6、有德能司火; 坎离恒既济; 位列上中下;
无私可达天。
7、颐鼎益家人。 才分天地人。
8、念四上天去; 奏去人间事; 神为五祀首;
三十带宝来。
9、带来天上春。 位列九阳尊。
10、神灵司火德; 盐梅调鼎鼐; 燮理盐梅手;
正气格天庭。
11、蓣藻祀燕尝。 调和鼎鼐神。
12、大哉五祀之首; 神乎万家之尊。
13、天上四时春作首; 廿四上天宣吉庆。
14、人间五祀祭为先;三十下界保安康。
15、日照金瓯呈瑞气; 水木成力崇五祀。
16、烟浮玉鼎有余香;火土济美惠群黎。
17、位列九阳施福泽; 职掌东厨司命主。
18、品居五祀降庥祥;位列南方火德神。
19、聪明正直善司火; 大矣哉一家之主。
20、方寸无私可达天。 神圣乎五祀之尊。
21、必有丰年,人耕禹甸; 贻尔多福,家戴尧天。
22、纠善恶是非报应,丝毫不爽; 赞乾坤化育衡平,曲直无私。
7. 小年祭灶神在古书上是如何记载的
小年又称小年下、小年节,时间是腊 月二十三日。
这天主要是送灶神上天言事,称送灶、辞灶、醉司命。灶神称东厨司命 定福灶君,俗称灶君、灶王、灶王爷,它 主管人间的饮食,是一家之主。
中国在秦汉时期就开始祭祀灶神。魏晋以后,灶神 有了姓名。
隋朝杜台卿《玉烛宝典》称,“灶神,姓苏,名利,妇名搏颊。”唐李贤注引《杂 五行书》又称:“灶神名禅,字子郭,衣黄衣,披发,从灶中出。”
清代的《敬灶全书》称, 灶君姓张,名单,字子郭,男神。现在民间供奉的灶神,是一对老夫妇并坐,或是 一男两女并坐,这就是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画像。
一般贴在锅灶墙上,有“上天言好 事,回宫降吉祥”之类的对联,横批是“一家之主”。
8. 灶神对联怎么写
上天求百福; 上天言好事; 上天言好事;
下界纳千祥。 下界保平安。 回宫降吉祥。
不喜王孙媚; 东厨介景福; 司一家吉庆;
何嫌君子贫。 北阙赉洪庥。 命四序平安。
有德能司火; 坎离恒既济; 位列上中下;
无私可达天。 颐鼎益家人。 才分天地人。
念四上天去; 奏去人间事; 神为五祀首;
三十带宝来。 带来天上春。 位列九阳尊。
神灵司火德; 盐梅调鼎鼐; 燮理盐梅手;
正气格天庭。 蓣藻祀燕尝。 调和鼎鼐神。
大哉五祀之首;
神乎万家之尊。
天上四时春作首; 廿四上天宣吉庆;
人间五祀祭为先。 三十下界保安康。
日照金瓯呈瑞气; 水木成力崇五祀;
烟浮玉鼎有余香。 火土济美惠群黎。
位列九阳施福泽; 职掌东厨司命主;
品居五祀降庥祥。 位列南方火德神。
聪明正直善司火; 大矣哉一家之主;
方寸无私可达天。 神圣乎五祀之尊。
必有丰年,人耕禹甸;
贻尔多福,家戴尧天。
纠善恶是非报应,丝毫不爽;
赞乾坤化育衡平,曲直无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