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汉字横行书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古人写文章都是直行从右往左书写,是什么时候改为横行从左往右的书写格式的呢?
原来,古人写材料一开始就多为木简,竹简,书写工具多为毛笔.木简,竹简狭而窄,竖写比较方便,用毛笔写字,也是从上往下方便,在加之汉字是方块字,所以形成直行从上往下,从右往左的定式,虽然后来发明了纸张,但是"积习难改",书写顺序依然不变.
明至清末年,一些知识分子学习西方文化,提倡汉字改革,提倡拼音文字,致力改变传统的书写格式,改用从左往右的书写方式.1909年,我国出现第一本"横排本"书籍->,其作者为刘世恩!
2. 汉字横行书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中国古代汉字书写是竖行,这大约和汉字初期的书写材料是木简、竹简,书写工具是毛笔,汉字是方块字等有关.
等到汉代以后纸虽然发明出来,但汉字书写方式已有很久的历史了,仍然是通行竖写.就是隋唐雕版印刷出现,宋代活字印刷发明后,都仍是竖排竖行.到了清朝末年,一些知识分子学习西洋文化,提倡汉字改革,提倡拼音文字,力主改变传统书写方式,改用从左到右的“横行”排列方式.1909年中国已有了用“横行”排版的书,它就是提倡拼音文字改革的刘世恩写的《音韵记号》一书。
3. 汉字的横行书写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古人写文章都是直行从右往左书写,原来,古人书写材料一开始多为木简、竹简,书写工具多为毛笔。木简、竹简狭而长,竖写起来方便,用毛笔写字,也是从上往下方便,再加之汉字是方块字,所以形成了直行从上往下,从右往左的定势,虽然后来发明了纸张,但是“积习难改”,书写顺序依然不变。
时至清朝末年,一些知识分子学习 西洋文化,提倡汉字改革,提倡拼音文字,致力改变传统的书写方式,改用横行从左往右的书写方式 。1909年,我国出现第一本“横排本”书籍——《音韵记号》,其作者为刘世思。
4. 横行霸道写一句话
造句:
1、他仗着父母的地位横行霸道,乡民恨之入骨。
2、他如果不知悔改,继续横行霸道下去,一定会遭到报应!
3、如果放任这些不良份子横行霸道下去,当地居民可有苦头受了。
4、我们绝不容许这些匪徒在我们的家园横行霸道。
5、警方出动大批警力,取缔横行霸道的飙车族。
二、解 释:
横行:行动蛮横;仗势做坏事;霸道:蛮横不讲道理.形容蛮不讲理;胡作非为.
三、出 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贾瑞)又助着薛蟠图些银钱酒肉;一任薛蟠~;他不但不去管约;反'助纣为虐'讨好儿.”
5. “横行”的读音是什么
横行的读音:[héng xíng]
横行的基本含义:
(1)不循阡陌,跨越田亩而行。
(2)依仗暴力做坏事。在世界上横行的邪恶势力
(3)以掠夺的方式游遍。曾在西部公路上横行一时的恶棍。
(4)纵横驰骋,所向无阻。
扩展资料:
横行相关的词汇:
(1)肆意横行,读音sì yì héng xíng,汉语成语,是指随心所欲地为非作歹的意思。
出处: 宋·欧阳修《再论置兵御贼札子》:“数千里内,杀人放火,肆意横行,入州入县,如入无人之境。”译文:几百里以内,又杀人又放火,随心所欲,入州入县,跟入无人之境一样。
(2)横行霸道,横行:行动蛮横仗势做坏事;霸道:蛮不讲理。依仗权势为非作歹。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回:“一任薛蟠横行霸道,他不但不去管约,反‘助纣为虐’讨好儿。”译文:放任薛蟠仗势欺人,他不但不去管束他,反而助纣为虐,去讨好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横行
6. 是竖着写还是横着写的
1.我们的汉字自古是竖着写的,现在一般是横着写,但书法家又都还竖着写。是竖着写好,还是横着写好呢?
