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暇字义什么写
暇,读音:xiá,指空闲,没有事的时候:得~。闲~。无~。应接不~。目不~接。
意思:空闲时间
组词:应接不暇 ,无暇 ,暇晷 ,暇时 ,暇景,目不暇接,无暇及此
xiá
没有事的时候;空闲:无暇兼顾 自顾不暇
(形声。从日,从叚(xiá),叚亦声。“日”指“时光”。“叚”意为“非原本的”、“借来的”。“日”与“叚”联合起来表示“借来的空闲时光”。本义:忙里偷闲。挤出来的空闲时光)
1.同本义 [freetime;leisure time]
暇,闲也。——《说文》
不敢自暇自逸。——《书·无逸》
好以暇。——《左传·成公十六年》
救亡不暇,安得王哉?——《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
——龚自珍《病梅馆记》
将吊不暇。——《国语·晋语》
炊不暇熟。——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君诗书之暇,被鹤氅衣,支九节筇。——明·宋濂《看松庵记》
又如:暇时;暇刻(空闲的时间);暇晷(空闲的时日);暇景(空闲的时光)
造句:花店里美丽的鲜花,使我们应接不暇。
暇 xiá
2.悠闲 [leisurely and carefree]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聊斋志异·狼三则》
又如:暇裕(悠闲不迫);暇适(闲暇舒适)
3.从容,不慌不忙,大方自如 [unhurried]
于是公(袁可立)之整暇再见之矣。──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谢便起舞,神意甚暇。——清·魏源《默觚下》
通假字
通“夏”
“夏、暇——《尚书·多方》:‘天唯五年,须暇之子孙。’暇即‘夏’字。联系上下文意谓:天既降丧于殷,以夏后氏,大有功德于民,故以五年,须待夏后氏之子孙,冀其克念作圣,而作民主也。《诗经·皇矣》郑注:引此经,正作须‘夏’之子孙。《尚书》以‘殷’代‘夏’。按《毛诗古音考》卷三,暇字音甫,夏字音虎,虎、甫一音之转,故夏、暇可以通假。”(引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473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案:“须暇之子孙”应理解为“把时间留给子孙”,即让子孙后代去解决问题。
2. 冬至 日记怎么写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这天之后,太阳又逐渐北移。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3. 肃王与沈元用(文言文)
王与沈元用 (宋)陆游
肃王与沈元用同使虏①,馆于燕山愍忠寺。暇日无聊,同行寺中,偶有一唐人碑,辞甚偶俪,凡三千余言。元用素强记,即朗诵一再;肃王且听且行,若不经意。元用归馆,欲矜②其敏,取纸追书之,不能记者阙之,凡阙十四字。书毕,肃王视之,即取笔尽补其所阙,无遗者。又改元用谬误四五处,置笔他语③,略无矜色。元用骇服④。 (选自陆游的《老学庵笔记》)
【注释】①虏:指北方的金国。 ②矜:自夸。 ③他语:说别的事情。 ④骇服:吃惊佩服。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肃王与沈元用同使虏 (2)暇日无聊
(3)元用素强记 (4)取纸追书之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肃王视之,即取笔尽补其所阙,无遗者。
3、细读选文,说说肃王哪些方面让沈元用“骇服”。
.元 用/ 素 /强 记
1、(1)出使 (2)空闲(闲暇) (3)向来(一向、平时) (4)写(书写)
2、肃王看了,就拿起笔把他所缺的字全都补上,没有遗漏的。
3、肃王的记忆力比沈元用更强,而且不以此自夸。