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姓氏中的"曲"
曲(Qū)姓源流纯正,源出有二:
1、出自姬姓,以地名为氏。据《风俗通义》所载,上古周朝时期,周武王将第三个儿子封在晋地,这位王子叫叔虞。叔虞的第八代孙子即春秋晋国的晋穆侯,晋穆侯又封其少子成师于曲沃那人地方(在今山西省闻喜县东北)的首领,成师的支孙就以封地名作为了姓氏,为曲沃氏。后来又改为单姓曲,遂有曲氏,世代相传。
2、源于夏王桀的大臣曲逆,他的子孙中也形成一支曲姓。
得姓始祖:曲沃桓叔。成师,西周末东周初时晋国人,周武王第三子叔虞之九世孙,穆侯林之子,文侯仇之弟。仇子昭侯时,封其叔于曲沃,是为曲沃桓叔。曲沃之地大于晋之国都,再加上桓叔德行高尚,颇得曲沃国民拥戴。后晋臣潘父弑昭侯,而迎立桓叔,由于晋之臣民同仇敌忾,桓叔败回曲沃,于数年后(公元前732年)郁郁而终。其子曲沃庄伯亦曾兴兵攻晋,但不得结果。传至其孙曲沃武公姬时,族强势大,民心多附,他连杀三君(哀侯、小子侯、侯缗),尽并晋地,而代晋为诸侯,史称晋武公。武公代晋后,仍都原晋之国都一翼(今山西省翼城),而留居曲沃之宗族,后以地为氏,称曲姓,并尊曲沃桓叔为得姓始祖。
当今曲姓排名164
2. 为什么百家姓里没有姓曲的
据老一辈讲,曲家祖籍是山东省登州府,大概是渤海对面胶东半岛的烟台、蓬莱一带,传说是顺治八年移民过来的,其中一支留下来,另一支到“边外”去了。这段历史无据可考,不过东北的山东人很多,都这么讲。
曲姓是个比较孤僻的姓氏,说也奇怪,在《百家姓》中没有,《续百家姓》里也没有。曲氏家族的起源谁也说不清楚,一次遇一街头算命先生说能讲出各种姓氏的起源,我让他说说“曲”姓由来,他翻了半天白眼,说不出来。越是没出处,越想弄明白,因此到处求教。有一年公司召开技术交流会,天津石化公司的一个总经理也姓曲,他说了一个段子:原本没有曲姓,据说是从姓“鞠”的演变而来。多少年前“鞠”姓人氏是达官显贵,官居二品。不知何故犯了满门抄斩之罪,通知各关口见“鞠”姓人氏,不用请示,格杀勿论。一些人连夜逃脱,来到城门前过关时,守城的武士问干生么的?姓什么?情急之中脱口而出:“姓鞠”!山东人说话不利落,“四”、“十”不分,守城的误听为“姓曲”,开门放人。因此这部分“鞠”姓人氏躲过一劫,从此隐姓埋名,由姓鞠改为姓曲,直到今天。这位曲总酒后讲得活灵活现,不知来源于哪部史籍。全当一段传奇,以解姓氏起源的之谜。
后高屯属于海滨丘陵地势,解放前山上的大松树人都抱不拢,山里野兽成群,狼、狐狸、野猪经常出没,还有过老虎伤人的记载。听老人讲山上来了只老虎,有父子俩想猎虎赚钱,就带着杀猪刀上山,结果武松没当成,老子被老虎一掌掀掉天灵盖,一命呜呼。老虎也逃之夭夭,不知去向。土改时把山林都分了,树也被老百姓砍了,山上光光的,高一点的草都不长,变成守着高山没柴烧。1970年在伯父家,做饭时就把一棵老梨树砍了当柴火。七十年代时老百姓不光是愁没饭吃,有粮食没烧的也做不成熟饭呀!当年家乡的艰苦状况可想而知。
3. 曲姓是如何由来的
我来回答你。
(转帖)曲姓来源: 长期以来,在东北和山东的一些鞠姓和曲姓家庭中流传着“鞠曲一家”的故事。说是鞠姓在过去的某个朝代作大官,因为“得罪”了皇上获罪满门抄斩,鞠姓纷纷逃难,在逃难途中遇到了官军的追杀,官军问:你姓什么?答:姓鞠,由于方言的口音太重被官军错听成了姓曲,于是便躲过了一劫。
还有一个故事说明朝初年大将鞠福禄在征战中殉国,其子孙被朱元璋封在云南某地为定远侯,后来因为得罪国舅(西宫之父)获罪满门抄斩,辖地县令欲相救便问:“屈不屈?”答道:“曲”,于是便改鞠为曲。又于是在这场灾难中侥幸逃脱的鞠姓就都姓了曲,不过仅限于在活着的时候姓曲,死后续谱立碑时则必须改回姓鞠,叫做“活曲死鞠”。
这些故事虽然看似荒诞,但是却在一些鞠姓和曲姓家庭中广为流传,据有的曲姓朋友回忆**前曾在祖茔的墓碑上看到过“吾曲姓乃鞠氏一脉相传”的碑刻。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要弄清事情的原委必须得从下面的故事说起。