从汉字的笔画、结构上看行书应当竖着写才好看,前一个字的右下角收笔与后一个字的左上角发笔,即使连起来也好看。横书前一个字的右下角收笔与后一个字的左上角发笔连起来就不好看,不象拉丁字母的圆体前一个字母的收笔与后一个字母发笔连起来。篆体、隶书、正楷、宋体则无所谓,横竖都好看。
2.是谁把竖着写的中文改成了横着写的?
中国古代汉字是竖行书写的,这大约和初期的书写材料有关。最早的书写材料甲骨呈狭长形,竖着在上面刻字比横着刻字显然要方便得多。纸张发明前,用毛笔在狭长的木简、竹简上书写,也是从上往下写方便。因此形成了从上到下、从右到左的古代书写方式。汉代以后纸张虽然发明出来了,但汉字书写的习惯仍然沿袭下来。隋唐的雕版印刷出现及宋代的活字印刷发明后,都是竖排竖行。
到了清朝末年,一些知识分子学习西洋文化,出现了汉文里经常引用外文、书写阿拉伯数字、使用新标点符号等情况,汉字竖写就显得很不方便了。于是,知识界开始提倡汉字改革,提倡拼音文字,力主改变传统的竖行书写方式,改用从左到右的横写排列。1909年我国已有了用“横行”排版的书,它就是提倡文字改革的刘世恩写的《音韵记号》一书。刘世恩在书中讲解拼音方案,说是“无师自通,兼识汉字”。1915年出版的《科学》周刊创刊号,也是把汉字“横行”排列的。
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新青年》杂志编辑钱玄同,在《新青年》1919年3月第3期上,刊载了他致陈独秀的公开信,对汉字“竖改横”的做法,发表了见解。他说:“人目系左右相并,而非上下相重,试立室中,横视左右,甚为省力,若纵观上下,则一仰一俯,颇为费力。以此例颇,知看横行较易于竖行。且右手写字,必自左至右,均无论汉字、西方,一笔一势,罕有自右至左者。汉写右行,其法实拙。若从西方写法,自左至右横迤而出,则无一不便。”以后,钱玄同又在《新青年》连续发表四篇公开信,积极倡导“竖改横”的主张。随着新文化运动的逐步兴起,汉字改横写终于渐渐为国人所接受。
日文原来受中文的影响,竖行竖排。西学东渐之后,也与中文一样出现“竖改横”的现象。现在日文书刊竖横排并存,日语称横行为“行”,竖行为“段”。
我不知道你问什么问题,只给你找道了这些,求追问
7. 汉字从什么时候开始“横行的
大家都知道,中国古人的书写方式与现代人存在很大差异。
现代人一般是从左到右,横着写;古人则是从右向左,竖着写。是什么导致了古人的这种书写习惯,又是什么原因让我们改变了这种习惯呢?其实说来话长。
自结绳记事以来,我们祖先的写作介质一直在发生变化。从龟甲兽骨、青铜器皿、竹简丝帛再到现在通行的纸张。
中国汉朝以前是没有纸的,主要用竹简来作为书写工具(丝帛较贵),但竹简偏于狭长,汉字又是方块字,毛笔比现代的钢笔、圆珠笔所占的书写范围要大很多。古人为了书写方便,就采用竖写的方式,然后把一个个竹简穿起来,就是简书。
在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由于人们已经习惯了竖写,所以这种习惯就被保留。 直到清朝中后期,西学东渐,要求文字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其中就包括改变过去从右向左竖写的书写习惯。
清末刘世恩写的《音韵记号》就是一本“横行”排版的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些学者如郭沫若、陈嘉庚先后向国家提出汉字“横行”的建议。
受当时学术界影响,1955年1月1日元旦出版的《光明日报》率先采用汉字从左向右,横行排版的方式;到1955年11月,全国17家中央级报纸已有13家采用横排方式,1956年1月1日,《人民日报》也改为横排,至此全国响应。 汉字“横行”不是人们求新求异的结果,而是带有一定的必然性。
第一,当时世界上的众多媒体和刊物都是采用横版的方式,要与世界接轨并赶上时代步伐。第二,汉字横排有利于阅读。
科学研究表明,人眼横着看的视域要比竖着看高。横着看方便阅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视觉疲劳。
第三,便于各种数理化公式以及各种外国地名、人名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