话说西汉哀帝建平三年(公元前4年),在东平王刘云的封地内,“瓠山中间,有大石转侧立,高九尺六寸,移原址一丈,远近传为异闻,哗动一时”。原来是卧着的一块好端端的长方形巨石既没长腿也没人搬动却自个儿翻个身打个滚儿立了起来。
东平王预感到不是好兆头(那时侯的人都迷信),便在自己的王宫内仿瓠山形状堆一土山,上立石像,缚上黄草,以便随时祈祷。这件事被在京城做“待召”的两个妄人息夫躬和孙宠知道后便借此大做文章,造谣中伤,用以骗取皇帝的信任达到封官加爵的目的。
于是向汉哀帝上书说刘云“宫中立石,祗毁朝廷,欲求非望,行霍显之谋,荆轲之变”,托中常侍把书信转交汉哀帝。一句“行霍显之谋,荆轲之变”刺痛了汉哀帝,于是即不调查核实也不认真查证便立即下旨废刘云为庶人,其他参与的人一律处死。
廷尉梁相,尚书令鞠谭,仆射宗伯凤急忙上奏阻止,并力劝汉哀帝应重证据不要轻信口供,被正在气头上的汉哀帝判为“不知嫉恶讨贼,意存观望,罪与相等”,这三位也被逐出朝廷、削职为民。为了保全性命鞠谭率儿子鞠閟逃避到凉州西平(古称西都,今西宁市)改姓为麴。
这就是《汉书》、《风俗通义》、《资治通鉴》和《元和姓纂》上记载的“鞠谭改麴”“避难湟中”“因居西平”“鞠麴同宗”这段真实历史故事的来源。 从那时开始到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鞠谭的后人从西平到金城始终沿湟水两岸发展,乃至发展成为一度曾影响西北地区历史的赫赫有名的庞大的麴氏家族集团。
《晋书》记载古西州民彦写道“麴与游,牛羊不数头;南开朱门,北望青楼”, 足见其富贵和权势。在东汉末年和魏晋南北朝时期麴氏家族出现了很多赫赫有名的战将,象三国前期袁绍帐下与河北名将颜良文丑齐名的悍将麴义,与韩遂、马超遥相互应对抗曹操共守西凉的战将麴演(衍),以及西晋愍帝的大都督官至左仆射的麴允等。
南北朝时期西域著名的高昌国王麴嘉就出自金城榆中,《元和姓纂》记载麴嘉是鞠谭的儿子鞠閟的十一世孙。麴氏高昌立国134年传承9代,最后被唐太宗的大将侯君集攻灭。
高昌国末代国王麴智盛的胞弟麴智湛的儿子麴崇裕在武则天时代很有名望,世袭左武卫大将军交河郡王。到了唐代,麴姓家族有一枝从西州迁徙到江苏吴兴(今湖州),《唐书》上说:麴信陵,籍贯吴兴,唐太宗贞观十一年的望江县令。
时逢大旱,麴信陵带领衙属设香案日复一日的为百姓祈祷甘霖,由于他的执着感动了上苍终获大雨滂沱,缓解了旱情,同时也感动了老百姓,都自发的为他建立祠堂。著名大诗人白居易特为他作诗《秦中吟》,诗中说道:“我闻望江县,麴令抚茕嫠;在官有仁政,名不闻京师;身殁欲归葬,百姓遮路岐;攀辕不得去,留葬此江湄;至今道其名,男女泣皆垂;无人立碑碣,唯有邑人知”。
有一付对联这样称颂他说“祷获甘露,居易作诗歌惠政;世为豪族,西州传语望朱门”,是一个深受人民爱戴的好县令。 但是,这样一个在历史上轰轰烈烈的麴氏家族到了宋代以后却突然销声匿迹,名不见经传,姓不载典籍,而且至今在中国大陆尚未发现有一例麴姓,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庞大的麴氏家族集团究竟哪里去了?要知分晓还得从《百家姓》说起。
据说《百家姓》自从南宋初年由钱塘县的一位儒生编辑成教材印刷发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期间一共流传三种版本,这三种版本的姓氏排列大同小异,唯一的区别都在“甄麴家封”这句上。一种是繁体字《百家姓》的“甄麴家封”,另一种是简体字《百家姓》的“甄曲家封”,第三种是“甄魏家封”。
在这三个版本中,记录“甄麴家封”的无疑是原版的延续,记载“甄曲家封”的是原版的姓氏简化版,而记录“甄魏家封”的是错版,之所以确定它为错版,是因为在上述三个版本中 的第八句记录的都是“金魏陶姜 ”,既然在前面已经编辑了“魏”姓,后面怎能重复编辑呢。从繁体的“甄麴家封” 到简体的“甄曲家封”,只是一字之差已经把麴姓转换成曲姓的过程表达得淋漓尽致。
另外,曲姓宗祠有款著名的四字对联“金城望族 泉郡名宗” 也可以证明这种姓氏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